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谈固原境内现存古长城及其构筑方式

略谈固原境内现存古长城及其构筑方式

时间:2022-12-28 08: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宁夏固原境内现存有战国秦长城、宋壕堑、明代固原内边等不同时期修筑的长城遗迹,可见墙体近百公里。固原段的古长城,采用黄土夯筑、砂石混筑、劈山就险、自然山险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构筑方式。

[关键词]固原;古长城;构筑方式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35-02

宁夏固原境内现存长城遗迹分布范围广,遍布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以及毗邻的海原县;时间跨度长,始自战国,历经秦、汉、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种类繁多,长城的主墙体、敌台、烽燧、墩台、辅舍、关隘等一应俱全;建筑形式多样,采用黄土夯筑、砂石混筑、劈山就险、自然山险等多种形式;遗存丰富,有战国秦长城、宋壕堑、固原内边等,可见墙体近百公里。可以说古代长城遗迹是固原境内体系最健全、规模最宏大的文化遗产。

一、固原境内现存古长城遗迹

(一)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是“秦昭襄王长城”经过的一段。据史载,“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1)“筑长城以拒胡”。(2)周赧王四十三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为公元前272年。其总体走向沿陇西(今甘肃东部)、北地(今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上郡(今陕西北部)的外围边缘。横穿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四省区10余个县市,整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总长度约1200公里。

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该段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县北新添镇三十里墩南平望儿咀,经临洮、渭原、陇西、通渭、静宁等县进入宁夏西吉县,过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进入甘肃镇原,过环县进入陕北,止于内蒙古。经过宁夏境内西吉、原州、彭阳县(区)的12个乡(镇), 39个行政村,长约200公里,遗迹保存较好。经田野勘查,结合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基本上摸清了其主体位置和走向、形制结构、保存现状及沿线的烽燧、城障、城堡、关城的保存现状及毁坏因素。共调查现存长城墙体28 段,总长24199.5米,敌、墩台152 个,烽燧(烽火台)23 处,城障14座,城堡、关城5 座。(3)

(二)宋长城

《宋史•曹玮传》载:“以镇戎军(今固原)据平地,便于骑战,非中国之利,(曹玮)请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堑以为限。”《武经总要前集》卷17亦云:“城(镇戎军城)本朝咸平初,诏曹玮修筑建军,自陇山而东,缘古长城开峻壕堑。”据实地勘查,宋代长城在原州区清水河西岸至小川子“内城”以南一线,在正对海子峡口的河川到后磨河畔,战国秦长城外侧(东西侧),加筑有一至两道较低矮的长城墙体,其上铺砌石片,东西间跨度约60余米,明显增强了海子峡口河川平坦地带的防御,加之乔洼村北的“外长城”一线敌台遗迹均为宋代修筑。遗迹总长约22公里,应是宋代的“新壕”或“长城壕”。

(三)明长城

有明一代,为了防范北元政权的进犯,在北方“九边”重镇一线,修筑长城。今宁夏是明代北方边疆的重点防范地带,也是修筑长城最多的区域,并设有宁夏镇和固原镇负责管理长城防范事宜。固原镇(又称陕西镇)总兵驻地在今固原市原州区,管辖的长城东起今陕西靖边与榆林相接,全长940里,现存长城遗迹有固原内边等。

固原内边又称“固原旧边”、“内墙”, 始筑于弘治十五年(1502),由总制尚书秦纮创修,“自饶阳堡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西至靖虏花儿岔至,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至于今二、八月各修理一次,屹然为关中重险”。嘉靖九年(1530),王琼对这道边墙又再次重修完善。该道长城东端从盐池麻黄山乡松记水村杏树湾自然村东南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进入宁夏境内,向西依次穿越盐池县、环县、同心县、海原县,进入甘肃省靖远县境。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墙体总长112904米,其中夯筑土墙长23801米,山险墙长21253米,山险长67850米。根据修筑特点及保存状况,大体可分为三段:一段从麻黄山乡松记水村杏树湾自然村东南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开始,西端以同心县与环县交界处的老爷山为界,位于今盐池县境内,以山险墙与山险为主,局部修筑有小段土墙。该段墙体共长80043米,其间包括山险墙10段,长11333米;夯筑土墙2段,长860米;山险5段,长67850米。二段位于同心县境内,从响石沟起,到下马关城止,为夯筑土墙,墙体外侧有壕沟,墙体共长15503米。三段主要位于海原县境西部,走向西起甘肃省靖远县,沿西安镇孔家沟村南向东至盐池乡干盐池沟折南达唐坡村,又折东延伸至邵家庄玉泉山。调查墙体总长度为17358米,共有5段,其中山险墙3段,长9920米;土墙有2段,长7438千米。(4)

二、固原境内现存古长城的构筑方式

(一)夯筑

夯筑是是现存古长城构筑的基本方式,各个时期修筑的长城主墙体均采用了夯筑形式,其突出特点就是作为长城主体的墙体以黄土为主要材料,只是在夯层厚度、夯窝大小、土质材料、夯筑方式等细节上体现出差异性。一是土质材料的差异。因各个时期长城修筑路线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具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夯筑时就地取材,所以使用的土质材料构成略有差异,有黄粘土、褐色土、黄沙土、黄土夹砂、黄土夹砾石、含砂黄土、含砂红土等。战国秦长城在宁夏南部穿越三县个(区),这里属黄土高原的核心区,没有杂质的黄、褐色土遂成为主用夯筑材料。明代固原内边夯筑虽习用黄土,但因修筑区域有沙丘、山阙、沟壑、岩崖的存在,诸多墙体混有较多的沙砾材料。固原内边位于今同心县境内从响石沟到下马关城的墙体,墙体整体呈土垄状,属黄粘土夯筑,部分段落用黄土和红土混合夯筑而成,有的墙体土质多为含砂黄土。二是夯层厚度与夯窝大小的差异。虽然现存长城遗迹的主墙体多采用夯筑,由于修筑时代不同,其夯层厚度和夯窝表现出差异。战国秦长城主墙体分段逐层夯筑而成,夯层一般是8~20厘米,夯窝都较小,多在6~15厘米。明代固原内边的夯筑墙体整体呈土垄状,夯层较为均匀。基宽4~8米,高2~4.4米,夯层为15~26厘米。三是夯筑方式上的差异。战国秦长城主墙体先筑基础,然后分段逐层夯筑而成。明代长城从对墙体试掘的剖面分析,不是一次性修筑而成,有明显的叠压关系。

2.堑险

堑险是历史上构筑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特点就是“因地形,用制险塞”。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首先把“堑”引申为修筑长城的一种方法,意即掘、铲削、堑削。(5)在构筑长城的防御体系中,“堑”的理解应该既是名词,即自然天险,又可为动词,即挖掘、铲削、堑削之意,也就是人造天险。固原现存古长城遗迹的构筑中采用堑山劈险的方法比较普遍,形成了自然山险、人工堑险、掘开壕沟等多种堑险形式。

一是山险与山险墙。固原境内现存长城遗迹,墙体山险墙和山险所占比例很高,是组成长城墙体的主要形式。山险是指把自然堑险纳入长城防范体系,在战国秦长城、固原内边中比较常见。山险墙是指利用自然险要、人为加工形成的堑险,一般有外削内湮式和劈山削崖式两种。外削内湮式就是将山坡地势平缓的外侧向下削挖,形成直而峭的断壁,劈山削崖式与外削内湮式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更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天险,在山脊断崖或山势陡峭处,对山体两侧的悬壁略加修整,直接作为墙体,或在外、或在内、或内外两侧都做修整,使其直立如壁、陡不可攀。战国秦长城从西吉县到原州区山沟间的段落以及进入固原东山的段落采用。明长城的遗迹中多采用劈山削崖式,固原内边同心县境内“下马房西接平虏(预旺古城)、镇戎(北嘴古城)、红古、海剌都、西安州五堡坍塌边堑,共长一百二十五里二分,俱随山就崖铲削陡峻”。今难见遗迹,惟沿途几座古堡及部分烽燧保存尚好。

二是挑挖壕堑。位于长城主墙体外侧的壕沟,一般意义上理解是修筑长城时便于就地取材,而实际上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道堑险。所以,后期修筑的长城,尤其是明代特别重视外侧壕沟的挑挖。战国秦长城原州区明家庄梁上的壕沟遗迹尤为明显,在山梁的地势平坦处,在外侧形成了深深的壕堑,致使外侧墙壁陡立,一般有15米之高,相比内侧墙壁坡度较缓,高约2~5米。宋代在镇戎军(今固原)“自陇山而东,缘古长城开峻壕堑”,在战国秦长城外侧原州区海子峡口河川平坦地段形成了防御“新壕”或“长城壕”,至今遗迹犹存。(6)明固原内边今同心县境内从响石沟到下马关城的墙体外侧壕沟,虽多被流沙、淤泥掩埋,但从五步墩段山洪冲刷处看,壕沟宽、深均达数十米,甚为峻阔。

3.砌垒

砌垒是修筑长城防御体系惯用的方式之一,一般在长城经过的山崖间、关隘、阙口处使用,大致可分包砌和垒砌两种类型。包砌是指在坡度较陡的山坡面直接用石块紧贴山体砌筑形成陡壁,在陡壁内侧与山体坡面的空隙填塞黄土及小石块,顶部形成平台。明长城固原内边同心县境内就用石头包砌长城墙体。垒砌是指用石块垒成的墙体,这种方式在固原境内的长城遗迹中使用较普遍。即在山凹处、平台上及山顶等处以较大石块两面垒砌、中间以黄土及小石块混杂填塞。固原内边行经山间的段落,多采用这种方式。

[注释]

(1)《后汉书•西羌传》。

(2)《史记•匈奴列传》。

(3)冯国富、海梅:《固原战国秦长城调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宁夏文物局、宁夏测绘局:《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报告》(2009年)。

(5)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引自《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宋史•曹玮传》。

推荐访问:固原 长城 现存 构筑 境内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