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综述

时间:2022-11-26 10:45:14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全面振兴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当前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概念的表述缺乏“独特性”,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分析以解读“二十字方针”为主还缺乏深度;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的研究绝大部分着眼于国家层面、宏观政策方面,而对区域层面、微观对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因此,要树立系统思维的意识,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应对,及时处理,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良好有序地实施,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评价

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及2018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至此,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乡村发展战略,乡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1. 乡村振兴的概念

关于乡村振兴的内涵理论,有研究者认为乡村振兴是对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提升,也有人认为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升级版,不同学者通过研究对乡村振兴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乡村振兴,在魏后凯看来就是乡村如何发展才能得以逐步兴盛和繁荣起来的问题。他认为在人民日益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的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①。张京祥、申明锐等人强调乡村振兴的内涵可概括为“外在内涵”与“内在涵义”。外在内涵即依照在城乡连续谱系中乡村所具有的独特性价值,让乡村回归乡村,使其在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与城市平等互补。内在涵义即在城乡平等的互补关系下,乡村内部在经济、人居、治理和村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②。刘合光则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现在起,要把现代化理念、现代化机制和现代化要素融入到农业农村的日常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孕育和乡村治理中③。刘奇表示,乡村振兴标志性体现在“三个起来”,即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④。

2.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的新内容

目前理论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理解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张晓山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如“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⑤。叶兴庆则经过两相比较后说,这次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总要求,除“乡风文明”外,其他要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字面的调整上,更体现在内涵上进一步深化,即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地繁荣发展;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⑥。王亚华、苏毅清指出,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包括:一是部署了农村现代化的新任务;二是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三是明确了更长的土地承包期限;四是规划了乡村治理的新秩序;五是指明了农村人才队伍发展的新方向⑦。

二、乡村振兴的难点与重点

1. 乡村振兴的难点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所在,相关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分析,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关键难题是乡村人才短缺的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⑧。朱启臻指出,新世纪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政策导向,像“抽水机”一般将人才抽送到城市,而城市人才下乡和返乡则有许多限制,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直接导致乡村价值的失位⑨。姜长云指出工农城乡发展失衡和“三农”发展不充分,导致了广聚天下人才、优化乡村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的难度迅速增加,导致人才支撑不足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瓶颈制约。因此创新乡村人力资本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之一⑩。

(2)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魏后凯强调,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振兴、文化发展到人居环境改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农村自我积累能力有限,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有效供给严重不足11。李创、吴国清基于农村商业银行实践的SWOT分析,得出农商行作为支农的关键力量,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农商行更愿意将资本投放给高净值客户,精准扶贫积极度不高,脱农现象严重12。姜长云认为“三农”发展中投入保障的不足加剧了乡村振兴中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强化投入保障机制的难度。要推进乡村从衰败向振兴的转变,必须突破投入上的“临界最小努力”13。

(3)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魏后凯说,农民增收越来越依靠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农业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这种建立在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导向型农民增收模式是难以持续的,而且很容易导致农村的凋敝和衰敗14。刘合光认为,乡村振兴关键难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二是“三农”内部,农业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15。李国祥认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趋于下降。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9%以下,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加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导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乡村如何能够给农民带来增收渠道成为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难点16。

2. 乡村振兴的重点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专家们根据中央提出的总要求,发表了不少的看法。

(1)推动产业振兴。陈文胜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所以推进产业发展要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17。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则经济兴旺。如果缺乏产业支撑,或者产业凋敝,乡村振兴将成为空中楼阁。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坚守耕地红线,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其次,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三,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后向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18。周立、李彦岩等通过分析乡村衰落的形势,梳理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指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出路,关键在于走好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19。李国祥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实现产业兴旺的同时要处理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和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等之间的关系20。

(2)优化人居环境。魏后凯指出,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功能完备、服务配套、美丽宜居的新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21。李周认为,生态宜居的重点除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还包括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生态系统、治理环境污染、减轻生态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居环境绿起来、美起来22。袁金辉提出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必须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使乡村环境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23。蒋和平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就是要把各种项目落实到实处。一是要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完善农村交通、水利、通信和生态环保等设施;二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三是着眼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深化农村配套改革24。

(3)促进乡村文明。魏后凯强调振兴和繁荣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如果乡村文化衰败,不文明乱象滋生,即使一时产业旺盛,也难以获得持续的繁荣25。李周的看法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内容,实现乡风文明就要形成“四风”,一是尊重他人利益蔚然成风;二是守约守法蔚然成风;三是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四是敬畏生态蔚然成风26。高兴明认为保障农村孩子享有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三个重要内容,也是振兴乡村的工作重点27。于法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避免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和城市元素引入农村28。郭晓鸣提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推进乡风文明新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协调处理立足本来和吸收外来、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关系,培育好乡村文化自信,坚持在开放包容中提升自我,培育文化特质和核心竞争力29。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1. 坚持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姜列友认为,脱贫攻坚的成效直接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和质量,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扶贫贷款产品,补充完善好相关扶贫政策,探索建立好扶贫长效配套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加大对脱贫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加强定点扶贫与实验示范功能建设,不断深化扶贫领域多方合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30。王东宾提出,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此必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克服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同时通过产业参与、治理参与和社会参与,提升群众的经济性社会关联,增强贫困农民的获得感31。徐一、杨建国则提出,脱贫攻坚关键在于科技扶贫,因此要秉承“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推广一批实用技术,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开展一系列科技培训,用好一套科技远程教育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整合科技资源,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32。宋圭武指出基于贫困会引发贫困者生产方式的异化、加剧贫困者对自然的索取及让贫困者缺乏价值感、幸福感等多种问题,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和制度投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边际劳动收益。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33

2. 坚持城乡融合,探索城乡要素双向互动机制

陈文胜围绕乡村如何振兴的问题指出要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探索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创新,构建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34 李国祥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村镇化”与“城镇化”的双轮驱动,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成为未来解决农村问题的必由之路。35 付翠莲以温州的城乡融合为例指出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必须推动户籍制度、“三权分置”改革,打通城乡要素市场,使城乡间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形成对流促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36 党国英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體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我们改变旧认识,树立新观念,必须抛弃将农村视为两个“蓄水池”的陈旧思想,将农业竞争力提高战略纳入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提高战略,让各项经济政策推动中国人口布局大调整,让现行农村政策在实施对象上转变,助力乡村振兴。37 郑风田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会逐渐淡化,形成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乡互补的局面,加强城乡融合,互相间取长补短,在公共服务方面做到“城乡等值”才能够更好的增强城乡互动,促进乡村振兴。38

3. 坚持因地制宜,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付翠莲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互联网+农业”“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新模式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以乡域经济和村域经济为基础的县域经济,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39 唐伍任表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必須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稳扎稳打,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明确乡村定位,推广“小组微生”模式,即“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指向、生态化建设”。40 郭晓鸣、张克俊等人以四川省为例指出四川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全国一般性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道路选择。实施乡村振兴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融合性、差异性的战略特性,应以深度贫困和衰退重点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以村庄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突破口,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以激活要素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为重要抓手,才能因地制宜,实现四川的乡村振兴。41

4. 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韩俊指出要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揽乡村振兴全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推进“五级书记”责任制,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42 杨尚勤、何予平、王茂林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43 霍军亮、吴春梅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要以组织力建设为根本遵循,以领导力建设为核心原则,以发展力建设为基本思路,以覆盖力建设为基本前提,以群众力建设为基本路径,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44 徐俊忠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多方助力,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45张军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发挥党在基层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尊重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和壮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和实行自治组织成员自律上的优势,正确处理基层党和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乡村自治组织之间在乡村治理上的关系,提高乡村政治建设和治理能力。46

5. 坚持农村改革,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杜伟、黄敏认为,目前国家关于征地制度的制度安排已较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内生动力、拓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47 韩俊认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口粮安全和食物安全,同样需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48。张红宇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加快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49。唐安来、翁贞林等人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调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调绿农业生产方式、调顺绿色经营体系、调强人才支撑、调响农产品品牌、调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实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保障措施,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50。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评述与思考

1.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述评

(1)既有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展开了全面的阐述。其一,是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其二,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注重打造生态宜居;其三,是倡导乡村文明风尚,营造乡风文明;其四是强调要健全乡村治理新秩序,建设德治、法治、自治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其五是满足农民的更高要求的获得感。就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研究看已经比较全面,对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既有研究全面剖析了乡村振兴的难点与重点展开。第一,剖析了难点。一是人才支撑不足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大难点问题之一;二是当前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以满足农村平衡与充分发展的需要,不足以满足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要求;三是保障农民实现持续性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难题。第二,突出了重点。一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二是在于建立适宜居住的新农村,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三是振兴和繁荣乡村文化,协调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3)既有研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途径。首先,在政策上精准施策,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农民的边际劳动收益率,增加农民财政性收入,增强乡村农民的获得感。其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村镇化”与“城镇化”,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再次,因地制宜发展,结合乡村战略特性、资源优势,明确乡村定位,选择切合实际的任务、路径和措施。第四,要加强党的领导,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起着把控全局、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这是乡村治理工作高效有序的必要前提。第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应该说,上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已涉及各个层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乡村振兴理论奠定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当然也还存在不足。一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概念的表述缺乏“独特性”,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分析以解读“二十字方针”为主还缺乏深度。二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途径的研究绝大部分着眼于国家层面、宏观政策方面,而对区域层面、微观对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这样对指导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上存在不足,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2.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思考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进并留住农业人才是基础。一方面需要增加对农村的技术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留住本地劳动力与吸引劳动力回流,积极培育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释放政策红利,搭建良性的市场竞争平台,吸引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

(2)把握各地乡村发展的特殊性,构建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根据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以“特”增效,以“特”致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于有要素优势的地区,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资源要素融入农业生产中,构建与本地发展相适应的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对于不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地区,做好大小搭配,有机链接,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连接点,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利益紧密联结,推进农业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是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继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逐步进驻中高端产品市场,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当地的品牌相结合,创造一批品质优良、质量安全、特色鲜明的当地区域品牌,形成品牌提升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格局。

(4)建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首先,建立一套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评价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并制定综合评价办法。其次,依据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体系等,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领域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实施定期监测评估,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注释:

①182125 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② 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5期。

③15 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12期。

④ 刘奇:《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3期。

⑤ 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人民论坛》2017年第33期。

⑥ 叶兴庆:《实现国家现代化不能落下乡村》,《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1期。

⑦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⑧1114 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⑨ 朱启臻:《当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⑩13 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和基点》,《农村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3期。

12 李创、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西南金融》2018年第6期。

16 李国祥:《专家解读: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农经》2017年第11期。

17 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21期。

19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方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0 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州学刊》2018年第1期。

2226 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求索》2018年第2期。

23 袁金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学习时报》2017年11月6日。

24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6期。

27 高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十个重点》,《南方农业》2018年第12期。

28 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国家治理》2018年第3期。

29 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改革》2018年第3期。

30 姜列友:《正确理解和把握支持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农业发展与金融》2018年第6期。

31 王东宾:《将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有机衔接》,《中国城乡金融报》2018年3月21日。

32 徐一、杨建国:《以科技扶贫为重要抓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农业与农机》2018年第六期。

33 宋圭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社科纵横》2017年第12期。

34 陈文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求是》2018年03月15日。

35 李国祥:《乡村振兴战略 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中国合作经济》2017年第10期。

3639 付翠莲:《新时代以城乡融合促进鄉村振兴:目标、难点与路径》,《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37 党国英:《乡村振兴长策思考》,《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21期。

38 郑风田:《利用“城乡融合”新途径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23期。

40 唐伍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人民论坛》2018年第3期。

41 郭晓鸣、张克俊、虞洪、高杰、周小娟、苏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

4248 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11月21日。

43 杨尚勤、何予平、王茂林:《乡村振兴 关键在党》,《理论导报》2018年第2期。

44 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5 徐俊忠:《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经济导刊》2017年第12期。

46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

47 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9 张红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村经营管理》2017年第11期。

50 唐安来、翁贞林、吴登飞、胡智:《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曾建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张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刘翠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辰  曦)

推荐访问:振兴 综述 乡村 战略研究 我国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