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2-19 08: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往只会机械记忆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正是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学生才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能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数学为人人”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旨在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让“数学应用”走进每一节数学课,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笔者在此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就必须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的过程少一些理论上的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如今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激发学习兴趣,爱上数学,也为知识的构建积累经验。

三、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从“生活中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形状,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偏偏是圆形的呢?”这一问题引入,这样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感到新奇,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可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先出示现代化高架桥的图片,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代化的高架桥的结构都要做成三角形,能做成其他形状吗?”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具体应用数学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进而自觉地留意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寓活动于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应用

在学习“认识物体”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拿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体的物品,请一位学生把手伸进袋里摸袋中的物体,对各种形体的物品进行感知,边摸边用语言描述所摸到的物体的特征,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特征思考、判断,看谁能很快准确地说出是什么物体。当学生讲到有平平的六个面,尖尖的地方有八个时,不同的声音很快响起,有的说是长方体,有的说是正方体。当那位学生补充说这六个面的大小一样时,其他学生一致认为是正方体。当听到有两个面平平的,弯曲的地方可以向两边滚动时,其他学生很快猜出是圆柱。寓活动于教学中,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即要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题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探究,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以便达到在应用中学,在学中应用的目的。

(责编 莫彩凤)

推荐访问:数学知识 意识 培养 能力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