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12-27 16: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在弄清课程定位的前提下,把握基本线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学生为本,密切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基本线索;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12-0042-02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从07级学生开始,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通过首轮“纲要”课程的讲授,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关于“纲要”课程的定位问题

“纲要”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是: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已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很显然,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与过去传统的历史划分方法有所区别,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对之有所阐述。

“纲要”课程在教学目的、任务上的定位为: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教学目的、任务的定位上我们也应认识到,“纲要”课程绝不等同于学生以前接触过的历史课程,而是一门完全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意识形态功能较强。这也是我们在讲授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关于“纲要”课程的基本线索问题

出于学生了解国情、国史,把握并认识历史规律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非常必要。因为高中的历史教材也是通过专题来讲述历史的,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来讲又过去了较长的时间,再加上文理科学生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历史线索的记忆已相当模糊了。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基本的历史脉络和线索对巩固乃至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和演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历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l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二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为: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时期。

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关于“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问题

此次新方案所使用的“纲要”教材总字数只有20多万字,周课时只有2.3个学时。如此少量的学时,要想全面讲授从1840年到今天的中国历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在“纲要”课程的讲授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便能繁简得当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历史脉络的前提下,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这对每一位“纲要”教师来讲,都是一个考验。

对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突出重点,即要有重点地将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教材是适应学生需求的读本,而如何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提炼与再加工,这是对教师掌握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规律熟练程度的检验,也是对教师驾驭教学内容能力的检验。第二,要注意教学中的学术性。中学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而高校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则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中学重点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而大学则是重点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讲授才不会与中学历史课重复,并且才能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第三,要注意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别是“纲要”课程,学生以前有所接触,这对教师更是一个挑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渊博的知识,要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及良好的公众形象,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及平等民主的对话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尊重历史,在理解前人的前提下,尊重前人。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种魅力将极大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尤其要高度重视和讲好第一堂课。

四、关于“纲要”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问题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人是这一教育活动中的根本因素。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

以学生为本,一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思想教育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它和践行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然后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二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他们感觉到思想教育对其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才能够乐于接受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三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学,还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施思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要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鉴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与制作教学课件、教学短片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于“纲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此,人们在认识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分岐,但对实践教学的具体理解和实际把握却不尽一致,甚至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多数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实施实践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校外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

在笔者看来,上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实践教学主要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

在首轮的“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课后的实践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播放教学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从纵向和横向了解历史的办法,开展了课堂对话和辩论,如对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底“有功”还是“有罪”的讨论和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我们还采取了案例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等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规律分析今天社会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我们还发动学生动手下载资料,动手制作一些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课件或短片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课后的实践教学,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参观地方党史展,使学生对本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及发展壮大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使学生认识本地区今天的发展与党的领导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教学的实效性。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写小论文,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历史规律分析、研究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学生的看法虽然稚嫩,有些观点甚至不免偏颇,但笔者认为小论文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的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信服教师所讲的道理,必须有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苏令银.把思想教育内容落到实处[J].思想理论教育,2007(5).

〔责任编辑:毕田增〕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几个问题 中国 思考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