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人才强国的意义10篇

人才强国的意义10篇

时间:2023-01-07 11:20:04 学习强国 来源:网友投稿

人才强国的意义10篇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百科名片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强国的意义10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强国的意义10篇

篇一: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百科名片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目录

  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

  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重要意义展开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战略由来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讲座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

  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人才强国战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人才的概念、如: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三、开发问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四、流失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

  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五、结构问题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六、体制问题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主要环节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第二是以人为本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人才大会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

  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实施成效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学术报告会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2006年底,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重要意义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人才强国战略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人是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二:人才强国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1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刘凤英107072011016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当今两个重要的战略,是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走人才强国之路,同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对我们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别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阐述两者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及影响。

  科教兴国战略内涵中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培养科技文化素质。首先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可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浏览科技相关网页或者去听学校举办的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来丰富这些知识。还要具备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正确的事,做善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用在正确的地方,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民族的发展。

  当前,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我们身边的电子科技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其中核心部件,也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分大多出自发达国家。我国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主要是加工和消费这些产品。加工环节虽然能提高就业率,但是其中的利润很低,而且我国还是这些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庞大,让外企赚了不少钱。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这些产品,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大大提升。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发展科技将是重中之重,而研发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对能不能出成果、科技能不能发展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将来可以从事研发行业,为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我们就可以从生产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的产品转型为生产高科技、高利润的产品,从而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非常多,企业竞争压力大,如果没有科技作支撑,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难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失去市场竞争力就会使企业衰退,甚至倒闭。所以一个长青的企业必须要有够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不仅能使企业稳定市场,而且还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很有可能会进入企业工作。企业的发展好坏将与我们息息相关,只有把我们自己变得更好,能力更强,才能为企业效力,为国家效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有众多方面的好处: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前面已经提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减小东西部的差异,包括经济和教育水平;它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科技能提高物质水平,教育能提高文化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将同

  时作用于两者,随着两者的不断提高,将逐步向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迈进,即共同富裕;它还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百姓衣食无忧,精神文明又得到提升后,就能安居乐业,兴国安邦;它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国家现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当然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更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因为科技发展了,才能清洁生产,才能更好地处理污染,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科教兴国战略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让我们明白该向哪方面努力、为何而努力、以及怎样去努力。我们学习科学,提高科技文化素养,甚至致力于科学研究,不只是为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的昌盛与繁荣。

  人才强国,顾名思义就是人才可以增强国力,振兴国家。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还是相对欠缺的,尤其是科研方面的人才,那些国际大奖总与我们无缘,比如诺贝尔奖。那些高新技术的研发者大多是外国人,知识产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买,甚至买不到,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人才来解决困境。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措施。它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但是我国人才还是存在好些方面的不足,比如专业分布不太合理,热门专业人才较多,比如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还有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更糟的是这几年出现了公务员热,很多大学生放弃了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选择了考公务员。或许是为了那个铁饭碗,或许是为了公务员的福利,亦或是为了在政坛上青云直上。但是公务员所需人数并不多,而且不是人人都适合,为什么不利用专业所学去深造,去突破,去成为那方面的人才呢?一味地跟风只会造成人才浪费,得不偿失。

  我国人才的地区分布也不合理,高级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十分匮乏人才。其原因可能是农村、西部等地的工资低、待遇差、经济发展落后等。但是为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到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奉献自己,去创造价值。这几年,大学生当村官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到农村和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如果有个优秀的带领者,村民致富和提高文化素养就会容易得多。而且带领者也会收获村民的爱戴和赞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由于国外,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整体素质高于我们,生活和就业环境都比较好,所以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鼓励创新的机制下,理论相对成熟、设备先进的基础上,出国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所造诣,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不能忘却国籍,不能失去热爱祖国的心,应该在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面对有些方面的人才欠缺,我们国家也必须接纳外籍人才,加强国外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架飞机可以由那么多国家合作生产,一家企业可以建立那么多跨国公司,那么人才为什么不能相互流通呢?如果各国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又能互相帮助,那么世界将更加美好。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人才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精通一切。你可以是一名专

  心致志的建筑师;可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是一名关爱学生的老师;还可以是一名细心认真的车间工人等。我们要学会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形成科学的人才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将来也会步入各行各业,也许曾经的你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艺术家,但是成长让我们逐渐明白了现实和人生,也让我们逐渐清楚了什么适合自己、应为什么而奋斗。就业后,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积极、乐观地去完成自身的任务,同时还要向更好处努力,志存高远。这样,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它指日可待。

  人才强国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一样,对我们的成长同样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指导我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让我们学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及让我们明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这个重任。正所谓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为即将步入人才队伍的我们,应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去迎接挑战。

篇三: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篇四:人才强国的意义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设作出了贡献设作出了贡献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历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着: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由此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

  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中国人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良机。在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我们同样吃了大亏,比如在不少行业只能做些信息业下游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自己的品牌,被外国人占尽了便宜。1998年,在我国人民与特大洪水作斗争的时候,日本人虽然也派出医疗队,带着药品到洪涝重灾区进行“红十字”服务。事后得知,在抽血的过程中,日本人竟带走了极关键的一部分血样,回国后经过分离、提纯,得到许多珍贵的我国民族所特有的基因,并用其中有益的基因制造出特效药物,获得了巨额利润,还专门申请了国际专利。这不正是我们国人科技意识缺乏造成的结果吗?如此多的漏洞应由谁家补偿呢?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年轻一代身上。我国要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而与外国人打交道,还得学会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努力取胜。

  中国在经历了14年的艰难谈判后,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WTO,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强国地位作为支撑条件。一个国家对高科技的拥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和在WTO的游戏规则中的强势和弱势。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WTO中无疑处于强势。它们除了资本的优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高科技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人才不是凭空得来,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靠教育培养。现在,“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的意志和共同目标,而高校又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全面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那么,如今的大学生又怎样才能成才呢?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

  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恶性循环,国家如何能迅速发展?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大力培养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佩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智商再高,也很难对社会做出贡献。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一批希特勒信徒中,就有戴着医学博士耀眼头衔的出色科学家。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据报道,前几年北京四中有位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很好,工作能力也强。在高三复习期间,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派人与他联系,为他提供免费到美国波士顿某大学留学的机会,条件是学成后需为该公司服务。尽管答应这个条件即意味着他可以不用参加当年残酷的高考,而到美国直接接受良好教育,还意味着他可以为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节省一大笔开支,并且他未来的事业也可能一帆风顺,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邀请。这名同学在高考中不仅考入了名牌大学,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可以说,他就很好地做到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光荣典范。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

  命,如今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兴国、强国。当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社会责任“当一名志愿者,到西部去,这是我多年的梦想!”

  “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我们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连日来,首都各高校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去西部,将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它将磨练我的意志,培养我的品格。”6月15日晚10点50分,面对记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莫锋由衷地说。那首《丝绸之路》乐曲,曾唤起出生在广东清远、今年23岁的莫锋对西部那种纯净大自然的向往。“我能想象那里的贫瘠,但作为大学生,参加建设西部,责无旁贷。”今年2月份以来发生的非典疫情给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更坚定了他服务西部的信念。为此,5月中旬,莫锋还给有关中央领导写去了一封信。信中他建议国家能制定更多的政策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他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使他有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机会。为此,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已和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成了的就业协议。他表示:“能到西部去做一名白衣战士,传播知识、播洒文明、奉献爱心,是我人生中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面对服务甘肃贫困县的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伟兴致勃勃:“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思考:‘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而不是社会能

  给我们些什么。”“我是学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鼓励、帮助更多的西部孩子成长、成才,用他们的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来自江西革命老区、今年23岁的华伟对未来信心满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分校年仅21岁的管锋已不是第一次当志愿者了。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他就有幸当上了“彩虹志愿者”。“父母对你志愿服务西部支持吗?”“当然,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共产党员大学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责任,是模范带头作用。”管锋说,他的父母都理解他,并表示了支持。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比起我们的父辈少了很多吃苦的机会,我的父母就经常跟我讲,只有经过磨难,才会知道生活的甘甜。我想拥有了服务西部这样一段经历,经过这样一种锻炼,培养起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23岁的徐彩峰真诚地表达了他当志愿者的心情。

  做志愿者,服务西部,建设西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在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有许多有志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引导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国情、受锻炼、增阅历、长才干,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举措。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认为,现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的磨练,经受的艰苦并不多,对他们来讲,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质,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过去参加过团中央发起的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通过志愿者服务,他们在各方面经受了锻炼,许多人完成志愿服务后,回到原来工作岗位都成为业务骨干。完全可以预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将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面对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们说,他们只是在做当代大学生应做的事情。他们说:“没有优惠政策鼓励,我们也会去!”他们共同的心声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

篇五: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如何正确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顺应该战略,关键字:人才强国战略;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人口素质;小康社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因为人才才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该战略的实施,努力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它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运用和发展,抓住了执政兴国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不够,以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不重视知识分子,使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针对在人才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和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的情况,邓小平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初步形成人才强国战略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人才问题主要是组织路线问题;人才难得,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紧培养选拔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人才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必须打破常规去选拔人才;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实现人才流动更新制度;等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人才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强国的思想。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原来的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充分反映和说明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强国”。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目的主要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这一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强国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从而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正确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2010年两会《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会为我们清晰的指出了以下任务:第一是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二是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第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第五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六是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为完成这些任务,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最可靠的财富绝不是土地、矿藏、黄金、纸币,更不是宫殿、楼阁,而是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类社会中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认识到,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屡见不鲜的事例是,没有人才了,曾经拥有的金银珠宝乃至国土都会丧失;拥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即使一穷二白,也一定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国家也一定越来越强大。在人类进入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今天,自然资源对财富增值的作用相对下降,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争夺稀有资源也得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完全成为客观现实。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技术、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技术制约,而要实

  现技术的突破或者说跨越,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次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怎样才能做到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最优秀的人才呢?毫无疑问,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以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较高,已经成为人才大国,潜在的优秀人才资源量大。我们不能放松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进工作,但同时更应当做好自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十分重要的是,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经验表明,学校教育只能给人打下成才的基础,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来最优秀的人才的。政治家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成长,企业家要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成长,科学家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成长,外交家要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成长,军事家要在军事斗争实践中成长。实践才能造就出最优秀的人才。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实践造就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建设实践造就的。因此,必须下定决心着力解决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实践这个最伟大的学校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这个课题,不断深化对相关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创新相关制度机制,真正解决好培养得出的问题。

  四、人才强国战略与提高人口素质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号召“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党中央的号召,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指导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搞好人口科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去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就人的个体而言,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人的总体、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体现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意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口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全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全面开展对国民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国民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落实到人口

  政策上,就是要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人才强国的实施过程就是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五、人才强国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强国的实质是素质强国。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强国战略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科举教育不能兴国,精英教育也不能兴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普遍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而认真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大胆创新,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必然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全面实施并改进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本质内核。。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核。在我国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高校素质教育必须力图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环境。

  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人员匮乏,人才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国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为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世界各国相继变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展开了人才争夺大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据此中央不断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一系列目标归结到一点,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面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机关干部身上,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如果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缺乏这些能力就必然在各种挑战和危机面前处于被动,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带来的复杂局面,丧失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可能丧失人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七、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了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靠科学、靠法制与靠人才的辩证统一关系,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谁拥有经济发展的强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发言权,而发展说到底就是看人才。因而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其人才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无不以人才为核心优势,我国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和弱势。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应对了我国人才不足的国情。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没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是不行的。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快慢的制约性因素和主要来源。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能够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标志着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两者很好地得到了结合。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能够极大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深了全党对科学技术和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科教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性地位,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源泉。把科教兴国与人才问题综合考察,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认识的新高度,正确地把握了科教兴国的规律性和实质,也精辟地揭示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联系。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就要有活力,而活力源于人才,因此人才又是和谐发展的生机和源泉。人才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探路创新的示范作用。社会和谐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势必面临许多新的领域

  和新的问题;探索新领域,开辟新道路,就要依靠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007[2]许颖,《论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2009[3]刘贵芹,石国亮,《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004[4]孔令伟,韩明祥,《人才强国战略与大学生素质培养》,2005[5]林利本,《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6]赵明,《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2007

篇六: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做大,就要重视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一句经典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把企业做大,不想当一个小作坊主,那就必须重视人才。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

  古今中外,治国也好,治企也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在21实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的依据。在现如今的中国,有很多人都在羡慕西方国家,他们的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生活条件为什么那么好。城市为什么那么美丽,国立为什么那么强盛。。。。。。一切皆源自于教育水平。

  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领先全世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有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德国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又奇迹般地恢复,不正是因为有了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吗?我们的农村和城市为什么差距那么大,还不都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而造成的吗?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建国以来,在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拼博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向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二、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

  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收入差距不会太大,但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差异可能高达50倍。微软公司刚起步时,比尔盖茨为早期的微软计算机编写basic语言解释器,他写出的解释器可以在64KB或更小的内存中运行,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尔盖茨的天分造就了后来的微软巨人—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人才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里一举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强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建立了一个以人才为中心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美国,政府为教育和科研投入了大量经费,不遗余力的尾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教育科研机构走出的大批人才带着大量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进入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帮助企业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化的

  经济模式和客户至上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引下,美国企业向全世界的客户销售产品,并由此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企业和国民也必然导致美国政府收入的增加,这反过来又切实保障了政府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持续推动。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我国有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战略选择。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的竞争。从建国6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美国,一流的教育创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正是有了一流的科技,美国才能在短短的200多年里,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IT产业为例,1980年代初期,PC机和DOS等操作系统在美国诞生,它们催生了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等应用形式,这不但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帮助IBM、微软等企业创造出了可观的财富;随后,鼠标、图形用户界面、局域网等技术推动了桌面出版、企业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发展;1995年到2000年间,与Internet相关技术及测览器、电子邮件等应用为全球IT产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今天,语音和手写识别、嵌入式设备、无线网络、Web服务等一大批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一大批先进的企业正致力于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更多的产品和财富。从1980年至今,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都引发了产业环境、高新企业和产品的重大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都有效地扩大了IT产业规模,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财富。目前,全球的IT产业已达到了每年2000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科技力量,始终在IT领域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这显然应归功于美国在科技、人才和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优势。

  教育创造人才,人才创造科技,科技创造财富。教育、人才、科技创造繁荣强盛的国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心得体会

  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在庆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坚持施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我们的事业开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这个重要阐述对于我们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坚决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进步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坚持施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事业的大开展。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更加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航天事业获得的成就和经历又一次说明,只有结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可以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立获得显著成绩,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人才队伍建立的重中之重,施行了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方案〞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等,施行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专项活动〞、“博士效劳团〞等人才培养方案。公务员法公布施行、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更加灵敏,人才流动更为合理有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缺乏,构造不够

  1/3

  合理,创新才能亟待进步,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强国,任重道远。施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广阔知识分子要坚持把个人的事业开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严密相连,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理论报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亲密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的新趋势,精心选题,潜心钻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消费力的转化,努力在经济社会开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施行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才能建立,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实在把教育摆在优先开展的地位,大力开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改革教育体制,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真正做到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要充分发挥创新理论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宏大作用,坚持在创新理论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要优化人才构造,促进人才成长,形成德才兼备、构造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施行人才强国战略,要用好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理论造就人才,用机制鼓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言论气氛、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磁场,使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用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舞台,减少后顾之忧;要重视鼓励;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2/3

  施行人才强国战略,要健全人才资源管理体制。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立,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形成可以极大进步创新才能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鼓励机制,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开展的体制性障碍,标准人才市场管理。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才能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在理论中锻炼培养人才。要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呼唤人才,开展需要人才。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环境和气氛;广阔知识界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的而团结奋斗。

  【人才强国心得体会】

  3/3

篇八: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心得体会

  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这个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坚定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事业的大发展。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更加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又一次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了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等,实施了“青年农民科技工程”、“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专项活动”、“博士服务团”等人才培养计划。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

  加大、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更加灵活,人才流动更为合理有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强国,任重道远。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把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报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新趋势,精心选题,潜心钻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改革教育体制,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真正做到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要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形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用好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磁场,使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用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

  所短;要为人才提供舞台,减少后顾之忧;要重视激励;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健全人才资源管理体制。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要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广大知识界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篇九:人才强国的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

篇十:人才强国的意义

  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

  ---引言

  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继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之后,在2003年12月份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那就是人才强国战略。坚持靠科技、靠法制、靠人才来兴国、治国和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把人才的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也使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完善。那么今天我想围绕着以人为本与人才强国战略这一个主题主要讲三个大的问题。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个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历史背景。2003年12月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这在我党执政以后还是第一次。中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是有它的背景的,这些背景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一些分析。

  1.1、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历史发展正在走向以人为本。那么在农业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是土地和体力。那么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是设备和资金,那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把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人的创新能力看作是人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所以在农业时代人们看重的是体力,在传统的工业时代人们更看重得是设备和资金,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知识、智力、技能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在经济增长当中,人的知识贡献的底柱在日益上升。世界经和组织的成员国有一个统计资料,在这些成员国当中他们的经济增长65%以上是来自于人的知识的贡献。第二个特征,产业结构日趋智能化,第一产业的结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将会成为朝阳产业。在信息产业当中对于人的知识、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产业工人日趋智力化和脑力化,蓝领工人、体力工人的比重在下降,而白领工人、智力工人和脑力工人的比重在上升,这三大特征都意味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会逐渐确立起来。社会历史发展有一条规律,那就是历史越往前追溯,人以外的因素在社会当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比较大的。

  比如说在原始社会,人与外的动物世界、自然界、自然灾害等等等等,对人的制约作用是非常大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知识、人的科学家还有科学知识的力量在发展中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改造自然界的力量也在增强,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人自身当中的知识,那些智力,那些技能,那些创新精神,那些创新能力将在社会发展当中日益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历史发展是越来越走向关注人本身。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上海APEC的一个会上讲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我想这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一个背景,从社会历史大的背景当中加以认识,加以分析。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二个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才做保证。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讲一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这么一个背景。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双重关系。第一重关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第二层关系人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的。

  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我们先看第一层关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追求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么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么一个目标,离不开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小康社会是靠人来建设,是靠人来推动,是靠人来实现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状况,也会影响着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状况。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是要靠全面发展的人,或者是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逐步地实现小康社会达到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中,有一个现象是必然要出现的。什么现象呢,当我们的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之后,就有一个进一步如何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反过来,当人在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的时候,也有一个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方式来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所以作为主题,全面发展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是离不开全面发展的人来建设的,这是第一层关系。

  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还有第二层关系,人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在1978年我们国家迈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那个时候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还要带动社会全面的发展。但当时历史现实的必然性我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是比较注重经济增长的。虽然没有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相对比较看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创造人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这个任务看的是非常重的。当然在操作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片面化的倾向,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跑资金,跑项目,跑设备,办一些资源消耗性的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这么一种发展观应该说功不可没,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因为那一部分发展观有一个理论的基础,往往把生产力主要看作是一种物的方面的增长,产值、利润、指标都是这些东西,把生产力当中人的方面反而给忽略了。这么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付出哪些代价呢?归纳起来有三种代价,第一种代价叫做环境污染,天没有原来的蓝了,云没有原来的白了,水没有原来的清了,空气没有原来清新了,我们饭桌多了很多…。第二种代价叫做生态失去平衡,第三种代价是一手硬,有些地方一手软了,这三种代价必须要加以消除,把它限制到最低的限度,不然的话会诋毁我们发展的成果。虽然发展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而且有些发展往往是通过付出代价和扬弃代价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个寻求发展的再生之路,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发展限制到最低的限度。根据我们实践当中的经验教训,根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观的代价呢,我们又提出了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应该说社会全面进步这么一个目标的提出,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从今天来看我们的生产力应该说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应该说越来越强,人的生活水平应该说越来越高,社会也不断地在全面的进步,而且社会的流动性也在加强,如果说以前我们主要还是

  解决我们口袋的问题的话,以前我们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口袋是空的,要解决口袋问题的话,现在要求我们要解决脑袋的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人自身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过去还追求人的生存的话,生存问题、温饱问题的话,解决人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话,现在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过去过于注重关注人以外的物质世界的话,那么现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转向不断地关注人自身精神的世界。所以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与时俱进的,由过去的经济发展到社会全面进步然后还要走向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它必须要靠全面发展的人,或者是靠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发展的人才来保证,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二个背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加以分析。

  1.3、中国国情的要求

  第三个背景我还是想从我们中国国情入手来加以分析。我们中国国情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人口多,有13亿人口,人口多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面对。把人口多这个问题解决好得话,人口的包袱就会变成人口的财富,人口的阻力就可以变成人口的动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可以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如何解决人口多的问题呢?十六大报告提出一个思想和观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也把这个内容提出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个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我们过去的辞典当中是看不到,一个新范畴、新概念的提出就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方法来解决、来分析,需要提供新的理论,把这些理论变成指导我们决策的指导思想。我们过去讲到道德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等,为唯没有讲到能力建设。其实这个能力建设是相当突出的,那么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的呢?怎样展开人力资源建设的呢?这个问题我在后边还要加以详细分析。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人力资源、人力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发觉每个人自身当中的潜能,人的潜能是相当大的。西方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的研究、实证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东方人只发挥自己潜能的10%,还有90%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不管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但这个结论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确确实实有很大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我们的机制,由于我们的环境,由于我们的制度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在某种意义上压抑着人的潜能的发挥。比如说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有这些的说法,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武大郎开店不希望别人能力比我强,个子比我高,所以人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没有充分发挥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包括这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应该通过各种科学的测评的手段对每个人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测评,发现人才,发现人的能力,我觉得这也是能力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内容。当人才被发现了,能力也测评出来了,下边我们要考虑如何使用能力,使用人才,有一个能力配置的问题,有一个人才资源配置的问题,所以能力建设第三个就包括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能力的配置。第四个内容还要包括什么呢,不断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培育人的能力。这些内容包括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的一个内涵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这些人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第二个转化要把人力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这个转化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具有劳动力的人要具备专业的技能,第二具备劳动力的人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我想这是人才能源具备的两个核心要素。只有实现这两个转化,我们才能把13亿人口的包袱变成财富,把阻力变成动力。十五大的报告就讲了一个观点,有效的开发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事关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从中国这个人口多国情角度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

  1.4、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

  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四个背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大量的历史,大量的事实和现象证明这么一个道理,当今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是人才的较量,当今国际的竞争实际上是实力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实力较量没有商量,谁的实力大谁就是赢家,人才较量更没有商量,所以当今世界你看一看,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在人才竞争的帷幕已经拉开,人才大战的帷幕已经拉开。现在西方发展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一些欠发展国家的人才不少给挖走了,吸引走了,如果说在我们以前是一种自然资源竞争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很看重自然资源的竞争,掠夺别的国家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那么今天很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更看重的是战略的资源,第一个资源那就是人才资源。所以在今天时代主要是拼人才,而不是拼设备、拼资金。我想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意味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当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必须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通过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理解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包括这几个内容,一个是核心技术,一个是核心产品,一个是核心制度,一个是核心精神,再一个核心人才。这五个方面共同来构成一个国家的核心的竞争力,在这五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所以核心人才是我们提高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个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第四个背景,从国际竞争加以分析。

  1.5、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最后一个背景是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为了增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里有一个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来发生转换,我们在过去有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思维方式呢,就是往往从历史的必然性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来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还有一个思维方式江山是我打的,我当然应该坐江山。这两种思维方式论证党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也有是一定的说服力的,这一点我们依然要坚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什么思维方式呢?是要社会主义自己有所作为,要靠共产主义自己的有所作为,今天的努力奋斗,新的业绩,新的作为来论证共产党执政的现实的合理性,来论证社会制度在今天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强调后天的有所作为,强调后天的努力奋斗,强调后天的业绩,强调后天的生成,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需要确立起来。这就意味着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通过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使自己在执政的过程当中有所作用,有为必有位,有为来自竞争能力。所以我们过去党建应该说是功不可没了,赢得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某些方面应该意识到我们培养的干部在某些人身上就体现着能说不能干,一说很多很多的东西讲的头头是道,但是真正做某一件事情就是干得不好,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热也发不出光。老百姓恨铁不成钢,所以我们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为人们服务的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党的执政能力怎么来提高呢?取决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每个人能力的提高,所以如何提高共产党人的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所以我想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也应该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以上我从五个方面讲讲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这几个背景最后都落实到一点上来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历史,我们这个实践,我们这个现实,我们这个国情,我们党的建设,越来越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给确立起来了,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尊重,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自身发展的一

  种强调。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在过去我们都强调过。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建筑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申报奥运会也以人为本,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呢?这一条对我们考虑人才问题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以人为本的人既指的是广大人们群众,又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一切劳动者和建设者。还指的是什么,每个人,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和具有个性的人。以人为本的本如何来理解的呢?我想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把人看作主体,这是第一个意义。第二个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我们在分析、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有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纬度啊。第三个本呢是相对于把人作为手段强调把人作为目的。所以以人为本的本是把人看作主体,把人看作目的,把人看作尺度,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呢?归纳起来以人为本有三种含义。

  1.6、以人为本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他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的一种肯定。既有主体地位,又有主体作用,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它又是一种价值趋向,他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开发人、塑造人。尊重人包括尊重人本身、尊重人的内价值,社会价值、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创造个性和主体。第三层含义它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在各项实践工作当中要确立起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社会的责任。以人为本应该说对我们各项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打一个比方,当我们的组织把它的下属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他就开始发牢骚了,他说我是人,我不是牛,你只让他拉车,不让他吃草,把他当牛来使,他就发牢骚,不好好干,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来。当一个组织把他的下属当人看,尊重他、关心他、理解他,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组织对我这么关怀,所以他要好好的回报,怎么回报呢,埋头拉车黄牛精神。这种黄牛精神把蛋糕做大了,效率出来了。当你把他当牛来使的时候,他偏要做人,当你把他当人看的时候,他偏要做牛。所以以人为本,最后培养的是黄牛的精神,好好干活,埋头拉车,黄牛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作用对我们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讲一讲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现实逐渐走向以人为本,把人在社会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已突出出来了,人的作用很大了,人才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了。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

  2、与时俱进地看待人才,确立科学的人才观

  既然人才在我们强国的过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怎样来理解人才呢?怎样来看待人才呢?怎么对待人才的呢?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与时俱进地看待人才,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我这里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什么意思呢?在不同的时代,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要根据时代精神,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来重新理解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人才。所以我觉得去年12

  月份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这里边体现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就是时代观决定人才观,我们今天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对这个时代的人才加以重新地理解。这些理解意味着我们人才出现了历史上新的突破,确立新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那么中央的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学的人才观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的呢?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第一个内容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一个是强调人才的作用,是人才作用观,确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一条强调人才作用观。过去我们一谈到资源,很多人往往就认为是一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资金、设备、项目把这些都看成是很重要的资源,而人本身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在有些人心目当中是没有地位的,或者说是没有意识、没有观念,是没有考虑到的。在我们今天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前边讲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走向以人为本了,根据这么一个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中央提出很多新的观念。比如说人是生产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比如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比如说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比如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不断地推进或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比如说我们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党中央根据时代精神,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认识到有一个资源是战略性的,有一个资源是最首要的,这个资源是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所以科学的发展观第一个内容就是把人才资源看作是第一资源,强调人才的作用。如何来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呢?我想能不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些简要的说明和分析、理解。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是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先讲一讲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朔尔兹,他有一本书叫《人力资本投资》,由于这本书的观念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人是国民财富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物质资本已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知识更新、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却是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富有的关键。因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口质量能够极大的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强穷国的福利,因此改进穷人的福利是关键因素,他认为不是空间,不是能源,不是耕地,不是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而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一句话开发人的资源,提高人的资源能力建设的水平。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尤为重要的。这个观点对发展中国家,对欠发达国家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就我们国家来讲,应该说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就我们国家内部也有东西部的差距,东西部的差距,你比如西部的大开发,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开发,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造血的功能,如果来培养这么一个造血的功能呢,我们外部援助是一个输血,而人力资源开发是造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西部地区有很多发展当中的脆弱性,人的素质的脆弱性,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的脆弱性,而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这种脆弱性的关键东西。所以我觉得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缩小西部地区和我们东部地区的差距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通过能力建设来解决发展当中脆弱性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是我们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当中第一个资源。只有人活了,才能使物活,人的价值发挥实现了,物的价值更能物尽其用的,这是我分析的第一点。

  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

  第二点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十六大的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一个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增强,人们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个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善,第三个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全新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个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这四大目标当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国际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需要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和人格来做保证,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增强。人的需要全面了,人的能力全面了,人的各种关系和谐了,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种目标当中,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第一目标。

  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强国富民的第一国策第三点需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强国富民的第一国策。咱们中国有13亿人口,对于这个13亿人口我们应该做一个加减乘除法,先做一做乘法,我们中国每一个小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解决,不认真对待的话,你乘一个13亿就可能变成一个极大的问题,这是乘法。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一人均做一个除法,一人均就显得我们应该还应该有忧患意识,有紧迫感。总量一摊到人均马上就下来了,这是一个除法。怎么办呢,我们还做一个减法,减少人口的数量,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的国策。我们还要做一个加法,要提高人口的质量,把13亿人口由包袱变成财富,由阻力变成动力,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所以这个加法是解决加减乘除法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提高人口的质量,全面开发人才资源,这更应该成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第一国策。

  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第四个方面全面开发人才资源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说责任重大,担负着各项工作,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归纳起来领导干部主要做下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科学决策,一个合理用人,一个是经营管理,一个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个要目略发展,一切以目发展,一个是要开发人才资源。在这6个方面的工作当中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要达到科学的决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要合理用人就是要通过什么制度确保那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的管理一方面是解放人、开发人,同时你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也离不开高技术的人才。我们要营造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呢,是人们要愿意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要营造这么一个氛围,营造一个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发展是我们党科技兴国第一要务,人是生产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你要一切以目发展,你必须要关注人,研究人,研究人性,以人为本。通过促进人才的增长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把全面开发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责任。这就是科学人才观的第一个内容,我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讲一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讲的是人才的作用的。

  2.2、确立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观点

  科学的发展观的第二个内容是确立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观念。这讲的是人才标准观,要确立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观念,这讲的人才标准观。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我感到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人才标准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才的认定一直是按照1982年提出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具有中专以上的学历和初级以上的职称人员,这种人才标准观讲得是学历和职称,是以学历和职称为核心的人才标准观,按照这样的标准观大量的有才之士因为学历和职称的问题,这两个硬门槛被置于人才的大门之外。目前我们国家人力资源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就是这种旧人才观突出的表现。在有些人的心目当中高级的技工熟练的劳动者不是人才,许多地方为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很好的待遇却忽视了同样做出贡献的高级技工。而实际上高级技工是严重紧缺的,已经成为近年来我们国家人才结构当中的一大心病。这一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的标准重新进行了一个界定,怎么界定呢,要以人的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和核心的标准。这样一个人才标准观是什么呢,就是品德加知识加能力加业绩,这么一个人才的标准观,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只要你具有知识,你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我们国家和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人才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哲学的角度讲,过去的人才标准往往是看重人才的外在的名分,外在的职称、外在的学历,新的人才标准观更看重后天的作为、后天的能力、后天的奋斗、后天的业绩。我把这种人才的标准观概括为什么呢,以能力和业绩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观。这个新的人才标准观实际上意味着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由过去过于看重人才的外在名分向今天要看重人才的业绩和后天作为转变,是不是人才不能仅仅看职称,看学历,不为学历、不为职称、不为资历、不为身份,这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的四不为,这就是打破过去过于看重人才外在的名分,要看重什么呢,人才的作为和业绩。他的品质、他的知识、他的能力、他的业绩,这里实际上有四个关键的要素。人的品德是前提,没有品德你这个能力越大,可能越坏事。品德是个前提,是一个保证,管方向的。但仅仅有品德那也不行,仅有品德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是你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那也不能是人才。所以人的知识、人的能力已被提出来了。人的品德、知识和能力合在一起最终体现为业绩,业绩是最终一个带有综合性的衡量人才的一个最终的标准。我想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呢,过去看你是不是人才,很多场合看领导的认定,我说你行,不行也行,我说你不行,行也不行,领导的认定,领导的相马式的色彩在某些地方是严重存在的,那么新的人才标准观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在评价你是不是人才,更注重社会化的评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这么三个方面的人才,看怎么来评价的。对我们党政的人才应该着重看重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金碑、银碑要看重人们群众的口碑。对这个企业经营人才要看重什么呢,要看重市场的认定,和出资人的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怎么评定是不是人才,要看社会的认可程度和业内人员的认可程度。从三个方面看,对人才标准评价的尺度越来越社会化了,所以这里边我就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什么观点呢,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后天作为,人的后天努力奋斗,人的能力的发挥,人的业绩对评价人才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我在1992年提出一个观点叫能力本位,这个能力是把道德作为前提肯定的,这个能力本位的理念在人才问题上,我认为正逐渐由理论走向现实。这必将为有用之才拓宽更大发展的努力空间,这是科学的人才观第二个内容。

  2.3、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第三个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讲的是人才成长观,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讲的人才成长观。既然人才这么的重要,既然人人经过勤于学习、创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贡献都可以称为人才,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把促进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这就需要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所以和谐的人才观的第三个内容,是要营造一个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这么一个环境,营造这么一个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实行三个转变,要促进人才的成长,为他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一共是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由过去琢磨人转移到琢磨事上来。

  过去在有些单位,有些人到那个单位不是一心琢磨做事,把事琢磨好,把事干好,而是一门心思琢磨人,张三什么,李四什么,他是谁的人,他是谁的人,谁和谁有矛盾,搞清这些东西应该说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心思都在琢磨这个东西,揣摩这个东西,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事上。为了做好这个事,需要提高什么样的素质,需要提高哪些能力,需要我怎样来好好做,应该向这个方便转变,由过于琢磨人走向琢磨事。第二个由琢磨相马式选人才转移到赛马式的选人才。他是不是人才,更重要是通过竞争的方式,通过赛马式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认定,选拔人才,这样实际上也是提供人才成长和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很重要的环境和机制。第三个转变由过去某些地方过于注重管控人转移到解放人和开发人上来。这里很有意思,我们中国在传统的社会不是不研究人,也研究人,但是在很大程度研究人是为了干什么呢,是为了控制人,让你安分守己、听话服从、科技服理、三纲五常、…中庸赫赫,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人、管制人、管束人,结果把人字越写越好,把人弄不好变成绵羊了,所以开发人,解放人这个工作应该说我们过去包括传统社会做得是不够的,现在一来西方人是打着解放人的旗帜,有一个人的发现,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高于神的价值。所以现在西方的文化不断地解放人、开发人、发展人,现在西方的文化也研究人呢,研究人的目的是为了把人解放出来,把人给开发出来,所以这个人字越写越好。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是不断地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而这个解放人和开发人可以成为我们改革开放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解放思想就是解放人,解放思想就是不断地解放人和开发人,我们今天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绩,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解放了人,我们开发了人。所以要使人才很好地成长,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地发挥,要为人才成长提供很好的环境和机制就必须不断地解放人和开发人,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大问题,与时俱进地看待人才,就是确定科学的人才观。

  3、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

  既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越来越强调人之主体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既然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应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很好的环境,随着第三个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切实额度人才工作的呢?所以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基于解放人和开放人来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加强,一个是改进,因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才是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内容的这么一个人才。要求人人都可以称为人才,只要努力发挥、能够奋斗、创造业绩都可以称为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的环境、氛围、机制在某些方面离这些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的工作,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这里边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改进和加强人才的工作的呢?我这里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提出一个观念,它的价值取向就是解放人、开发人,以人的能力和业绩为本,这样的价值取向才有利于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有利于解放人开发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的创新,围绕这么一个价值取向要确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目标第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人才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和重点是人才资源的本身的能力建设问题,而这个问题它主要着眼于人才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从我们国家发展的总目标来讲,应该说我们人才的总量还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现在面临更尖锐的问题是人才的质量问题,为了要提高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我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个是提高三种素质,一个是提高三种能力,一个是加强四种适应。哪三种素质呢,就是提高全民能力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哪三种能力呢?就是重点要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于提高创新能力,这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逐渐走向学习型社会,我们要建立学习型政党,要有学习型的干部也要有学习型的人才,所以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知识更新比较快,速度比较快,前两年学的知识在今天又远远不够了,这是不断地更新速度,要求我们每个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提高自己学习能力逐渐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学习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实践,所以如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实践有重复性的实践,也有创新性的实践,在知识经济社会创造性的实践那是更为突出的,所以要着力于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四种适应,第一种适应是什么呢,促进人才总量以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第二种人才的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第三个人才结构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第四个人才培养机制与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这是它讲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它的第一个内容,讲的是目标,这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素质,三种能力,四种适应。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第二个内容是讲得人力资源建设的方式和途径。这个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什么呢,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投入,因为这个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也是一个人力资本的投资,那么既然是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人的能力,人力资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包括它的投入,同时我们在竞争当中,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中央的人才工作精神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一讲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我想在这里做一些发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力发展的战略,而这种能力发展战略是什么呢,就是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它的主题看作就是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能力建设,人才评价的导向就是能力建设,把能力建设看作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把能力建设看作是培养的核心,把能力建设看作是人才评价的导向。这三个命题希望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讨论的过程中好好地加以思考。根据这三个命题我做一点发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也好,能力发展战略也好,我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第一个内容叫发掘每个人的潜能,这在前边我已经加以提示,我们中国人的潜能是非常大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不断发掘每个人的潜能的过程,当然这个潜能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发展的空间。现在我们强调三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事求是来讲,理论创新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技创新我们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你看我们“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了,反映我们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非常

  大的。技术创新也是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还是有一点点滞后。制度,问题不解决,人才的问题最终是解决不了的。制度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个制度创新,应该说对进一步解放人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发掘人的潜能应该说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通过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发觉每个人的潜能的空间,这个大有文章可做。这是人力资源能的建设,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第一个内容。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第二个内容力叫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什么叫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呢,如果你是一只猴子,只能给你一个枣树你抱着,如果你是虎,应该给一座山让它守着,如果你是一条龙,必须给它一条江河,让它翻腾着。叫做能力大,给大舞台,能力小给小舞台,你是这个能力给这个舞台,他是那个能力给那个舞台,这叫做岸能配港、岸能配工、港能相依。这种人力资源配置好了,那就会把人才的潜能发挥出来,人才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蛋糕做大,效率出来,如果人力资源配置不好,压抑人才、浪费人才,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来。在现代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地方有的人的能力很大,给他的舞台很小,有的人能力很小,给他很大的舞台,浪费了人才,压抑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发展战略也包括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这一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是特别加以强调的,如何有效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培育人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发展战略第三个内容,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但是总体来讲控制社会的能力有余,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也不是我们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也有,但是相对不足。我打一个比方,我讲一个鸟类,再讲一讲棋类。咱们中国有一种鸟类,说树上有三只鸟,猎人把其中一只鸟给打死,问树上还有几只鸟,我们初中的高中生一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树上没有鸟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高中生站起来回答,树上还有鸟,肯定很多人会骂,骂他是一个大傻瓜,脑筋急转弯你没转过来。但是我看《读者》杂志也讲一个鸟类,是西方的。树上也有一种鸟类,树上有八只鸟,猎人打其中一只鸟给打死了,问树上还有几只鸟?西方的高中生七嘴八舌一个高中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树上还有三只鸟,为什么?剩下那七只鸟有三个是聋子,没有听到枪声,没有跑,这种答案逻辑合理。第二个学习站起来回答,老师树上还有七只鸟,为什么,被打死这个鸟是一个妻子,他的先生在这个树上,妻子被打死了,先生哪能逃之夭夭,而先生的人缘也比较好,那八只鸟愿意留下来和这位先生一起为这个妻子送葬,树上还有七只鸟,逻辑上合理。第三个高中生又站起来回答,老师,树上还有十四个鸟,怎么越来越多呢,原来这七只鸟像我刚才所说的没有跑,另外一个树上还有七只鸟,被打死这个鸟生前长得很漂亮,很有魅力,另外这七只鸟在他生前的时候追求他,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参与了感情,这个鸟被打死了,另外七只鸟带着感情飞到树上,和原来那七只鸟一起为这只鸟送葬,还有十四只鸟,逻辑上也合理。为什么同是一个鸟类,而我们东方的高中生,中国的高中生主张、倡导提出一种答案,如果有多种答案,骂你是个傻瓜。而西方的高中生鼓励、倡导提供多种多样的答案,只要言词合理,合乎逻辑。为什么同一个鸟类有不同的答案呢。想来想去我想到我们过去的传统教育制度,我们过去的传统教育制度,用一个词来概括应试教育,应该说应试教育功不可没,不能全盘抹杀,但是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眼光来看,从当今时代的眼光来看,应试教育有它历史的局限性。比较重视提供知识,而不大注重培养获得知识的方法。比较注重应试,不大注重应用,往往看重人的知识的多少,而不大注重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往往用一个确定性的知识,对这个知识的反思、怀疑和批判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老师作为教育的主题,学生是容器,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容器把老师讲的几个要点装在口袋里边,装在容器里边,然后经过考试,经过试卷,学生把老师给的要点义无反顾地再还给老师,老师认为学生把所有要点给我了,认

  为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如果有一个学生贪污一个要点,给我三个要点,另外你突起发挥,我也只能给你75分。所以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往往使我们的学生接受那些确立性的惟一的知识,怀疑能力、学习能力、批判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而西方的教育制度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习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创新能力,想来想去我想还是教育制度有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制度对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得不够,所以我们的人才离时代要求还是有距离有的。除了我讲的鸟类以外,我再讲一讲棋类,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摆法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个中国象棋的摆法,第一把手皇帝蜗居九宫、足不出户,摆在最后最中心的位置,第二把手那个士是皇帝身边的人,我也看不出这个士有多大的能力,尤其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也足不出户、蜗居九宫、态度十足、狐假虎威,杀伤力很大的车,可以开直通车,直插对方底线,但是他摆的位置离皇帝最远,是靠边站的。卒字摆在出汉的第一线,就意味着要冲锋陷阵,就冲这个摆法我们可以看出,有一点等级,有一点官本位,有一定保守。车呀、卒呀是保护皇帝的,我们在看看我们中国象棋的走法,我们的卒子一旦走到对方的底线,那命名可惨了,叫做客死他乡,何谈提拔?我们再看看西方的国际象棋,第一把手那个王亲自带兵作战,尤其是第二把手那个后杀伤力比较大,带领众将士与敌作战,所向无敌。那个国际象棋的卒字一旦拱到地方的底线,那命运可好了,那叫做破格提拔,成为第二把手后,所以从国际象棋我们能看出它是强调什么呢?是进取,是能技论英雄,当然我这么讲不是说西方的月亮总是圆的,我们中国的月亮总是缺的,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很的东西也是西方很多也要学习的。但是从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比较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文化比较注重培养民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应该说注重得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发展战略包括第三个内容培育民主的创新能力。

  善待能人第四个内容善待能人。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什么历史方位,我用八个字来概括,爬坡、创业、竞争、挑战。这么一个历史方位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使用那些高素质的能人,这些高素质的能人可能能拓宽发展的空间,能接受各种挑战,能使我们的创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竞争当中凭实力竞争。所以我觉得这个历史方位特别要求我们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80年代初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出现一个能人现象,能人救活一个村,能人救活一个厂,能人救活一个学校。没有吴仁堡,很大程度上讲有江西的华西村;没有石来赫,一定程度上很难有河南的柳庄;没有卢冠秋很难有浙江的香山,我这里不是强调为能人论,我们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的创新、理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但是培养高素质的能人是相当重要的。高素质的能人往往比较主动来推动制度创新,而庸人往往是我们制度创新最大的阻力,所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高素质的能力,但是在80年代后期,不少的能人纷纷落马,有的能人携带公款逃跑出国得,有的能人伸手拿国家的钱被送到监狱里边了,有的能人在工作岗位上被累死了,有的能人有情绪甩挑子不干了,有的能人说我也贡献了,我该退下来养生了,当然有些能人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有不少的能力纷纷落马的呢?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有两个原因,主观的原因在80年代初不少的能力是靠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一下成为能人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能人提高自己的素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要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不少的能人并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落后于时代和实践所要求的水平,赶不上趟了,这是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我们有些地方的体制对能人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而这个体制主要是用人体制和分配体制。按说能人贡献这么大,他从心理上也要求给予相应的回报,但是我们地方的分配置度没有完全到位,能人的价值在分配的体制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产生心理不平衡,出问题拉。还有我们的用人机制,能人第一他有个性,个性比较鲜明有棱角,这样的人有时候亲和力就比较差,能人有时候毛病也比较多,能力越

  强的人有时候毛病相对比较多,毛病要多的话被别人抓住把柄告你的状,能人有时候不靠别人,他靠自己,不去拍马屁,不会看别人的脸色,他就靠自己,所以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接近。况且能人想说不能哪一天我被取而代之,由于能人具有这样那样的特点,产生这样那样的现象,所以有时候组织部门说这个能人是有争执的人物,还是想一想放一放,一放二不放把能人搁起来了,在用人制度上也没有得到价值的充分体现。由于这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能人在80年代后期…刚才我讲了我们的历史方位是竞争、爬坡、创业、挑战,所以能人要重提,我们今天要重提能人第一要自觉地提高能人自身的素质,使他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第二我们的用人制度我们的分配置度也要对能人的贡献在价值上给予充分体现,所以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善待能人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我们讲得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能力发展战略的第四个内容。

  凝聚社会的一切集体力量第五个内容叫做凝聚社会的一切集体力量。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三个代表作为力量之源这个源如何来的呢?来自于整合社会发展当中各个阶层集体的要求,来自于凝聚社会发展当中各个阶层的集体的力量,在78那个时期,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在动员和参与时期,我们通过实践标准的讨论,我们通过解放思想,把社会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让他们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所以当时不少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乡镇企业、个体户、民营经济等等各种力量被动员起来。你比如说民营经济。民营在1978年之前被看作私生子,专家批判、不屑一顾,1978年以后,我们有些地方顶住压力发展民营经济,结果民营经济作用开始发挥出来了,在那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当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三分之一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当民营经济作用开始发挥出来以后,当地的政府胆子就更大了,信心就更足了,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他的民营经济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发挥到什么程度呢,在那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当中已经是半壁江山了,二分之一来自民营经济的贡献。当民营经济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当地政府想来想去想到干好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提供机会和平台,第二件大事提供政策和规则,第三件大事提供管理和服务。这叫做政府搭台,民营经济唱戏,结果民营经济越唱越好,在那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当中已经是一方诸侯了,85%以上甚至更多来自于民营经济的贡献。所以民营经济在80年代初被动员起来,参与进去发挥很大的作用。当民营经济以及各种力量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规律稍稍地发挥作用了,那叫做有为比有位,实力决定作用,民营经济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就要求在社会当中应该有他们的地位,当他们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给予他们合理的地位。这个规律是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严峻性、时代性的课题,什么课题呢?如何来整合他们的要求,如何来凝聚他们的力量。他们有些要求是不大合理,但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无非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不加理睬,不屑一顾,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削弱党的凝聚力,把这些力量排之党的门外。第二种态度积极整合他们的积极要求,积极凝聚他们有效的力量,这样的结果是必然增强党的凝聚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第二种态度,积极整合社会发展当中各种有效的力量,积极来整合社会发展当中积极的要求,积极来凝聚社会发展当中积极的力量,来扩大党的群众革命,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我想如何来凝聚社会的各种力量也是我们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当中很重要一个内容。

  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这里我想顺便讲一讲如何来看待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的问题。我这里讲能力是以道德为前提的。有一点观点说实行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是一种经营主义,必然会造成社会差距的拉大和群众社会不公正。这一种观点和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呢,能力本位首先是整合非能力因素而造成的不公平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哪些非能力因素,血统、出身、

  门第、人情、关系、特权、金钱,这些都是非能力的因素。这些非能力的因素在过去我们的生活社会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造成社会的不公正,以权谋私,根据特权配置资源,人情关系配置资源,你没有权利,你没有人情关系,你分的蛋糕可能就越少,而能力本位是强调一种新的公正,强调机会的公正,强调我有时候能力奋斗、能力发挥做出贡献了,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回报的公正。所以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就是指过去那种不公正而提出一个相对公正的理念,一个理论、一个观点。能力本位强调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力大给大舞台,能力小给小舞台。按能分岗,按能分工,这是不是一种公正,是公正。能力大给小舞台,能力小给大舞台,那才不公正呢。能力本位注重人的后天作为,你的背景、血统、身份,看人的价格看背景、看血统、看身份,而不是看后天作为,看努力奋斗。一个人遗传基因的幸运要把他后天努力奋斗更重要,这公正吗?这不公正。所以能力本位是强调后天的作用,后天的努力奋斗,在后天的作为努力的基点上大家是公平的。能力本位也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能力创造个性和权利,人作为人都有做人的权利,能力本位强调尊重人的权利,能力本位强调每个人尊重人的人格,官本位是赋予人独立人格,和权利值有一个人格依附的关系,是不尊重的,能力本位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大家都具有独立人格,这公正不公正,相对公正。能力本位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能力。个性化服务、个性化管理、尊重每个人的能力差异,这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人的一种尊重。所以我觉得能力本位是倡导每个人凭能力立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些意义上,他是一种社会的公正。当代我们中国处在什么样的框架当中呢?还得从前现代走向现代过程当中的框架当中,封建文化的一度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我们还没有完全享受现代性的积极成果。所以现代化建设,现代性的追求依然是我们未竟的事业。所以强调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强音,但是在实施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过程当中会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个人能力强,贡献大,蛋糕分的多,那个人能力弱,贡献小,蛋糕分的少,会造成结果上的一种差距。这种代价是存在的。当然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不付出代价的发展。我们不能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来看待发展,好象任何发展都是不会付出代价的,实际上从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发展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问题是要把代价限制在最小的限度,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一种态度。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消极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黄昏,但是我们中国我们还处在一个黎明,我们的独立人格,我们人的权利,我们创造个性,我们每个人能力的发挥,这些精神和理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起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消极主体性而我们就放弃了对现代化的追求,对现代性的追求。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我的能力本位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弱势群体之所以在社会当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自己主观努力奋斗不够和素质相对不高,具有极大脆弱性,所以在竞争当中处于劣势的地位。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他们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相对比较差,无非有主观、客观两个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应该加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建设,能力脆弱性的问题,还需要能力建设来解决,他们素质不高,他们能力比较低,他们有脆弱性,我们要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进行能力建设,能力脆弱性造成的劣势还需要通过能力建设来解决。针对第二个原因,能力本位要求他们要靠自己的拼搏进取、努力奋斗、能力发挥来改善自己的一个途径。要求培育他们自己的造血的能力,就是社会为他们的能力提高和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能力本位意味着什么,一个面临客观条件比较差,同时也没有背景和关系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有所发挥而有所成就,他们就应该得到尊重和回报。当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倡发展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加大对福利阶层税收的力度,也是解决弱势群体方式的认识和途径。而这些都是通过实施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的战略把我们国家做强,强国,只有这样的话通过能力建设,能力本位理念的实现,国家增强了,国家发展了,然后我们的税收力度就增强了,办慈善事业就有条件了,社会保障就有条件。所以朔尔兹的观点在这里还是起作用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主要是

  由人力资本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的,弱国、穷国要赶上强国、富国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处境就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实行能力发展。所以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靠取消能力本位和能力发展战略为代价,反而要以加强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建设为基础和条件。所以加强能力建设,能力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弱势群体的很重要的途径,这是改进和加强人才工作的第一点,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能力发展战略。

  3.2、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发现人才的机制和体制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第二个方面呢,是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邓小平在80年8月18号关于党和国家领导者的改革问题当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什么观点呢?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这说明制度问题对解决人的问题是一个关键,带有根本性,带有战略性,带有长期性。制度体制问题不解决,人才工作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人才问题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与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机制、包括我们的制度。所以我们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从根本上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人才问题,这是我们人才机制第二个目标,第二个重点。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一个体系,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他主要是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第一个是发现人才的体制和机制。也就是说从建立以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内容的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入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这是讲发现人才的机制。过去我们发现人才,要么是必须注重长官的认定,要么就看重他的职称和学历,那么这里的机制创新应该通过社会化的评价手段来建立一个指标的体系,就是刚才我讲的评价党和人才,看群众认可度,评价企业管理人才看出资人和市场效果,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要看什么呢,要看他社会和业内的认可程度。这就是社会化的认可资格体系,社会化为核心的建立一个品德、知识、成绩和业绩,这是第一个机制,发现人才的机制。

  使用人才的机制第二个机制是使用人才的机制。过去我们使用人才往往比较注重长官的那种认定、安排,权利配置人才资源,我说张三可以干某项工作,把他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李四可以干另外一项工作,可以安排在另外一项岗位上,这是长官的认定色彩是比较浓的。人才工作会议强调使用人才的机制要进行创新,从确立能级主义的价值导向入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由过去如何利用和尽量节约物质资本的最小值转化为如何培育和充满发挥实现能力的最大化来转变。所以选拔任用机制也创新了,这是使用人才机制的创新。

  培养人才的机制的创新第三个机制是培养人才的机制的创新。过去我们培养人才应该说有不少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从完善教育体系入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这个完善教育体系,我的理解从量上包括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要注重素质教育,我想应该从这个教育体系入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体制。这是培养人才机制的创新,过去我们可能是教育投入相对比较少,现在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流动人才机制的创新第四个机制创新是流动人才机制的创新。过去比较强调人才所有,这个人才是我这个

  单位的,人才单位所有制,所以不主张人才流动,所以我们有很多档案制度、户籍制度,很多制度把人从要摇篮到坟墓的一生都固定在这一个单位,人才缺乏流动性,是一个静态的人才体制,从1978年以来人才的流动性慢慢地增强,现在我们的人才流动性也在增强,不少地方打破身份的界限,打破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也在松动,为人才流动提供很多客观的条件。现在不是有这么几句话,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不是?你这个人才不是我这个单位所有的,但是对我们这个单位能发挥作用也行。这一个命题的提出人才的作用在增强,市场经济很大一个特点使社会造成一个流动性。流动性才能形成杂交优势,才能互相学习,才能形成创新的精神,才令社会有活力。人才流动性有它积极的方面,使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人才更好得到合理的配置,这是第四个人才流动机制要创新。

  激励人才机制的创新第五个激励人才的机制也要创新。过去我们激励人才也有不少好的经验,但也有不少的教训。有时候往往根据人情关系这种方式来对某些人才进行激励。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从追踪业绩为主入手建立健全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能力和贡献来建立我们的分配置度,建立我们的激励制度,这样是鼓励人才更重要一个机制。

  保护人才机制的创新最后一个机制保护人才的机制的创新。从改革和完善人才的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保证人才的机制,这是人才的安全问题,如何留人,如何吸引人才,要通过什么,保险制度、福利制度、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人才的保障制度。所以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应该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人才、激励人才、保护人才六个方面入手来建立健全我们人才工作的体制。

  在这6个方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使用人才,因为只有建立根据能力和贡献这个理念为核心的干部人士制度,才能真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为你这个制度使有能力、有贡献的人脱颖而出。这个制度使人们必须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贡献,引导他注重能力和贡献。如果你这个制度逼良为娼,好好干的人反而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有能力贡献的人被压抑了,那么你这种制度肯定不会是把人才培养出来,人才就不能脱颖而出,所以建立以能和技为核心理念的选人、用人制度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引导和促使人努力塑造自己的知识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如何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第二个方面,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3.3、辩证处理各种人才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第三个方面呢是辩证地处理各种人才的关系,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主要讲了三点。第一点,就是正确处理主体性人才和整体性人才之间的关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这三大人才队伍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培养好、使用好,吸引好,我们以培养和造就三个主体队伍而重点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第一个关系。第二个关系,是正确处理高层次人才和一般人才的关系。我们应该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的人才。我们不仅有人才数量的问题,我们更有一个人才质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高层次、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已经加入WTO了,WTO特别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个人才我们严重缺乏是非常紧缺,所以我们要改进和加强人才工作,应该是什么呢?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来带动一般人才队伍

  的建设。第三个层次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国内人才和国外人才,培养开发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国内的人才我们应该着重于培养和开发,国外的人才我们应该着重于人才的引进。我们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重点吸引国际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我们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是高层次的是最紧缺的,要注重这两点,高层次的就是最紧缺的。全面培养和开发国内的人才,这两种人才是不可偏废的,要利用辩证法来处理。我想这是我们确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第三个方面,就是处理好人才当中的各种关系。

  3.4、加强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当中的基础作用

  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当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的手段,一个叫做市场的基础配置资源的手段,一个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条件,这两种人才配置资源的手段是不可偏废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市场的基础配置资源的手段的作用,而忽略了国家的宏观的调控。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忽略了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这两个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相互结合的,但是相比较而言,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应该注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当中的基础的作用。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当中的基础作用,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在人才资源培养的工作当中,那么市场配置是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呢?因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通过市场配置,有利于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需要不同的人才,市场经济在这里边起着基础的配置手段,起着基础手段的作用。市场有利于人才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这个方面它能起促进作用。第二个作用市场配置又是一种开发人的资源。这个有这么个能力,给他这么个岗位,那个有那么个能力,给他那个岗位。这个有这个能力,给他个大舞台,那个能力给小舞台,这就是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这个配置好了,把人的潜能给发挥出来,创业精神发挥出来了,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这个配置的过程就是开发的过程。反过来你不注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有可能会浪费人才,压抑人才,起不到开发人才的作用,所以市场配置人才同时还是开发人才资源。第三呢市场配置资源又是一种发展,有利于支撑和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把人力资源配置好了,把人才资源配置好了,大人才给大舞台,高能力给大舞台,岗能相依,岗能匹配,对人本身是一个发展,对工作本身是一个发展,对事业本身也是一个发展。如果人力资源配置不好,人才资源配置不好,浪费人才了,工作也做不好,岗位的职能也发挥不好,所以我想通过市场来配置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发展,工作发展,事业发展。既是一种协调,又是一种开发,它是一种发展。正因为市场在在配置人才资源当中有三种功能,所以在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强调和加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基础作用。这是确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第四个方面。

  3.5、进一步做好选人、留人和用人的工作

  最后个方面要进一步做好选人、留人和用人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不少地方留人的问题,用人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人才留不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孔雀东南飞,人才留不住。那么如何来选好人,留好人和用好人呢?我这里提出五点思路,谨供大家参考。

  拴桩定律第一个思路实行拴桩定律。那个牛有牛鼻子,我们用缰绳拴在牛鼻子的桩上它就跑不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靠事业留人,给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所以靠事业

  留人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这对留住人才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越是高、精、尖的人才靠事业留人的功能、作用效果越好,这是拴桩定律。

  公正定律第二个定律是公正定律。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越是人才的地方越需要公正,公正的环境、公开的环境、公平的关系,越是没有人才的地方,庸才的地方越不需要公正。所以我们要留下人才,要选拔人才,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这么一个很好的环境,靠环境来留人。

  鲶鱼定律第三个语言定律鲶鱼定律。挪威这个国家有一个海,不少渔夫到这个海捕鱼,捕的沙丁鱼,有些渔夫捕的沙丁鱼,到岸上沙丁鱼死了,卖不出好价钱。其中有一个渔夫捕的沙丁鱼到岸上就活下来了,卖了很好的价格,这个渔夫活着的时候秘密解不开,后来这个渔夫死了,这个秘密慢慢解开了。原来这个渔夫在这个鱼舱里边放了几条鲶鱼,不放鲶鱼的时候沙丁鱼没有危险,不害怕,不紧张,闭着眼睛在鱼舱里睡大觉,结果到岸上都死了,现在鱼舱里放了几条鲶鱼,这个沙丁鱼感到这是很陌生的家伙,从来没有见过,感到很紧张,很害怕,有压力,结果这个沙丁鱼瞪大眼睛,绷着神经在鱼舱里游来游去,结果到岸上活下来了。这个告诉一个什么样启示呢?人是需要压力的,适当的压力是能变成动力的,人是需要挑战的,没有压力的环境容易懒惰,容易涣散。所以我们要给人才有一定的压力,鞭打慢牛,你跑的慢,就是鞭打一下。人家跑的快,我要给一个胡萝卜,胡萝卜加大棒,对跑的慢的牛你不鞭打,有时候那跑的快的快牛就不愿意在那个单位待着了,所以鞭打那些跑得慢的慢牛对留下精英人才能和着很大的作用。

  二八定律第四个定律二八定律。有这么一个现象,往往在很多单位,是20%左右的骨干人才干了那个单位80%的活,大家想一想有没有这种普遍性,我观察一下是有这种普遍性的。根据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应该善待我们身边20%左右的骨干人才,通过榜样示范,通过引导使那些其他的一般的人才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做出更好的贡献,这叫做二八定律。

  人本定律最后一个定律叫做人本定律。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开发人、塑造人,把人当人看,上边我讲了,他甘愿做牛。我是南京地税局市一个顾问,我刚下飞机,宾馆的经理到我房间去看我,跟我聊天,了解我的爱好和兴趣,知道我爱吃面条,给我做香喷喷的面条,知道我爱用海飞丝的洗发膏,给我配海飞丝的洗发膏,对我的个性比较了解,然后对我实行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管理,以我为本,所以我这个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要为南京地税局做几件事。所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能力差异,能把人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

  4、总结

  今天主要是讲三个大问题。第一个是讲一讲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我从五个方面做些简要的分析。第二个我讲一讲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看待人才,确立一种新的科学的人才观,这种科学的人才观从三个方面来讲,人才作用观、人才标准观、人才成长观,最后我从五个方面,一个是从能力发展战略,第二个人才工作体制,第三个树立各种关系,第四个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第五个如何选好人、用好人,从这五个方面来讲如何确实进一步和改进人才工作。这都是我个人的一些对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和看法,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人才强国的意义 强国 意义 人才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