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台湾海洋渔业面面观

台湾海洋渔业面面观

时间:2022-11-25 20:5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駍4iuZ制度,奖励水产事业,补助建造动力渔船,改良渔具,兴建渔港及加强水产试验调查等,促使台湾渔业产量及产值快速提升。

二战期间,岛内渔船及渔港均受到严重破坏,全台湾仅剩600多艘小型渔筏及舢舨。台湾光复后,岛内从业人数激增,渔产量在1952年达到最高峰的43,900吨。台当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四年一期的经济建设计划,初期以发展沿海和近海渔业为主,开展整修渔港等渔业建设,并开始实施“渔船放领”政策。这一时期,台湾沿岸及近海渔业获得长足发展。

沿岸渔业主要指使用舢舨在距海岸12海里范围内从事渔业,包括定置网捕鱼、拖曳网捕鱼、火诱网捕鱼、刺网捕鱼、延绳钓渔等。近海渔业则指使用动力渔船在专属经济海域(12至200海里)内从事渔业,包括中小型拖网(含虾拖)渔业、鲔延绳钓渔业、刺网渔业、鲭鲹围网渔业、鲷及杂鱼延绳钓渔业、曳绳钓渔业、火诱网渔业(焚寄网)、追逐网渔业等。

1955年,台当局实施“建造350吨级钢壳渔船发展远洋鲔钓渔业计划”,开始朝向远洋发展。台湾远洋渔业早期以拖网为主,自1965年后转为鲔钓与拖网并重,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大型鱿钓业的加入,以及超低温鲔钓渔业快速成长,80年代发展大型鲣鲔围网渔业,使台湾远洋渔业呈现更为多元化的发展。到1980年,近海渔业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的37,906吨。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远洋渔业发展方案》,为跨足全球化渔业建构完整的产业策略蓝图;1987年实施《渔业发展方案》,进一步确立远洋渔业为台湾渔业发展重点。使台湾远洋渔业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1963年台湾渔产品总供给量为351,850吨,出口为3,778吨;而在1992年的总供给量已增为1,811,292吨,出口更增为342,886吨,分别增长了5.15倍和90.76倍。

台湾海洋渔业作业规模

台湾海洋渔业从1984年总产量首度突破100万吨以来,渔业规模逐年增加,近年来增长速度虽有趋缓,但渔业年产量已超过130万吨,年总产值超过30亿美元。沿近海渔业近3年渔民数量平均约8万户,从业人口30万人。年鱼产量平均约26万吨,100吨以下动力渔船11536艘,渔筏13302艘,产值约新台币177亿元。

台湾远洋渔业在作业类型可分为单船拖网、双船拖网、鲔延绳钓、鱿钓、大型围网、流刺网等六类。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最主要作业主力是单船施网、双船拖网、延绳钓船。但是到了1980年以后,作业主力转变为鱿钓船、美式围网船;1990年以后,又转变为以美式围网船及超低温鲔延绳钓等远洋渔业作业为主。

单船拖网

单船拖网为远洋渔业中的中小型拖网渔业,主要是捕捞底栖性渔业资源。由于单船拖网作业对渔业资源有相当大破坏力,台湾早在1967年即颁布禁建令,致使单船拖网作业的生产量已逐年下降,生产值呈负增长,其所占远洋渔获量和总渔产量的比率也都呈下降趋势。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宣布200海里经济海域,在经济海域内普遍设立禁渔区,也促使台湾单船拖网业主难以扩大作业量,不得不走上紧缩道路。

双船拖网

双船拖网已在台有数十年历史。1976年曾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到1992年只剩下136艘(68组),约为1982年的324艘(162组)的42%。台湾双船拖网业主由于联合国和岛内行政当局的禁令,再加上不景气以及部分合作国家渔业合作中断,现在大半停业。目前,台湾双船拖网作业已完全仰赖与他国渔业合作,重点渔场约有2/3在印尼海域,约有1/4在印度海域间或到孟加拉、巴基斯坦及非洲海域作业。

鲔延绳钓

鲔延绳钓远洋渔业在台湾已有80多年的历史,渔场由沿岸近海逐渐转为远洋。大约在1976年以前,台湾鲔钓渔业主要捕捞长鳍鲔、黄鳍鲔、大目鲔、旗鱼、杂鱼等,以供应欧、美、日鱼类罐头食品加工原料。1976年以后,由于日本生鱼片市场大量需要超低温鲔延绳钓渔业捕捞的大目鲔、黄鳍鲔、旗鱼等,不仅需要量较大,且利润较丰,因此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台湾鲔类的总渔获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据台湾报刊透露,台湾鲔延绳钓近年来有逐渐大型化的趋势。主机马力已随之增大,鱼舱几乎都设有快速冷冻装段,可以保持更高的渔获鲜度,船上各种设备也朝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鲔鱼资源近年已在下跌,已有一些岛内企业停业。台湾鲔延绳约渔业的前景并不乐观。

鱿钓

台湾鱿鱼捕捞量居世界第二位,鱿钓渔船数量约有200余艘。台湾鱿钓远洋渔业近一、二年由于燃料价格上扬,再加上高利率、高工资和极度缺少船员,获利已不高。但是,由于两岸经贸往来增多,每年约有数万吨鱿鱼陆续销往大陆,使这一状况稍稍得到缓解。

大型围网

大型围网远洋渔业是一种现代化远洋渔业,主要捕获高回游性鱼类,为目前造价最高,但也是获利最多的远洋渔业。在台湾,大型围网远洋渔业发展历史较短,1984年方有第一艘1000吨级美式鳍鲔围网船首航作业成功。经过近20年发展,台湾大型围网渔船已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目前,台湾大型围网渔业虽具发展潜力,但作业渔场缺少,仅以密克罗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为主要渔区,10月份至隔年3月在印尼海域作业。由于印尼禁止800吨级以上围网船至该国海域作业,如何增开新渔场已成为当务之急。

流刺网

流刺网是台湾传统捕捞模式,一度曾占台湾远洋渔获量的1/5以上。但是,由于1993年1月1日,联合国宣布禁止流刺网渔船在大型公海作业,台湾“农委会”也采取措施缩减流刺网远洋渔业,台湾流刺网作业目前已处于衰败阶段。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确立了专属经济区制度。由于国际渔业组织相关规范越趋严格,台当局1989年起开始实施渔船限建及淘汰制度,严格管控渔获量;1991年起实施减船计划,收购老旧耗能不合宜渔船,并开始禁止大型流刺网在公海作业,2002年起实施海上观察员制度,2003年起实施奖励休渔。另外,通过积极参与渔业相关国际组织。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世界可持续发展观念兴起,国际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制定诸多保育措施。2005年,台湾被大西洋鲔类资源保育委员会(ICCAT)认定违反其管理措施,对其大西洋作业鲔钓渔船采取惩处措施,台当局痛定思痛,提出《远洋渔业管理及产业重整方案》,其内容包括:削减大型渔船渔捞能力、加强监控措施、增派科学观察员等,以确保政府有效控管台湾远洋渔船遵守各区域渔业组织的管理规范。2006年起陆续对珊瑚、海龟、飞鱼卵及鲸鲨等渔业,采取逐年禁止或严格管制措施。未来将持续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使近海渔业得以永续经营。

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及岛内渔业“法制”的不完善,台湾海洋资源污染严重,沿近海渔场因陆域注入的污染、漂沙,海岸开发破坏,及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导致资源减少,部分鱼种资源面临枯竭。2001年1月,希腊3.5万吨“阿玛斯号”漏油事件造成屏东一带海岸鱼贝类、海菜大量死亡,据“农委会”委托学者评估,仅渔业损失就至少超过1亿新台币。

渔业区域不明,远洋渔业受限。台湾的200海里经济区与菲律宾、日本等国的专属经济区重叠,因此,台湾与菲、日之间渔事纠纷接连不断。据统计,在1997年菲律宾宣布实施200海里经济区后,平均每年扣押的台湾渔船一路上涨,由10艘、15艘发展到60艘以上。渔民的人身安全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直接导致远洋渔业的发展受限。

由于台湾本身的渔工成本过高,导致岛内渔工缺乏,很多渔民有船没有人,许多渔船歇业,台湾渔业因此每年损失近数十亿元新台币。长期以来,福建一直都是台湾渔工的主要输出地,近年来,大陆每年为台湾渔船提供渔工1万多人次,大大缓解了台湾劳工不足的问题。

发展可持续海洋渔业

为应对三大洋国际渔业组织加强其辖属水域渔业资源之管理,台当局近些年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会议及双边渔业协商与合作,以维护其远洋渔业权益,争取渔获配额。目前台湾参与的国际渔业相关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APEC)渔业工作小组(FWG)、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渔业委员会(COFI)、大西洋鲔类资源保育委员会(ICCAT)、美洲热带鲔鱼委员会(IATTC)、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南方黑鲔保育委员会(CCSBT)、印度洋鲔类委员会(IOTC)(以受邀专家身份)、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北太平洋溯河性鱼类委员会(NPAFC)等。

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台当局近年来积极规划养殖生产区,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管理,加强生物科技运用,改善运销设施。为配合海洋渔业发展的需要,在各重要港口设置67个远洋渔业基地,提供远洋渔船进港、转口、外销鱼货及补给作业。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已设置渔业资源保育区25处、人工鱼礁区64处、保护礁区46处,并实施鱼苗人工放流,投放人工鱼礁,构建海洋牧场,恢复渔业资源。同时,建设渔港及批发市场、渔网渔具整补场、渔民活动中心等一批渔业岸上公共设施,加强渔业的经营管理。

无论远洋或近海渔业,在当局的协助下,渔民都办理了渔业保险,增添动力或冷冻设备,当局以贷款方式协助业者设置冷冻车轮及冷冻货柜等,以加强渔产保鲜及运销。为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当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台湾远洋渔船船舶建造能力及其船队规模得到了较快发展。

此外,台当局还与岛内民间团体配合,积极进行海洋资源管理,除对特定产业加强管理外,并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及鱼苗放流,建构多样化生态环境。另外,部分渔乡逐渐朝向观光休闲渔业发展,提供民众休闲环境。

台湾近年平均渔产量为130万吨,海洋渔业居全球第19位,其平均年产值为新台币900亿元,2009年占岛内生产总值(GDP)的0.69%,渔业从业人数约34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1.49%。但渔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方面的产值贡献,尚有多种层面的价值意义。从粮食安全而言,渔业生产的渔产品可以供应台湾2300万人口每日饮食中21.6%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从社会方面看,渔业除了本身从业人员外,还带动周边产业就业人口;从科技角度看,目前台湾远洋渔船很多已配有先进的航海及渔捞设备,航迹遍及世界各大洋,一些围网渔船上甚至还备有直升机协寻渔场。更重要的是,渔业直接反映了海洋对于台湾民众需求与生存的价值。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对海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受限于海洋资源逐渐减少,国际间对于公海从事渔业捕捞作业限制也越来越多,加上台湾海洋资源有限,渔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展望未来,台湾应顺应国际趋势与自然环境的转变,在兼顾利用与保护的原则下,发展可持续渔业,提供岛内民众安全及高品质的精致海产品,再创下一个渔业佳绩。

推荐访问:面面观 台湾 渔业 海洋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