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转型升级

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转型升级

时间:2022-12-18 11: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当今世界,标准已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浙江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必须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

浙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

现实基础

(一)近年来浙江标准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社会标准化意识逐步增强,企业参与修制订国际国家标准和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水平稳步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不断深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标准化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各地政府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研究的主体为重点,出台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意见。二是加强地方标准管理,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重点推进公共领域的地方标准修制订。近5年来,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540项,其中涉及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资源节约等公共领域标准87项,占制定数的16%;制定地方标准的数量是2002年前制定总数(387项)的1.4倍。三是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据调查,401家企业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有3610人,平均每家企业9人,其中专职人员731人,占20%。四是标准化基础平台加快建设不断推进。我省标准馆藏25万件,其中国内标准6万件,国际、国外标准19万件。

2 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农产品标准研制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制定的地方标准无公害率达到100%,《水产品中黄氨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方法》等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二是农业标准化推广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项目)1000余个,推广示范面积850万亩,带动农户数170万户,带动农业增收近45亿元。标准的实施和应用,使我省农产品逐步走上“标准、质量、品牌、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有1419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近80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三是农产品检测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省已建省(部)级以上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10家,地市级检测机构40余家。省部级机构的仪器设备总体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基本与国际接轨,金属元素的测定效率比原来提高了20倍,气质联用的多种药物、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检测方法的空白。

3 企业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一是企业采标率逐年上升。目前,我省9591家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达71.3%,比2001年的35.1%提高1倍多。通过各种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2.2万家,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占90%。二是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日益增多。目前,我省企业承担了6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14个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工作;全省共有委员780人,分布在697家单位,参加全国184个TC和336个SC,分别占全国TC总数的63.4%和SC总数的81.1%。共参与修制订的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350项,行业标准563项。三是企业“联盟标准”发展迅速。我省鼓励建立企业“标准联盟”,制定“联盟标准”,在打造区域品牌和引导块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4 服务业标准化稳步推进。一是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我省组建了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探索以“政府宏观指导、中介市场运作、企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继《绿色饭店》后,又先后颁布了《农家乐建设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成为目前国内颁布旅游业地方标准最多的省份。其中,绿色饭店标准已由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旅游行业标准,并在全国推广。二是积极实施物流信息标准。商品条码体系是进行物流配送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我省在继续实施《浙江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扩大商品条码覆盖范围,强化条码的依法管理。截止2006年,全省条码系统成员累计达到13260家,名列全国第二,占全国条码系统成员总量的1/10。2007年省政府对颁布实施了5年的《浙江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扩大了商品条码的覆盖范围,强化了条码的依法管理。

5 标准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我省结合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选择了涵盖化工、电工电子、纺织、食品等领域的18家企业开展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企业标准化工作意识得到加强,采标率进一步提高,辐射并带动同类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同时,配合国家标准委在杭州市滨江区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

(二)浙江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能力不强。到目前为止,我省共承担5个TC和12个SC的秘书处工作,分别占全国的1.7%和2.9%,列全国各省、市的第10位。我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仅有4项,占全国的比例不到5%;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数量350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国家标准起草的不到1/4。在我省有竞争优势的8个产业中,我省企业共参与267项国家标准的制修定,占全国同行业标准制修订比例平均为8.0%,其中,比例最低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3.6%),比例最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0%);8个产业参与制定标准的我省企业总数约为203家,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就占了108家,约50%。同时,我省还存在优势产业没有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而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却没有产业的问题。如我省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接近15%的通用设备制造业,该行业在全国共有37个TC以及41个SC,没有一个落户浙江,与我省该产业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相反,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置在我省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但全省目前已经没有该产业。

二是采用国际标准比例偏低。总体而言,我省重点和优势产业普遍存在标龄过长、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较低等现象。以纺织业为例,采用的标准平均标龄为10.3年,标龄最长的标准超过了20年,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仅为47.5%。标龄过长、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较低,不仅不能及时反映我省优势产业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国内外标准的不一致,很容易对我省优势产业的出口造成技术壁垒。我省8个重点优势产业国家标准的加权平均标龄为10.4年,其中,标龄最小的产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8年),标龄最大的产业是家具制造业(14年);

8个产业国家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为43.2%,其中,采用国际标准比例最低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采用国际标准比例最高的产业是电气机械制造业(53.6%)。

三是有关标准化政策缺乏有效整合。一直以来,我省缺乏鼓励企业研制标准和采用国际标准的扶持办法,而现有的政策比较分散,没有加以有效协调、重点扶持和集成利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还极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标准制订周期长,水平不高,缺少服务业、卫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的标准。标准化支撑服务平台不完善,信息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又存在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四是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缺少互动发展。技术标准落后成为浙江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浙江省专利纳入标准的数量偏少,难以形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据对全省210家省级技术中心的调查,2004年申请专利3121个,有2278个专利被采纳,占申请专利数的73%,但专利纳入标准的数量只有153个,仅占专利采纳数的6.7%,而且这些标准还只是企业标准,尚未纳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这反映了我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生产力的水平偏低。技术标准制订主体与科技研发主体分离,企业科研人员参与比例不高,缺乏促进技术标准制订与科技研发相互融合的机制体制。据对192家设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调查,只有5家企业较为完整地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79家企业参与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企业的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

五是标准化人才支撑薄弱。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根据2006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的企业标准化人员情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0l家企业中,共有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3610人,平均每家企业9人。但其中专职人员只有731人,占20%,兼职人员2879人,占80%。从知识结构分析,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497人,占41.5%,大专及以下2113人,占58.5%。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4.9%。从工作经验分析,从事标准化工作5年以下的有2217人,占61%。其中3年以下的1134人,占31%。

六是标准基础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我省标准馆藏较少,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待进一步提高。到2006年底,上海拥有标准馆藏54万件,其中国内标准13万件,国际、国外标准41万件;江苏拥有标准馆藏35万件,其中国内标准10万件,国际、国外标准25万件;山东拥有标准馆藏40万件,其中国内标准8万件,国际、国外标准32万件。这些省市的标准馆藏分别是我省2.16倍、1.4倍和1.6倍。

发达国家标准化发展的

新趋势

1 争夺国际标准主导权。发达国家均把国际标准化战略放在整个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欧盟实施“控制”战略,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形成欧洲地位。美国实施“控制、争夺”战略,在几个主要技术领域重点承担或从事ISO、IEC的秘书工作,努力制定反映美国技术的国际标准。日本实施“争夺”战略,建立了企业内和跨行业国际标准推进体制,积极支持产业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 利用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控制市场。“事实上的标准”是通过控制市场来确定技术上的主导权,例如合作体标准、论坛标准以及一些权威性组织和跨国公司颁布的标准等。目前,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实力,大力发展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利用具有知识产权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形成技术垄断和竞争优势,作为迅速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武器。在信息通信和信息处理领域的标准化论坛标准中,美国占58%,日本占25%,欧洲占14%。

3 与其他参与者建立伙伴和战略联盟关系。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区域联盟是将技术标准推向国际标准的关键因素之一。欧盟强调要进一步扩大欧洲标准化体系的参加国,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统一提出标准化提案。美国与更多国家的政府标准化机构和标准化团体建立联盟努力制定出反映美国技术的国际标准。加拿大通过加强北美区域联盟,形成共同标准提案。日本也通过建立亚洲区域联盟将日本和亚洲的标准推向国际。

4 社会生活相关领域成为标准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各国都把标准化战略实施的重点放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信息技术、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制造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等。欧盟把保护环境列入标准化工作中,向欧洲标准化组织下达了支持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指令的标准化委托书,确定标准化优先项目。日本把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环境保护的标准化等作为重点领域。美国和加拿大把健康、安全、环境、贸易、产业等方面的标准化作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5 以大力培养标准化人才为支撑。发达国家为了有效推进国际标准活动,十分注重加强MOT(技术管理)的研究和教育,积极培养熟悉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如美国设MOT硕士课程的院校已超过100所,欧洲和亚洲各国近年来也加快了相关院校的建设步伐。

6 加大对标准化发展的投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提供大量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主要是支持与技术法规有密切关系、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反映社会需求的公共性标准以及产业界通用的基础性标准。如美国政府2002年仅对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欧盟安排标准化经费达到7亿欧元,平均每项标准10万欧元;日本政府每年标准化经费预算为60亿日元,经费预算中的60%都用于国际标准化活动。

7 实现标准化政策和科技开发政策一体化推进。发达国家在研究制定标准化战略的同时,将科技开发与标准化政策统一协调。日本在2000年制定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中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普及和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把标准化作为通向新技术与市场的工具,建立标准化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一体化推进体系。

浙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

总体思路和对策举措

(一)浙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总体思路

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着力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总体水平,着力提升我省标准化工作在全国的地位,在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社会公共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使我省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我省为主制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

比例明显上升,以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标准与市场的适应性。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共同推进标准化发展的合力。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标准转化相结合。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提高标准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含量。促进技术创新、研究开发与标准研制有效结合,使创新成果通过标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以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技术标准为发展重点,争取有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体现我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保持和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社会公共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标准化技术基础工作,探索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标准化总体水平。四是坚持标准国际化。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提高产业技术标准水平,鼓励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增强应对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任务

1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特色农产品等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重点出口农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组织的主体和示范带动作用,紧密结合各类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提升技术标准水平。加强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关联度研究,引导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实现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主要目标,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名牌培育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以纺织、服装、皮革、食品、精细化工、金属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为重点,研究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鼓励研究制定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行业协会标准或企业联盟标准,通过协会、联盟的自律机制推广实施,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3 围绕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服务活动,把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推广应用于服务业。在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居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大力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研究制定有关服务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重点在旅游、现代物流、零售(超市)、交通等服务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以点带面,扩大服务标准覆盖面,规范和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

4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制定公共领域地方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标准体系。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再利用为重点,制定一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规制作用。完善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地方标准建设,突出标准在公共事物管理中的支撑作用。严格执行国家食品、消费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和消费品安全预警机制,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5 积极培育发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高参与国际、国家标准活动的水平。围绕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引导并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秘书处工作,推动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活动并争取标准制修订的主导权,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多地反映我省企业的先进技术。培育有条件的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观察成员或正式成员,提升我省技术标准的国际地位。在块状经济或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行业,建立以龙头企业和技术机构为骨干的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集合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开展标准化基础工作研究,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工作的持续发展。

6 积极开展标准化战略试点,带动全省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切实做好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使之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研发基地、全国一流的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先导区。逐步提高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标准化骨干企业。开展技术标准战略企业试点,发挥技术标准在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掌握国际、国家标准化规则的示范企业。

7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工作机制,建立预警工作制度,加强对我省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评议和研究,重点加强对食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跟踪研究,及时发布红色预警和黄色预警,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应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指导帮助农业等弱势产业应对工作的技术援助,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8 积极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全省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以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依托,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标准文本馆藏体系,加强藏馆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技术标准数据中心。“十一五”时期,基本建成我省主要产业及主要贸易出口国技术标准文献中心,重点建设农业、食品安全、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医药化工等重要技术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积极探索国家、省和市、县技术标准信息共建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标准审查以及标准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提供标准、认证以及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

9 积极实施标准化人才工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制度,完善标准化教育培训体系,推动省内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和专业,开展标准化继续教育,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标准化从业人员资质制度,对标准化部分工作领域的人员实行资格准入,提高标准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政策举措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意义,把实施标准化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协调落实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省标准化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把技术标准研制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目标,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可以单独列为科技计划项目。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标准研制项目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和奖励范围,技术标准研究成果可作为技术职称评定的依据。推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效结合,对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的立项进行采标水平的评审,技改贴息向采标产品倾斜。重点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

3 加大资金支持和奖励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标准研制经费,省财政设立标准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社会公共领域地方标准的制定,用于标准数据库建设,用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用于资助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和承担国家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企事业单位。

4 营造标准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标准化战略,推广标准化先进典型与经验。加强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组织好“世界标准日”、“科技周”等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标准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推荐访问:标准化 转型 推动 战略 升级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