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论习仲勋的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

略论习仲勋的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2-12-17 12: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拥有内容丰富、涵义深刻的群众观,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群众观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主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密团结群众;积极发动群众,大胆依靠群众;尊重与保护群众正当利益,一切为了群众。对习仲勋群众观的梳理与研究,能够为我们当前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等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观;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6-0038-04

一、习仲勋群众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条件

群众观,简而言之,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与群众的感情等。显然,群众观是一种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作为单个的社会个体,其群众观的萌芽、发展与成形并不是凭空而生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2作为单个社会个体,其群众观必然是受到了一定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影响的;同时,单个社会个体的群众观不只是受到其所处时期社会存在的影响,还要受到某些传统的、历史的社会存在的影响。革命导师列宁认为:“人的意志不仅反映世界,并且创造世界”。[2]182这充分说明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社会存在的影响,而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喜好与自身实际能动地去反作用于社会客观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社会存在,不同的单个个体会产生不完全一样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群众观。据此,可以说单个社会个体其群众观也会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个人精神意志素质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纵观习仲勋的一生,是为党、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一生。在多年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习仲勋凝炼出了内容丰富翔实、涵义深刻、特色鲜明的群众观,其理论渊源及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优良的传统文化为其群众观奠定了深厚基础。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具有丰富多彩、悠久延绵的传统文化,尽管传统文化流派众多、思想荟萃,但在“中国文明与发展史上,儒家两千年来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如果抹去儒学,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将成为一片空白”。[3]32因此,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基本都会受到儒家文化思想一定的影响。其中,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君民水舟论”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习仲勋在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启蒙时代起就成长于秀美的山川和优良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吮吸着黄土地香醇丰富的乳汁,接受中国农民传统道德风尚的熏陶。”[4]4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习仲勋日后群众观的萌芽、发展与成形,奠定了一个较为深厚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其群众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而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习仲勋的群众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其群众观产生重要核心作用的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观,习仲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信仰,并在具体实践中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从童年时代到革命与建设年代,习仲勋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读小学期间,“一批在外地的知识分子举办刊物向家乡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后来,一些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青年和知识分子回到陕西,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当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也成为习仲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起点。”[5]5后来,因其表现优秀、思想进步,被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团组织中,习仲勋开始正式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初步了解与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立场。同时,作为一名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共青团员,习仲勋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再通过后来具体的革命实践,习仲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与巩固。由此观之,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仲勋的群众观必然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影响,可以说,既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同时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吸收其中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树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观。

3.崇高的思想觉悟是其群众观形成的重要主观条件。单个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其群众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觉悟的高低与单个社会个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及其自身精神素质密切相关。崇高的思想觉悟是单个社会个体形成科学、正确、高尚的群众观的重要主观条件。习仲勋在童年时代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以优秀的成绩和思想上的进步,很早就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在革命战争年代,更是以崇高的思想觉悟,在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政权建设与巩固中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多次被中央领导同志称赞。正是由于习仲勋具备了较为崇高的思想觉悟,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内化为强大的精神意志,在主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其群众观的形成。

4.党的教育和培养锻炼是其群众观形成的重要客观条件。习仲勋的群众观与党的教育及培养锻炼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组织内优秀同志的教育与培养锻炼,通过对这些优秀同志的教育与培养锻炼,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从而促使其更好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党通过系列的活动(组织任务),对习仲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教育与培养锻炼,“习仲勋在1928年春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关押,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任中共营委书记。1932年3月,组织发动了‘两当兵变’,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队委书记。同年9月,进入渭北革命根据地,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1933年2月,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从事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青年工作”。[6]在党的多次教育与培养锻炼下,习仲勋不断进步,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可见,党的教育和培养为其群众观的最终成形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二、习仲勋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1.主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通常要干好一件工作,前提就是要求必须对涉及这项工作的相关元素有一个较为充分、全面的认识。同样的,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这也是整个群众工作的逻辑起点。习仲勋主张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在论及司法工作时,习仲勋指出:“司法工作人员,必须有走出‘衙门’,深入乡村的决心。”[7]10他认为“各级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员,只须有一部分在家主持日常事情就行了,必须有一部分人员(甚至是大部)经常轮流到下边去,到县上、区上、乡上去,到工厂、学校去,认真检查工作执行情况,深入群众,钻研实际”。[7]142在论及新闻工作时,习仲勋曾深刻地指出:“为要忠实反映群众生产、群众运动,就必须深入群众,去了解群众、熟悉群众”。[7]154

2.始终相信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在深入群众、全面了解群众的基础上,我们会对群众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能够认识到群众的相关特征、优点,为我们相信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提供了一层重要的保障。习仲勋在多年的群众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相信群众,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在陕甘宁边区自卫战争期间,习仲勋曾大力号召“边区共产党员们:站在斗争的最前线,紧紧地团结人民,坚定地带领人民去和敌人斗争!”[7]37这表明习仲勋拥有正确的革命观,切实地将革命工作视作人民的革命,在革命中能够相信群众,团结群众力量一致对付反动势力。习仲勋还认为:“为了胜利进行武装斗争,就必须用最大的力量,去争取同盟者,分化和孤立敌人,而避免自己陷于孤立”。在对待工农联盟问题上,习仲勋强调,“只有切实做好团结和教育工人、农民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人阶级觉悟,领导农民继续前进,同时,又切实做好其他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工农联盟获得前进,从而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获得前进。”[7]170-171

3.积极发动群众,大胆依靠群众。习仲勋在其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生涯中,常提到并切实做到了积极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如在陕甘宁边区土改与整党工作中,习仲勋指出:“凡过去土地改革尚不够彻底的地区,都必须认真地充分地发动群众。”[7]61“确定地权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均是很细致的群众工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认真发动群众,经过群众充分讨论,取得绝大多数人同意,不能由少数人包办。”[7]62他特别要求“要教会每个干部都会进行土改工作和整党工作,要发动党内外广大群众起来办。依据老区情况,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运动,是做好土改、整党以及其他一切工作的根本关键。”[7]62在“绿化西北、植树造林”的工作中,习仲勋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大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指出,“林业工作者必须把群众路线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须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千百万群众的支持开展林业工作。”[7]232

4.尊重与保护群众正当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习仲勋的群众观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其群众观的逻辑终点即是尊重与保护群众的正当利益,一切为了群众,认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保持一贯的风格: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陕甘宁边区土改工作中,他认为:“某些地主、富农留给土地、财产过少的,亦应调整补充其应得的一份,或者从其他方面解决其生活和生产上的问题。退还或补偿错误没收的财物时,一方面要照顾被错斗户的利益,一方面又要照顾贫雇农的实际情况。”[7]60在对官僚主义进行深入批判过程中,习仲勋通过相关的实例深刻指明了我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同之处。在习仲勋看来,中国共产党的税收与国民党的税收根本区别在于,我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对方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为此,习仲勋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目的是为人民办一些大事情,办生产发展、繁荣经济的大事,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7]145-146

三、习仲勋群众观对当代的重要启示

1.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的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工作传统,而且也是我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和一大法宝。新时期,针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以及有些党员干部同志由于放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思想与行动上逐渐暴露出脱离群众的危险。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与巩固科学、正确的群众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教育,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二是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艺术性与策略性,反对生搬硬套、走形式、走过场等;要进一步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群众观教育;要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实实在在的教育载体,将群众观教育落到实处。三是要有意识地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使群众观的实践教育一以贯之。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群众观,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2.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群众观重在教育,贵在践行。因此,要检验一个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树立起了科学、正确的群众观,关键在于对其参与的群众工作实践进行考量。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是党员干部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观、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是党交给全体党员干部的一项重大责任和使命。一是能够进一步联系群众,紧密团结广大群众,能够在精神与行动上感染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壮大和巩固我党的群众基础,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二是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最新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所需,对基层工作的薄弱环节能够更为清楚、明确,从而为上层相关政策决议提供强大的咨询与参考作用,提高政策的合理性、精确度。

3.改革的顶层设计应与群众的首创精神有机耦合。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为了夺取深化改革的全面胜利,需要我们以更为宽广的胸怀与强大的气魄加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工作,以高屋建瓴的思想意识来看待改革、践行改革。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习仲勋等老一辈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教育我们要相信群众,团结群众,积极发动群众,大胆依靠群众。显然,深化改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智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4.完善信访制度,切实维护群众核心利益。信访工作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通过信访工作,不但能跟人民群众建立一种信息的联系,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同人民群众建立起的血肉关系。群众来信并不完全是涉及他们的个人利益,有许多是对我们整个政府工作提意见。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对待这些矛盾不仅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去面对,更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与载体去合理转化与消解这些矛盾,这样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张文昌,于维英.东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田飞.论习仲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D].南昌大学,2012.

[6]人民网.习仲勋生平[EB/OL].http://www.http.mon.mon/news2007/News/sqrt/2006-10/26/10265631.html, 2006-10-26.

[7]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略论 启示 当代 群众 习仲勋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