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化学概念教学技法

化学概念教学技法

时间:2022-12-27 10: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化合物”三个字。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首先应是一种化合物,然后再根据它们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来判断其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否则学生就很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铝、铜等看成是电解质(因它们能导电但是单质)。

二、深入剖析概念,帮学生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抓住了特征,使—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导电,那么在水溶液里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一定是电解质吗?为什么?”(如CO2虽然在水溶液中能导电,但它不是电解质,因为它在水溶液中本身并没有电离出离子,而是它和水反应后生成的H2CO3电离出的离子导的电),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并理解其内涵,懂得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由此加深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意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前,已经对某些物质有了一些认识,而且这些认识已经在头脑中沉淀下来,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并且和我们所学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有时会相互抵触。这样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学“盐”的概念时,学生在生活中已存在“盐”的概念,生活中的“盐”的概念指的是NaCl一种物质,而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如果教师在教学前不对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前概念进行“破”,就不可能有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立”,造成学生对新的科学概念模糊不清,相似的还有“碱”与生活中的“碱”的概念的区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对所教授的概念,学生是否有前概念的存在,以及可能出现哪些前概念的影响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五、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教学

有一类前概念虽然与科学的化学概念不一致,但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预备知识之后,再辅之以有关的引导,便不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这类概念在学生头脑里的形成并不涉及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属于认知同化过程。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例如:“燃烧”的概念,在学生未接触正确的化学概念之前,学生已对燃烧有所认识,只是未形成科学的概念,这样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前期认识作正确的引导,并和科学的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建立“燃烧”的概念,同時各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时会互相渗透,正确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已建立起的“前概念”,会分散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例如:“有机物”的概念,在生物课中就作过介绍,但与化学课中的“有机物”的概念有所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中介绍的“有机物”的概念与化学课中介绍的“有机物”的概念相比较,让学生找出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从而建立起本学科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推荐访问:技法 概念 化学 教学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