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部山前带近地表调查与激发因素设计合理性研究

西部山前带近地表调查与激发因素设计合理性研究

时间:2022-12-24 08: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西部地区准南缘山前带具有“三复杂”的特点,即“近地表、地表、地下构造”非常复杂,地震勘探难度非常大,一直以来,该地区山前带都是地震勘探的重点攻关区域。近年来,地震勘探队伍在观测系统优化、接收条件优化以及激发因素、激发方式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试验与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山前带地震采集的方法技术。本文将根据实际例子,运用近地表调查的相关方法,介绍几种激发因素选择的方法和技术,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展示资料效果。

引言

山前带一般指山脉和盆地相连接的区域,它是由盆地向山脉过渡的构造发生剧烈变化的区域。本文介绍的准南缘山前带主要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东边米泉地区,天山北麓脚下。本地区地表条件非常复杂,伴有巨厚黄土沉积,出露岩性复杂多变。剧变的地形高差和岩性变化,导致近地表结构严重的不均一性,表层速度在纵向和横向上变化剧烈;同时剧烈的造山运动、应力挤压,导致山前逆冲褶皱带发育,形成高陡逆冲或逆掩推覆等复杂构造,地层重叠,破碎,地震反射杂乱,地震成像困难。

该地区近地表负责具体表现为地表起伏大、地表条件多样、低降速带变化大。这些复杂条件给山前带勘探带来诸多困难:(1)地表复杂导致激发、接收条件差,干扰波发育,单炮信噪比低;(2)地表条件多样,低降速带变化大导致静校正问题突出;(3)巨厚黄土堆积以及出露岩层多变导致激发因素选择异常困难;针对以上问题,以提高激发因素设计的合理性为核心,以提高激发效果为目的,坚持开展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从近地表调查的多方面入手,通过多次论证和对比研究,形成了针对复杂山前带激发因素设计困难的相关技术方法。

二、全方位、多角度的近地表调查方法

(一)地面地质调查,识别出露岩性特征

为了更好的掌握全区的地表出露情况,安排专业地质人员沿着工区宽线试验线实地踏勘一遍,绘制出了详细的地质剖面图。

经过实地踏勘,以及对地质剖面图的对比分析,我们把全区划分为三个近地表区域:

1.黄土砾石堆积区:位于工区北部,多为1~10m的第四系黄土夹砾石堆积,砾石直径约5~10cm。

2.黄土砾石-岩层过度区:位于工区中部,黄土砾石层由北向南黄土层逐渐变薄,砾径逐渐增大,多为10~30cm。

3.岩石出露区:位于工区南部起伏山地区,地表多为薄层黄土覆盖,其下为岩石,部分地表呈岩石出露。

(二)试井取芯、微测井取芯,落实沉积岩性垂向分布和横向特点

为了能够精确掌握岩性的垂向分布特征,我们在试井时对所有井进行了岩性取芯,在做微测井时候也进行了岩性取芯,印证了地质露头调查结果,落实了岩性的垂向分布。

通过宽线微测井的取芯分析研究,结合垂向上的岩性分布特点和地质露头剖面,我们得出以下两点:在纵向上可以把近地表岩性分为三段结构;岩性横向上的分布、速度垂向上的变化趋势和露头高度相对应。

(三)超高密度黄土调查,查清巨厚黄土区的黄土厚度

为更为准确的了解本区近地表结构特征,落实不同区域地表黄土的厚度,在中北部区域进行了专门的黄土厚度调查工作

完成黄土调查点位1313个,查清了近地表第一层黄土厚度。

(四)全区微测井调查,认识区内近地表速度—厚度特征

全区完成229口, 经过对所有微测井成果的对比分析,全区低降速带具有以下特点:

1.北部低速带速度较为稳定,速度在200-500m/s左右,工区中部、南部地表低降速带速度变化较快;

2.北部高速层速度变化相对平缓,中部、东南部老地层出露区域高速层速度较大,与地质出露情况吻合;

3.黄土砾石区低速层、高速层速度较低区域,低降速带相对较厚。

(五)超高密度二维浅层折射调查,反演近地表连续结构模型

我们在不同方向布设了3条浅层地震测线,查清不同岩性的速度横向变化趋势,并与微测井结合对山前带近地表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根据浅层地震成果,反演出近地表连续结构模型,从下面对比图中我们可以看到:(1)反演模型巨厚的连续黄土砾石区速度低且稳定; (2)老地层出露区反演模型速度变化明显,与露头岩性高度对应。

从以上图可以看出,层析速度与微测井速度对应良好,方法可行,可以与微测井结果联合应用。

(六)连续微测井调查,认识近地表特征,验证点位布设合理性

为了更好的验证点位分布的合理性,我们在浅层折射线上进行连续微测井调查,完成数量50个,点距40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点位的加密提高了精度,但从高速层顶高程趋势来看,去除有限的异常点后,高速层顶与地表拟合较好。

三、资料采集效果

根据以上6各方面的分析调查、综合应用,我们随机等距离抽取EW995线上54口井设计井深与模型速度进行对比,井深在1000速度面以下的井有50口,两者吻合率92.59%,由此可以看到,我们通过多方位的近地表调查为依据,进激发方式的设计结果是合理的。

通过上面生产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用该方法设计的激发因素,生产出来的单炮地层反射信息明显,同相轴清晰连续,中深层反射信息丰富,单炮频率较高。

四、结束语

西部山前帶地震勘探提升资料品质的关键是结合近地表调查进行激发方式的优化以及激发技术的改进,重点是如何在复杂的近地表条件下合理的选择激发因素,合理的布设激发点位。本文介绍的几种近地表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不仅提高了近地表调查的精确度,还为激发因素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合理应用,较好的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

参考文献:

[1] 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2] 王英民.《地震相分析》-讲座(五).岩石古地理,1991(06)

[3] 刘嘉麒 刘强.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四纪研究.2003(03)

[4] 张孟.复杂山前带地震勘探的几个经验(内部资料).2010

推荐访问:山前 地表 合理性 激发 因素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