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视文化节目的守正出新

电视文化节目的守正出新

时间:2022-11-30 08:20:4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鸿论》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在2018年10月26日至12月28日推出的系列電影文化访谈节目,用“学者+亲历者+经典电影”的形式,以电影述说时代,用时代反映人文。日前,电影频道召开研讨会,探讨总结这一特别节目的制作经验与艺术特点。

电影频道总编室主任董瑞峰介绍了节目的基本情况。《今日影评·鸿论》是《今日影评》栏目的特别节目,是电影频道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的两档大型节目之一,共10期,从10月26日起,每周五晚10点档首播,并在次日的凌晨和中午重播。节目的平均收视率是0.368%,平均市场份额为2.598%。上述数据意味着,在电视播出方面该节目有近6800万人次收看,再加上“1905电影网”以及频道的新媒体客户端点击和其他网络平台播放,共有将近2亿人次观看了这档节目,展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而由于在内容上具有广度和深度,这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别节目最终体现出较好的舆论引导力。

《鸿论》的主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介绍了栏目的创作思路。他认为,节目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正是40年来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批独特的电影和电影人。其次,节目在制作水准上也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尤其是在空间选择等方面,每一期都精心选择实景空间进行拍摄,虽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增加了复杂程度,但在效果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电影感。在最为关键的节目内容创作上,尹鸿认为要做好三个对话:第一,跟电影——也就是40年来的经典电影的对话;第二,跟电影人的对话,跟电影的对话需要通过与电影人的对话来完成;第三,通过和电影以及电影人的对话,最终完成与时代的对话。上述的三个对话让《鸿论》通过电影人来展现电影、通过电影来展现时代,从而完成对改革开放40年的独特纪念。尹鸿认为,“守正创新”这四个字概括了节目的宗旨。守正,意味着对于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追求。虽然采访的嘉宾都是明星,但坚决不触碰任何个人隐私和八卦,坚决排除所有为娱乐而娱乐的想法,一定要守住一个电影文化节目的正。而最好的创新,就是要简单、极致、准确,把该传达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传达准确,把一些无关的东西尽量减少,避免节目形态和内容的花哨。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教授认为,《鸿论》通过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电影人的采访,重新找回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与艺术自信。他指出,近些年中国电影盲目学习西方所谓的明星制和制片人制,最后变成了实质上的“资本制”,不尊重电影的文化和艺术属性。而《鸿论》中的很多动人的艺术细节,都让时代的参与者和中国电影人心潮澎湃。对于中国当下的电影创作来说,尤其需要该节目所传递和弘扬的电影艺术精神。这样一个栏目虽然不是电影史,但的确具有借之展开电影教育的价值,它在新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前辈作出这么多的努力,中国的电影有自己的优秀传统。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董阳认为,《鸿论》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时代感为不同年龄群体的观众提供了穿越感,从而突破了圈层。从节目形态上看,《鸿论》兼具电影的美感、文化的深度,以及时代的大局观。另一方面,尹鸿教授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学术背景让任何一个话题和文本都产生了合适的切入角度,并且体现出一种文化政治上的宏大视野。因此,节目本身得以通过多重的视角穿透电影史,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光影岁月,特别能够展现出深入的时代感和清晰的历史脉络。这种既感性又清晰的节目内容超越了单一的创作者、学院派或者观众的视野局限,获得了一种突破圈层的效果。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对于《鸿论》的整体评价是大格局,正能量,好看、好听。他认为,节目策划非常用心,设计非常到位,细节非常精彩,诉求也非常升华,具有相当的文化品位、学术水准和专业水准。整个节目不同于一般的明星访谈,不同于一般的以收视率为目标的节目,而是以讨论电影问题为出发点,并且在整个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的大框架、大格局当中去讨论这些问题。他列举了对于卢燕的采访,认为梅兰芳纪念馆的采访空间选择不仅深具中国文化特质,同时又跟卢燕曾经的京剧生涯联系在一起,还和她后来跟几代电影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关系,典型地体现出整个节目的气质;从内容上看,以卢燕为中心,回顾了李小龙、成龙、李安、张艺谋等两岸各代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主持人通过对于采访问题的把控、呈现出卢燕的非同反响的气质和特别巨大的感召力,用16分钟这样的短篇幅成功地塑造了在中美两国之间进行文化穿梭的智慧者的形象,展示出主持人作为教授、知情人和整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的多方面的能力所能够达成的特殊效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认为,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电影频道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入中国电影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具有独特价值的尝试。不论是谢飞、贾樟柯这样思维缜密的导演,还是刘晓庆这样极具性格魅力的演员,都让人触动。而《鸿论》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呼应了当下和当代的价值问题;节目并非单纯地缅怀40年,而是为了继往开来,期待在未来40年能够做得更好。例如,陈凯歌在接受采访时,在尹鸿教授的引导下,他最后发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慨:当今,我们许多中国人拍了一批美国片。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换代的时候,这的确是振聋发聩的;中国电影产业要向美国学习,但好莱坞可能并不是中国电影应该有的样貌。陈凯歌作为这一代的导演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节目也因此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司若总结了《鸿论》对于其他节目的三点可借鉴价值。首先,节目的主题设置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用人物去观照这个时代的变迁和这个时代的电影。在对谈嘉宾选取的时候也尤其注重不同年龄段的搭配,这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够唤起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通过人物和影片获得了共鸣和新知;其次,主持人成为节目品牌和质量的保障。尹鸿教授以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深度、与时代和人物展开对话,挖掘出普通电视主持人无法深入探讨或者很难注意到的内容,而专家和对谈者之间营造的这种舒适的交流关系,也展示出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再次,电影频道的节目团队也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精良的制作水平,在主题、形态尤其是细节方面做到了极致和准确。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教授詹庆生首先强调了节目给自己带来的情感触动。他认为,节目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每个人重新回望和回忆自己被电影感动的时刻;也恰恰因为有了这些电影人,才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影视作品,构成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和历史的个体记忆。詹庆生还归纳了《鸿论》的三个关键词。第一是“视角”。节目选择的10个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是这个时代的浓缩,具有足够的分量去展现40年来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第二是“立场”。詹庆生认为,这个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潮流的,在自媒体和碎片化流行的时代,保持了一种严肃的姿态,希望通过学者或者知识分子的身份,重新介入电影史,展开充满人文色彩的观察;第三是“表达”。10期节目的每一集内部的逻辑关系清晰,作为整体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从不同侧面描绘出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改革开放跟中国电影之间的精神脉络。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刚强调了《鸿论》的学术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专家型主持人对于对话情境的成功营造,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在信任和自由的气氛下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带来了对于中国电影的新的认识和思考。他认为,这个节目还没有被使用的大量素材实际上具备了电影口述史的价值,应当做一些更长的版本进行其他方式的传播,期待对于电影学术和电影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使用价值。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总经理江耀進认为,《鸿论》将学术思考和时代进程有机地融为一体。节目尤其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含量,为当下这样一个分众时代如何策划和制作电视节目提供了难得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就电视作品而言不应该一味地向大众低头,而是要寻求分众的价值。《鸿论》通过一个具备一定大众属性的题材、传递出分众化的学术价值,树立起自己特殊的品牌。

策划人熊波是这档节目的参与者之一,他指出《鸿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难点。首先,时长的有限性。一般具有思想性的访谈节目的时长大都是30分钟起步,像《艺术人生》等更是单集60分钟左右。对于一档单集只有16分钟的电视访谈节目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容纳了相当的深度与广度,是很难得的。其次,学术类节目的创作困难。实际上,中国电视领域的学术类型的栏目并不多,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和营收考核之下更加难以为继,因此《鸿论》在电视行业中还具备了独特的历史价值,访谈中的很多学术性的讨论在电视荧屏上很难见到。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与会专家还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和延伸《鸿论》的品牌价值、展开纪念建国70周年特别节目制作等话题。

推荐访问:目的 出新 文化节 电视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