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

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

时间:2022-12-26 19: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难度增大。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多生源学生特点,提出了通过创新班级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等进行班级管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生源结构 高职 班级管理 方法 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高职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学生组成复杂、参差不齐、录取分数不高、文化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都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现,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招考的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2+3、3+2考试招收的中专、中职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属于素质较好的一类;第二类三校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和实践能力,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全,普遍存在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第三类生源,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机不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高职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自于乡镇、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离异、或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爱,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二是学生在校有诸多的不适应,主要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所致。习惯于老师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习惯集体生活,面临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三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迫于高考、中考失败别无选择或是父母的意图选择现有专业,对所选专业对应的职业,及其发展趋势都缺乏了解;大多学生比较自卑,文化基础薄弱,感到非常惶惑,不清楚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对就业缺乏信心;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1]因此,生源结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

1.创新班级管理理念。“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构建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以严格的班级量化制度做保证,从“目标管理、习惯养成”入手,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素质拓展的各种平台;指导学生做好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实现“一体两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性”,即尊重他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2]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重点关注学困生、贫困生的心理沟通工作。关心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学校班级里体验到关心、友情甚至是亲情,使学习、性格和心理品质得到健康成长,激扬人性中的真善美。

2.创新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职业为切入点,以班级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全员育人,使“四位”对接学生成长。明确“四位”人员的职责分工,德育导师(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中,各“位”相互协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己所能、全员育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心理问题、评奖评优、贫困生的帮扶等问题以前是辅导员的工作,现在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等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的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这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使班级建设有了抓手、学生教育有了助手、专业能力培养有了舵手、班级活动开展有了推手。

3.采用目标管理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是良好班风与学风形成的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每一学期的班级目标,在第一学期完成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目标的引导。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确定每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每学期初必做三件事: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盘点、假期作业展示、制订新学期计划。首先盘点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对个人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素质拓展等方面逐一分析,查找不足,并制定新学期个人学习目标与实施计划。以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管理班级,规范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宿舍管理、卫生礼仪、文体活动、专业学习、班干部工作等各个方面。以每周、每月定期考量、总结反思与完善,确保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一体两翼”,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系院两级社团组织与活动,主动寻找各种平台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与交流沟通能力。围绕学生职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期目标,成立班级兴趣小组,各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按期开展活动,做好小组活动记载并在期末验收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一体两翼”。

5.抓好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班级隐性文化是指非明文规定的却能影响学生学习、言行和品格的潜在文化。班级如果形成了良好的隐性文化,整个班级就会营造出活跃而不失和谐、竞争而不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一个不良的隐性文化环境,会使班级显得散漫、压抑、缺乏战斗力。班级管理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班主任与学生间联系的桥梁。其工作能力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所以,选举热心班级工作、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积极上进、有大局观的学生进入班委会,带动全班学生搞好班级建设,对班级良好隐性文化的形成起到保障作用。改变“唯分数论”的做法,也是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方面。凡是对班级工作和建设作出贡献、有助于班级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做正面教育和引导,少做反面批评教育。注重“两室”(教室与寝室)文化建设,如利用教室空间发挥教育功能,设立学习优良生、进步生、值日生光荣榜、班级贡献专栏、优秀作文园地、书画比赛、小论文展示栏,鼓励和鞭策学生的个性特长,正面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班级的肯定和勉励,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这种积极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感,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激励着每一个同学,这就是隐性文化所起的作用。[4]

应对高职生源结构多元化生源素质整体下降这一现状,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凯,张薪薪.探索适合三校生源高职生特点的工作方法[J].职业技术,2008,(1).

[2]白西乔.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J].学术月刊,2013,(9).

[3]陈红.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罗世芳.班级文化建设的显性和隐性[J].吉林教育,2013(8).

推荐访问:生源 多元化 班级管理 探讨 结构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