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10篇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10篇

时间:2023-01-02 21: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10篇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中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10篇

篇一: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中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不可或缺任务。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方法的文章,希望能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第一,讲述法。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文明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该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大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记忆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非通过深入浅出的描写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沟通,历史知识具有全面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上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史实回答环境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说明和说明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___、国际关系、会议和协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主张: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系统分析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人员的学生家长历史材料,并组织协调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科书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断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音读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即历史教师与家长对话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紧围绕学习的重点信息内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需要进行认识。著名实业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创作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首要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五,图示法。图示法也总纲称作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常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第六,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现代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有很多种类,如实物、模型、地图、图片、图表等,以及一些类比电子视听技术如投影、幻灯、计算机所呈现出的各种图像。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是经常性的手段,关键是要目的明确,突出教学重点,讲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学效果,尤其是要与讲述、讲解、谈话等方式扎实推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鼓励思考。

  第七,板书。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中学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教学信息。设计板书的原则有:掌握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高效的文化史教学方法

  一_在选修课上关注学生、吸引学生

  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教职员工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设建设新型的历史培训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一走了之。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快乐和吸引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1].为学生学生创造一个干净利落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外在听课效率。

  二_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21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再朗读导入框,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夏朝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展毛:1_原始社会后期后期哪里发生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2_商朝以后青铜器出土文物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有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甘瑟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应积极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掌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_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其差之分,一堂课接受灵活性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使用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如何有效竞答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社团活动做出合理调整,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2].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生若

  答出得2分,普通关键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谁都不须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抢答委命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调职前排名。学生立马有了积极性,优秀生会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依恋。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时羞于个股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评分。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运行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_小组分工合作

  语汇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多种效率的坏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_应用新技术互动性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文化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该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艺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近代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培养教师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教程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大幅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仍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学习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

  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弯果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语文,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确切出与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益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养成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高中学生受传统思想应受的影响,普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世界史的思想史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较为明显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搞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世界史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研究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住教材较为的重点。

  四、亲自动手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多次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

  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优越性。第三,引导学生思绪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四件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篇二: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

  “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

  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

  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

  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所要学知识的一种行为,一般配以讲解法。构成要素:演示设计、指引观察、操作控制、归纳总结。类型:挂图、幻灯片、电影电视等。二、简答问答

  1、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使用

  内容: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选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正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正确处理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规定基本内容,教科书的基本依据第三,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本体部分、三维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第四,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注意力是课程的弹性,参考、选择性、结合实际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

  课程。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规律、原则

  目标:宏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古代的政、经、文、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主流;反侵略史实,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规律:含义:历史教学是在一定的阶级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为主要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引导感知教材,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历史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简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提高。

  原则:(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目标、具体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趋势:

  总目标:

  特点:

  基本目标和理念:

  8、历史教材的定义、基本特点

  定义: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基本特点:(一)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二)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新课改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第一,要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第二,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第四,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第五,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第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1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定义、教学模式、课型结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进行,是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综合实施。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课型结构:

  单一课综合课

  教学方法: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

  11、听课的定义、特征、基本要求

  定义: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2.主观性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3.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4.指导性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应将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5.理论性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6.情境性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

  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7、共享性听课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可以从中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听课的基本要求1、应有明确的目的(1)学习目的: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2)研究目的:听课活动往往也是实验研究性质的,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评价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探讨某些问题。(3)解决问题目的听课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解决教学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观察他人在课堂引入、重难点处理、问题设计、语言技巧、课堂氛围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2、应了解和熟悉教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4、应科学地做好听课记录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在听课活动中以看、听、思为主,记录为次;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12、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13、说课的定义、突出的问题、优秀说课的评价标准

  定义:

  突出问题:

  评价说课的标准:

  14、备课的定义、怎样备好一节课

  定义: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课时教学的备课:(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三)、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五)、发觉历史知识的内涵(六)、找准教学重点(七)、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八)、考虑教学方式方法(九)、设计教学活动(十)、准备教学资源(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5、评课的定义、评定优秀历史课的标准

  定义: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第二,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第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好。第四,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第六,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晰,镜头切换合理。

  1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进修与提高

  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和优秀史学家一样的“史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专业素质: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进修与提高:

  17、教育实习的形式

  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第三,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

  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切实指导好教育实习。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讲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评议。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习生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1、转换角色,为人师表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论述

  17、我国师范生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18、历史教学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第一,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二,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

  律的讲授方法。第三,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

  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第五,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第六,讲读法。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第七,四字三段教学法。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第八,四段教学法。又称自学辅导法。第九,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第十,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9、教师应如何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第一,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分散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感知阶段,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第三,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分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可以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

  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教学反思重在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寻找教学效果与重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2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历史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了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

  思想教育的观念。体现出历史教学目标的新理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过去的历史教育目标中,过多地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次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自身成长。因此,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理念特别强调了。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让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去吸取教智慧,在人类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不是会学。这种教学只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经历史研究过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里讲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

  之间缺乏交往与交流,这种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从交往的目的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与同学平等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与学生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从教学主体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在是教学的权威,命令者和管理者,不在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历史教学手段新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工作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这就是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手

  段主要包括;A、客观世界具有的、在教学中直接采用的各种物体。B、教学用书及图表。C、现代化视听辅助用具。D、教学专用设施。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更加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因此,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课件具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调动各种感官等优点;与我们常用的幻灯片相比,增加动态信息;与电影、电视、录像相比,增添了内容的可探性。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也必须说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他的局限性,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视教学内容来确定绝对不能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提倡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手段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历史教学评价新理念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新课程提倡

  “立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要求我们转变评价方法、手段。就评价功能而言: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对学生

  来讲: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看学生是否“会学”要比评价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对教师而言:评价其对教学工作也应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从教学评价主体来看。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也提倡评价主体的扩展,把学生、家长、管理者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从原来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评价过程成为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如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果、不足,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自评,可以清楚看到自身发展的况状。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

  评价的方法看: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过去教学评价,过多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看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其分他的评价方法。这就使得教学评价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纸笔考试、还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等。同时,只有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教学阶段和学年教学评价等,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篇三: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中学历史授课法

  一、名词讲解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授课的大纲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授课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授课组织与推行、授课评估有重视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授课也称微型授课或小型授课。就是将复杂的授课过程分解成好多简单掌握的详尽单一技术,

  如“导

  课技术”、“结尾技术”等,并对每一种技术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任职教师进行屡次训练,

  以提高受训者授课技术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预先的学习、研究;供应示范;确定培训技术,编写授课方案;角色扮演;反响与议论;更正授课方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术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活动开始时,

  指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请教

  师能迅速创立一种友善的授课情调停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授课任务和授课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地。

  构

  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希望、促进参加。导入种类: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

  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术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表达历史过程,讲解历史见解和说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示学生思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授课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授课方法。种类:讲解法、讲读法、表达法。

  5、结束技术是见教师在完成一项授课任务时,经过重复重申、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加强类授课行为的技术。

  (进行坚固和运用)的授课行为。使之坚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

  6、板书技术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授课效率的一直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大纲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比较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术是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响的技巧和能力。

  它是师生在

  授课活动中双向沟通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授课目的的纽带。

  它是教师进行启示式授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

  养学生思想能力,认识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授课行为。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满;用词正确;问题集中;探查、引诱;面向全体;逗留;反响。种类: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解析、议论、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引诱、开导、阶梯式、比较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术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授课媒体的变化、师生互相作用的变化等授课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没心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立优秀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授课的个性与风格。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搬动、授课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加强技术是教师依照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响采用各种必然或激励的方式,

  是授课材

  料的刺激与所希望的学生反响之间成立坚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想发展的一类授课活动。种类:语言加强、动作加强、标志加强

  10、演示技术是教师把实物、教具摆设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经过现代化授课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所要学知识的一种行为,一般配以讲解法。组成要素:演示设计、指引观察、操作控制、概括总结。种类:挂

  1

  1/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图、幻灯片、电影电视等。二、简答问答

  1、历史授课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授课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授课过程,揭穿中学历史授课的规律,完成中学历史授课任务,提高中学历史授课的质量。

  2、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使用

  内容: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选修第四部分推行建议包括授课建议、议论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正

  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掌握其基本思想,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正确办理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规定基本内容,教科书的基本依照第三,认真研读和解析其内容,本体部分、三维目标以此为依照拟定授课工作的计划第四,在实践中灵便地加以运用,注意力是课程的弹性,参照、选择性、结合实质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成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二,在课程种类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各种类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授课新的大纲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详尽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教授的倾向,重申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重申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直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相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表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平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第四,改变课程推行过于重申接受学习、照本宣科、机械训练的现状。提议学生主动参加、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采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议论过分重申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议论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授课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规律、原则

  目标:宏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神态度价值观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古代的政、经、文、科处于世界当先水平;多民族国家,一致是主流;反侵略史实,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规律:含义:历史授课是在必然的阶级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照,教科书为主要内容、运用合适的授课方法、方式指引感知教材,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实质、形成历史见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指引学生坚固和应用历史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授课任务。简单概括为感知、理解、坚固、运用、提高。

  2

  2/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原则:(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掌握性与坚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六)接受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原则,(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授课法研究的方法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向、总目标、详尽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趋向:总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8、历史教材的定义、基本特点

  定义:

  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完成历史授课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种类: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基本特点:(一)编排力求生动爽朗。

  (二)突出思虑和研究活动,(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新课改教材不但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术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师授课用书的使用

  第一,要以研究授课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授课参照书第二,在使用授课参照书时,应该结合详尽的实质情况

  第三,充足利用授课参照书供应的授课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搜寻更多、更适用的授课资料第四,利用和参照授课参照书,进行授课方案编写和授课活动设计第五,对授课参照书中的资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第六,要创立性地运用授课参照书

  3

  3/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10、中学历史课堂授课方法定义、授课模式、课型结构、授课方法(教法、学法)、授课活动

  授课模式:是授课的进行,是授课理论、授课目的、授课过程、授课方法、授课手段、授课条件、授课形式等方面的综合推行。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议论。课型结构:

  单一课综合课

  授课方法:教法:学法:

  授课活动:

  11、听课的定义、特点、基本要求

  定义: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依赖眼、耳、手等自己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检查表、录音录像设施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况中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议论及研究的教育授课方法。

  听课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必然的目的要求。听课者总是依照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重视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

  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怎样打破的、板书是怎样设计的、授课手段和授课媒体是怎样运用的、怎样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授课中学习运用。

  课堂气氛是

  2.主观性诚然课堂授课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要素好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

  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

  课堂教

  学的实质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加而发生变化。

  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授课经验、对被听

  者的印象等的限制。

  3.选择性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比方,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核查,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

  的课;要介绍教师参加优秀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认识课堂授课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

  听课。

  4.指导性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建议,应将形成的议论要以必然的方式反响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必然的指导性建讲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

  5.理论性听课需要掌握必然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必然的教育授课理论做支撑。6.情境性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必然的情境中,不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即可能有不相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相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

  能会获得不相同的议论。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必然情境的,

  坚固性和有时性。

  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相而且不能防备地带有不

  7、共享性听课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能够从中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4

  4/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听课的基本要求1、应有明确的目的(1)学习目的: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2)研究目的:听课活动经常也是实验研究性质的,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议论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商议某些问题。(3)解决问题目的听课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解决授课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观察他人在课堂引入、重难点办理、问题设计、语言技巧、课堂气氛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2、应认识和熟悉教材不相同的学科、不相同的教材有不相同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定熟悉。熟悉教材能够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授课内容,别的也能够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相关内容,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听课不但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术。4、应科学地做好听课记录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表现,它反响了听课者的道德、态度、能力、水相同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在听课活动中以看、听、思为主,记录为次;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12、判断一堂课可否成功的标准

  13、授课的定义、突出的问题、优秀授课的议论标准

  定义:

  突出问题:

  议论授课的标准:

  14、备课的定义、怎样备好一节课

  定义:见教师在课堂授课以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详尽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授课法上的加工和办理,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方法,规划授课活动。课时授课的备课:(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三)、解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五)、察觉历史知识的内涵(六)、找准授课重点(七)、确定课时授课目的(八)、考虑授课方式方法(九)、设计授课活动(十)、准备授课资源(十一)编写课时授课方案

  5

  5/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15、评课的定义、评定优秀历史课的标准

  定义:标准:

  第一,授课目的的拟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详尽、立意新。第二,授课内容科学,见解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办理合适。第三,授课过程中充发散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想活跃,收效好。第四,授课手段使用合适,收效好。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吻合授课要求,板书规范。第六,学生学习收效达到了预定授课目的。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楚,镜头切换合理。

  1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进修与提高

  职业道德:爱国守纪,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平生学习;拥有和优秀史学家相同的“史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专业素质:历史教师的师德涵养,历史教师的知识涵养,历史教师的能力涵养,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涵养,进修与提高:

  17、教育实习的形式

  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授课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重点环节。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度的重要一环。第三,经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遇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

  教育技术综合运用与教育、授课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授课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授课工作的认识,加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感情,认识、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觉、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能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收效的利害会直接

  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授课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检查实习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实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目标,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的确指导好教育实习。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详尽负责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授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议论。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

  6

  6/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习生分派详尽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睁开班主任平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

  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议论。

  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1、变换角色,为人师表

  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

  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论述

  17、我国师范生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18、历史授课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授课方法?

  常用的授课方法主要有:表达法、讲解法、发言法、直观教具演示法、大纲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第一,表达法。表达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教授知识的一种授课方法,是历史课堂授课的主要方法。

  第二,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解析、综合、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见解和提示历规

  律的讲解方法。

  第三,发言法。教师在课堂上依照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引、启示学生积极思想、

  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讲解,使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悉识和教

  学方法。它的特点和长处,是能够加强授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

  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第五,大纲图示法。大纲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授课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

  要

  掌握的知识大纲挈领、简短简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

  第六,讲读法。把讲解与阅读资料有机结合的授课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

  阅读,并加以阐释和解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授课的一种手段。

  运用讲读法平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

  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第七,四字三段授课法。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

  第八,四段授课法。又称自学指导法。

  第九,六课型单元授课法。包括自学课、启示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第十,发现授课法。又称研究法、研究授课法等。这种授课法是见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见解或复杂的历史事件

  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见解和当时的发展结果,

  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虑、发

  现问题。掌握见解和商议历史的发展趋向。

  19、教师应怎样依照历史授课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授课?

  第一,引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平常的授课中分别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感知阶段,可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够形成深刻的见解,

  作出吻合逻辑的结论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详尽的历史知识此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第三,坚固历史知识的阶段。教师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见解正确,重点突出,解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授课方法,以加强授课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7

  7/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第一,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解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检查和核查能够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20、授课反思:授课反思就是见授课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

  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授课后的心得领悟进行记录,对授课方案及推前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授课方案上,以利于今后授课的借鉴,促进授课水平千锤百炼和提高,同时这也是平生备课的需要。授课反思重在搜寻授课预设与授课收效的差异所在;搜寻自己授课与他人议论的结合点;搜寻授课收效与重新授课方案的生长点;搜寻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交融点。

  21.请结合历史授课改革的发展趋向,论述历史授课的新理念。

  (一)历史授课目的新理念历史授课目的要成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见解。改变过去了那种知识教授、培养能力、

  思想教育的见解。表现出历史授课目的的新理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碰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过去的历史教育目标中,过多地重申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此次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感神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自己成长。因此,新的历史课程授课目的理念特别重申了。历史授课应该经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让能够用历史的目光、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去吸取教智慧,在人类文化成就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人格气质和涵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授课的首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不是会学。这种授课可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虑和个性。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特别是研究式学习,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尔后对问题进行解析、采集、查阅、办理信息资料、经历史研究过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悉识、能力、感神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研究精神和创立能力的发展。(二)、历史授课过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申了授课过程与方法。这里讲的授课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授课中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沟通,这种授课过程必然造成授课过程机械、愁闷和程式化,缺乏活力和乐趣,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新课程重申的授课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从交往的目的看:学生参加授课活动,与教师、与同学相同沟通,充足显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虑,与学生沟通感情和体验,从而使自己获得发展,实现授课相长。

  从授课主体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授课主体,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都是相同的。教师不在是授课的声威,命令者和管理者,不在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指引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是课堂授课的参加者。因此,教师要充足敬爱学生的人格,充足敬爱学生个人的权益、尊严、思想方式和自己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三)、历史授课手段新理念

  授课手段:授课工作不能够凭空进行,必定以必然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这就是授课手段问题。授课手段主要包括;A、客观世界拥有的、在授课中直接采用的各种物体。B、授课用书及图表。C、现代化视听辅助用具。D、授课专用设施。授课手段是实现授课方法的工具,而不是授课方法。因为多媒体技

  8

  8/9

  (完满版)中学历史授课法自己整理

  术应用于历史授课,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更加清楚、动向感强、信息量大,因此,与传统的直观教具对照,多媒体技术下的授课课件拥有更加直观、传神,反响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调动各种感官等长处;与我们常用的幻灯片对照,增添动向信息;与电影、电视、录像对照,增添了内容的可探性。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其声像收效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立一个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场面,加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身感觉历史时代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创立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也必定说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授课也不是全能的,每种授课手段都有他的限制性,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时,要视授课内容来确定绝对不能够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授课手段。我们提议现代授课手段,其实不抛弃传统的授课手段,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授课手段的整体协调发展。(四)、历史授课议论新理念

  授课议论是授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授课、提高授课质量有重视要意义。新课程提议“立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议论,要求我们转变议论方法、手段。就议论功能而言:历史授课议论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对学生来讲:不但要观察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术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术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陪同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看学生可否“会学”要比议论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对教师而言:议论其对授课工作也应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师的自己发展。从授课议论主体来看。历史授课议论中被议论者从被动接受议论转向主动参加议论,实现议论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也提议议论主体的扩展,把学生、家长、管理者也作为议论的主体。学生从原来的被议论者成为议论主体中的一员,主动参加议论过程,从而使议论过程成为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如让学生经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就、不足,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自评,能够清楚看到自己发展的况状。为自己拟定学习目标供应依照。

  议论的方法看:新课程改革提议议论方法多样化。过去授课议论,过多重申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看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其分他的议论方法。这就使得授课议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议论方法。历史授课议论的方法应该拥有科学性、开放性和灵便性。对学生进行议论时,除了纸笔考试、还可以够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议论法等。同时,只有终结性议论,而忽视形成性议论,过分关注结果是不科学的,我们能够依照历史授课阶段和学年授课议论等,实现形成性议论与终结性议论相结合。

  9

  9/9

篇四: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1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

  会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

  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历史还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认知。如何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是中学历史老师的责任。史料结合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方法。如何上好一堂课,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项挑战。作为一个老师,单纯的只是上课勾勾画画重点,下课要求学生背诵,显然是不合格的。上课——是学生接触新的知识的过程,如果你讲课讲的都是十分枯燥,长期以往,学生不仅仅会对这个老师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幽默与风趣应该成为你的风格。同样一堂课,学生是希望你哭丧着脸讲完一节课,还是希望你让每个人都开心的'接受新知识呢,答案应该不言而喻吧。所谓的史料结合,史实与相关史料应该成为备课的重点。史料是辅助学生接触历史的最好工具。史料不仅局限于史书的内容,还可以包含其他的许多类型,例如在讲

  勉,而后期的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荒废政事的相关史实。在讲述明神宗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叛逆期,明神宗的叛逆期长达二十多年,并且一个人和满朝文武对抗,从中可以给学生们普及青春叛逆期的相关知识。史料结合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历史,他们才会试着学习它,并且爱上他。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

  一、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吸引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二、有效设问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xx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掌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三、课堂竞答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生若答出得2分,普通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谁都不许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推荐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优秀生会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时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四、小组分工合作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五、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1.中学历史教学方法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方法有哪些3.详解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4.中学历史教师推荐信5.中学历史实习报告范文6.复式教学方法初探7.英语教学方法8.中学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9.中学历史老师个人简历范文

篇五: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方法1

  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22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

  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中学历史教学方法3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历史还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认知。如何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是中学历史老师的责任。史料结合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方法。如何上好一堂课,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项挑战。作为一个老师,单纯的只是上课勾勾画画重点,下课要求学生背诵,显然是不合格的。上课——是学生接触新的知识的过程,如果你讲课讲的都是十分枯燥,长期以往,学生不仅仅会对这个老师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幽默与风趣应该成为你的风格。同样一堂课,学生是希望你哭丧着脸讲完一节课,还是希望你让每个人都开心的接受新知识呢,答案应该不言而喻吧。所谓的史料结合,史实与相关史料应该成为备课的重点。史料是辅助学生接触历史的最好工具。史料不仅局限于史书的内容,还可以包含其他的许多类型,例如在讲第一课隋唐大运河时,大运河的'起止点与重要城市,沟通哪些河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这时候一张大运河的历史地图成了辅助学生们进行空间记忆的重要工具。所谓的史料结合在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便于接受,例如我在讲明朝前期的皇帝与后期的皇帝时会评价“明朝前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也不干,明朝后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都干”,这时候就会激发学生们了解明朝皇帝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朱元璋、朱棣对待政事十分勤勉,而后期的

篇六: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的“三要”与“三忌”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究的价值,忌走过场

  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共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尝试

  着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置讨论、探究等问题,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但不少假讨论、伪探究充斥课堂,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活动而活动,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缺少交流、缺少碰撞、缺少新的生成。不少教师在盲目的跟风中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什么而活动,为什么而探究?

  在《秦王扫六合》一课中,三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设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一位教师还专门设计了“我向嬴政献计策”的活动。我想他们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想办法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让学生“动”起来,让评委看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是,效果是不理想的。

  首先,这样的问题需要讨论吗?这个献计策活动,献来献去献的还是教材上梳理好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而非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计策,所以仅是比拼学生的快速阅读教材和填空能力而已,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学生少有自己的见解,只是“传声筒”“录音笔”“搬运工”,即使回答出这样的问题,又有多大的成就感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学习重点不是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而应当是“了解秦代巩固统一的措施到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以,这个讨论题的设置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课程目标。

  其次,既然要求学生热烈讨论,为什么讨论问题时没有分歧?为什么回答的方式是照本宣科?这些说明什么?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根本就不具备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是个伪命题。课堂上有思想的交流吗?有思维的碰撞吗?有不同意见的交锋吗?很遗憾,没有。很多时候,我们打着“探究”“讨论”的幌子,扔给学生的却是低级的问题,没有思维力度,没有逻辑梯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简单化,而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从五四运动的口号中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填空题:不怕(牺牲)、(斗争)到底、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五四精神是用来感悟的,不是用来填空的,历史课不能沦为“填空”课。

  在课下交流的时候,有教师提出: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初一学生的年龄和阅历限制了其阅读的广度、认识的高度;一节课只有40或45分钟,如果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进行讨论,是无法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任务的。我认为,这些很难成为假讨论、伪探究泛滥的理由。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在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就应当慢慢渗透。初中的历史课不能一味灌输,应当真正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境、提供的材料、设计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才是中学历史教学努力的方向。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内容服务,忌搞形式

  假讨论、伪探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滑稽可笑的表演、眼花缭乱的活动等等。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和浅薄。”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绞尽脑汁,翻新花样,但是,他们往往只想到用什么方法上课,而没有认真思考所讲的课究竟要达到什么效果,即学生能够得到什么。如果过分注重形式而偏离主题,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试写新闻稿”的教学环节:如果你是《共产党》杂志的通讯员,你将如何报道中共“一大”?这种情境设置显然不合理,不符合时代背景和基本逻辑。首先,秘密会议怎么可能公开报道呢?其次,《共产党》是月刊,还经常不能按期出版,不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再次,“试写新闻稿”其实只是让学生完成五个小填空的组合而已(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这样的设计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在上《秦王扫六合》一课时,设计了“采购一尺布”的角色扮演作为导入:“刚才我派了几位小伙计到齐、楚、燕、赵四个国家去帮我采购布料,做鞋面子,采购一尺。请四个小伙计上台展示一下,看买的布怎么样?......这个布不错嘛,今天赚到了,有这么长的布。这个伙计去赵国采购的,跟我们这儿是一样的。这两个伙计是怎么回事啊?这布怎么短了一大截,是采购一尺的吗?这是怎么回事?先请四位同学回到座位上,谢谢你们配合。”这一活动四位学生在台上站了两三分钟,并没有真正参与任何活动,只是教师讲述的摆设而已,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一位教师在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五四运动的意义并齐读。一位教师在讲到“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时,说:“大家看一看(课本),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有哪些?”还有一位教师在讲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时,也是要求学生看书找出来、读出来,然后稍加解释。看来,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眼里,历史意义只是用来背的,根本不需要理解、推论、建构。其实,历史意义应当是提供材料,营造情境,创设问题,启发思维,开动脑筋思考出来的。

  评价一节课不能简单地依据“是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是否使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是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真正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是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发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扪心自问:一堂课下来,我们有没有真正激发过学生,让学生真正困惑一次?我们有没有真正感动过学生,让学生真正怦然心动过一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真正明白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能给他们什么,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些,效果可能如何?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敢于“讲故事”,忌太干瘪

  历史课没有历史人物,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只有干瘪枯燥的历史结论,只有“填空”,只有“搬运”,这还算是真正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还有“历史味”吗?这样的历史课初中的学生会感兴趣吗?

  例如,学习“中共一大”,为什么重点探究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白、对于初一年级学生来说明显深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为什么只以提问的方式枯燥干瘪地呈现“中共一大”的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不能讲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呈现细节?

  许纪霖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理会到历史的魅力。”本来历史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科书在编排的时候已经使历史的味道变淡了,而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更是变本加厉,就教材教教材,还有什么资格谈“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历史课”?

  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把历史课变成单纯的故事课。初一、初二的学生处于最感性的年龄段,应当采用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要敢于讲故事,要善于讲故事,要有故事可讲。历史教师不能把历史课的人文性丢了,让历史成了没有智慧、单纯记忆性的学科,而要通过讲故事、讲细节,创设情境,神入历史,上出历史课的“历史味”来。

  历史教师在一节课上所展现的全部内容和活动,说到底是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是他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是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钻研,关心历史研究的进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做实专业基础,拓宽历史学科视野,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

篇七: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备课组教学方法总结归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接下来是关于中学历史备课组教学方法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学历史备课组教学方法

  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___、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

  们平时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篇八: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

  “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

  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

  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

  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

  优选-

  -

  所要学知识的一种行为,一般配以讲解法。构成要素:演示设计、指引观察、操作控制、归纳总结。类型:挂图、幻灯片、电影电视等。二、简答问答

  1、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使用

  内容: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选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正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正确处理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规定基本内容,教科书的基本依据第三,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本体部分、三维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第四,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注意力是课程的弹性,参考、选择性、结合实际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规律、原则

  目标:宏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古代的政、经、文、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主流;反侵略史实,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规律:含义:历史教学是在一定的阶级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为主要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引导感知教材,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历史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

  .

  优选-

  -

  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简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提高。

  原则:(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目标、具体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趋势:总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8、历史教材的定义、基本特点

  定义: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基本特点:(一)编排力求生动活泼。(二)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新课改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第一,要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第二,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第四,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第五,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

  优选-

  -

  第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1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定义、教学模式、课型结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进行,是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综合实施。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课型结构:单一课综合课

  教学方法: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

  11、听课的定义、特征、基本要求

  定义: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2.主观性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3.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4.指导性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应将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5.理论性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6.情境性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7、共享性听课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可以从中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

  优选-

  -

  听课的基本要求1、应有明确的目的(1)学习目的: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2)研究目的:听课活动往往也是实验研究性质的,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评价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探讨某些问题。(3)解决问题目的听课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解决教学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观察他人在课堂引入、重难点处理、问题设计、语言技巧、课堂氛围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2、应了解和熟悉教材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4、应科学地做好听课记录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在听课活动中以看、听、思为主,记录为次;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12、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13、说课的定义、突出的问题、优秀说课的评价标准

  定义:突出问题:评价说课的标准:

  14、备课的定义、怎样备好一节课

  定义: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课时教学的备课:(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三)、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五)、发觉历史知识的内涵(六)、找准教学重点(七)、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八)、考虑教学方式方法(九)、设计教学活动(十)、准备教学资源

  .

  优选-

  -

  (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5、评课的定义、评定优秀历史课的标准

  定义: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第二,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第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好。第四,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第六,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晰,镜头切换合理。

  1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进修与提高

  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和优秀史学家一样的“史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专业素质: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进修与提高:

  17、教育实习的形式

  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第三,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

  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

  .

  优选-

  -

  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切实指导好教育实习。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讲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评议。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习生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1、转换角色,为人师表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论述

  17、我国师范生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18、历史教学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第一,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二,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

  律的讲授方法。第三,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

  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第五,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第六,讲读法。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第七,四字三段教学法。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第八,四段教学法。又称自学辅导法。第九,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第十,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9、教师应如何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第一,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分散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感知阶段,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

  .

  优选-

  -

  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第三,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分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可以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

  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教学反思重在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寻找教学效果与重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2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历史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了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

  思想教育的观念。体现出历史教学目标的新理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过去的历史教育目标中,过多地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次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自身成长。因此,新的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理念特别强调了。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让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去吸取教智慧,在人类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不是会学。这种教学只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经历史研究过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里讲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交流,这种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从交往的目的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与同学平等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与学生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从教学主体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在是教学的权威,命令者和管理者,不在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发展的

  .

  优选-

  -

  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三)、历史教学手段新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工作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这就是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手段主要包括;A、客观世界具有的、在教学中直接采用的各种物体。B、教学用书及图表。C、现代化视听辅助用具。D、教学专用设施。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更加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因此,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课件具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能够调动各种感官等优点;与我们常用的幻灯片相比,增加动态信息;与电影、电视、录像相比,增添了内容的可探性。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也必须说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他的局限性,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视教学内容来确定绝对不能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提倡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手段的整体协调发展。(四)、历史教学评价新理念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新课程提倡“立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要求我们转变评价方法、手段。就评价功能而言: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对学生来讲: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看学生是否“会学”要比评价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对教师而言:评价其对教学工作也应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从教学评价主体来看。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也提倡评价主体的扩展,把学生、家长、管理者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从原来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评价过程成为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如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果、不足,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自评,可以清楚看到自身发展的况状。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

  评价的方法看: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过去教学评价,过多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基本上都是看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其分他的评价方法。这就使得教学评价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纸笔考试、还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等。同时,只有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教学阶段和学年教学评价等,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优选-

篇九: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1

  第一,讲述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

  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__、国际关系、会议和条

  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

  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

  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谈话法运用得当,关键是教师运用好谈话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第五,图示法。

  图示法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第六,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有很多种类,如实物、模型、地图、图片、图表等,以及一些电子视听技术如投影、幻灯、计算机所呈现出的各种图像。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具是经常性的手段,关键是要目的明确,突出教学重点,讲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学效果,尤其是要与讲述、讲解、谈话等方式紧密结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第七,板书。

  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教学信息。设计板书的原则有:掌握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2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

  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3

  一、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吸引学生

  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二、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__年部编七年

  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再朗读导入框,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画线:

  1、原始社会后期哪里出现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掌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

  生若答出得2分,普通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谁都不许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推荐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优秀生会积极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时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小组分工合作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

  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历史还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认知。如何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是中学历史老师的责任。史料结合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方法。

  如何上好一堂课,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项挑战。作为一个老师,单纯的只是上课勾勾画画重点,下课要求学生背诵,显然是不合格的。上课——是学生接触新的知识的过程,如果你讲课讲的都是十分枯燥,长期以往,学生不仅仅会对这个老师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幽默与风趣应该成为你的风格。同样一堂课,学生是希望你哭丧着脸讲完一节课,还是希望你让每个人都开心的'接受新知识呢,答案应该不言而喻吧。所谓的史料结合,史实与相关史料应该成为备课的重点。史料是辅助学生接触历史的最好工具。史料不仅局限于史书的内容,还可以包含其他的许多类型,例如在讲第一课隋唐大运河时,大运河的起止点与重要城市,沟通哪些河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这时候一张大运河的历史地图成了辅助学生们进行空间记忆的重要工具。

  所谓的史料结合在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便于接受,例如我在讲明朝前期的皇帝与后期的皇帝时会评价“明朝前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也不干,明朝后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都干”,这时候就会激发学生们了解明朝皇帝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朱元璋、朱棣对待政事十分勤勉,而后期的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荒废政事的相关史实。在讲述明神宗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叛逆期,明神宗的叛逆期长达二十多年,并且一个人和满朝文武对抗,从中可以给学生们普及青春叛逆期的相关知识。

  史料结合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历史,他们才会试着学习它,并且爱上他。

篇十: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

  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

  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习方法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

  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A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

  1

  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D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C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D要多观摩、多揣摩E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2)备课的意义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

  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B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3)备课的要求A充分全面地备课B要有计划任务C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D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

  2

  A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B集体备课(5)备课的种类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B授课时间与班级C授课题目D课程教学的类型及时间安排E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来解决)F教学用具的准备G板书设计、H教学方法(讲解、描述战争场面、人物形象)I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结课、作业)J教学总结K作业布置L课堂总结3历史教案的分类(1)按内容分A知识性教案注重历史知识的汇聚和参考资料的摘

  3

  录,知识相对全面、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但缺乏怎么教

  B教法型教案注重于学科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性强,具有教学教学的个性,注重于方法,便于实际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但缺少知识

  C综合型教案集知识型和教法型教案两者的互补(2)按形式分

  A详细内容全面,接近于讲稿B简明也叫教学提要文字少只是基本内容、步骤和内容分析C微型教案即卡片教案,使用程度低3教学计划、大纲及教科书(1)教学计划:是国家颁发的指令性计划,是国家的文件,规定学校应当讲授的各门学科,确定各年级学习各科的顺序,规定各年级在每周的学习时效,和每个年级的各学科的钟点时效。(2)教学大纲:规定了新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各方面要求,是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3)教学计划与教学纲领的关系:大纲的编写要依据教学计划,大纲是关于中学教学计划制定的关于中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处理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指令

  4

  性文件。(4)教学大纲的作用:A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

  求B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C规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古今中外的比例、教材的内容和范围。深度和广度D规定了有关年级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对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建议

  4中学历史课程编制(1)课程: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含有课业及其进程和期限。广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教学科目,有时也指学科。(2)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一般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科的教学时数安排。

  (3)课程编制:是指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过程。

  (4)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个安排,课程类型、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材各部

  5

  分的份量和时数的分配(5)课程工程:是指课程系统在学校得以实施和运

  用的集合过程、或称课程管理(6)课程评价:是指获取有关课程实施及其效果的信

  息,利用客观的手段和标准对课程的效用性作出判断,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7)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社会生产的需要科技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与制度哲学思想的影响(8)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名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教育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学校教学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9)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写原则:A(囊括性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B(连贯性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必须要体现阶级斗争

  6

  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C(可行性原则):必须体现以反对外族为主的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公共发展的历史D各内容之间均衡、不矛盾

  (10)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A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直线式与螺旋式的问

  题、课程内容的体系及衔接的问题)B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的特点及

  问题、社会综合课程的特点及问题、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关联式、组合式、统合式)}

  C历史必修课程与选秀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11)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历史教材轮

  7

  “

  ”

  “

  ”

  Attheend,XiaoBiangivesyouapassage.Minandoncesaid,"peoplewholearntolearnareveryhappypeople.".Ineverywonderfullife,learningisaneternaltheme.Asaprofessionalclericalandteachingposition,Iunderstandtheimportanceofcontinuouslearning,"lifeisdiligent,nothingcanbegained",onlycontinuouslearningcanachievebetterself.Onlybyconstantlylearningandmasteringthelatestrelevantknowledge,canemployeesfromallwalksoflifekeepupwiththepaceofenterprisedevelopmentandinnovatetomeettheneedsofthemarket.Thisdocumentisalsoeditedbymystudioprofessionals,theremaybeerrorsinthedocument,ifthereareerrors,pleasecorrect,thankyou!

推荐访问: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教学法 重点 中学历史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