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统宗教社区历史变迁中宗教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张力研究

传统宗教社区历史变迁中宗教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张力研究

时间:2022-12-21 16: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永圣域这个农村宗教社区经过近百年不同时代的洗炼后天主教信徒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天主教随着当地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个要素互动发展中所显示出的弹性张力,揭示出宗教为适应世俗社会发展的内在适应机制。

[关键词] 天主教;宗教社区变迁;张力

[课题] 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SK201110 项目名称:永圣域村宗教生活方式的世俗化变迁研究。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19-3

宗教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宗教徒以某一宗教作为本社区成员所认同的主体文化和社区意识而形成的地域共同体。宗教社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宗教生活方式。本文以笔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永圣域村——天主教徒聚居的村落所展开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天主教与社会诸要素互动特点为视角,探讨宗教在变迁中的弹性张力问题,客观地认识农村宗教现象。

一、永圣域村天主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永圣域村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永圣域乡,地处呼和浩特市西南,呼清公路36公里处路西。农业主产糜黍、马铃薯、玉米,畜牧业以奶牛养殖为主,是呼和浩特市鲜奶基地之一。永圣域村信仰天主教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清末西方国家教会到中国传教,19世纪30年代,西方的天主教会进入托克托县地区后,先在什里格图地区传播天主教,但是该地区的居民主信仰喇嘛教,天主教遭到了抵制。天主教会在什里格图地区传教失败后,为了重新开辟自己的教区,实施了“以土地换教民”的传播策略,教会购买了大片荒地,把荒地开辟为耕地,吸引了流离失所的贫苦农民,要分到土地的条件就是信仰天主教,因此凡是在此地安家的农民都信仰了天主教,教会给此地取名为“永圣域”,寓意为:永远被天主圣光普照的地方,永圣域由此得名。

建国前,教会利用特权与索赔的白银扩建教堂,修道院,并且在当地兴建育婴堂、医院、教会学校等社会组织,教会直接控制着永圣域村的政治、教育等社会事务,因为其建村的特殊性,又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可以说天主教会对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会辖区,教民要遵守苛刻的教规,服从教士的支配。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新的社会整合时期。新的社会制度必然要对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相符合的社会机构进行改革,从而衍生出新的社会机构与社会组织,为此,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永圣域村的天主教教会组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后法国神父离开了中国,由一位中国神父担任其职务,天主教摆脱了国外宗教势力的控制,国家政府在当地设立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来管理村里的事务,并且办学校收回了教育权,使天主教从政治、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分离出来,从而改变了天主教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度。当时国家的政策允许信教,人们还和解放前一样去教堂祈祷、做礼拜。

从1957年以后,由于受前苏联“无神论”宣传的影响,我国在宗教问题上逐渐脱离了中国宗教的实际,违背了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左”的指导思想逐渐滋长,六十年代中期更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文革期间,红卫兵大搞“破四旧”活动,宗教自然也难逃此劫难。文革期间,永圣域村教堂被查封了,教堂里的图书、神像被捣毁了,还有些东西被没收了,当时的革命委员会还强迫教堂的神父和修女结婚,但是天主教是不允许神父、修女结婚的,所以神父与修女被逼无奈,只得假结婚,做名义上的夫妻,以免遭迫害。村里还有不少信教的人遭到了批斗,因此当时村民们也都不敢公开信教了,但是秘密的宗教活动并未间断,一些比较虔诚的教徒在私下里以家庭为聚会点,采取不固定场所的流动式的方式做礼拜、诵读圣经。村民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内容已经被排除出日常生活之外,信教村民们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在生产劳动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起过宗教生活,每天主要就是参加农业劳动和村委会的各种学习会议。从这些现象上看,这一时期,宗教在当地已经丧失了社会地位,信教人数的急剧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重新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永圣域村的天主教堂重新开放,信徒们又可以在教堂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了,被文革期间没收的教堂的财产也被归还了,也取消了对神父和修女的荒唐的政策,村民们恢复了自己信仰天主教的自由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社会生产力,而且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内容之一的宗教,也必然会受到种种影响。永圣域村距离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只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因此信息流通较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不断的冲击着这个村庄,对村民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永圣域村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变迁后,现今仍有较大的信教规模。永圣域村常住人口人口有900多人,天主教徒将近8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左右,当地的天主教组织也比较正式,有神职人员与教会。教会的管理机构由当地的五名信教村民组成,他们协助神父管理一些日常事务。永圣域村2003年新建的教堂,是托克托县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堂,信徒主要是永圣域村的村民,也包括一部分周边其他村的村民。

二、历史变迁中天主教与社会其他要素互动的弹性张力

“‘张力’概念多用于系统与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系统中,某些要素(子系统)由于其独有的特性,与系统和其他要素形成一定的张力,即既与系统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对系统发挥其独有的影响,从而使系统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系统来说,在构成与社会系统张力的要素中,宗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永圣域村全村有85%左右的村民信仰着天主教,天主教是这个村庄成员所认同的主体文化和社区意识,永圣域村近百年来天主教信仰的历史变迁中,不难看出天主教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要素的互动发展中所显示出的张力处于不断的调整中,以使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1.天主教与政治的互动。宗教与政治都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宗教表现的是一种超越性,在宗教的理论体系中,有独立于世俗世界的所描绘的天堂圣土,这片圣土上展现的是一幅仁爱、祥和、平等、互助的最美好的画面,而现实社会由于各种利益的争斗,人们总是处在一个充满苦难、不平等的世俗世界,因此在宗教中总是有一个作为现实社会的对应物的并超越于现实世界的理想天国,虽然宗教的终极目标是在理想天国,但其又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着自我,因而宗教本身所具有的二重性特征,使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处于微妙的关系当中。宗教有其自己的标准,所以生存于社会中的宗教总是试图以自己的理想来形塑社会,以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前所述,建国前,永圣域村就是在天主教会的管辖与控制中,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国家制度建立,收回了对当地的政治管辖权力,此时宗教从属于政治,只有当宗教能够适应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政权时 ,它才能获得生存环境和发展自身的条件。此时的天主教主要是对村民的基本社会的道德领域和精神调节领域中发挥着作用,每一个社会精神领域的道德建设中的内容与宗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要求内容有相互一致的部分。因此当宗教处于社会次级系统地位时,可以在与世俗社会的交集领域和互补领域谋求生存与发展,永圣域村天主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的发展也可印证宗教的这一特点。

宗教在对社会政治环境的适应中,也并非完全的任由政治摆布,其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也使其能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顽强生存。例如:前面讲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永圣域村天主教堂被封,神父被迫害,教徒被批斗,在这样严峻的政治氛围中,天主教遭到重创,但是新教村民们仍冒着危险私下秘密聚会举行宗教活动,政治上的强压政策只能胁迫村民公开不信教,但却强迫不了村民从心理上彻底不信教,所以此地的天主教在文革十年期间仍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政教分离的社会中,政治因素制约着宗教的发展,宗教在社会地位上只处于社会次级系统,与政治是主从关系,相应地,宗教所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但宗教也有自身的自主性的一面,它在人们的心性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功能,从而以其更好的柔韧性张力融入到社会中,这也是宗教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2.天主教与经济的互动。几乎所有宗教的经典都有贬斥财富、崇尚贫贱的内容,但作为宗教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宗教信仰者,他们虽然追求理想的天堂(天国),但他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的世俗社会,要受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观念的变化,都会波及到信教者,对其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下,宗教也缩小了与经济的隔阂,宗教世俗化的进程加快了,并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教徒们在不放弃信仰追求的同时也把目光更多放在了此世,注重现实生活。前面讲到的永圣域村教民生活模式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变化最为迅速,因此给永圣域村这个农村宗教社区带来的冲击也最为激烈。全村绝大多数青壮年人都去城里务工挣钱,当信仰和生活有冲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农民选择生活,并且教会方面也默许这种选择。在眼见商品经济带来的现实生活的改善对老百姓的吸引不言而喻,同时老百姓有想拥有一种相对高洁谦和的精神生活,而天主教宣扬的无限忠诚的赎罪精神恰恰迎合了这种心态,神在教徒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却没有放弃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宗教信仰带给教民的是节省的需求。

宗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人们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宗教也要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调适自身。在宗教适应性的张力调节中,宗教与世俗经济相容,使其在精神领域继续满足这人们的需求,潜移默化的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3.天主教与教育的互动。如前所述,永圣域村设有正规的国家学校,统一对当地的少年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在校的学生也有不少是天主教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到天主教堂做礼拜或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笔者走访了永圣域村小学校中信天主教的学生,学生谈及了一些想法:“平时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科学知识,神父一般讲的都是一些圣经故事,主要都是关于人们要互相帮助、宽容、不欺诈、不偷盗、孝敬父母的内容,这些和我们学校黑板上写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的一些要求是一样的。”可见,在宗教与教育互动中二者能够共存,也反映出宗教张力的变化,以不同的侧重点对个体社会化发挥着作用。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关于人自身的一种成长发展过程,即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人和社会保持一致性,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资格的人。”社会化内容很广泛,包括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学习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和一些规范等内容。而宗教也正是在这众多的内容中找到了与其自身的共同点,从而寻找到了其存在的契机,不至于完全失去新生代的教民。

三、结语

纵观前述,宗教的花朵盛开在天堂,宗教的枝干扎根于尘世。因而宗教的两重性使宗教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尘世,世俗社会是它存在的土壤,,在考察宗教的发展时,就不能仅仅考察宗教信仰变化的线索,必须看到制约这一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因索,即处在宗教本身之外的、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当中的那些因素。宗教对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宗教的形式与发挥作用方式的特点的变化,是宗教为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对自身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孙雄.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29.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3]张国云.维吾尔人宗教生活的人类学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孙尚扬. 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韩月香.宗教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再认识[M].当代社科视野,2011,(7):60-64.

[6]田云刚.农村宗教文化的存在与变迁——对晋城市金村镇宗教文化的考察[M].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41-645.

作者简介:陈建英(1976-),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 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宗教生活方式。

推荐访问:宗教 互动 变迁 传统 社会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