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疫情防控 > 当前猪瘟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时间:2022-12-10 10:45:17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败血型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OIE将其列入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入为一类动物疫病。

一、当前猪瘟的发病特点

猪瘟的发病特点从原来的频繁大流行发展为现在的周期性、波浪式、区域性、散发性流行。一般3~4年为一个周期。

疫点增多、疫区缩小,疫点多局限于猪瘟预防不稳定地区。

非典型猪瘟增多。表现为: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隐性感

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复合型猪

瘟)等。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增多,表现为繁殖障碍。

二、猪瘟临床症状的变化

(一)体温通常只升高0.5~1 ℃。

(二)潛伏期20~30 d,或根本不表现临床症状。

(三)病程为2~3个月,甚至6个月。

(四)表现干耳、干尾、耳壳脱落现象。皮肤干性坏疽,脱落后瘢痕无色素,呈现花皮猪。

(五)后肢瘫痪,步态不稳,精神不振,口渴,喜喝脏水、泥浆等。

三、猪瘟病理学特征的变化

(一)大多数无典型的肾、膀胱小点出血、大理石状淋巴结出血、脾出血性梗死等病变。

(二)肾脏多见沟状结构。

(三)扁桃体出血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化脓、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白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严重。

(四)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五)胃底区片状充血或出血甚至溃疡。

四、当前猪瘟的表现形式

(一)繁殖障碍型猪瘟

表现为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及后期侵袭性猪瘟。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有以下5种表现形式。

1.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在猪瘟病毒血症期间,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的生长发育滞后和

死亡。

2.在妊娠10天内感染,常导致胚胎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发情。妊娠15~65 d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不对称小头、小脑不全、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身体末梢坏死等。妊娠90 d感染,死胎率最高。产前7 d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导致新生仔猪活力降低及发病死亡。

3.胎内感染的仔猪,若存活,则多于产后10~24 h发病。表现体温40~41 ℃,高热稽留不退,萎顿,被毛竖立,畏寒,喜堆在一起,不吮奶;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共济失调,腿外翻,关节肿大,四肢麻痹,后肢无力;耳、尾、腿和腹部皮肤发绀,有紫红色斑点;间歇性腹泻与便秘,呕吐;病毒血症;1~20 d死亡。

4.有些胎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外表健康,发育也正常,但在4~6周龄甚至数月内发生持久病毒血症,8~9周龄甚至5~11月龄才开始表现临床症状。初乳中的猪瘟抗体不能阻抑感染,吸吮初乳后,病毒血症短时好转后又恢复原状。感染猪胸腺萎缩,免疫功能下降,产生免疫耐受性。

5.疫苗注射不能产生中和抗体,逐渐出现厌食、抑郁、结膜炎、皮炎、间歇性下痢、共济失调、兴奋、体温正常或略高,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生长停滞,死亡或幸存,但往往无猪瘟所特有的出血斑点。

后期侵袭性猪瘟是指猪瘟病毒隐性感染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1 ℃,厌食,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变黄,后期肛门失禁,恶臭异常。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紫红色淤血。治疗无效,病程7天左右,以死亡告终。部分猪皮肤发绀,自愈后易成僵猪。

(二)慢性猪瘟(温和型猪瘟)

指在抗体水平低下时,病毒感染并在体内增殖,可不断地或间歇性地向体外排毒。通常情况下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当机体免疫状况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感染猪发病,症状可长期存在,可水平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病程一般在1个月以上。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甚至于脱落。

五、病因分析

当前,引起猪瘟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母猪持续性感染;二是仔猪先天免疫耐受;三是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四是免疫水平低下;五是多病原混合感染。六是应激因素频繁。

六、当前猪瘟免疫中存在的问题

(一)疫苗选择问题

目前用于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I),分为乳兔苗和淋脾苗。猪瘟活疫苗(II),为细胞苗。此外还有猪瘟-猪丹毒二联活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经常使用猪二联或猪三联,往往造成猪瘟免疫不确实,猪瘟免疫最好选用猪瘟单苗,尤其是规模猪场最好选用淋脾苗组织

免疫。

(二)免疫程序问题

母猪必须在配种前免疫,且每次配种都免疫。细胞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在20日龄、60日龄或25日龄、6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较适宜。组织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免疫程序需专门测定,避免盲目免疫。公猪每年至少免疫2次,仔猪死亡较多猪场,可采用超前免疫,但实施超前免疫时,母猪分娩时要专人看护,随生随免疫,吃到初乳后再免疫接种将失去效果。

(三)免疫剂量问题

为确保免疫效果,可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当前仅猪瘟疫苗可适当增加免疫剂量,一般加大剂量3~5倍,10倍以上无科学依据。

(四)免疫监测问题

病原及免疫抗体的监测方法有多种,如荧光抗体试验、病毒分离云增殖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主要用于疾病普查、带毒猪诊断、免疫水平评估等。

(五)混合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猪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II)(PVC2)、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仔猪先天性震颤等都可引起免疫抑制。

(六)免疫技术问题

免疫过程是否严格消毒,是否一猪一针头,疫苗稀释问题,注射技术问题,于其他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时)。

(七)动物健康状况,环境卫生状况等。

七、猪瘟免疫的其他注意事项

种猪不宜使用三联苗。育肥猪三联苗免疫,应用生理盐水稀释。PRRS苗不宜与猪瘟苗同时使用,至少间隔7~10 d。

猪瘟免疫的同时,若感染PRRS、PRV或PPV都可明显影响猪瘟免疫实际效果,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以上情况,是目前猪瘟免疫效果不良的重要原因。加强免疫监测,了解实际免疫效果,适时补打。

防止猪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以免影响猪瘟免疫效果。从外地购入的情况不明猪场的仔猪,到场后应立即紧急预防注射猪瘟单苗。带毒母猪及猪瘟抗体滴度持续较低母猪应立即淘汰。

八、综合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树立生物安全体系新理念,进行建场、规划、管理、饲养、消毒等。一是按时开展免疫接种。二是适时开展免疫监测。根据母源抗体水平,适时免疫,并于每次免疫接种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三是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猪。只要检查出阳性带毒猪,坚决捕杀,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降低垂直传播的危险,建立一个健康状态良好的种猪群。四是加强检疫,防止引入病猪。五是建立“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消除连续感染、交叉感染。六是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工作。七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能力。严格进行猪场防疫体系的建立及实施。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出现疫情及时诊断、及早控制。

推荐访问:猪瘟 发病 防控 措施 综合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