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奥勒良在帕尔米拉征战中的战术运用

浅析奥勒良在帕尔米拉征战中的战术运用

时间:2022-12-01 18:5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公元270年9月,奥勒良继任为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此时的帝国已分裂瓦解为数个政权,似乎正面临末日。奥勒良击败了分裂政权并成功统一了帝国。收复帕尔米拉是奥勒良统一罗马帝国征战中的关键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奥勒良领导罗马军队采取巧妙战术击败了强敌。通过分析奥勒良运用的战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罗马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罗马帝国;奥勒良;帕尔米拉;战术

公元270年8月,克劳狄二世(Claudius II)去世,其弟昆提卢斯(Quintillus)在元老院支持下短暂继位后于9月死亡,起于行伍的奥勒良(Aurelian)在军队拥立下最终成为了罗马帝国唯一皇帝。[1]奥勒良接手的罗马帝国此时内外交困,以帕尔米拉为中心的东方行省和西部的高卢地区成为事实上的分裂政权,北方边境也面临着日耳曼部落的入侵,奥勒良经过数年努力击败了内外敌人重新统一了帝国。[2]38在奥勒良重建帝国的努力中,他击败芝诺比阿(Zenobia)统治的帕尔米拉政权的征战意义重大。[2]70本文尝试对奥勒良在东方战场与帕尔米拉军队作战中的战术运用及当时罗马军队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罗马帝国军事指挥艺术。

一、奥勒良在帕尔米拉战场上的作战

公元272年,奥勒良领导罗马军队在未遭遇激烈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扫清了小亚细亚境内所有障碍,下个目标就是进入叙利亚,拿下帕尔米拉政权的核心区域。[2]72

奥勒良首个战略目标就是叙利亚西北部的安条克城(Antioch,遗址在今土耳其境内安塔基亚附近):此处是扼守叙利亚腹地的门户重镇、战略要地,是连接并控制周边区域多条交通要道的关键枢纽。[3]芝诺比阿在这里严阵以待,阵中有着许多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在整体装备水平上胜过罗马人的轻骑兵。[9] I.50.2-3,p.15最终,两军在安条克城以东的开阔地带遭遇,这里的地形适宜骑兵机动,对双方而言都是合适战场选择,因此更加考验两军的军事素养和统帅的指挥水平。[4]64面对帕尔米拉人的优势重装骑兵,奥勒良深知此时若立刻与气势正旺的敌人进行正面交锋的话胜算将会很小,因此他令自己的骑兵在向敌人冲锋后佯装撤退,诱使敌人重装骑兵来追击。[9] I.50.3,p.15奥勒良这一战术旨在扬长避短,在撤退中充分发挥自身轻骑兵的高机动性优势,同时令敌人重装骑兵在追击中暴露自身机动性差的缺陷,使之更加疲劳,士气受到削弱,从而创造击败敌人的机会。奥勒良的战术成功奏效,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长距离追击后,帕尔米拉重装骑兵被其厚重装备和酷热拖垮,马匹和骑手的体力都消耗殆尽,被迫放弃追击。[13]65罗马人的轻骑兵抓住这一战机,迅速调转马头对敌人发起进攻;帕尔米拉骑兵损失惨重,他们不是死于罗马人剑下,就是在乱战中跌落马下被踩死。[9] I.50.4, p.15-16这场战斗以帕尔米拉方面的惨败告终,芝诺比阿无力保卫安条克,被迫弃城撤往艾米萨(Emesa,今叙利亚境内霍姆斯),安条克被罗马人轻易占领。[13]67

奥勒良继续向艾米萨方向追击敌人,当两军在艾米萨城外正式交战时,罗马人发现帕尔米拉方面的骑兵力量依旧保持数量优势;因此罗马骑兵依旧首先采取了撤退避战的策略以免被敌人合围,然而此次罗马人的战术没能奏效,帕尔米拉骑兵的追击获得了成功,并给罗马人造成了很大杀伤。[9] I.53.1,p.16在骑兵作战受挫后,罗马步兵承担起了战斗重任;趁帕尔米拉骑兵在追击中阵型松散、防备松懈时,罗马步兵抓住战机对其发起了冲锋,其中装备钉头锤和棍棒的巴勒斯坦步兵给敌人造成了心理震慑和极大杀伤。[9] I.53.2-3pp.16-17罗马军队趁势反败为胜,赢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之后罗马人继续一路势如破竹地来到了敌人大本营—帕尔米拉城,最后俘获了芝诺比阿,成功平定了东方。[4]XII.27,p.60

二、对奥勒良所用战术的分析

在东方战场上,奥勒良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军事统帅所具有的素质。他能够充分挖掘并发挥手中现有军事力量的潜力,在敌众我寡的战场形勢下,利用巧妙的战术扬长避短,同时诱使敌人暴露弱点,并精准地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出奇制胜。

在安条克城附近进行的会战中,奥勒良指挥罗马骑兵使用了大胆的佯装撤退诱敌战术来对抗处于优势地位的帕尔米拉重装骑兵,并取得了胜利。这说明运用合适的战术,以轻骑兵为主的罗马骑兵部队是能够战胜敌人的。在图拉真记功柱中,有场景反映了罗马轻骑兵在追击溃败的萨尔马提亚重装骑兵,虽然这一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性质,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马轻骑兵能够在和敌人的重装骑兵对抗中占据上风。[5]佯装撤退诱敌战术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骑兵部队要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非凡勇气。[2]73这一战术对军队战斗状态和战机把握的要求是很高的,意味着要让自身部队处于最佳战斗状态并精准把握住撤退和反击的时机。否则,若时机把握不当,己方部队士气低落或处于疲劳状态,在面对气势正旺的优势敌人追击时很容易发生动摇从而使有计划的撤退过程失控并演变为混乱无序的溃退,从而使计划失败。在艾米萨城外的会战中,奥勒良计划复制安条克之战中的战术,不过由于对方骑兵部队的现存实力依旧胜于罗马人,特别是罗马骑兵此前在炎热天气下经历长途奔袭后十分疲劳,使得他们在帕尔米拉骑兵的追击下处于崩溃边缘,很快被敌人追上,造成了很大伤亡。[2]75

在战场上,一旦某一部分部队作战受挫,就需要其他部队给予强有力的协同配合以及时止损,并伺机扭转战局,反败为胜。在艾米萨之战中,当罗马骑兵严重受挫后,罗马步兵迅速而及时地肩负起了战场作战重担,凭借顽强的作战成功地反击敌人,并夺取了战役最后胜利。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斯会战(Battle of Pharsalus,位于今希腊中部地区)中,凯撒军中的骑兵部队在与处于优势地位的庞培军队骑兵交锋后受挫撤退,此时凯撒提前布置用来防备庞培骑兵进攻的第四列步兵(从其他军团中抽调的六个步兵大队)充分发挥了作用,成功拦截并击退了敌人,扭转了战局,奠定了胜利的基础。[6]战场作战中多兵种间的协同配合水平既能够反映出部队自身的军事素养,也能凸显出指挥官的指挥艺术。

佯装撤退并伺机反击的战术的核心在于创造机会捕捉敌人弱点并予以打击,其本质上是一种伏击战术,主要适用于面对优势敌人时扭转敌我力量对比不利的局面,尽可能地在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伏击战术的精髓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诱使敌人在疲劳、松懈、士气低落等状态下暴露弱点,而己方力量要以逸待劳、以全神贯注对毫无防备、以斗志高昂对无心恋战。在克劳狄二世皇帝任内发生的纳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Naissus,今塞尔维亚境内)中,罗

马军队曾采用诱敌伏击战术,将哥特人引入在僻静小路上预先设置的包围圈,消灭了大量敌人。[9] I.43.2,45.1. p.16继承了罗马帝国军事遗产的拜占庭军队也擅长运用伏击战术来对抗处于优势的敌人。公元960年,小利奥·福卡斯(Leo Phokas the Younger)在卡帕多西亚-西里西亚(Cappadocian-Cilician)边境的一处山间隘口设伏,领导拜占庭军队以弱胜强,大败赛义夫·杜拉(Sayf Al-Dawla)率领的阿勒颇哈姆丹酋长国(Hamdanid Emirate of Aleppo)军队。[7]

在古代时期,由于战场联络通信手段的水平的限制,一旦战斗开始,遇到战况突变,战场指挥官进行临时应变并掌控局势的难度很大,更多地是依靠事前战术布置安排以及统帅和士兵们的战斗勇气和军事素养。[8]就像法萨卢斯会战中的凯撒军队和艾米萨之战中的奥勒良军队能够在战事中途受挫时扭转战局并最终反败为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部队自身具有杰出的勇气和技战术素养以及统帅事前战术布置得当。

结语:统帅的战术布置要以军队自身素质为出发点,统帅的战术发挥离不开麾下官兵军事素养的支撑;同样,一支军队作战潜力的挖掘与发挥离不开统帅的合理战术指导。统帅的战术和军队官兵的军事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时期军事指挥艺术的总体水平,并由此折射出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水平。奥勒良在东方帕尔米拉战场上的征战历程反映出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他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出麾下现有力量的最大战斗力,在敌我力量对比不利的情况下运用巧妙的战术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同时诱使敌人暴露弱点,从而逆转取胜。奥勒良的征战历程也反映出在公元三世纪的混乱背景下,罗马军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训练水平和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在指挥得当的情况下能够击败当时的周边强敌,此时的罗马军队仍是一支具备很强战斗力和威慑力的军事力量。

参考文献:

[1]PEACHIN M. Roman imperial titulature and chronology,A.D. 235-284 [M]. Amsterdam: J.C. Gieben. Publisher,1990: 42-43.

[2]WATSON A. Aurelian and the third century [M]. New York: Taylor&Francis e-Library,2003.

[3]SMITH W(ed). Dictionary of Roman and Greek Geography [M]. Vol.1. Boston: Little,Brown&Company,1870: 142.

[4]DOWNEY G. “Aurelian’s Victory over Zenobia at Immae, A.D. 272.” [J]. Transaction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Vol.81 (1950).

[5]Coulston J. “Transport and Travel on the Column of Trajan.”[M].// ADAMS C, LAURENCE R (eds). Travel and Geography in the Roman Empire. NY: Taylor& Francis e-library, 2005: 117.

[6]CAESAR. Civil War [M].// PESKETT A G(trans). Caesar: Vol.2.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1914: III.89,93;325,329.

[7]LEO THW DEACON. History [M]. TALBOT A M,SULLIVAN D F (trans)Washington,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2005: II.2-5,72-76.

[8]DENNIS G T. “The Byzantines in Battle”[M].// OIKONOMIDÈS (ed.)Byzantium at War(9th-12th Century),Athens: Institute of Byzantine Research,1997:175.

作者簡介:

张子昂(1992年—),男,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推荐访问:帕尔 浅析 征战 战术 米拉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