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格物致知,愿做一根永明的蜡炬

格物致知,愿做一根永明的蜡炬

时间:2022-12-29 12: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饨ky主任。曾获“全国高中化学改革优秀教师”“江门市三八红旗手”“新会区优秀教师特等奖”“新会区首届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

24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16年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德育干部等育人工作是谭琼念老师专业成长的印迹,也是她辛勤劳作结出的果实。多年来,谭琼念老师始终秉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工作态度,乐观坚韧、激浊扬清的独立人格。正因如此,她的教育风格自成特色,在育人工作中春风化雨,在教学工作中格物致知,在科研工作中硕果颇丰。

一、初生的教育新人

(一)梦想树立的契机

谭琼念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广东新会人。与其他毗邻港澳的珠三角“70后”一样,她是听着香港电台,看着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长大的。小时候在家,她常与父母一边做着手工业,一边收听香港商业电台的节目。那时,她非常喜欢一档叫“日日好时光”的节目,因为里面有个女主持人的声音非常好听。一次,女主持人在节目中讲到,她人生的理想是当一位老师,但是阴差阳错成了一名电台播音人;她还说,虽然现在她也过得很愉快,但如果有机会,她仍然希望可以当一名老师。这个故事深深地烙在小谭琼念的脑海里,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她的理想便是成为一名老师。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希望她读行政管理,大哥希望她学医,但她坚持自己的内心理想,毅然决然地在每一档志愿里都填了师范类大学。选择化学学科,是因为当时她的班主任是化学老师,是她对班主任尊重与爱戴的延续。最后,在家人反对与惊诧的目光中,她收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些偶然的契机,让谭琼念老师走上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谭老师1995年毕业,那时,1995年毕业的正牌大学生并不需要自己去求职,因为国家会分配工作。然而谭老师有不一样的想法与追求,想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所以那年三四月份,谭老师便回到新会,在她同学的办公室里,借助一本厚重的全县通讯录记录集子查到了新会最好的中学——新会一中的电话,并向学校打电话说明了意图。电话那头要求她下午去见新会一中的校长。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多见,所以正校长亲自接见了她。当年8月,学校突然通知初出茅庐的她直接在这所名校的高三任课。一毕业就任教高三,这仅是新会一中有史以来的第二例:首例是因当时无人可用的迫不得已之举,而她则是学校想调整充实高三师资的人力,是当之无愧的破格录用。

(二)初上讲台的乐与痛

她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踏上讲台的,台下的不少学生已经在新会一中念了五年书,他们比她对新会一中更熟悉。所幸,她第一节课就以鲜亮的容颜、真诚的笑容、对教学的热爱,让学生迅速接纳了她。当然,作为一所名校,学校的教育管理是要有尺度、有保障的。当时学校因为她这一个新手,所有理科科目都启用了分层教学法。在上化学课的时候,采用了A、B走班的形式上课,只有一位老师上A班,谭老师与另一位老师上B班,在大考前后的备课或评讲试卷以及答疑的时候,又恢复成原来的行政班上课。一年下来,高考的时候,不管是比B类班的成绩,还是比她执教的行政班,她任教班的平均分都处于同类班的上游,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年化学科新会市的第一、第二名,分别以标准分829分、820分的好成绩,花落她任教的6班与4班。

这一次的大捷是对她一年汗水的最好肯定。大受鼓舞的她以为,接下来,她必然可以在高一年级担任班主任,这样,她就可以带着她的学生更自由地挥洒汗水。然而,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扩招,一年级只有七个班的规模,学校并不缺班主任,在这所人才济济的名校里,经验老到的教师比比皆是,所以新的一届,她理所当然轮到高一年级4个班的化学课,却没有机会当班主任。

但谭琼念老师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当上班主任,但是4个班每周16节的化学课,也是广阔的天地。也正是这工作的第二年,她为了证明自己、提升自己,在讲台上過度消费自己的嗓子,导致声带出了问题,喉咙一会儿撕裂一会儿水肿。她注意饮食,不敢吃任何上火的东西;她注意睡眠,去找音乐老师练习用气发声。中药、西药、打针等方法都尝试了,仍无济于事。当时办公室里有一位快退休的数学老师喉咙不容易发声,声音艰涩难听,所以他仅能上一个班的数学课。谭老师看着这位数学老师,想着自己可能的将来,听着医生说“好转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讲话或少讲话”时,她觉得自己前途一片灰暗。后来,被诊断为声带结节的她,毅然去医院做了声带结节手术。两周的短暂休息后,她又可以站在讲台上了,彼时,她无比珍惜。

初入教师行业就经受声带的磨难,谭琼念老师不禁开始思考:做事不能只靠勇气和蛮劲。“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是蜡烛长度有限,短暂的燃烧又能照亮多少人呢?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照亮别人,又美丽自己?

二、以研促教的科研人

在教学中,年轻的谭琼念老师不断追问自己并寻找答案——如何才能既能照亮别人,又美丽自己?这时,一个偶然的契机,谭老师慢慢摸索到了问题的最终答案。

1998年3月到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广东省教育厅主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与实验”课题研究,新会一中被确定为课题的实验学校,年轻的谭琼念老师跟随着省教育厅的领导、大学教授学做课题,成为参与课题实验的一员。由于表现出色,课题研究中期,她就获省课题组颁发的“成绩显著奖”。在2001年3月该课题的结题论证大会上,由她现场执教综合理科研究课,供专家研究分析。她执教的研究课《吸烟危害健康》获得成功,赢得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受到课题组长刘达中副厅长及市教育局领导的多次公开表扬。自此,她参与了省“九五”“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为学校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参与研究的课题成果曾获2001年广东省教育科研成果黄华奖三等奖,还受邀参与广东省高一教材《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编写,该教材后成为全省高一年级统编教材。

从1995年毕业到2002年这七年,谭琼念老师迅速站稳了讲台,并逐步走上科研促教之路,通过撰写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与发表优质的教学案例,她慢慢对“教得好”“教得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刚入职的疑惑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以研究型教学优化教学理论,以反思型教学引导教学实践。

多年来,谭琼念老师的教学研究之路从未间断。她不仅做课程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研究,还做教育管理研究、德育文化研究。正是有了这长时间的锤打磨炼,她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一枝独秀不是春。谭琼念老师带领本区域的年轻人一起奋斗,在提升本地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高中化学的整体教学实力方面尽心尽力,让他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在校内,她与余丽英、林润森、范小静等多位年轻老师结成教学师徒对子,热心指导他们备课,为他们答疑解难,时常让青年教师来听她的课,帮助年轻老师尽快站稳讲台。在校外,她担任新会区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一众年轻人一起研讨交流,其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基地的摇篮,成为本地区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高的宝地。

在德育管理中,她身体力行,同样毫无保留地帮扶后辈,带领出一个个“以德服众,严慈相济”的班主任团队,打造出一支包括广东省名班主任高柏均,新会区名班主任陈志权、林士、蒋志伟、廖中富等业务技能精良的德育专干队伍,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贡献。

三、自成一格的德育人

(一)独具特色的育人方式

2002年,谭琼念老师当了班主任。她之所以喜欢当班主任,是因为她认为只有当班主任才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成长、生命、人性的理解,创造更多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机会,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也为开拓自己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更多可能。如果说,她是因为一个偶然而实现当老师的梦想,那现在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个偶然,照亮成长中的学生,引导他们向上、向善、向美!

从2002年至今,她担任了2005届、2008届、2011届共三届班主任,历时九年。在班级管理中,她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形成自有其特色的育人方式:“示范、爱护、严管、宽容”是她的工作法则,“以德服众,严慈相济”是她的班级管理风格。

以德服众,班级作风优良。她所带的2005届(2)班,是生物、化学混合班,其中选考生物的学生生源堪忧,高二分班时,全班有一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于全年级400名以后(全年级共501人),班内聚集了许多后进生。经过谭琼念老师的努力,该班班风得到扭转,并被评为“三优班”。高考时,全班60人,总分平均分581.4分,比全省平均分高81.4分,21人上重点线,42人上本科线以上,本科上线率高达70%,领先于全年级;2008届(4)班,2011届(8)班更是每学期均获评精神文明标兵班、“三优班”。

勤奋务实,届届出“状元”。三届学生中,她以“以校为家、严谨治学”为准则,管理、陪伴着她的学生,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带的2005届(2)班,高考中单科800分以上共有2人,冯颖瑜同学以总分839分的成绩获得新会市第一名;2008届(4)班,林沃添同学化学科获江门市第一名;2011届(8)班张炫彬同学以理科总分669分名列广东省第69名、江门市第一名;邝绮颖同学以理科总分666分名列广东省第86名、江门市第二名,二人均考入清华大学。

严慈相济,人人成人成才。班级管理中,谭琼念老师既注重学生品行修养的培养,又对他们的学业严加要求。2008届(4)班是化学试验班,高考全班总分平均分为591.02分,45人上重点线,是全年级重点上线人数最多的班,本A上线率达100%;2011届高三(8)班是理科试验班,那一届她担任年级级长,同时兼任理科试验班的班主任。高考中,班平均分达619.28分,全班重点线上线率达100%,630分以上有16人,2人考入清华大学,1人考入中国科技大学,2人考入浙江大学,2人考入南京大学,2人考入南开大学,1人考入厦门大学,22人考入中山大学,10人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全部学生考入国家“985工程院校”或“211工程院校”。

9年的班主任工作让谭琼念老师对“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深有体会。严慈相济能很好地把学生管好,这毋庸置疑,但孩子必须靠“管”才能成才吗?由此,谭琼念老师又生出新的疑惑:是否有一种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道理,从而学会自律自学、自觉发展完善自我呢?

(二)以研促教的德育教育

为了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谭琼念老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真相。

2011年开始至今,她担任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主任。工作的重点,由班级、年级管理转向全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积极践行学校“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的德育理念,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常规教育。此外,她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开创学校德育特色项目“冈州‘仁’”文化教育。

新会,古称冈州。“冈州‘仁’”文化教育,是指课程線、活动线、环境线三线并举,引导本校学子学习“冈州仁者”(陈白沙、梁启超、陈垣等家乡伟人)及这些冈州仁者身上可贵的精神。谭琼念老师组织师生,用陈白沙、梁启超、陈垣等家乡伟人的诗词、思想、故事等为材料编写德育读本,以诗育德,故事育德;通过整合“仁之礼、仁之志、仁之学、仁之美”等系列活动,进行活动育德;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文化,进行环境育德。总的来说,此项德育特色项目是发挥本土文化的力量引领学生、感召学生、塑造人格,打造青年学子的“强她精神”,努力培养“乐观坚韧,激浊扬清;中立不倚、至正至刚;明远行健、兼济天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能人。

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文化浸润下品行不断优化;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走在全市前列。“冈州‘仁’”文化德育特色项目荣获广东省教育厅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征集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课堂教学的哲人

在学校里,她是学校对外公开课的任课常客。学校里的同事说她是“生动形象,自信睿智”型老师;工作室的学员说她的课“极强的个人魅力,优雅而激情,亲切细腻,自信睿智”;一起在江门市名师培训的同行说她的课“课堂生动,贴近生活,极具亲和,娓娓道来,透彻精妙”;去杭州嘉庆桐乡高级中学跟岗上课,该校全科组老师听完课,除了肯定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外,还有一个共同的评价——“讲解透彻,听着舒服,如沐春风”……

但在谭老师看来,她的课就只求一个“理”字,就是引导学生把科学道理理解透彻。如果要说自己的教学风格,那就是“尝试活泼灵动地、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格物穷理”。

(一)“格物穷理”的课堂探究

格物穷理,即推究事物,穷尽其理。化学是自然科学,是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所以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方向——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要引领学生学习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原理,即对物质变化的“格物穷理”。

基于化学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谭琼念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活动时总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谭老师的化学学科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做到分条析理、格物穷理;在评论问题时做到据理力争、理正词直、以理服人。

如学习有机物乙酸的重要反应酯化反应时,她这样引导与学生“究理”:

学习内容:酯化反应

【情境思考】为什么酒是陈的香?制作糖醋鱼的过程中为什么还要加料酒?特殊的香味来自于乙酸、乙醇,还是其他物质?

【实验探究】乙酸乙酯的反应。一位学生负责实验,一位学生负责解释操作。

【教师提问】

1. 加药品前,还应检查什么?为什么?

2. 冰醋酸、无水乙醇、浓硫酸该如何混合?为什么?

3. 导气管的末端为什么不能深入液面以下?

4. 为什么要用长导管?

5. 加热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6. 如何改进防倒吸装置?为什么?

这个内容的学习里,每一个问题都是“为什么”,每一个提问都是直击本质的有效提问,都是严肃的探讨原理原因的过程。在实验解释后还有“穷理”的环节提问:

【教师提问】

1.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3. 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4. 如何分离乙酸乙酯和盐溶液?

最后,谭琼念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现象,继续分析正确操作的理由。

正是这样,整节课都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究理过程,完成高效的探究学习活动。

这一课中,谭琼念老师正是通过“情境引入—大胆猜想—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原理解读”,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将物质的变化原理梳理通透,培育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究理”,就是引导学生找证据。再比如,在学习选修4“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时,谭琼念老师设置以下情境要求学生“究理”:

学习内容:水的电离

【情境思考】安全用电常识要求“严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体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湿”与“干”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水,因为水会引起触电。这是为什么呢?

【任務布置】请进行实验设计,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并绘出实验装置图,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说出你的理由。

【实验探究】根据讨论出的最佳方案,自己组装仪器,动手做出实验。

【原理分析】电流表偏转,而灯泡又不亮,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

如此一来,化学里的奥秘就被揭开了,而她的日常,就是通过这种“究理”,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分析思维,进而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二)活泼灵动的授课风格

化学虽是一门理科,但如果每一课的教学,化学教师都以一个方式、一个模板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课程显然是枯燥乏味的。谭琼念老师并非如此,她引导学生“究理”的过程和方式都很灵动。在她的课堂上,讲石油时她手指学生身上的衣服,学塑料时她随手拿起学生桌上的水杯,讲蛋白质时她借来班上女生的长发就在酒精灯上灼烧……她在课堂上指出的材料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仿佛是信手拈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高涨不歇。

此外,谭老师的课堂还喜欢让学生“动起来”,如学加聚反应时她让学生站起来情景模拟,学习乙烯时她带领学生用乙烯做香蕉催熟的实践活动,学习氯气常用作自来水的杀菌清毒剂时,她引领学生到水厂做“自来水中余氯含量的测定”……

这样的“究理”活泼灵动,既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又带动学生去动手、动脑。有时,谭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的化学实验,当中可能由于操作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导致实验失败,她也从来不回避,一定要去探个究竟。因为成功与不成功,总有可“究出的理”。

(三)“润物细无声”的理念传达

大量的化学故事教育可以渗透化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哪怕是生硬的人生道理,谭琼念老师也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把道理贯穿于其中,渗透于无形,那会让学生觉得既有趣又精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硅的时候,谭老师说,砂子、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它们都是“同出娘胎”的一种物质,然而它们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它们的结晶过程不一样所致。同样道理,大家生而为人,但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就各不相同。他们只有能像水晶那样经过长时间的缓慢结晶,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放出异彩。在求学、求职、创业等的成长路上,他们也要经得起考验,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要学会慢慢地锤炼,在辛勤耕耘中坚持,才能从一颗普通砂子变成磨炼成闪亮的水晶。这些例子信手拈、通俗易懂,又不像教条式说教,学生既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跟随着她的脚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谭琼念老师的课堂风格就是这样,于“亲其师,信其道”中,以活泼灵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坚持引导学生“讲理究理”,“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每一次引导学生的究理过程,其实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张炫彬、邝绮颖、霍雨、黎华杰、李旭文等9位考进清华、北大的一中优秀学子,毕业后,他们都对她的课堂给予由衷的肯定。考上清华大学的张炫彬毕业后对谭老师的评价就是最好的概括:“究天机,乐与有机无机作伴;培学子,巧与原子分子周旋”。

总体而言,谭琼念老师无论是自我的成长还是教育的方式,都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多年来从事的化学教学与育人工作,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地寻找解决教学困惑的途径,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位教师为了其教育理想而“格物致知”的过程。她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一次次“究理、说理”的过程,其实是她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努力延长“蜡炬”照亮他人的时长,是解决其教学困惑的具体实践。一路走来,虽充满艰辛,但是她很快乐,也始终保持热忱与活力,做一位深度思考的教研人,做一位育人于无声的引路人。

推荐访问:格物致知 永明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