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穴位注射对改善卧床偏瘫患者肠蠕动的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对改善卧床偏瘫患者肠蠕动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2-17 21: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应用新斯的明行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注射;对照组应用新斯的明肌肉注射。

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治愈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1小时内开始排气的人数试验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

结论:足三里、上巨虚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卧床焦瘫患者的肠麻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取穴简单、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足三里上巨虚穴穴位注射新斯的明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1-02

脑血管意外由于反射性影响引起内脏运动神经功能紊乱,胃肠蠕动减弱或肠麻痹产生胃肠胀气,是内科领域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反射作用,胃肠道常处于无动力状态,患者易出现腹胀不适,严重时可诱发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而持续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不适,易引起咽痛、口腔溃疡、肺部感染等,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恢复肠蠕动对病人营养摄入,以至于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极为重要。我科自2008年以来,运用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交替穴位注射新的明治疗此症,取得了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所有100例患者为2008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中风后遗症偏瘫的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6—85岁,排除心肺功能不全、排除机械性肠梗阻。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麻醉及手术方式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患者于发病后两天进行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注射,方法为: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用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注射液2ml(内含1mg),分别垂直刺入足三里和上巨虚穴1寸左右进行穴位注射(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找准足三里穴,其下3寸为上巨虚穴)。根据患者胖瘦选5—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固定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针刺入穴位0.5-0.8寸,缓慢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麻、沉感时回抽,未见回血时将1/2量药物缓慢推入,拔针后按压注射部位。换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将余药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穴行穴位注射。

2.2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轻度腹胀不予处理,中度以上腹胀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病人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用2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2次。

3结果

3.1疗效标准。经治疗后患者有肠鸣音,能够自主排气,排便正常,正常饮食无腹胀者为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但食后尚有腹胀不适为有效;经治疗症状无变化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观察组50例中痊愈36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72%。对照组50例中痊愈21例,有效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治愈率52%。

观察组较对照组治愈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1。

4讨论

脑血管意外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反射性引起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则抑抑胃肠运动,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胃肠蠕动减弱或肠麻痹产生不同程度的胃肠胀气,胃肠功能紊乱。如腹痛,腹胀,不思饮食,打嗝,肠鸣音减弱,肛门无排气,便秘,口臭等。重度腹胀不仅可以使患者不适,而且膈肌上升,腹腔压力增大,不利于患者的营养吸收,影响患者的恢复。脑血管意外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其原因是脑血管的病变(包括脑出血或脑栓塞)牵扯刺激了内脏反射神经中枢,干扰了内脏神经的正常调节,使内脏神经反射性地抑制有关。此外,由于疼痛,患者心理紧张,活动减少等因素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抑制,使术后肠蠕动减弱,气体积聚在肠管内不能排出。腹胀严重时可使膈肌上升呼吸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使腹压增加影响患者康复。中医认为中风后气滞血瘀,脾胃受损,加之精神因素,致使肝气犯胃,肝胃气滞使脾胃升降失司。足三里系是足阳明经穴.具有驱风化湿、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和多种消化酶分泌有调节作用,可使松驰的胃肠收缩加强,紧张的胃肠变驰缓,使胃肠功能正常化。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调肠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刺或艾灸该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采用新斯的明足三里和上巨虚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增强药物的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通过穴位、药物及针刺三者联合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式。方面,药物针刺直接对穴位进行刺激,使之产生经络效应,发挥功效;另一方面,穴位药物注射后,药物可以沿着经络经气直接到达病灶,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因而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许多药物特异性穴位刺激物,同时又为药物提供了通过穴位注射这一特色给药途径,在减少药物用量的前提下又提高了临床疗效,使麻醉的胃肠恢复蠕动。因针的机械刺激加上药物本身的作用,能提高穴位的兴奋传导,激发经络与药物的协同作用,用药量小、较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玄嵬.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5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2,24(6):414

[2]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7

[3]邱锡坚,黄亦武,曾三梅.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术后胃肠胀气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4):439

[4]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7(6):218

[4]罗和古,王国辰.穴位注射巧治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585

[5]李镤.穴位注射疗法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4—18

[6]倪峰,林静瑜,周春权,等.穴位注射法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0):609

[7]关晓晖.中医药治疗胃脘痛l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20):72

[8]苏筠,陈冬菊,胡巧红.新斯的明与扩肛术治疗胃肠胀气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2,8(11):851

[9]杨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0—372

[10]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4

[11]杨甲三.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1

推荐访问:偏瘫 卧床 穴位 疗效 注射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