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整合视角的莱芜公路运输经济研究

基于整合视角的莱芜公路运输经济研究

时间:2022-12-26 09: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引言:莱芜市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公路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基于整合视角研究了莱芜公路运输经济。

一、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存在客观差异。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落后地区)相对于中心(发达地区),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外围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外围农村的主要纽带,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莱芜公路建设现状分析

(一)国省道建设成效显著

1978年前,莱芜市境内铺筑沥青路面的路段仅有泰(安)莱(芜)公路、博(山)徐(州)公路莱芜段,境内道路交通条件较差。至198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初步发展,共有国境干线公路7条,境内总长232.6公里,桥梁82座3862.2米、涵洞683座7619米。有乡镇公路30条,长284.7公里。厂矿专用公路13条,长123.6公里。1988年后,境内公路建设重点为改造路基,加宽路面,增加沥青路面,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到1998年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交通部门抢抓机遇,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相继建设改造了明莱、韩莱、枣徐、泰莱、莱肥、薛馆、仲临等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有效地提升了道路通行保障能力,极大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34.5公里(其中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397.7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36.8),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算148.46公里/百平方公里,列全省第六位;按人口算26.38公里/万人,列全省第四位。

(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突破

1993年9月4日,泰安至莱芜高等级汽车专用线(简称泰莱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泰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莱芜市高等公路零的突破。1999年建成山东省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博莱高速公路,2002年建成莱新高速公路,同年建成泰莱高速与莱新高速连接线工程。2007年12月,济莱青高速公路正式竣工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1公里,按人口计算达到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1.1公里,列全省第1位。国省道及高速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变了莱芜市交通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齐鲁之要道、往来之通衢”,为莱芜市快速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强与“半岛都市群”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强势交通支撑。一个以国道205高速公路、省道803线、省道242台莱线及省道244枣徐线为“四纵”,以济青南线高速公路、省道329薛馆线、省道332韩莱线、省道327临仲线为“四横”的纵横交错、干支相连、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国省干线路网主骨架全面形成。

三、莱芜农村交通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

1978年底,莱芜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仅为370公里(包括国省道),其中乡镇公路仅有30条284.7公里。交通不畅,乡村客车通车里程少。改革开放以来,莱芜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继续加大了农村公路改造力度。2003年以来,全面启动了农村“双通”工程,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786.5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750个,通客车行政村达到1056个,直接受益人口743728人,96%的行政村通了油(水泥)路,98.6%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基本实现了农村“双通”。截止2007年底,莱芜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36.8公里(其中县道297.8公里,乡道415.9公里,专用路73.2公里,村道2149.9公里),桥梁达到478座18384延米,全市通油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8%,农村通路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莱芜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之大、增长里程之快、经济社会效益之好前所未有,成为农民群众得益受惠的民心工程,是交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二是加快实施了村村通客车工程。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市场管理的有效形式,对通村线路布局、运力配置、场站建设等实行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08条,安装站点牌254个,通车行政村比例达到99%,农村客运网络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引下,莱芜市交通运输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业旺.公路客运企业并购战略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9年04期.

[2]罗玺.宾幕容.规模经济理论与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J].消费导刊.2008年14期.

[3]雷宁.李卫华.道路运输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比较研究[J].河北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4]张雪青.基于民营化理论的道路运输规制改革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年29期.

[5]刘成峰.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马银波.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优化途径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推荐访问:莱芜 公路运输 经济研究 视角 整合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