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国史大纲》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国史大纲》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1-15 11:50:02 读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1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国史大纲》读后感3篇【精选推荐】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1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钱老任教于西南*,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是具有*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简练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1)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1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钱老任教于西南*,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是具有*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简练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2

  1、当知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线上以上的国民,应对本国以往之历史略有所知。

  2、所谓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随附一种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3、所谓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正处于以往历史的最高点,而将我们自身的种。种罪恶与问题一切推诿与古人。

  4、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先生这些话可谓之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当人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尘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钱穆先生何以要在这著作上加上这四句话?因为在他的时代中,人们早已经不相信自己的文化了,“打倒孔家店”成了嘴边的用语,“线装书扔厕所”成了身体的行为。爱之深,方责之切,当睿智如胡适先生高唱着“全盘西化”的口号,当斗士如鲁迅喊着“汉字不灭,*必亡”,我们还能期待那群未曾读书识字的农民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吗?是以这看似简单易懂,可有可无的话,其中却蕴含着先生深深的无奈无力之感。

  先生此书,脉络清晰的分析了*的历史,从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演变发展到春秋的华夷之辨,从战国的贵族没落到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先生旁征博引,用简单的语言和严谨的考据将整个*历史发展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眼前。

  不同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提倡的客观,先生认为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历史研究。史学一定要联系现实,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以免沦落为政治的口号。是以先生此书,看似在慢慢时间长河之中毫无主角,但通读之后我们又能感受到隐藏在这些文字之下的“士人阶层”便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有人批判先生此书是走精英主义路线,忽视了历史长河之中的农民,但我觉得*的历史自古便是一种精英参与的历史,无论是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或科举制,无一不是从天下元元中挑选出一批精英共建天下。在时间长河最前端的我们,为何要以现在的目光去衡量古时呢?

  先生是一个学者,学者本身就应该以公正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难道非要看着每次农民起义造成的累累伤痕说着正是如此伤痕让*民族进步吗?从前的教科书告诉我,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但我从没有思考过,正义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正义的事一定对社会是有利的吗?不,虽然我们都想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每一次的农民起义对于神州大地都是一次伤害。秦末,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太*天国哪一次的农名起义农民收获了果实?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真相也许残酷,但只有真相才能避免下一次的伤害。

  历史记载的是人的事,是以历史记载的往往都是人和事。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性和动力,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其原因,愿钱穆先生的这本著作,让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得到我们心中的答案。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3

  我一直以来对*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会赢得胜利,但也对*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人写*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史书,让后人知道*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4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钱老任教于西南*,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是具有*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简练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5

  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又开始四分五裂了。西汉自汉高祖到*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的组*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这个时期的*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此时北方经历了五胡的长期纷扰之后,也找到了复兴的新机运,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合起来是为北朝。一路数下来,心情还是跟着跌宕起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无限感慨。

  这一大期间,*的士人入仕的途径经历两个阶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举制度。首先是察举制,东汉的两大入仕之径一个是地方察举,另一个公府徵辟。地方察举由贤良方正、能言善辩之士到孝廉。文帝时“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亲自招是“徵”,待遇极高,朝廷设坛席,带若神明,相当重视,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书,尚书根据中正所铨定的等级,委以重任。州设大中正,中央官兼职,郡设小中正,小中正根据所知给出评价,大中正在根据评价,定品级升迁或者罢免。中正与察举相比较:察举之权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举制度只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状,品者履行,状者才能,品可以定,状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衔科举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紧紧衔科举制。每一种纳贤制度在当时都觉得符合当时的社会选材标准,但最终都沦为了党派的工具,结党营私,拉拢自己的关系,挂着纳贤的牌子,赶着利己的勾当。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的一腔豪情壮志,也凸显了这个朝代对文化的重视。西汉*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贾谊提出了裁抑诸王国、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礼大臣、阐杨文教、转移风俗几大项。汉武帝即位,锐意改革,领军人物董仲舒,重要举措为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虽不直接参加实际政治,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见解,也逐渐的在发挥出了作用;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额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打破封侯拜相的惯例。民间的儒业普遍发展,博士弟子额日益增添,以此循环,形成门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观念。大门第大家族们随晋室东迁以后,随意圈占土地世袭,贵族公子无近忧无远虑,随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来小门小户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五胡建立关系,靠自己的才能维持生存,保持着清醒与斗志,两者相较,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现在的`状态,多亏还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顾一下,要不然,一轮过后还真就记住了一个书名。加油!加油!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2)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1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钱老任教于西南*,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是具有*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简练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2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部聚讼纷纭几十年的书,读起来也不容易,读后虽有感想,却总觉得难以措笔。然而有的事情只有迎难而抗,才能更上层楼,所以不揣冒昧、不避讥议,也来谈一谈个人对钱先生这部书的理解。

  1、成书的.过程

  在该书“引论”中有关于成书过程的概述,在钱氏回忆录《师友杂忆》中则有更详细的介绍。“七七”之后,钱穆辗转南迁,来到西南*任教。其间,陈梦家屡劝其写作一部*通史教科书,钱穆以学术旨趣不合于创制通史以及战时漂泊缺少参考资料为婉拒的理由,陈梦家复以国难当头相劝,申述为全国大学青年考虑,为时代急迫需要考虑,都需要成此一部通史教材。可见,此书实为国难而成,其后的或毁或誉,均与此相关。

  谋划既定,钱穆即着手写作。在战火纷飞的1938到1939年,钱穆每周三天在昆明西南*授课,其余四天在距昆明80公里外的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闭门著述。历时约一年书成,实为一部提纲式的*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八编46章,共53万字,上下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2、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国脉如缕、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为抒国难创此一部史书,必于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饱含感情,钱先生在该书引论之前先倡议阅读其书当具的信念,此处不敢转述,全文引录如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人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人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这是书生的抗战,是钱穆的抗战。既有如斯信念,再经此书唤起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钱先生的忧患之情得到了极大认同。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甚至有不少青年学子读完大纲竟毅然投笔而从戎了。

  3、大纲的学术价值

  大纲是钱先生影响最大的书,有很多深刻的见解,不能视之为一部普通教科书。他强调*历史的特殊性,有特殊的面貌和走向,不是能拿西方东西来套的,所以他最反对的是奴隶-封建社会的说法。这是一种*本位史观,有事实依据,更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

  大纲是用纲目体写的,但“纲”非常简要,有时只有一句话,“目”也不能畅所欲言,暗藏许多东西,有些都是关键性的大问题。常常能将一个问题延伸一两千年,由一点扩大到全面,系统梳理。如田制,他能将两晋占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合成一个整体来观察,这样一来,制度与时代的变迁若合符节就凸显出来了。再如察举-科举,也是如此,他观察到科举察举都曾按地域分配名额,最终在中央*中保持官员的地域*衡,又把这种制度与西方的民主选举和代议制进行比较,这是极具洞察力的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一是限于纲目体的体例,二是写作时资料不足,绝大多数是论点深刻而论证少,钱穆的弟子*就曾说过,国史大纲里的好多观点都可以成为很大的学术专题。

  4、钱先生的家国情怀

  5、非议者的角度

  *心而论,大纲是最好的*通史读本,但多少还是有点文化自恋的。钱先生本以考据起家,凭的是客观的硬功夫,后来尤以晚年移居台湾后好谈心性,讲的是主观的大道理,因有早年的积淀,这些发挥也偶有神来之笔。但钱先生又侈谈文化,好做中西对比,而其对西方的认识并不深刻,往往自曝其短。至于有人诟病钱先生与蒋介石的际会因缘,那是政治了,与学术无关。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3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史纲要》,虽然同是*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4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人的思维模式。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会赢得胜利,但也对*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人写*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史书,让后人知道*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之心。而*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我们必须明确,所有欲在国史上有大出路的人,不单单需要丰厚的历史学识以及敏锐的历史视角,更多的则是需要一种研究历史的人文情怀。这在钱穆先生列于书前的诸信仰中一条有关,即“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存与敬意。”这种历史情怀只有在国人上才可发掘到,而西人治国史能难有这样一种情怀。这不免使我想到,治史的眼界取决于一种个人的情怀。就如同面对于黑白两种颜色,有人喜爱白色,竭尽其能去说白色的.好。有人喜爱黑色,竭尽其能说黑色的好。而大情怀者则是融黑白于一,但却又不完全囿于黑白之色。

  读完此书,我也对于国史之价值进行考量,若谈及狭义的历史,则便是各类历史书籍上分宗列举之实例,而要谈广义上历史,则便是历史背后所蔓延而出一种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价值。狭义上的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而广义上的历史则已经超出具体之实物,变成了一个特殊的价值符号,我更愿把其当国人的一种普遍的信仰。

  *人与美国人不一样,凡今日*之文艺作品(文学、影视、绘画等)皆重于对待历史元素的回归,而美国人则重于对不可考事物之想象。抛却文艺作品与商业利益的挂钩,我很容易发现所有这些背后的价值倾向。而要将民众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不自觉的思维模式、不自觉的行为动机)之下,对于*人而言,需要源自历史而又更加抽象的一种历史精神,而这也正是《国史大纲》这样一部书真正所要追寻的价值。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5

  *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钱老任教于西南*,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我们一直的印象是*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是具有*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远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简练的、发人深省的、让人兴奋的、让人温暖的、让人尊敬的书。有些收获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分享我读这本书的快乐!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3)

——《国史大纲》的读后感3篇

《国史大纲》的读后感1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史纲要》,虽然同是*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的读后感2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史纲要》,虽然同是*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的读后感3

  我一直以来对*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会赢得胜利,但也对*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人写*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史书,让后人知道*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4)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3篇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1

  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

  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2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3

  沈君,别来无恙吧,近日读完你送我的小书,感触颇多,愿与君分享。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力作,正是此书让其晚年得享盛名,让更多人了解其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我看来,他也有积极乐观的一面,本书虽名为“智慧”,其实是叔本华的“幸福论”,也可算作他的自传。精妙深刻的语言加上优美的、格言式的翻译令我大呼过瘾,读书时手中的笔从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画。

  开篇老叔就指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人的自身 。即在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 。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对于这三个因素的轻重排序,老叔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他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这么棒的开头一下就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历经数十个日日夜夜,床上、厕上、火车上,这本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气论述了“人的自身”,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心修炼和个性培养,尤其要不懈提升、积累精神财富。书中的一句话特别合我胃口——“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一个人的这种愉快气质能够取代一切别的内在素质,但任何别的其他好处都不可以替代它。我们应该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随后老叔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议大家都“动起来”。他本人常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定居法兰克福后,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牵着他的狗儿出外散步。本章结尾部分有一个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结语:“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这其实是作者本人真实的内心独白,才华横溢的叔本华在29 岁即完成了开宗立派的巨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 多岁才为世人所称颂,如果没有那样强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坚持那么久?这让我想起了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凡的世界> 创作手记》中的一段话:“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他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种‘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沈君,让我们一同发掘并释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绍了“人所拥有的财产”。

  第四章大篇幅论述了“人所展现的表象”,对我启发最大。老叔悲观地说:“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呢?所谓的“通过提升自身影响力、帮助别人以实现个人价值”,说到底也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吧?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人不能*静地生活、工作、学习,从而不能为自己而活!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接受真实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荡荡勇敢选择要走的路、要过的生活。到那时候,内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话与你共勉:“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它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以此获得的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们羡慕一个伟人,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被那些缺乏判断力、经常受到迷惑的大众视为伟人,而是因为这个人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议和格言”是本书内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现了自己悲观、现实的一面——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本章以小节的形式列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节制欲望、过度劳作等等。老叔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精当的评论,但因为内容过分接近现实,读起来如同“卡耐基论人性弱点”那种教人为人处世的成功学著作,略觉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是本书的完美收官。老叔大声疾呼把握现在——“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必太未雨绸缪、思考遥远的未来,也不宜总是如闺怨的少女般怀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不管我们能够生活多长时间,我们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现时此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沈君,让我们都过好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温柔乡中迷失自我、忘记使命——“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临近结尾,我想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让我重新认识哲学的魅力,哲学是*易近人的、属于每个人的学问。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学课时所说:“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尽是玩弄字词的诡辩者。他们乱用莫测高深的字词,把他们时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烦腻和厌倦,把这些人吓得从此远离哲学,不再信任这种学问。但现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将会出现,使哲学重新恢复其荣誉。” 终其一生,叔本华都近乎顽固般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始终忠实于自己,为人类写作。1860 年9 月20 日,72 岁的叔本华在书房与世长辞,孤独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温纳献上了如下致辞:“对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怀着铁一样的信念。在那漫长的、不公正的默默无闻之中,他从不曾偏离其崇高的孤独路径半步。在自己选定的事业中,他真可称得上恒兀兀以穷年。”

  沈君:前路漫漫,风云变幻,仕途艰险,使命永驻。作为四年室友,我对你怀着深深的感谢,借此机会送上你毕业前给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能幸福愉快地度过。愿君无论身处何环境,均能坚守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与君同行!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5)

——《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3篇

《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1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2

  这本书中描写的是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其实说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学生,看起来对什么都是有悟性的,双专业而且成绩优异、体育健将、谙熟音乐、会很多外语、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他们是一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赢家。然而通过作者的视角,耶鲁大学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让我们了解到褪去光环,这群天之骄子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在这些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里藏着什么样的需要未被看见、发现。

  我抱着好奇心一点点向下读,更多地去觉察、感受一个*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国现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独有的路,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我们有觉知地、主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后,要承担我们选择后的责任和风险。

  美国的精英教育,从私立高中开始就给予学生自己决策的权利和自由,对于我们国内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强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实还没有做好准备。而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停下来。为了保证出类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友情、个人探索、课余时光,学生们就都舍弃了。

  就如同这一部非常让人觉醒的《编织》动画片一样,这些学生们陷入了去追逐一个又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中。似乎停下来会让人恐惧,我们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向别人”示弱”,没有去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我们真正看重的价值观。而是永远从外部看起来像一个“战士”,其实内心是一只“斯坦福狂鸭症”,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完美、快乐的形象。

  从小到大,也许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自己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看见”、“得到尊重”,自己也从未思考过、探索过如何去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举例来说,也许对于这些升入藤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实现成功,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办法。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终真的会引起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功课、以及未来的工作……

  当然,也存在那些纯粹的追寻者,他们不管学校和周边人群的想法如何,他们就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去追求并获得教育的真谛,在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然而,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那些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至少在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学生正是如此。

  他们最恐惧的是,将来自己不成功。他们无法从失败的恐惧感中挣脱出来。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而该进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更看重结果还是过程,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失败经历。

  如果我们仅仅一味根据GPA来招生,那最终只会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却招不到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我们是需要通过履历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领域做到真正优秀、始终保持专一、集中精力,听从自己的.直觉的人。

《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3

  写在前面:“优秀”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

  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凡的世界》里上个世纪孙少*们追寻梦想的真相,《优秀的绵羊》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

  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开卷如茗茶赏曲,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难*静,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比如为何上大学,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二来民国大师辈出,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领略了我无法经历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说,就算它被作者诟病,但是还是让我非常艳羡。不过已经有不少人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身处精英家庭而无缘哈耶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对精英系统诟病的分析和对后来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对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的东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经历,比如学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对老师的评价在于发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够打破知识的诅咒做一个好的教员;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学生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精英系统的游戏在我看来都是那些资本家的游戏,而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可是追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是人人都会有的渴求。而*的大学教育办学水*又让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病对比它教育的宽容和多元,微小到我们都不奢求考虑,它的大门都是永远紧闭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远都比你多一张门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宝:一是资源,二是使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要是想挑战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除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而且不能吝啬。

  一、作者是依照美国背景写的,精英系统是资本家的游戏,在*,是地区的游戏。

  二、作者是个耶鲁大学教授,从这个系统走出来的,我们有的资格是反思。现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学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优秀的绵羊输不起,可是不优秀的狮子有那个勇气一战到底。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6)

——《围城》的优秀读后感3篇

《围城》的优秀读后感1

  或许你我曾未经历过这样情境,但是读过之后,我们会为此震撼。

  不是无力冲破,只是在尝试之前,自己就被自己说服了,那样的容易妥协,妥协给自己的懦弱。钱老的力作,方鸿渐这个弱弱的doctor方,又或那一时期与方鸿渐类似的`留洋纨绔子弟。"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在人物的思想,语言,以及心理上有细致的描写。从回国到定居,从船上到陆地,从单身到结婚,从城外到城内,从想冲进城内到想逃到城外。有过偷偷的欢喜,有过懊恼的悔意,那是怎样的纠结,怎样的徘徊。是鲍小姐的诱人,是苏文纨的芳心自许,是唐晓芙的美丽可人,到最后孙柔嘉的不谙人事抑或深藏不露。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那样多,是欢是喜,是幸是悲,已经不为人所道。给我们留下的是那未把答案公布的习题,是住在城里呢,还是不顾一切冲出去呢?或许这不仅是一道习题而已,或许这是我们要用一生来解答的一道人生的题目。还是一路走,一路慢慢体会吧。

  看名著的起始总会有那么点的厌倦,这就是缺乏那么点的文学素养吧。在其中会有些迷茫,但在故事里可以学到的是很多的,做人,做事,做好人,做好事,做所谓的令人景仰的人,做所谓的令人称赞的事。不管其中掺杂的是人性的丑陋,或是处事的圆滑,又或是那一缕缕扯不清的交际线,一切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人却步呀,这个大大的染缸,究竟会将跳进去的人染成什么颜色呢?没啥大不了,也就是我们变成我们以前不熟悉的颜色。哈,或许吧,世界不是静止的,人不是不变的,这是我相信的。在这世界,影响到我们的东西多不胜数,是距离隔离了心灵的彼此召唤,是人世的变迁沧桑了彼此的情感,是人情和事故让彼此远离,是我们在不觉之中淡去了以前童真,在人流之中丢失了以前所忠守的航标。如果不是,如果不是在留学时的随遇而安,如果不是在虚荣的驱使下从爱尔兰人手中接过那假的博士凭证,如果不是一时的兴起,如果不是轻易地随波逐流,如果不是那样的种种,又怎会是现在的种种呢?谁又真正晓得呢?依然记得那个下雨天,依然记得雨中的菩萨那样坦诚地说,无人渡,还是自渡吧。在围城之中,依旧是自助吧。

  依然是那样的结语,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7)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优秀3篇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优秀1

  经过这一段时间对《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的详细学习,我觉得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比如那朴实的小草吧!虽然他不能给华丽的鲜花媲美,但它具有不屈向上的精神,茁壮成长的意志。无论是什么强大的东西压住了它,它都不会不顾一切地向钻到充满明媚阳光的大地上,开始它的新生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确是呀!如果一片大草原上的小草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给烧毁了,它不会以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用顽强的精神来战胜死亡恶魔,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其实,有时侯人们还不如那朴实的小草那么顽强,而象缩头乌龟那吗弱小无助,因为我们缺乏那股强大的生命力量,那就是无所不能的——勇气和自信!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8)

——《简爱》的优秀读后感3篇

《简爱》的优秀读后感1

  在爱情里,总会有得到与失去。很多女人在爱情里迷失了自己,忽视自己的尊严,放弃人生的价值,总是认为这样做来得到了一个男人的爱情而幸福是值得的。私以为有这样想法的女人一定是处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此时的男女之情是最纯洁的,付出只是因为简单的我爱你,而没有私心,不为对方的金钱、权利、地位。当过了这个年纪的时候,爱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普通的女性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但是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并非如此。她是个固执的女人。正面的形象就是坚强而富有独立精神。正因如此,稚龄的她离开富裕而刻薄的舅妈甘愿前往罗沃德孤儿院。当成年后孤身踏上社会做了家庭教师,爱上了桑菲尔德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将要与他结婚时发现罗切斯特以前的妻子还活着,心痛的离开了庄园。尽管热烈地爱着罗切斯特,但她的尊严和独立精神不允许她继续留下来。离开之后的她颠沛流离,被牧师约翰收留,留下来当了小学教师。最终思念罗切斯特,去看望他,此时桑菲尔德的宅子已经被罗切斯特的前妻——疯女人烧毁,罗切斯特本人在火灾中致残。简爱看到他十分震动留了下来与他成婚。

  当她这样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她想要的幸福。她是幸福的,不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男人的爱情,而是因为她的坚持、独立、洁身自好、还有尊严。尽管之前的生活给予了她种种磨难,但她坚持下去并没有屈服。海伦说“生命太短暂了,而恨又太长久。人生在世,谁都会做错事,但我们很快就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的原因。我*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当海伦如此逆来顺受,所以她死在了罗沃德。而简爱固执,所以她活了下来,离开了孤儿院,拥有了她独立的人生。但愿每个女人都有简爱的一分固执。

《简爱》的优秀读后感2

  曾经有一份挚爱,漂洋过海来到我面前,那便是《简爱》。它通过简。爱与男主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在这本书里渗透着最多的就是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男主生活在一起,开始了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但是虽然她们生活在同一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的性格比较温柔,很清纯,更加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再加上她容貌不美,身材也很矮小。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她所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容貌不美,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在男主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男主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等交谈的人,而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男主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男主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男主,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男主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男主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但她却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我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简爱》的优秀读后感3

  十九世纪前半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进行地如火如荼、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的时候。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拜金逐利的气味儿,淑女、绅士们华丽的帽沿下隐藏着一双双骄奢虚伪的眼睛。而从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却走出了一个浸透着独立骨气的傲世女子——简爱。

  简爱是独立的,她的人格独立于身边的世俗之人,思想独立于所处的世俗社会。

  小时候的简爱在舅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面对姨妈,表姐、表兄的侮辱与毒打,她没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幼小的身体与其对抗,让姨妈胆战心惊。与她几乎同时期的东方也有一个与她心灵相通的小说人物——林黛玉,同样寄人篱下,也同样卓尔不群。然而简爱却没有东方女子的沉默,她敢于反抗,敢于挣断谬论的枷锁。她也不依赖于任何人,因为不愿嫁给有妻之夫,她只身从菲尔德出走,到荒原庄时已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却不愿行乞,仍希望得到一份工作。简爱这种独立的性格,给她制造了一些误解,但更为她赢得了尊重。不论是在十九世纪还是在当今时代,人格的独立会帮助每一个社会中的人获得尊重,社会的寄生虫则只会落得人人喊打的下场。

  除了独立的人格,简爱也拥有独立于世俗社会的思想,她向往自由、崇尚*等,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简爱从小就喜欢自由地思考,舅母家的一处隐蔽的窗龛是她放飞思绪的场所。长大以后进入桑菲尔德府,她与罗切斯特相爱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她对*等的信仰,“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面对感情的折磨,她忍无可忍地渲泄出了她的感受,表达出了她对爱享有*等的权利要求,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万贯的财富,简爱仅凭着她对*等的坚定信仰,也足以让自己成为桑菲尔德府、全英国乃至整个历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辰。追求男女*等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即使是现在也不能说真正实现了男女*等。简爱告诉后人:女人并不是永远只能做一个被挑选者。有爱就要去追求,有理想就要去奋斗,*等是自己争取来的。女性在抱怨事业上受排挤时,不如先全力以赴,精彩地完成一项任务给别人、给自己看看;当她在哭诉家庭暴力频发时,不如先擦干眼泪,告诉自己我可以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卑微于男性。埋怨、眼泪不是女人的“专利”,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女性要自信、自强,跳出世俗思想,用行动追求*等。

  简爱对宗教的态度在朦朦胧胧中产生了怀疑。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而简爱却产生怀疑,她把狠毒的勃洛克赫斯特牧师比作“黑柱子”,把冷酷的圣约翰牧师比作“白大理石柱子”。然而,她在看清了道貌岸然的牧师内心冰冷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依赖于“上帝”,借助于宗教思想冲破世俗的偏见:“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等的!”总而言之,简爱对宗教的态度是当时社会中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后世的宗教信仰自由、无神论思想的一种萌芽。

  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简爱就可以昂首挺胸地立足于激荡的社会中了吗?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但我们决不能忽视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这是物质基础,也是精神的依托。小说中的简爱是在继承了叔叔的一笔遗产之后实现经济独立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这么幸运,但现实生活中经济独立的意义远远超过小说中所描写的。经济上的独立并不是指家财万贯,而是一种恰好饱和的状态,能让人以自信的态度面对各种精神上的刁难。因此,女性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要不依赖于他人。这归根结底仍在于思想意识上的独立。不要指望靠嫁一个百万富翁吃饭,因为假如有一天他厌倦了你,他会像娶你时那么容易地把一个毫无经济来源的你一脚踢开;也不要害怕富翁丈夫以离婚相威胁,因为没有他,你依然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潇洒地生活。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新型女性,她的人格、思想以及经济都独立于男权社会。假如没有这份独立,她也许就被扼杀在了舅母家的阴森里;假如没有这份独立,她也许会堕落在贵族阶层的灯红酒绿中;假如没有这份独立,她也许一生淹没在世俗的混浊里;假如没有这份独立,她就不再是这个穿越了时空、在两百年后仍熠熠生辉的简爱。

  简爱的流芳,缘于她有独立的特质。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3篇(扩展9)

——《极简中国史》读后感

《极简中国史》读后感1

  历史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去钻研学习,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极简*史》这本书,作者用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民国时期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史。以及从一件件、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走出的一位位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在书中,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的便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一章节。这一章节中,作者简明扼要的总结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和*交替的情况,又针对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两件事分别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门阀政治".两件事在课本上均有涉及,但并未有详细的史书介绍。《极简*史》上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经过写的十分完整,让读者也悦目娱心,仿佛身处那一段数千年前的历史之中,亲身经历了那一次雷厉风行的`改革。但是"门阀政治"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的繁荣恰恰相反,"门阀政治"体现的恰好是藏在一件件锦衣华服之下那一张张无知的嘴脸与一句句为了家族繁荣而卖力讨好的话语。两种极端,一种是隐藏在艰辛改革之下的繁荣昌盛,另一种则是隐藏在繁荣昌盛之下的破碎不堪。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深了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古人的聪明才智与辛勤的劳动成果,造就了如今源远流长的*历史,泱泱华夏——华夏并非单一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让鲜卑族融入了这个家庭,使得华夏变得多元化。一代代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将华夏文化雕刻打磨,使灿烂的华夏文化成为了世界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很多人眼中,历史是非常的无聊、乏味,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史书虽然文字*淡,可在真正爱好历史的人眼中,史书、史记就好比一块蒙了厚厚尘土的金子,尘土掩盖住了金子的光芒,却挡不住它散发光芒的本质。当有人拂去尘土时,散发的则是耀眼的光芒。在那时,它身为金子便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全世界将一起目睹它的光彩。

  《极简*史》这本书的作者郑连根先生就好比拂去金子上的尘土的人,他用他的知识将史书上一句句*凡无奇的话语,变成跃然于纸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美好祈愿。

推荐访问:国史 读后感 大纲 《国史大纲》读后感3篇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1 《国史大纲》优秀的读后感100字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