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面三国之我见

多面三国之我见

时间:2022-12-28 16: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如果说有哪一段历史比较广为人知,那想必就是三国时期了。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可以从此诗中了解到当时时局的动荡。三国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但三国的故事却经千年流传,由无数人编撰成了各个不同的版本,人物形象也越发地丰富。本文将对三国人物的多面性进行简要地分析,以便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形象有进一步地了解。

关键词:三国 曹操 多面

古往今来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都喜欢去写三国的故事,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三国时期能人枭雄辈出。在短短的90年里,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谋士与将领,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在那个时代挥洒着自己的才智与汗水。刘备、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名字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代表着不同的形象。

一、三国多面人物之曹操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在戏剧家的表演中是唱白脸的奸诈之徒,在文学家笔下却是一代枭雄,但历史上的曹操是否真的是这样呢?从初中我们就开始接触曹操的诗,其中《观沧海》、《龟虽寿》都是表达着曹操的雄图壮志,从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出众的文采。而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1]”让天下人所震慑。曹操麾下能人异士众多,可见他十分会笼络人心。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有远见卓识的英雄人物,为何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奸雄呢?历史上说他生性多疑,少年英雄、中年枭雄、晚年奸雄,他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心态都有可能改变他,所以他的形象是多变的。

历史上说曹操的报复心极强,当时有一个名士叫边让,因为看不起曹操的出身,说了几句他的坏话,所以当曹操攻下了他所在的地区时,便毫不犹豫地将他杀了,好几个文化人与此同时也受到了连累。虽然有些人还是逃掉了,但是其中有个叫桓邵的人却没有逃掉,他痛哭流涕地向曹操求饶,可曹操却态度冷漠地说:“呵呵!哭了?怕了?下跪求饶就不杀了?拖出去杀了!”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极坏,在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因为此事,曹操失去了一个叫陈宫的得力助手,这与《三国演义》中陈宫离开的原因不相符。史实是曹操杀了边让这些人,才导致了陈宫的离开。在这一件事情的处理上他确实缺少了刘备的隐忍与孙权的智谋,但也正是因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让手下人心生畏惧不敢轻易背叛。曹操乱杀文人这一行为无异于白白地浪费了许多人才,也使他进一步地远离了天下有才之人,导致他麾下多了很多阿谀奉承之人。

但是后来曹操的心态变了,他也意识到作为一个领袖应该有肚量,所以当他击败吕布重新见到陈宫时,就说只要陈宫投降,他就能够既往不咎。因此曹操的性格也影响了他在后世所留下的形象,纵观众多的历史风流人物,却没有一个像曹操的形象这样复杂多变,具有争议。

二、三国多面人物之刘备

在我看来,刘备与曹操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性格,曹操“奸”到了极处,而刘备相较于那个乱世而言却“仁”到了极处。曹操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说:“宁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文学作品与戏剧作品对刘备的塑造远远没有对诸葛亮、曹操的塑造多。我想正是因为刘备性格的仁厚、温润,所以人物形象并没有太过于突出。但我却认为刘备是一个有大智慧的政治家,善于取长补短。论政治才能他不如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赵云和关羽,但他却能够将这些有才之人都收入麾下拧成一股劲儿,这便是他的手腕。对于对手,他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吕布在酒席上说曹操是奸人,刘备却说:“曹阿满之奸,却有雄才大略”。让徐州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了吕布的面子说:“曹操不怕我刘备但惧怕吕布,所以只有将此位交给你们才可得保太平”。如此谦虚低调,为别人考虑,所以部下才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后来曹操在徐州、兖州连战数月,却未得到半寸土地,而刘备却不费吹灰之力坐收徐州六郡,曹操说他:“忠厚其表,奸恶其心”。所以在权谋家的眼中,刘备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十分工于心计。曹操的谋士荀彧说刘备“大智若愚、大伪似忠、不容小觑”。吕布趁其不备夺徐州,而刘备依旧可以面不改色上门拜访,做到不叫不吼,忍常人所不能忍,从此处便可以看出刘备的胸襟与抱负。刘备在乱世中依旧坚守原则,无论是敌是友都尊重,以仁义行天下,也正如曹操所言:“玄德以仁义谋取天下”。刘备认为天下大乱之根源是人心涣散,他与其他诸侯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正是在此,他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降服人心。他形象的多面性就复杂在他的沉静隐忍却又胸怀天下,他以仁义待人却又工于心计。

三、三国多面人物之诸葛亮

在文学形象与民间形象中,诸葛亮给人所带来的感觉是军事才能优于政治才能,因为许多故事都给予了我们这样的感觉,如草船借箭、火烧新野、借东风等。但是这些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依据。历史上的诸葛亮在真正意义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贡献也主要是为刘备集团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治理蜀国。他的军事才能相较于他的政治才能而言还是略逊一些。就好比陈寿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以历史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虽然精彩但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也并不是诸葛亮真正的形象。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人们常常认为羽扇纶巾的形象只属于诸葛亮,但是,殊不知这种穿着在三国时期是非常普遍的。这种衣着在后世人的心目中却成为了诸葛亮的代表衣着,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

四、三国多面人物之周瑜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大众接触最多的版本,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那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至今为止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周瑜似乎成了一個气量狭小之人,但演义终归不是正史,它更多包含的是作家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即使是正史也不一定准确。历史上的周瑜并不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周瑜是年少得志,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建功立业。在苏轼所写的《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流露出了对周瑜的敬佩与欣赏。当然文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苏东坡这样说,是想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陈寿的《三国志》说周瑜是:性度恢廓[2]。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总的来说就是周瑜气量大且品德好。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的胜利,周瑜也功不可没。其中就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但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气量狭小的周瑜还相差甚远。

五、结语

所以同一个人物,形象为何会如此多面?我认为一是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就会导致同一个人物拥有不同的形象,这便是人物的文学形象。二则民间艺术家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形象,这便是民间形象。三是史官记录的正史,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但也不可全信,这便是历史形象。历史由后来人所书写,历经岁月的变迁和沉淀。有人说历史是最不可信的,因为它往往表达的是曾经的人们想让后人所看到的,但有时真相是残忍、丑陋的,人们不愿意去将这些公之于众。这些原因使历史更加具有神秘色彩,历史的真伪很多都难以考察。可是与其说是历史难以考察,不如说是人心难以捉摸,也许有人会拼尽全力去掩盖真相,但是天下并没有不透风的墙,或许会在岁月蹉跎后掩埋在黄沙中。无论历史是怎样的,人们总会相信其中美好的那一面。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刘瑾,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高中学历。)

推荐访问:我见 多面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