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1-05 21: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考号:130708165587姓名:刘金龙内容提要: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供大家参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考号:130708165587姓名:刘金龙

  内容提要: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要突破区域差距拉大、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扭曲、产业同构诸多瓶颈因素,选择明晰政府职能、推进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区域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伴随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推进和区域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逐步形成,要素资源加快整合并在更大范围寻求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化和城市群发展成为主导空间形态,传统的地区发展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并可能发生质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

  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二)

  中部经济规划有所忽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己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十六大后又提出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

  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三)

  缺乏统一区域规划

  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

  。二是在

  开放引资上竞相

  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化现象,各地政府在引进

  项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本地产业环境特点,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

  、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

  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

  、医药等作为未来发展

  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巧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0个城市。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化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化也达70%。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

  在地区差距

  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这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

  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

  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2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

  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

  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

  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促进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觉

  。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江三角洲重新定位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2005城市流通京津

  国际论坛

  ”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

  市流通领域

  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2005年8月,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沈阳、长春、大连等,13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联盟研究了IT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

  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

  。总的看,区域合作在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格局

  (1).固定资产投资:“北上西进”。随着经济的扩张和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近些年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投资“北上”的主要热点地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随着国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措施逐步到位,以及首钢搬迁新基地的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环渤海地区的钢铁、石化、煤电、装备制造以及港口和现代物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滨海新区以金融创新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都将促使这一区域成为我国新的投资热土。投资“西进”虽然进展较慢,总量较小,但是今后可能伴随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呈加快之势,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导向,如对土地利用的严格控制,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严格监管;同时沿海很多地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地荒”、“民工荒”、“技工荒”等难题。从目前判断,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类型,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载能及资源型产业以及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当然,东部这些产业能否顺利转移还取决于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不能让交易成本吞噬了工资成本低廉所得的红利。

  (2).工业增长:中部凸起。就全国总体看,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有所回落,不过各地区表现差异比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增幅回落最大,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增加值3增幅回落相对小一些。西部、东北地区仍与全国水平有一定差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经济集聚化程度提高,区域发展主导力量增强。由于集聚经济效益的驱使,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化程度还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向城市群或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增强。这一方面会形成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拉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新时期推进城镇化,将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更好地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同时,加强对发展城市群的研究和规划,引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四大板块”发展规划,我国有条件加快发展的大都市圈或城市群(带)主要有: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带、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成渝城市圈、关中城市带、环北部湾城市群。这些大城市圈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并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大城市圈将成为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并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本垒”。

  (4).对外贸易:东北、西部外贸比重略有提升。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均比较高,其中东北地区增幅最高,其次为西部,均高于全国水平,东部中部,增幅低于全国水平。从进口格局看,进口比东中西部均出现上升,中部进口增幅最高。从贸易顺差看,只有首都经济圈是逆差,其他区域均有比较大的顺差。东北、西部外贸比重略有提升。

  2.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显端倪,区域合作联动互进、共同发展

  中央提出的“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以及“统筹区域发展”等指导思想,为制定区域合作政策、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劳动力和资金两大要素基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开始在市场化过程中显现。同时,地方政府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希望区域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从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通过这两片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促进这两个区域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说明国家现在对于建设都市圈,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着手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北京和天津在北京举行的“2005城市流通京津国际论坛”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市流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在北京发展的天津企业将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反之在天津发展的北京企业也一样受惠。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山西等六省旅游部门联合发起的2005年中部地区旅游协作年会于同年10月在安庆召开,标志中部旅游走进合纵连横时代。2005年8月29日,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大连等12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12城市达成了共识,并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

  (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但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4区域经济将在互动中促进协调,在各区域主体功能强化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

  ?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经济区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组成,东部沿海经济区由上海、江苏、浙江组成,南部沿海经济区由福建、广东、海南组成,?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

  黄河中游经济区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组成,长江中游经济区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组成,?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

  大西南经济区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组成,大西北经济区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组成

  ?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1.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东部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以占全国3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56%的地区生产总值,58%的二产增加值,57%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居四大板块之首。

  东部沿海经济区以长三角为引擎,实力最强。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均略高于全国的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

  北部沿海经济区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引擎,经济总量较大,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都占到全国的1/5。

  南部沿海经济区以珠三角为引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15%左右,经济总量上不及北部沿海,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003元,是全国的1.57倍,高于北部沿海的20983元,是北部沿海的1.49倍。

  上海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之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是各省市最高,并初步显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

  北京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上海,具有较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2)中部

  中部的经济实力明显弱于东部。中部以占全国3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地区生产总值,31%的一产增加值,22%的二产增加值,21%的三产增加值。中部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强于第二、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的0.77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黄河中游经济区为11856元,略高于不足万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

  (3)西部

  西部的经济实力又弱于中部。西部以占全国2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地区生产总值,21%的一产增加值,11%的二产增加值,13%的三产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2倍。大西南经济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379元,为八大经济区中最低。经济区中只有重庆超过万元,贵州仅为5000元,为全国最低。大西北经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近万元,略好于大西南经济区

  (4)东北

  东北以占全国8.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9.5%的一产增加值,8.8%5的二产增加值,8.3%的三产增加值。东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93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板块中居第二位

  2.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

  (1)东部

  从地方财力看,东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60%,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其中,由沪苏浙组成的东部沿海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到全国的1/4。从居民收入看,除河北的城市居民收入和海南的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各省市的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于全国各省、直辖市的第一、二位。从能耗情况看,除河北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各省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中部

  中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9%。中部各省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游经济区的能耗情况有三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游经济区则只有一个省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工业增加值利润率为全国的0.9倍,黄河中游与全国平均持平,长江中游则低于全国

  (3)西部

  西部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3%。其中大西北经济区仅占2.7%,为八大经济区最低。各省市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接近全国平均,为西部最好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除重庆和广西外,其余省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高幅普遍较大,宁夏为全国的近3倍,西部的能耗情况在四大板块中最差。西部的工业增加值利润率与全国持平

  (4)东北

  东北的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占全国的8%。东三省的城市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东三省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利润率除黑龙江较高外,其余两省均较低。

  3.各地区的需求情况

  (1)东部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代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东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51%、54%、89%,优势地位明显。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三大需求均较高。广东的出口为2381.6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省市,占全国的近1/3(2)中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23%、23%、3.8%;西部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15%、13%、2.7%,其中大西北经济区所占比重均在5%以下,在八大经济区中居最低;东北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的8.7%、9%、4%。这三大板块与东部相比在需求尤其是出口方面差距较大

  4.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

  东部显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R&D经费支出占全国的6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67%;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74%。

  北部沿海经济区因为拥有北京这一全国科技中心,各项指标均较高。R&D经费支出为708.7亿元,占全国的29%,其中北京为382.1亿元;技术市场成交额为649.1亿元,占全国的42%,其中北京为489.6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为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16%。

  东部沿海经济区的创新能力也较好。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6%、26%、2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上海、江苏、浙江的6各项指标基本上均较高且较均衡。南部沿海经济区除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外,各指标在全国也都占有较重要的位置。专利授权数较突出,占全国的25%。广东的地位突出,其中专利授权数为3.69万项,在全国各省市居首位

  。其他三个板块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从R&D经费支出等总量指标看,中部要高于西部和东北,西部中的大西北经济区创新能力最为薄弱;东北的创新能力指标优于西部,但因省份较少总量不及中部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

  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

  ”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

  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

  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

  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

  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参考文献:

  [1]武剑.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4]洪银兴.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J].管理世界,2002(3).[5]陈栋生.东西合作: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器[J].财经问题研究,2002(6).[6]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工作单位:军事交通学院地方大学生大队31队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中山门西里10号楼2门201号

  邮政编码:300181

推荐访问: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策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 研究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