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时间:2022-12-28 18: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亮伺奉了二朝君主刘备和刘禅,成为一代贤相,他的目标是上报君恩下安黎庶,结束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但穷尽一生终究未能实现这宏大的愿望,令无数英雄为其扼腕叹息。纵观诸葛亮一生,27岁之前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潇洒日子,27岁出隆中随刘备东征西战,54岁病逝五丈原,完成了他壮观而又悲剧的一生。其生可悲,其死可敬,一生壮观堪称一代人杰,本文中笔者就其悲情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悲情

一、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历史主义小说,他以宏大的结构,精妙的构思,丰富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画卷。诸葛亮无疑是这幅画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1、雅士的诸葛亮

其内心之优雅,保持着“我本是卧龙岗闲散人”的洒脱;其居住环境之清幽,不富丽堂皇却别有韵味;其结交之朋友,虽不为官却对天下大事有着清醒认识;其题诗咏句寓意精妙高深,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风采于此可见一斑。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岗就听到有人吟诗“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顾茅庐时听到“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三十七回)诗句一次比一次寓意深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雅士之形象。此极言其雅士之风流。

2、贤臣的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对蜀汉事业兢兢业业,对刘氏父子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为刘备制定“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战略决策。刘备死后对刘禅也是忠贞如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呕心沥血的帮助刘禅实现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了刘氏父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自己却是这样的勤俭节约,对后世儿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为了后世贤臣形象的代表。

二、性格悲剧

1、用人不当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补缀乾坤之能,在知人用人方面却犯了二个大大的错误,致使 决定蜀汉命运的大好机会被错过。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荆州是北伐曹魏南攻孙吴的绝佳战略要地,刘孙为了荆州长期明争暗斗,就连曹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夺取的野心。大家都深知他的重要性,所以刘备在取西川时,诸葛亮留守荆州,关羽、张飞、赵云一并留下,荆州兵力远比取西川的众多和精良。但是,当庞统军师战死落凤坡,刘备需要军师时,便派关平给诸葛亮送信。诸葛亮当然明白刘备的意思是要关羽把守荆州。虽然诸葛亮深知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缺乏谋略,对关羽守荆州颇为担忧但还是交给了关羽,而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赵云。诸葛亮之所以听从了刘备的安排,可能是怕伤害了刘、关的兄弟之情,碍于刘备的情面,但是当君主的决策失误时,作为臣子是一定要劝解的,而不能任其将错误发展下去。常言说“文死谏,武死战”,诸葛亮作为臣子没有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如果他对刘备分析了利弊那么或许刘备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当关羽一步步违背诸葛亮临走嘱咐的八字原则“北距曹操,东和孙权”时,一步步破坏着诸葛亮一手建起来的“联吴抗曹”原则时,诸葛亮不仅不及时制止相反迎合关羽骄傲自大的脾性,称赞关羽为“美髯公”。到后来关羽怒骂诸葛瑾并且拒绝与孙权之子联姻,诸葛亮才意识到荆州危矣,但他还是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调回关羽,致使荆州失陷、关羽被杀。接下来的张飞被杀以及刘备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刘备病死白帝城,都是由关羽被杀而引起来的,可以说是由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当而造成了这一系列苦果。

2、事必躬亲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自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做着自己分内之事。伺奉刘备时,担当着“军师将军”和外交说客,负责着后方物资保障工作,负责着外交缔结联盟,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战争。在军国大政上“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军中事务上“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在人生信条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使他身体每况愈下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一百三回》)。抓大放小,统领全纲,才是一个将帅应有的作为,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谁都不可能忙的过来。诸葛亮逝世时年仅54岁,恐怕和他事事亲为有直接关系吧。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蜀国人才匮乏,出现了“军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严峻局面。在诸葛亮死后更是越演越烈,出现了蜀国后继无人的情况,奸臣、宦官一味蛊惑刘禅,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亡国。出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诸葛亮对人才的教育不够,没有让人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没有开发出人才的潜在价值。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天赋很好,聪明伶俐、有胆有识,虽然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也逊色不了多少,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而诸葛亮一直忙于蜀汉事业,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和教育儿子,更没有给儿子待在自己身边进行锻炼的机会,所以诸葛瞻的潜力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在后来的领兵作战中屡屡吃败仗。诸葛亮一人独支蜀汉大权,而且又事必躬亲,其他的文人武将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魏延是一个有谋有胆的武将,屡次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诸葛亮不但不采用反而说魏延有谋反之意。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兵分二路,由子午谷、斜谷进击,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的大胆构想,诸葛亮没有采纳,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没有给魏延尽情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自己死后还要安排人除掉魏延。诸葛亮在识人知人用人上不仅不加以培养还极力的排除异己,致使蜀国人才匮乏。

三、诸葛亮悲剧原因

时代悲剧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道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无寸土之地,但三分天下乃大势所趋,诸葛亮和刘备如乘风破浪一般创下了两川二世三分鼎立的基业,这也是诸葛亮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相互之间亦臣亦友,言行举止少约束。以关羽败走麦城为界线,蜀汉事业走上了下坡路,关羽被杀,刘备为报一己私怨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遭到惨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身份由军师转变为相父。尽管表面上呈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实际上国力对比的发展对偏守巴蜀的刘汉已是日益不利。曹魏的强盛不仅使灭“魏”成为一厢情愿,反而自身被灭的危机倒是越来越紧迫。严峻的态势发展使诸葛亮不能不时时忧患蜀汉的前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九十一回)。刘禅软弱昏庸,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自身为相父,独自支撑蜀汉大局,在当时时代,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如果硬要违背天道发展规律形成一统天下,这不是人谋就可以办得到的,“人定胜天”的前提条件是要符合规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亮的智谋才华不在伊商吕望之下,但是终其一生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结局,主要原因就是大汉气数已尽,孔明“愿以只手将天补”是徒劳的,只能徒费心血耳。诸葛亮筹划良久,想要在上方谷烧死司马父子,结果倾盆大雨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最后诸葛亮只能无奈的发出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慨。刘备集团占得是“人和”,也就是得民心,但并没有实现“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不得人心的司马氏却三分归晋使天下统一。六出祁山,诸葛亮旧病复发,姜维建议用祈攘之法延长寿命,结果主灯被魏延扑灭。这都说明天命难违。

蜀汉偏居一隅,人才匮乏,国力空虚,东西左右都不得突围,坐等灭亡和以攻为守都是一样的结局,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九十七回)处于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中,诸葛亮唯有把希望寄之于北伐侥幸成功,但北伐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就是成功不了,而诸葛亮却是为北伐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夙兴夜寐,甚至为其搭上了性命。顺应天命之人生活安逸,逆天命之人注定劳累却并不能改变天意,诸葛亮不得其时至此一览无余。

四、结束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姿态看这世上纷纷扰扰的事情,以一种“一壶浊酒喜相逢”的心态和朋友把酒言欢,或许诸葛亮的人生也会是一种安逸和超脱,那么历史上便少了一种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英雄气概,亦少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悲剧英雄,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一个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民族的精神魂魄也将不复存在。

作者简介:李景梅(1980—),女,赤峰学院文学院,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推荐访问:演义 解读 形象 诸葛亮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