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2-12-25 08: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在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日本、芬兰、美国主导产业的演变历程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最后从这三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提炼出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业化 主导产业 自主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期,由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转折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2009年下半年才由我国政府正式提出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目前尚无各方面公认的确切定义。

温家宝总理在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看法的基础上,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现阶段政府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考虑五个因素:一是有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有利于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二是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三是能形成持续时期较长、规模较大的市场;四是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五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对成熟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近期或中期产业化的条件。

根据产业经济学中对于主导产业特征的三个要点:引入了创新,获得了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高速增长的产业部门增长率;关联带动效益显著,能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广泛影响。据此,本文认为,新兴产业是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产业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技术领先并且属于国际技术前沿的、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的高端幼稚产业,是我国“十二五”发展阶段上从高技术产业中筛选出来的主导产业,具体由高技术产业中的高端产业部分以及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如航空、航天)。在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在区域层面,则要兼顾考虑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及产业特色等来确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发展阶段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主导产业。

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从当今国际情势来看,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了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在主导产业的演进历程中,发达国家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一)日本主导产业的演进历程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农业,大规模地改组重工业,将过去的军事工业直接改组转产为轻工业,如飞机厂转产自行车,枪炮厂转产缝纫机等;或者改组为生产农业、轻工业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农机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主导产业成为重化工业。引入了自动化技术之后,日本工业迅速建立了高质量、低价格的原材料供给体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成长,引起了对运输工具的新需要,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又联系着对运输钢铁这些原材料的船舶工业的需求,重化工业部门的螺旋式发展,推动着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

上世纪7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和家电产业。随着日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最强烈的欲望是购轿车和电器。作为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在日本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主导产业是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前一个阶段相比,该阶段的主导产业更注重创新性,随着技术创新、新材料、医用电子器材、生物技术、替代能源、机器人等大规模技术开发的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随之兴起。

上世纪90年代其主导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服务业。日本选择了“IT产业”,提出了“IT立国”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变革的“火车头”。

在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主导产业出现了五大潮流:国际分工深化;国内供给高效化;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协调化。其中,汽车、钢铁等原有主导产业日渐成熟,与信息通讯、社会资本设施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第四是环境和新能源产业。同时日本政府把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海洋开发等产业列为重点加以扶持。

日本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节省了大量经费和时间。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以及减免税等扶持性政策,同时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科技要素,形成从研究到应用的完整体系,缩短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周期,从而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现在,又出现了跨地区、跨部门横向联合搞开发的形式以及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科技城,以多种联合形式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随着技术获得的日益困难,日本开始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同时企业界也纷纷调整研究与开发的体制,调整经费分配的比例,更加重视基础研究设备更新。

当然,日本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选择上是有教训的:日本一度选择机器人作为主攻方向谈不上成功,由于过分重视技术而忽略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日本的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屡遭挫败,至今几乎还没有成功的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二)芬兰主导产业的演进历程

上世纪50年代,主导产业为现代造纸业和造纸机械产业。芬兰政府主要依托技术创新,推动林、浆、纸一体化发展,使其现代造纸技术及其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在全球造纸自动化和技术创新领域一直扮演着领导角色。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主导产业转向了现代造船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芬兰地矿资源缺乏,不利于大规模的发展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芬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及产品出口要依赖于海运。所以,发展现代造船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其工业化的优先选择。

上世纪70至80年代,主导产业为电子工业。世界经济进入到了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客观上要求芬兰必须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发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主导产业以抢占信息时代的先机,加快了现代电信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芬兰政府积极实行以高科技为动力、建设外向型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电子工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大力改造传统工业,建立新兴工业。

上世纪80至90年代,芬兰在保护森林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其主导产业实现了向信息通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芬兰确立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的战略方向,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电子通讯、办公自动化设备、科学仪表等高科技产业。90年代开始,芬兰的高科技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芬兰已经跃升为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并掌控了信息和通讯行业最尖端的技术市场,伴随着诺基亚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崛起,芬兰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后,芬兰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这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芬兰是个无煤、无油、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能源消费的70%要靠进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芬兰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能源多元化政策,鼓励开发和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气体等新能源。

能矿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迫使芬兰只能强调以科技投入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为此,芬兰政府在1980年初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实行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究开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芬兰注入了侧重技术创新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的基础上。其中,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高效转化中发挥着有效的“孵化”平台的作用。芬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大都建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以州为依托,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而企业也可在这里获得最新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此外,芬兰高科技园区一般规模较小,但都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当地大学的人才优势,确定了各个科技园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这样,各个科技园区将自己的强项科研成果转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成功地实现高科技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美国主导产业的演变历程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引发和带动了一系列制造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围绕农业而生存、增长的制造业部门占据绝对优势比重的长期变化格局。美国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直接刺激和孕育了后来美国新一代主导产业产生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主导产业是棉毛制品业和服装业,这是因为资本主业工业化初期要靠发展投资少、回收快的轻工业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典型道路。到了1900年左右,主导产业为机器和铸造业,这时美国实现了工业化,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高涨。到了1920年左右,铁路车辆制造业取代机器铸造业成为主导产业,这是因为南北战争后铁路的高速发展,到1920年铁路铺设已达40万英里的高峰,在北美大陆形成了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这时火车是美国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对车辆的需求也达到了顶点。

1920年后,美国主导产业为汽车制造业。自此,由于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大众化,以及它所具有的各种优点,生产和销路大增,一举取代铁路车辆制造业而成为制造业的主力。

从1940年到1980年始终保持就业人数最多的冠军地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通讯和电子配件成为主导产业。80年代中期,美国为了摆脱经济衰退,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制定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全面规划,并经过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没有选择“机器人”而选择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作为主导产业。现阶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实行输电网络的智能化调度,通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其次,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即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再次,酝酿着一场跨产业技术革命。

美国是一个以市场为主体进行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的典型国家,是市场主导型产业聚集模式。由于美国的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在国际分工中也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美国各阶段的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基本上都依赖于市场自发完成。但是政府在主导产业成长过程中依然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首先,美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杠杆对经济进行整体调节,最终由市场选出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活力的产业,政府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其次,美国一直强调基础研究和极端重视尖端技术,从多方面扶植尖端工业,根本上是抓教育抓人才,然后是对研究与发展进行大量投资,通过与大学、企业签订科研与订货合同,找到了一条政、学、企三者相结合发展尖端技术的途径。再次,以高校的智力资源将企业吸引过来,以大学为中心兴办科技园、工业园,从而使高校的新知识、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著名的硅谷就是围绕斯坦福大学兴建的计算机工业园。

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国情以及未来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许多成功做法或经验,仍然给予了我们很多重要启示,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

(一)选准主导产业至关重要

日本选择了“机器人”作为主导产业,而美国却选择了“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事实证明,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互联网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美国的选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机器人”产业由于其技术的超前和高难度,其科技成果难以在短期内惠及全人类,日本因为其选择产业的“极端超前”、忽视市场需求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现阶段,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同时顺应国际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发展绿色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在选择主导产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选准选好,切勿完全照搬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雷同发展。

(二)一定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战后的日本经过引进、模仿到创新的这个过程迅速崛起。芬兰、美国能把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做到世界前列,除了拥有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最主要的就是自主创新。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产业不断重复“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主要经济资源投向于产业规模扩张,主要技术来源依靠外国引进。现在中国既要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更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尤其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全社会创新驱动机制,围绕影响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由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核心企业与相关行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客户协同创新的合力。

(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美国以大学为中心兴办科技园、工业园,从而使高校的新知识、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克服了传统上部门、行业、机构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工作充分的弱点,避免了科研、开发、应用相互脱节,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其中不乏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同时具有国内外不少领先技术,如何使科学技术成果真正有效地实现产业化并融入国家经济体系才是关键问题。我国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机制,明确并且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主动参与其中,制定产学研高度结合等有效的政策措施,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四)要以专业化产业园区为基本单位合理布局

芬兰高科技园区一般规模较小,但都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当地大学的人才优势,确定了各个科技园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区,同时将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高科技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我国的科技园区大而散,没有形成不同园区差异化和专业化的特征,无法发挥高新技术的“孵化”作用。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是关键。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边界是小行业,而以小行业为核心的专业化园区是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因此,大的开发区要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要做到一个专业化园区一个小行业,围绕一个主业配套完善产业链,不同专业园区之间具有差异性,同时不乏专业性,突出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五)要有合理配套的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

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几十年间,主导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这些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日本有被称为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要细化和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措施要具体和有可操作性。所以应尽快制定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政策,细化到小行业甚至具体企业,实行倾斜性投入和扶持性产业政策。

(六)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必须有机结合

美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杠杆对经济进行整体调节和干预,但产业的发展最终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政府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但如何使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使市场在国家产业政策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作用,而国家干预则发挥导向作用,让市场机制在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EB/OL].科技日报,2010-06-18 /organization/ hotnews/445712_2.shtml

2.刘则渊.现代产业的知识密集化趋势—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与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1985(2)

3.陈韶华.论主导产业的选择:日本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9(12)

4.张锐,郭涛.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5(11)

5.黎欣昕.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做法[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6)

6.周菲,王宁.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对外经贸事务,2010(2)

7.王勇,杜德斌.芬兰科技创新之路及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7(7)

8.贾军委.美国主导产业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

9.叶琳.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4(8)

10.敬培胜,赵先柱,黄国琼等.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08(3)

11.美国科技成果转移政策[EB/OL]..cn,2002-03-07

作者简介:

曾昭宁(1950—),男,湖南省常德市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魏珍(1985—),女,陕西宝鸡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政策。

推荐访问:芬兰 日本 战略性 美国 启示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