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2-21 16:30:04 思想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找寻伟大的人类导师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并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原著蕴含的教育思想引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当今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尝试进一步构建高校教育管理的新路径以及建立高校教学的新模式,为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改革。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59-0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视和强调。他认为,对世界的理解要从人的主体的角度去理解,而且这个人不是抽象地、空洞地只存在人类中的人,是现实中的真正的个人。因此,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着眼点。

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在《提纲》中也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指“一切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关系、精神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各个不同方面。因此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在人们渴望得到知识的社会需要中产生的,在人们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成长发展的。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

2.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共产党宣言》第44、45自然段提到:“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民最亲密的关系。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由此可见,《宣言》在论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关系时,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在首先强调社会、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反过来也十分重视教育对社会、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这里所言的教育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起来等等。”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十项措施其中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更广义的角度上说,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应该把一些手工劳动、家庭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等都包含在内。这对于培养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各方面都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条最根本的途径。

4.实践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这就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们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的实践,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终止了,社会生活就会立即崩溃、瓦解和毁灭。社会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理论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并从改造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

5.教育的根本作用和目的

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说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它也将是教育的根本作用和最终目的。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必须由教育实现。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6.教育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的、批判的思维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主张一切都应该以变化的眼光去看待。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演变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教育也是如此。为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我们不能刻板和机械地接受和了解,而是要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加之吸收和创新再运用,从而能够提供更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其思想中对现代仍有积极作用的理论,并加以创新,使之更加适合社会的客观发展。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和问题

1.高校教育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高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说,当今教育管理者虽然提出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但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秉承着以往固有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思想,实际上走的仍然是应试教育路线;第二,从教育客体的角度来说,学生已习惯接受灌输思想和知识的教学模式,在大学时代也潜移默化地延续这种固有的模式和行为。总体来说,大学生仍未能摆脱高中时期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习惯灌输式和单一化模式教学;第三,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说,教学方式上也未能得到及时改进,使得素质教育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从以上三者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思想在当今高校仍严重存在,亟待改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高校将四门公共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枯燥乏味。另外,从教学的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是居高临下,总在贯彻、传达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念,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忽视了不同思想层次的思想政治客体的个体目标,忽视了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从教育的过程和途径来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是学校,而家庭和社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显得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和僵化,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强化。教育途径太单一是思想政治面临的一个改革的重大课题。

3.高校教育缺乏人性化教学管理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个性化最终为“成绩一刀切”。高校在对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时候,不是以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标准,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这种管理理念显然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来说,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个性,需要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

4.高校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长期以来都习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因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少之又少。相应的专业实习经验较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是大学生不受企业青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然,大学校园与社会相隔离是当今一个普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只会在象牙塔中接受单一式的教育方法,而没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和参加专业实习。

5.现代教育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

当今高校教育体系没有充分利用社会途径和社会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手段以及完成教学的目的。博物馆、少年宫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有价值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传播教育思想的功能。另外,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优秀图书等文化资源也是越来越少。总而言之,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去加强和实践。

此外,当今高校教育没有将有价值的公民道德元素融入到大学教育中来。公民素质下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而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滑坡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李启铭案、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引起社会轰动的犯罪案件,都是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典型体现。这警示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势在必行,公民道德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抓起,不容忽视。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1.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结合实际国情去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一是社会内容层面,也就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把握和理解;二是道德层面,也就是对道德信念、社会价值观、人生理想信念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三是人本位层面,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社会性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价值理念。三个目标是依次推进、逐层渗透的关系,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以上三大目标去推进和落实,这样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

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有所突破和革新。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学内容要有所突破和革新,做到与时俱进,贴合时代发展要求,在四大公共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寻求新元素的加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具备掌握瞬息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环境的基本能力。

2.践行科学教育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施展才能的自由空间,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对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改革。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和我们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应进一步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针,出台《中国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纲要》,鼓励大学生向多方面领域发展,以兴趣为主导来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打造自己特色的专长方向。我国应鼓励高校实行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用技能为辅助,以学生发展方向和专攻特长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创新实验班进行试点培养,检验“科学教育,个性发展”的实际效用。

3.高校教育要注重实践,加强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对马克思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有如下启示:在政策和教育方针制定上,高校应加强实践的重视程度,考虑设立社会实践学分和创新技术学分,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评定方法(试行)》,设立社会实践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奖等奖项,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还应有计划地与高校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或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订立联合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教学实践科研基地等有效途径来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战略。

4.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民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新型路径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必须倡导高校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思路,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纽带,以“生产劳动”为支撑,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新模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民教育”的新型路径来更好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切实的保障。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有其各自作用和特定的使用环境。其中学校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和核心,社会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强心针和催化剂,而社会教育则提供了改革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只有三者互相配合,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高校教育改革才会进一步发展。开展并着力構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民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新型路径,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靳斯斌.试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1985,(3).

[5]卢岚.试析《共产党宣言》蕴涵的教育思想[J].理论周刊,2006,(7).

[6]赵伟.试析《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问题[J].沈阳师范学报,2002,(5).

[7]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8]骆君.《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浅析[J].科教文汇,2008,(3).

推荐访问:教育 马克思主义 启示 思想 高校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