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统与现代交汇,人文与科技融合

传统与现代交汇,人文与科技融合

时间:2022-12-20 18:5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2年11月17—1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的“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实验中心召开。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戏曲学院、南昌大学、新疆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安阳艺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音乐院校的五十余名专家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乐器协会和国内一些重要乐器制造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在开幕式上致词,之后,会议进行了为期1天半共3个单元的专题学术报告和半天自由讨论。

此前,中国大陆共召开过两次以乐器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分别是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乐器学国际探讨会”及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学国际研讨会”。与之相比,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是迄今为止参会人数最多、涉及内容最丰富的全国性乐器学会议。

乐器学虽已有百年多发展,但目前尚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因其包含学科极为广博。乐器,一方面以材料、工艺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淀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精华。较之传统乐器理论研究,现代乐器学正以惊人速度与现代人文、科学理论相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言,乐器学确实是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为一体,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纵观本次会议,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报告内容涉及广泛

本次会议议题既包括乐器学传统研究内容,如乐器分类法、乐器改良、乐器声学、乐器工艺学等,也涉猎许多乐器学新学科和新问题,如乐器符号学、乐器生态学、乐器学课程体系改革、新型乐器发明与设计等,体现了乐器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其中,传统乐器学研究内容涉及乐器分类研究的报告有中国音乐学院刘勇的《乐器分类的新理念》、中国音乐学院付晓东的《乐器分类法的新思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的《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涉及乐器文化及社会功能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的《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南昌大学音乐系刘健婷的《乐器学视野下的中国手风琴艺术研究》;涉及乐器声学的有新疆艺术学院杨帆的《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嘉星的《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乐器工艺学的有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的《乐器工艺学学科定义初探》;涉及乐器改革的有中国东方歌舞团卞留念的《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张明的《电声乐器民族化的工业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的《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述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兆新的《关于扬琴发展的一些思考》;涉及乐器学发展概况研究的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琛的《中外乐器学研究概况》、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秀萍的《史料:乐器学学科研究的基石——对中国乐器学学科史料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在乐器学新学科、新理论方面,有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的《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涉及乐器学学科建设的有南京艺术学院陈建华的《乐器学的学科性质、教学途径及课题设置》、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的《我对乐器学学科的一点思考》、中国戏曲学院王欣的《乐器学专业发展》;涉及乐器考古学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的《中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的科技化演进——以大云山汉墓玉编磬为例》;涉及新型发明与设计的有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的《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子晋的《乐器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涉及嗓音科学新理论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屈歌的《“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等。

二、传统乐器学领域的深度再认识

在乐器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乐器文化属性及符号意义的研究是近年来音乐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乐器与文化属性关系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乐器音响及其演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还能够发掘到乐器本身在文化中体现的深刻意义。正如张伯瑜在《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中提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艺术上、审美上和文化上的不同追求在乐器自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些在我们以音乐作品为研究途径的研究模式中被忽略了”。他还以几件中国民族乐器为例,探讨这些乐器在结构上的独特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以这些特点展开对中国人的音乐艺术观念、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更为深刻的讨论。张振涛在《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中将传统乐器学领域的乐器分类问题与文化制度结合起来,不仅局限于就乐器谈乐器,而是把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语境”理念运用于“八音”缘起的探讨,说明乐器分类绝非仅源自乐器本身的声学、材料属性,还源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文化制度。

三、探寻乐器学研究新方法

传统乐器学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声学实验语测量、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中一些讨论体现了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如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乐器》除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声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还借鉴了气候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探讨了乐器与生态的关系、乐器生态学的界定、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的关系。饶文心《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也采用了类似的跨学科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人类学和生态学的视角看待乐器文化,将世界乐器体系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分为十大乐器生态文化圈。

朱嘉星在《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中对乐器振动模式的研究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杨帆在《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采用了乐器声学频谱分析理论,使研究者能够首先探寻到乐器声音的本质特征,为乐器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总之,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加之考古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乐器物理结构及其文化属性,构成了本次会议的特色之一,充分展示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给当今乐器学研究领域带来新气象。

四、跟踪国际乐器科技前沿

时代的发展对每一学科来说都面临着研究视角的重新审视,本次会议对当今乐器学领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新理论进行了热烈讨论。应有勤在《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的新奇乐器与其蕴涵的科技元素问题,对于乐器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卞留念在《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中以二胡电声化为例,讲述了在电声数字化民族乐器中电扩声弦乐器设计的方法,探索民族乐器电声化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出建议。付晓东以21世纪新型乐器——水鸣琴(hydraulophone)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乐器分类体系——乐器元素分类法?穴Elementary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论述了其对八音、霍-萨等传统乐器分类法的挑战意义。

五、坚持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陈建华认为:“中国学界关于乐器学的研究经纬万端,视角各有不同。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途径和课题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乐器学学科的现状和已有的学科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不断扩展研究的领域和层面,对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调整,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是乐器学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层面上,乐器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叉学科,具备特有的学理性质和文化属性。”他还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课题设置等内容为例,从教学角度介绍了该校乐器学学科建设情况。赵广运认为明确学科定位是关系到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的大问题。因此,探讨一门研究乐器制造手段及技术的学科——乐器工艺学,不仅有利于弥补乐器制造领域理论性长期滞后的缺憾?熏也有利于突出乐器工艺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熏使乐器制造理论更好地为乐器制造实践服务。会上,他还对乐器工艺学学科性质、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

专题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各位专家就如何保持乐器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在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乐器学联络中心,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便对乐器学相关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第二、各相关单位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国外乐器学经典理论著作引进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结 语

当今的乐器学研究应如何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定位及研究方法与视角。正如陈自明教授对从事乐器学研究提出的几点建议中所说:“乐器学研究应从横向的全世界范畴角度和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观察、研究乐器;应遵从多元文化的规律、遵从乐器本体的规律、乐器发音的科学规律;对乐器的研究既要遵循乐器本身的原创性,也要坚持乐器的传播性。”从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上所有与会者学术报告内容和热烈讨论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乐器学研究领域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和成熟阶段。

李子晋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交汇 融合 人文 传统 科技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