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兰台万卷藏书宝,不负攻关有志人

兰台万卷藏书宝,不负攻关有志人

时间:2022-12-05 10: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就在2015年4月1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代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32名为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颁发了“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曾三同志是获奖章人之一。这则新闻引发了我对曾三同志的追忆。曾三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勇敢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他也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他为新中国的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忆曾三同志的档案情怀,启迪我辈的档案专业素养,继承曾三同志的探索精神,并为档案学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载功夫入此门,深知石室有奇珍”

“十载功夫入此门”,曾三同志走入档案之“门”何止只有“十载功夫”?可以说他与档案事业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从曾三同志最初担任文秘职务,到他成为新中国档案事业卓越开拓者,这期间他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档案事业主要领导人的经历。基于这二十多年相关职务的实践经验,曾三同志进入档案之“门”,可谓是“功夫到家”后的“水到渠成”。

1927年初,曾三同志任职于中共湖南地区执委秘书,主要从事文书资料相关工作,当时的档案工作从属于秘书工作中。担任执委秘书的这段工作经历使得曾三同志熟知文书工作,清楚文书、资料的运动规律,因此在他指导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创立时格外的重视档案收集、档案室运行等基础性工作。如曾三同志在1961年的《关于档案室工作的几点意见》文章中谈到文书、资料与档案的关系,他认为“档案是昨天的文书,文书又大半是明天的档案”,认为档案工作者应与办文秘书合作,档案馆应与档案室紧密衔接,共同负责把档案工作做好。之后,曾三同志于1930年被派往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并开始从事地下无线电工作,一年后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报务员,这期间曾三同志实现了中央红军与在上海的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电联系,并与其战友一同开创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这一工作经历对曾三同志的档案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下无线电工作具有极高的机要性,需要工作者具有极高的政治意识,曾三同志在1958年发表的《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档案工作者》一文中强调“档案工作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是政治性的工作”;在《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档案工作者》一文中他还强调档案也是科学性的工作,因而档案工作者必须“又红又专”,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贡献,同时也要学习技术,精通业务,“红”“专”结合才能“不要做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此外在1959年发表的《技术档案工作、技术资料工作和情报工作》和《积极做好技术档案工作,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还有1960年发表的《在技术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中都强调了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的重要性,纠正了当时档案工作者只重视文书资料工作的错误观念。这些档案工作观念离不开他从事无线通信事业的工作经历。

曾三同志于1960年发表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工作》一文,说明他非常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工作,该文深入阐述少数民族档案工作对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任务要求。关于少数民族档案和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的认识离不开曾三同志曾于1938年赴新疆任西路军“新兵营”政治委员、党委宣传委员、政治处副主任的工作经历。

担任秘书职务、从事无线通信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任职...这一系列丰富的实践经历造就了一位经验全面、思虑深刻的档案学家。

曾三同志“深知石室有奇珍”,他曾多次发表文章强调“档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全国各机关、军队、工厂、矿山、农场、学校、团体、合作社...所形成的一切档案材料,都是全国人民的财富”,他还认为档案“越是从长远看,越会感到它的重要”。档案在曾三同志看来是无价之宝,他的档案财富观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将这种档案观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在艰难险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中央重要档案的安全转移,为新中国的档案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档案资料。在1946年冬天,中共中央机关开始疏散转移。曾三率领临时材料保管委员会和材料科的40多人,用毛驴驮着92箱档案材料,其中包含一大批核心机密档案,东渡黄河到晋绥,于1948年5月到达河北平山西柏坡,1949年运抵北京。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后,这批档案进入中央档案馆,成为馆藏的重要基础。这期间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胜利的完成了中共中央档案的安全转移任务,为保存宝贵历史资料立下功勋。

在曾三同志领导档案工作期间,他对中国档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档案工作的忠诚态度和埋头苦干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对档案的热爱和珍视,这样的档案情怀,永远是我们档案人引以为豪的榜样,是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头实践探真理,都在钻研一片心”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国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档案制度?如何发展中国档案事业?如何为中国档案事业培育档案人才?面对种种问题,再加上新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等的特殊性,并没有太多前人的方法或其他国家的相似模式可供参考。在这样的条件下,曾三同志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挑起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档案事业开创、建设和发展的大梁,为新中国档案事业制定完善的档案制度等一系列工作近乎“从头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档案事业要想长远发展离不开教育对学科理论的传承和弘扬,依赖教育为档案学科、档案事业培育人才,曾三同志十分重视档案专业的教育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他就率先倡议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后改为专修科、历史档案系),由于档案事业开创初期条件不成熟,后来因为三年经济困难,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成档案学院;之后,为了给档案事业的发展培育一批热爱档案工作并且具有高水平的档案专业素养的档案工作者,曾三同志还积极举办档案训练班,对档案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以更好地带领中国档案事业蓬勃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三同志不顾年迈体衰,花费大量精力筹建中国档案学会,召集并组织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广泛集中各方面智慧与力量共同为档案工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出力,并要求档案学会向社会普及档案基础知识,提高群众档案意识,以谋得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此外,曾三同志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在他的敦促下,从1954年底到1965年,全国共建成了3个中央级档案馆和东北档案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档案馆或档案馆筹备处,专区、县档案馆发展到2400多个,全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普遍建立了的档案室。

曾三同志强调档案工作要从归档手续入手,这样才合乎档案的形成规律,才能立好档,保证档案资料收集得齐全。我们党从1923年起就开始了档案工作,但是由于期间的地下党环境和游击战环境,许多档案末收齐,有的收集起来又散失了。因此,从1937年起,曾三同志领导档案工作人员开始征集党史资料,以弥补档案工作的不足。1981年起,动员全党全国来收集档案资料,“抢救”党史资料。曾三同志多次发表讲话号召各界同志们重视征集工作,强调动员全党全国的力量帮助文书档案工作者搞好档案证集工作。

作为“从头实践”的档案事业开拓者,曾三同志为中国档案事业提出了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档案干部专修班、档案工作刊物和档案科研机构,他积极倡导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以扩大档案来源,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确保每一份“宝贵”的档案不被遗失、损坏。在曾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迅速,档案工作组织趋向系统化、各地各级档案馆网络门类齐全、档案馆建设也初具规模。这一系列发展的措施都体现出曾三同志突破重重阻碍的恒心与毅力,以及他作为档案事业开拓者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曾三同志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这其中更饱含着他对我国档案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事业终身做到老,功夫熟练能生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三同志曾多次说过:“如果党中央让我继续兼做档案工作,那我就一辈子搞档案工作。”曾三同志的档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他的档案之情却从未中断。曾三同志在革命年代从事地下无线通信工作,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忠心保护中国共产党重要档案;在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我国档案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在百废待兴中“摸着石头过河”;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三同志遭受了残酷的身心折磨,即便如此,他仍心系档案工作,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浩劫后他又重新回到中央办公厅领导档案工作;改革开放后,尽管曾三同志已经73岁高龄,他仍然全心投入到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工作中去;当中国档案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发展平稳后,曾三同志退居二线,在档案工作需要他时,他仍然及时的为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在曾三同志晚年时,他不顾年迈体衰把大量精力放在中国档案学会的筹建工作上,为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铺路...“事业终身做到老”,曾三同志为中国的档案事业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从一而终。

曾三同志的档案理论是从档案工作实践经验中总结的理论,他认为:“称得起’理论’的档案学,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抽出来,又应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这才叫做档案学。理论应该从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曾三同志关于文书、资料和档案的认识,他对档案室、档案馆、少数民族档案部门等各级各地档案部门的工作指导,以及他对科技档案、少数民族档案等各类档案的重视等,这些理论、认识、指导皆来自于曾三同志一路走来的各类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曾三同志的具体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在文章前面部分已经提及,正是有了这些种类丰富、层次各异的实践经历,曾三同志才能在开创新中国档案事业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档案理论,才能在制定档案事业发展任务时考虑全面。例如他非常关注最基础的档案收集工作,在他的敦促下,新中国的各类各级各地档案馆、档案室得以蓬勃发展。全面建设各级档案馆档案室有利于扩大档案来源,广泛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避免珍贵档案的遗失和损坏;他还格外重视科技档案、少数民族档案、城市基本建设档案工作,这与他曾从事无线通讯工作、担任新疆地区领导干部职务有着密切联系。理论源于实践,我们应当丰富自身实践经历,在做学问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可实施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为档案学科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欲探大海汪洋富,共勉终身事业心”

曾三同志曾说“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做好,那就能学到本领”。档案事业发展初期,档案工作者队伍中存在不安心档案工作的人,他们认为档案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没有社会地位。面对这个现象曾三同志于1964年发表文章《应当热爱并做好档案工作》,“应当热爱并做好档案工作”这样平实的一句话,今天的我读起来无限感慨,仿佛感受到曾三同志怀着对档案的珍视、对档案工作的推崇,以满满的档案情怀喊出了这句话,使人热泪盈眶。毋庸置疑,档案是国家和人民的最珍贵财富,从事档案工作是非常光荣的,并且具有极大的长远价值,但是档案工作的特点是默默无闻、潜移默化的,这要求每个档案工作者以及从事档案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抱定“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恒心,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档案工作、档案学科也许是平凡的,但是每一个从事档案工作、学习档案知识的人是主观能动的,我们应当汲取曾三同志的建议,不管是档案工作人员还是档案专业学生都要经常深入实际地埋头苦干、调查研究,在档案室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学好档案业务,而且要学好本单位主管专业的知识和历史,在学校学习档案学的学生应承担起发展档案事业的责任,与社会需要接轨,积极融入到社会大家庭,克服呆板与固有模式,以主动、开放、进取的姿态,向社会展示档案的魅力,让档案工作走到大众前沿,使档案的珍贵性、财富性真正的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作用!

每一个选择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每一个选择主修档案专业的学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迈入档案之门的那一刻起就应当树立一颗终身事业心,踏实认真的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当热爱并做好档案工作”,曾三同志的这一句话穿越时间,在我的耳边响起...

推荐访问:攻关 有志 藏书 万卷 不负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