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排球跨步垫球下肢各环节的运动学分析

对排球跨步垫球下肢各环节的运动学分析

时间:2022-12-14 11: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教学理论,补充和完善排球垫球的生物力学研究,旨在为排球技术评价、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我国排球技术水平提高和排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排球;跨步垫球;运动学分析

一、前言

排球跨步垫球及以其为基础的各种低姿势垫球是排球比赛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垫球技术动作,它又是各种低姿垫球动作的基础。现代排球教材中,缺乏对其技术动作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导致在现实教学中,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本文采用三维高速摄影解析技术对跨步垫球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寻跨步垫球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丰富和完善排球技术教学和教材理论,给动作技术教学、训练、评价、诊断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队的3名和湖南师范大学女子排球队的1名主力运动员。研究内容为排球跨步垫球技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运用三维高清摄像解析系统对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排球跨步垫球技术进行运动学的研究。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近二十年来关于排球垫球技术及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相关论文和著作中对排球技术的研究情况和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并形成了文献综述,为本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咨询有关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专家和教师,向其请教以往写作过的论文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设计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3)实验法

采用三维高清摄影图像解析技术,对技术动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4)数理统计法

数据利用QToolS软件和Excel软件对获得的数据指标进行计算和统计。

3.测试程序

模拟比赛情况,受试者进行充分准备活动后,按实验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让四名受试运动员在测试范围内作跨步垫球动作,每名测试对象完成两次跨步垫球,按规范标准进行拍摄(以右侧跨步动作为例)。由现场专家选定效果较好、技术较规范的两名运动员的跨步垫球动作作为分析对象,然后计算数据的平均值。

4.测试方法

采用三维定点摄像的方法,用两部高清摄影机,对实验测试对象的跨步垫球技术进行三维定点拍摄,运用相应的解析系统对其动作技术进行解析,得出测试指标参数。一部置于运动员的右侧,一部置于运动员的前方,两部摄像机主光轴约成 90度,拍摄频率为50Hz。高清录像拍摄,频率25帧/秒,经奇偶场分离后频率相当于50场/秒。采用2台sony FX-2000E高清摄像机拍摄视频。

标定框架采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PEAK辐射式三维标定框架,标定精度高。选择被分析的动作时,选择的整个动作位于框架标定范围内。

使用SIMI motion视频解析系统对技术动作进行解析,采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人体模型取系统软件自带的人体模型,分析数据包括身体重心、躯干、各关节点位移速度、以及各关节和躯干的角度和各时段的时间等数据,所得数据采用数字化滤波法进行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10,用EXCEL 2000对视讯系统得到的数据进行坐标转换、计算得到运动学数据,并编辑公式计算人体基本平面方程系数以及关节点在各个平面的投影坐标,再用Q-Tools计算关节角度。用Origin7.0做三维坐标图。对解析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并做参数间的相关分析,运用相关参数数据描述动作过程,建立整个动作结构相关环节间夹角、角速度、角加速度、速度、身体重心等量化指标和参数,揭示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特点和规律。

三、动作阶段的划分

动作阶段划分是研究技术动作的重要环节。排球运动员跨步垫球技术是由准备姿势、跨步、垫球、随后动作四个环节组成,而对击球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跨步和垫球两个环节。为了确定动作结构和时相划分方便,本文首先确定了不同动作阶段的临界点,它可表征各动作阶段基本力学特征与动作质量。我们依照排球跨步垫球动作的顺序把跨步垫球动作分为:跨步阶段(1.4s-3.3s)、击球阶段(3.3s-4.1s)、随后阶段(4.1s-5.2s)。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排球跨步垫球技术下肢各环节运动学分析

(1)膝关节的运动

膝关节的角度特征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左、右膝关节角在0~2.64s时段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2.64s时刻为跨步脚刚着地的时刻。右膝关节角变化曲线在该阶段有一个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而左膝关节则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右膝关节在跨步阶段要向前跨出一步完成跨步动作,在跨步过程中右膝关节先屈曲后伸展。在跨步阶段身体重心落在左脚上,此时左脚起着支撑整个身体的作用,并保持重心稳定性,因此左膝关节角在跨步阶段变化很小。在2.64s后,左、右膝关节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当跨步脚着地后,左、右膝关节开始同时屈曲,降低身体重心。到击球前屈曲值达到最大,身体重心此时处于最低,随后双脚蹬地,同时双臂上摆击球。

跨步垫球技术在跨步阶段膝关节有一个屈膝重心下降的动作,这个动作是跨步垫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拉伸膝关节蹬伸主动收缩肌群,增大肌肉收缩初长度储备弹性势能,同时增加垫球时的垫球距离,为后继膝关节蹬伸动作做好准备。而且在判断来球的方向和速度后通过跨步动作还能及时调整击球的最佳时机和部位。在跨步垫球技术中左膝最大屈曲角度为60.6°。右膝最大屈曲角度为59.89°。下肢屈膝身体重心下降的动作幅度太大或太小都不能产生最佳的蹬伸效果,不利于整个垫球动作的完成。如果膝关节屈曲幅度过大,就会造成膝关节伸肌群过大的对抗负荷,进而影响膝关节的伸展速度及躯干和上肢各环节的整体配合。反之,膝关节屈曲幅度过小,又不能充分拉长伸膝主动收缩肌群,影响主动收缩前弹性势能的储备,进而影响到蹬伸效果。跨步垫球技术下肢的蹬伸动作主要是使髋关节产生向上的运动,通过下肢的蹬伸带动手臂向上摆动,保证击球时动作的稳定性。由于不同运动员的身材和身体素质的不同,因此不同的运动员最佳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和身体的下蹲深度也不相同。合理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技术动作。

(2)踝关节的运动

由图2可知:从跨步开始,右踝关节角度不断增大,而左踝关节角度不断减小,这是由于跨步开始时,身体以左脚为支撑,右脚向前方跨出一步,随后身体重心下移,直至跨步结束。由于右脚向前跨步,右踝关节与左踝关节正好相反,不断增大,直至跨步后右脚脚跟与地面接触时增至最大。

2.排球跨步垫球技术动作整体分析

排球跨步垫球合理的动作节奏应该是身体自下位关节至上位关节的速度依次递增。各运动环节的递增量越大,说明动作的动量传递效果越好。跨步垫球技术动作的跨步阶段,单脚向前跨出一步,同时身体重心下移,躯干稍向前倾,双手手臂伸直下压,为后继击球动作调整好击球的时机和方位,同时储备了弹性势能,增加了肌肉收缩做功距离。击球动作阶段,通过下肢蹬伸、躯干和上肢各运动环节的依次加速与制动,将速度传递至手臂,手臂通过从来球的下部向上抬,以达到最佳的击球速度,将球平稳而有力地击出。击球时身体主要环节的活动顺序为膝—髋—肩—肘和手腕。从完整技术动作上看,跨步垫球是在拉长相关主动收缩肌的条件下,首先由下肢肌肉主动收缩用力,然后是上肢各环节肌肉群的收缩用力,这种动作时序符合垫球技术动作力学原理。合理的技术动作能充分发挥躯干肌肉和下肢肌肉的爆发加速作用,不要过多地单纯依靠上肢运动环节加速,这样才能使上肢肌肉有较大的能量储备,同时保证动作的稳定。在击球动作阶段上肢肌肉感觉敏锐,控制手臂的方位和调控击球时间,并保证击球最佳的击球点和击球时机。因此应加强下肢的蹬伸力量,并在击球时加强下肢的蹬伸作用,从技术上保证下肢和躯干肌肉合理的爆发加速功能,为上肢各环节的依次加速提供运动初速度。

五、结论

1.跨步垫球技术动作结构的分类

本研究对排球跨步垫球技术的尝试性划分是对目前排球跨步垫球技术划分理论的大胆尝试。笔者根据运动生物力学中关于技术动作的阶段划分原理,根据动作结构与动作任务的不同,把排球跨步垫球术分为跨步阶段、击球阶段和击球后的随后阶段。

2.跨步垫球技术下肢的运动学特征

左膝最大屈曲角度为60.6°,左膝最大蹬伸角度为159.5°,左膝关节的活动幅度为98.9°。右膝最大屈曲角度为59.89°,右膝最大蹬伸角度为119.8°,右膝关节的活动幅度为59.1°。膝关节屈曲幅度过大,就会造成膝关节伸肌群过大的对抗负荷,进而影响膝关节的伸展速度及躯干和上肢各环节的整体配合。反之,膝关节屈曲幅度过小又不能充分拉长伸膝主动收缩肌群,影响主动收缩前弹性势能的储备,进而影响到蹬伸效果。

六、结语

跨步垫球技术在比赛中与其他垫球技术相比应用广泛,技术结构较为合理。采用跨步,身体重心位于两支撑脚之间,支撑比较稳定。跨步垫球有利于肌肉用力的控制,也就可以较好地控制来球。

今后应结合三维动力学进行进一步的其他同类研究,通过同步装置,对跨步垫球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同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跨步垫球的技术特征和内在规律。

对于排球运动的技术原理等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揭示其科学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科学化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排球运动得以更广泛的普及和更科学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桑迎春.排球正面垫球的教法分析[J].集思广益,2004(4):30.

[3]邹灵通.谈排球教学中垫球的三个问题[J].学术论坛,2009(3):287.

[4]陈新祯.排球垫球技术的练习及在比赛中的运用[J].泰安师专学报,2001,23(3):83-85.

[5]林森.对排球垫球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状况的理论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1):98-99,104.

[6]叶永延.运动生物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邵伟德,等.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454-456.

[8]罗建新.论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4-106 .

[9]洪友廉.国际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体育科研,2009(2):54-60.

[10]杨慧馨,杨雷.运动生物力学在武术动作技术分析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145-147.

作者简介:曾盛誉(1982— ),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注: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12C1035。

推荐访问:运动学 跨步 下肢 排球 环节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