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报告

时间:2022-12-07 20:45:07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在深入分析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确立了促进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促进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船舶与海洋工程 学科发展 工作重点 海西建设

1 引言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十五”以来,我国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重点主流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高新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进展,船用配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船舶产业的跨越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先进造船国家在科研、技术、效率上仍占据优势,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周期性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潜在风险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日趋增加。因此,船舶工业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十五”以来,福建省船舶科技实力也明显增强,船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和船舶科技。作为技术、人才、信息密集型的船舶工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推动作用,为此,必须确立福建船舶工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战略,科学制定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规划,推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大力发展造船关键技术、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省船舶工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现状

2.1 福建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拥有我国最长的深水岸线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在全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凭借良好的地域优势和坚实的基础,紧紧抓住国际船舶市场的发展机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呈现出持续、高效、快速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省船舶工业企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有260余家,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修造船企业80余家,具备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能力的造修船企业32家。其中修造5万吨至10万吨级5家,修船能力10万吨级1家。全省船舶工业生产能力从“十五”末期的6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00万吨。目前我省船舶工业基本形成福州、厦门以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出口船建造基地;沿海地市(福安、龙海等)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修造船产业群组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07年,我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8%;出口产值43.9亿元,同比增长75%;造船完工量205艘/53.9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8%和21%。

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营接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我省船企共承接新船订单210艘,合同金额26.3亿美元;手持订单352艘,合同金额50亿美元。其中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手持订单166艘,合同金额32.53亿美元(已生效145艘、合同金额25.3亿美元)。骨干船企的生产任务已经安排到2011年。

“十五”以来,福建船舶工业出口船市场不断拓宽,从德国、东南亚扩大到英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有:4900car-7000car汽车运输滚装船、30000t 重吊型集装箱货船、700TEU-1800TEU集装箱货船、53800t散货船、70m-87m海洋平台三用拖轮、50m-75m大马力工作拖船、24m-48m金枪鱼渔船、27000t运木船及3800t-6800t成品油船等十多种新船型。目前骨干企业都在努力推进成熟产品批量化生产,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品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福建船舶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沿海船舶工业发达省份和中央两大船舶工业集团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影响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骨干企业进行了现代造船模式改造,但多偏重于应用型技术,技术开发创新能力薄弱;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福建船舶工业的带动效应的发挥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

2.2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现状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根据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船用设备核心技术和现代造船技术三个重点技术领域进行学科建设,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取得一定成果,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2.2.1 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保障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设有 “船舶工程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中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形成极具特色和雄厚基础的四个学科方向:现代轮机管理、船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学院还拥有包括船舶工程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自动化机舱、轮机操纵模拟器、柴油机测试中心、液压测试中心、船舶电站虚拟仿真以及焚烧炉测控、射频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等科研平台。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拥有轮机模拟器实训中心、自动化机舱实训中心、船舶模拟电站、海水淡化实验室、船舶制冷实验室、油水分离实验室、电器智能实验室、中央空调实验室、主机遥控实验室、辅机电力拖动实验室、主辅机拆装等多个实验室,还有一艘停靠在马尾的3500吨级“古田”号实习船。

厦船重工、马尾造船、东南造船厂、福宁船舶重工的设计中心及福建斯达瑞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和福建马尾造船股份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都先后引进国际先进的瑞典TRIBON三维船舶设计软件和配套硬件设施,基本具备与国内外专业设计单位联合开展新船型研发,独立进行生产设计的能力。

2.2.2 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3年来,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30多项省部级以上及横向的科研课题,经费达1200多万元,现有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30余项。多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其中《多功能射频信号采集与处理智能终端》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船舶可视化监控与管理系统》获得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申请并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多项技术已和企业对接。学院的教学成果硕果累累:轮机工程专业荣获“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获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十佳培训基地”;轮机工程专业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次,多次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5门课程获得校级精品立项。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具有一定的科研开发和教育研究能力,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该学院教师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共60多篇,其中陈清彬副教授的《锅炉模拟仿真器》在“全国首届电气智能技术应用作品大赛”决赛中获得第三名。船政学院已拥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发明专利4项。2006年,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

通过产学研联合设计,骨干企业开发了具有国际品牌的特色产品。厦船重工开发的4900car汽车运输滚装船的设计、建造技术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 “2006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30000t 重吊型集装箱货船被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选为杰出船型之一,被国际航运界命名为超灵活多用途船,获得2003年国际“十佳船型称号”,获2003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东南造船厂自行研发的24m金枪鱼渔船荣获2005年中国渔业局渔船渔机协会“名牌产品”称号,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编入“中国船型汇编图册”。

2.2.3 现代造船技术在骨干企业得到普遍应用

省骨干造船企业从改造传统造船模式入手,以推进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以产品为载体,推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工作向深入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造船周期明显缩短, 马尾造船生产的700TEU集装箱货船创下了船台周期和码头周期35天的最好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骨干企业带动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我省船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在省造船工程学会的组织下,省属高校与造船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技术服务与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我省船舶科技事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2.4 行业技术人才培养初具规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福建船舶工业历史悠久,清朝洋务运动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大批历史上优秀航海和造船人才,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由于历史原因,福建船舶工程学科本科人才培养一直处于断档状态,历年来各骨干企业都到省外高校招收毕业生。“十五”以来为满足我省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省内大中专院校加快船舶工程学科专业建设,目前拥有船舶工程及相关学科专业的院校有7所,在校(船舶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大学生1545人。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于2005年开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是船舶工程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该专业在校学生共160余人,2008年开始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两个专业每年可输送毕业生近400人。该学院还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目前设有轮机工程技术、船体制造与维修、船机制造与维修、制冷与冷藏技术等专业,在校生920人,主要培养船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福建船舶工程技术学校等5所中专及技校为船舶工业企业输送大量船体装配、焊接、机电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几年来,已为我省船舶企业输送近千名技术工人,但仍然供不应求,还不能满足船舶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5 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科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体现在:

首先,船舶设计开发能力较差。我省船舶研究院所和有关高校及造船厂目前基本上不具备整船自主设计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不含生产设计),特别是不具备中型以上船舶的整船设计能力,目前省内各造船企业都是通过与国内外专业设计单位联合设计接单建造。我省船舶研究院所和有关高校只具备单项强度设计、线型设计、性能计算以及一些辅助机械和甲板机械等的设计计算能力。

第二,现代造船工艺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省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利用TRIBON等造船软件进行生产设计,现已具备较强生产设计能力,并且积极采用现代造船模式,优化工艺设计,在模块化、精细化造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内先进造船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现代造船模式、精细化造船等造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

第三,科研软件配置不足。我省船舶与海洋设计研究院所和有关高校尚未引进NAPA、Maxsurf等船舶性能计算、初步设计软件、船舶水动力性能计算软件(如Fluent、Shipflow等),目前也不具备自主开发这类软件的能力。

第四,科研队伍有待发展壮大。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和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虽然设置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但科研队伍比较薄弱,缺乏在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动下,世界船舶科技得到迅猛发展,船舶工业已经成为当今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船型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安全、环保成为船舶科技发展的新热点,现代造船技术从模式到生产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逐步取代落后的传统造船工艺。“十五”以来,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迅速崛起,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又为学科发展带来机遇,提出新的课题。为此,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必须领先于船舶制造业,又服务于船舶制造业。但是,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起步较晚,属新建学科,它的发展面临传统造船模式的技术改造、学科交叉与融合、智能化与虚拟化应用、数字化造船与精益造船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研究制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对策,加快学科建设,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推动我省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

3.1 发展思路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思路是: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为指导,以海西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于本省船舶工业的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数字造船”、“精益造船”和“绿色造船”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培养复合型适用型高素质人才,努力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新发展,为壮大我省船舶工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2 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将福建省建设成为在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力争使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3 发展重点

3.3.1完善省内院校学科建设,努力实现“船—机—电”一体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船舶工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能胜任现代化船舶制造业的船、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已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增设“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以国家示范性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支撑的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注重培养应用型船舶工程技术人才。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快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模块,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发挥“双师型”特色师资优势(既有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又有工厂工作经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从教学上实现船机电一体化,注重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工程管理和技术研究人才的培养。

3.3.2产学研结合,开展重点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根据国家《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立的我国船舶科技发展的四个重点技术领域: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用设备核心技术;现代造船技术。从我省院校及骨干企业研发资源实际出发,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3.3.2.1 开展船型技术中的绿色、安全技术研究

为应对国际公约、规则、规范、标准不断更新、升级的挑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必须尽快开展节能、环保、防污染研究及绿色、安全造船技术研究。注重在船舶设计、制造、营运、报废、拆解的全寿命周期中,通过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达到既能满足用户对船舶产品使用功能和技术性能的要求,又节省资源和能源,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同时对生产者和使用者具有良好保护的先进制造技术。推行绿色造船技术,研究重点:一是加强对便于回收、生产过程简便、易于加工材料的应用研究,如选择应用工艺性能优良的板材、型材等;二是加强无毒无害材料的应用研究,避免生产过程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如对低毒、低烟尘焊接材料和环保油漆的选择;三是加强可再生材料的研究, 如对具有再生利用价值的舱室绝缘材料的选择应用。

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再生能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燃烧装置节能与尾气净化技术;船舶及工业余热余能综合利用技术;制冷设备的仿真建模、节能运行、优化设计、优化控制,绿色环保制冷剂的应用开发;再生能源开发及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等。

3.3.2.2 开展精度造船研究

大力推广精度造船,应用造船精度管理与控制技术,以补偿量代替余量,实现船体部件及分段无余量装配和船台(船坞)无余量合拢,从而减少返工、废料和人工使用,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重点开展精度管理计划、精度管理标准、分段装配难点,精度分配原则等技术研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造船生产过程中的加工误差和焊接变形的精度进行监督、控制和改进。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应加快推进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船舶建造与精度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的研发进度,尽快完成船体建造各阶段精度控制系统与变化规律的研究,经过实船应用,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在全省造船企业推广应用。

3.3.2.3 信息化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船舶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数字平台技术和造船虚拟仿真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船舶设计建造全过程的无缝集成。

着力开展造船信息集成化研究,在造船生产设计、生产管理、物资、物流管理、设计转换、质量管理等全过程中采用信息集成化技术。在船厂内部应将信息化建设拓展到各个领域,以内部局域网为平台,搭建计划、生产管理网络,使设计、制造和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和造船生产周期,最终实现数字化造船。大力开展CADDSS、TRIBON、NAPA等船舶设计、建造软件的应用研究,促进数字化造船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开展造船虚拟仿真制造技术研究,在三维设计环境下建立数字化产品图形生产线,构造产品的三维数字模型。利用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开展将产品模型用多媒体的手段再现在计算机上的拟实技术研究,对生产零件的制造过程、产品的装配过程、船舶机电设备虚拟拆装过程和船舶机电设备虚拟操作训练过程等在仿真时钟的推进下进行仿真。这些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冲突以及可加工性、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生产计划和船舶机电设备虚拟拆装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造船虚拟仿真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虚拟制造体系仿真模型系统构造技术、数字产品生产线可视化控制技术、面向设计制造的虚拟样船技术、船舶制造过程虚拟仿真技术以及船舶制造资源配置过程仿真技术。通过选择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大大地减少实物模型和样机的制造,从而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3.3.2.4 加强船用设备技术研究

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提升我省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船舶辅机设计研发和制造水平,重点研究船用甲板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船用舱室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正在与泉州佰源甲板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设计节能型甲板机械项目,力争成为该厂船舶辅机的设计研发中心,为该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打造自主创新品牌产品,促进船舶配套业发展壮大。

加强船舶自动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机舱自动化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致力于现代轮机自动控制及仿真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制船用核心控制器,研究新型船舶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架构,建立FCS架构的先进船舶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先进的船舶机电设备监控与管理;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船舶工程中的应用,研制船舶机电设备虚拟操作训练系统;建立船舶电站控制仿真系统,研究电力驱动系统及特性。

3.3.2.5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最近 20 多年中,世界船舶工业在进军近海石油工程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促进我省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业的发展,以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点为依托,着手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结构物在深海环境下的运动响应、结构强度及定位的基础技术,以及深海浮式设施国际公约、规范标准和设计软件的应用研究。

4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对策

4.1 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船舶工程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开拓精神、团结协作、结构合理、适应现代造船业发展需要,在国内外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队伍。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应进一步抓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的建设,构建和完善“现代轮机管理工程”、 “船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和“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学科发展新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平台,带动学科建设,培养学术队伍,努力培养一支分别以杨国豪、蔡振雄、林少芬、陈景锋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加强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平台,带动专业建设,培养学术队伍,努力培养一支以陈清彬、吕凤明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科研队伍;充分利用福建省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交通及港口大发展赋予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打造与产业互动良好、在福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并带动辐射内部关联度大、整体实力强、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4.2 加强造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

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造船关键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为主线,推动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的协调发展,加强团队协作攻关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效能的科研队伍。力争在精度造船、造船企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研究及船型技术(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开展新船型开发、船型优化、水动力性能计算、故障诊断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创新设计、造型设计、舱室设计、虚拟设计、生产设计、现代造船模式等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强先进造船软件的二次开发应用研究,全面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造船技术,形成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造船技术,大力促进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4.3 大力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船舶工业,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作用,发展福建的船舶与海洋工业,人才战略刻不容缓。海西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船舶与海洋工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有机配合。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要认真研究和确定海西建设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的层次结构;船舶工业企业要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为船舶设计、生产与科研提供各类专业人员;通过对重大研发项目的攻关,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职业技校通过联合、合并、协作等方式,创建技工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基地;大力引进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使用机制,给予高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者以分配上的倾斜,使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人才资本。省属有关高校,如集美大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型适用人才;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和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现代造船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4.4 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紧密结合

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支持福建省内外有关院校、科研院所与省内骨干造船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组建行业技术中心和联合研发平台,开发船舶高端产品,加快产品优化升级。企业可以给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课题和资金,科研院所和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船舶企业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而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发展、互生共赢。为促进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利用研究成果,要充分发挥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的纽带与中介作用,积极开展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优势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建设“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应用示范基地,争取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国家重点实验室。

4.5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国家鼓励船舶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和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成效的理想方式;是企业按照现代化总装模式开展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学习借鉴先进造船国的技术和管理提供机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船舶工程学科、船舶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主办学术会议、讲学、合作研究、合作办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广泛开展各类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

5 结语

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集成化、节能环保、柔性、高效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海西建设的主战场,福建省应充分认识到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毕竟是新建学科且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明确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战略,构建科研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造船关键技术,落实促进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才能取得新的发展。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合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学术、科研和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广大船舶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共同开创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

[2] 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3] 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

[4] 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 2004.

[5] 胡日强. 船体建造精度控制技术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4.

[6] 谢子明.数字化造船四大关键技术等待突破[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 (16): 19.

[7] 张标.关于推进我国绿色造船技术的探讨与思考[J].广东造船,2007,(3):30.

[8] 林奋.统筹规划,调整结构,改革创新,实现福建船舶工业跨越发展[J].机电技术, 2003, (S1): 20.

[9] 张明华.精益造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8.

[10]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海峡科学,2008, (1): 20~25.

课题组成员:

1. 熊云峰,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副教授。

2. 蔡振雄,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3. 陈清彬,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船政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4. 林 奋,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5. 黄婉贞,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推荐访问:海洋工程 福建省 船舶 学科 报告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