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17篇

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17篇

时间:2023-01-02 19:4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17篇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致使二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17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17篇

篇一: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致使二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于是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约有600万死亡其中400万军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而这场浩劫也最终在人类的鲜血与眼泪的伤痛下落下帷幕。

  二战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深刻检视战争爆发的根源,有益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避免历史

  悲剧的重演。

  一、战争深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当今世界加强经济合作交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对战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的论断

  仍然不失其深刻性和正确性。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20世纪20年代一方面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将有限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瓜分完毕而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新兴工业国其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源和市场。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无序的发育期,这些国家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强行夺取资源。另一方面,一战使包括战胜国在内的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整体缺乏动力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然而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则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正是在这种困顿、混乱与不满中德、日、意选择的法西斯道路得到了民众的追随。经济危机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又有两点值得提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片面谋求利润、牺牲普通劳动者福利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供给的扩张,这是导致经济大衰退,并最终导致战争悲剧的原因之一。第二,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与国之间经济矛盾激化,使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今天,人类在设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无疑应深刻记取这些教训。

  二战结束后,人们鉴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

  际经济秩序的必要。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联合国、IMF、WTO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加强合作,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理性因素。

  二、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警惕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仍是当今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战的爆发,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势力在德、意、日猖獗的结果。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是德、日两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直接祸首。

  德日两国的法西斯主义根源和特征有所不同。德国纳粹主义思潮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德国是一个有着极深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对其民族性异常看重。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则是这一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条约空前的苛刻性和掠夺性,引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恰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利用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则可谓是掠夺发展资源的道路。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要向帝国主义迈进之际,世界各大国的势力范围早已划分完毕。而日本本身又国土狭小,资源极端匮乏。因此,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成了日本的战略方针。

  德日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点是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曾鼓吹:亚里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统治其他民族,并消灭其他劣等民族。同样,日本的军国主义核心是大和民族至上论,在战争期间对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

  尽管德日法西斯掀起的极端种族主义战争已被世界人民彻底打败,然而,种族论并没有随之消失,种族之间的冲突也从未停止过。民族矛盾、种族冲突仍然是各种地区动荡的根源之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60年后的今天,欧洲一些国家的新纳粹组织,日本少数继续鼓吹皇国史观的极右翼团体,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狭隘、极端的排外主义思想,依然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部分市场,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并没有完全从世界上消失。在日本,极右翼分子一直在为军国主义者招魂,在教科书中篡改侵略历史,日本的一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我们要吸取二战的教训,缔造世界长久和平,就必须警惕包括军国主义在内的法西斯主义改头换面,重新在世界上滋生和蔓延。

  从战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情况来看,通过联合发展来制约法西斯势力、保证和平,似乎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战后国际形势的推动下,欧洲大陆两个主要“宿敌”法

  德,改变了过去“自强”的发展模式而逐渐走向“联合图强”。尤其是法国,希望通过合作制约德国,防止它走上复仇之路。实践证明,联合之路是"人间正道",通过联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联合发展的进程中,以民族国家为基础

篇二: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景观设计

  李珊珊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004

  【摘要】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城市景观.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是重要的纪念性场所,其景观设计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形式,利用基址原有构筑物,考虑与周边纪念物的融合,营造了一片独立而和谐的纪念性空间.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李珊珊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5

  【相关文献】

  1.为了那片青杨(上)——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朱育帆;姚玉君2.为了那片青杨(中)——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朱育帆;姚玉君3.为了那片青杨(下)——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J],朱育帆;姚玉君4.纪念性园林景观设计探索\r——以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园景观设计为例[J],郑永莉;高飞;王婷婷;徐潇

  5.叙事性纪念园景观设计表达探析——以四八烈士纪念园景观设计为例[J],杨展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为二战中最大的战胜国美国在战争中积累下大量的资源及财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基于此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全球咋很难略也发生也很巨大儿深刻的变化

  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月18日,1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

  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697796.html)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共同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统而观之,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而且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

  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

  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

  三、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美国政府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项工作之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以及在朝野受到的重视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既是冷战中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需要以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出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国优越论以及美国应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义传统。1948年,美国国会专门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强调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并授权美国政府指导国际“情报、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作为冷战纲领的著名的NSC68号文件把宣传工作与军事、经济、资源并列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利用国际广播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心理战,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它“不能吵闹、刺耳”,必须“保持富有人情、手法灵巧”的特点。同时,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得力助手。从表面上看,美国最大的威胁好像是伊斯兰国家的恐怖主义者,但是恐怖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在近十几年来突然出现了呢?其实,恐怖主义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伊斯兰国家的独裁统治,独裁统治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二战结束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独裁政府最害怕美国文化在本国的传播,因为如果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深入人心,会引起人们对独裁暴政的反抗,危及独裁者的统治。如果独裁者的统治被推翻,那不仅仅是失去既得利益的问题,他对人民所犯下的罪孽全部都要清算,如墨索里尼、米洛舍维奇、萨达姆。所以独裁者维护他的统治就像维护他的命根子一样,为了抵御美国文化,在国内煽动对美国的仇恨,进行仇恨教育就成了必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把美国文化称为万恶之源,对神的亵渎,这样一来人们自然从内心排斥美国文化,另一方面,把因受到暴政压迫而造成的不满,转嫁到美国身上。恐怖主义者就是在这样的仇恨灌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一提到恐怖分子,很多人都会不寒而栗,从而对伊斯兰教产生了一种畏惧和厌恶,但是伊斯兰教真的那么可怕吗?实际伊斯兰的原始教义里并没有“圣战”“祟拜暴力和牺牲”这些内容,做为个人信仰来说,伊斯兰信仰对其他人和社会并没有危害。在历史上,伊斯兰教被独裁者利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独裁国家以后,为了维护其统治,把“圣战”“用生命捍卫神的尊严”等内容强加于原始伊斯兰信仰之上,以至于演变到今天,变异出了“绑架人质”“滥杀无辜”“人肉炸弹”等种种恐怖主义行为。恐怖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对满腔仇恨的一种宣泄。

  政教合一也就是强制所有的人信仰一种宗教,要靠暴力来维持,是独裁政权维护其统治的手段,那么反过来说,只有独裁国家才可能存在政教合一,在民主国家里,政教合一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有些宗教即使在独裁国家里也不容易被利用成为政教合一,这些宗教的教义里

  一般都是很明确的反对暴力的,比如佛教。

  那么美国文化同伊斯兰文化是否水火不容呢?从美国的角度来说,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包容性,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政见,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和人种,它对伊斯兰信仰并没有排斥和威胁。从另一方面讲伊斯独裁国家是容不得美国文化的,这与他们的独裁统治相矛盾,但并不等于伊斯兰信仰不能与美国文化共存,因为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以外的伊斯兰信徒都可以和其它民族其它信仰的人在一起和睦相处。这也就是说,伊斯兰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水火不容,根本上是独裁国家单方面造成的。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来自于独裁统治。

  对美国造成威胁的不止限于伊斯兰独裁国家,一切独裁政权都是美国潜在的威胁。独裁政权大都宣扬仇恨,敌视美国,崇拜武力,崇拜流血牺牲,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以光耀民族为理想,以为民族流血牺牲为最大的荣耀。如果这个孩子长大后掌权,成为独裁者,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法西斯主义者。而独裁专制制度本身,可以使他能够全凭一个人的决定而发动一场战争,更甚者如果他拥有了核武器,如果他想使用核武器,没人能够阻止他。

  所以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极力揭制独裁政权,推行民主制度。美国国务卿赖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如何对待他们的人民。”所以美国在世界上充当国际警察,干涉很多国家的事务,也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你可以查一下历史,美国遣责和打击的对象,全都是独裁政权。美国推翻了独裁国家的政权以后,帮助他们进行民主改造,建立民主制度,但从来没有建立过傀儡政府,完全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因为如果在那里如果不实行真正的民主的话,就会遭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反对和抵制,不利于美国继续对其它独裁国家推行民主制度,与保障国家安全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伊拉克大选中,亲美派竞选人的失败就是个例证。

  美国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吗?称霸全球,如果理解为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主导世界的话,当然是有的;但是如果理解为用武力使全界对美国臣服,对美国言听即从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限制。民主制度就是总统的执政要符合人民的意愿,也就是说如果人民没有用武力称霸全球的欲望的话,民选的总统也就不可能去做这件事,如果他真做出了什么出格的事来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的话,这件事就会成为他四年之后落选的理由,甚至马上就会被弹劾下去。那么美国人民有没有用武力称霸全球的欲望呢?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黑人白人黄种人都在一起融恰的生活,所以并不存在民族振兴的欲望;美国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所以也不存在用基督教来统一全球的野心;而且美国文化里包含着人道主义,非常看重人权和生命。所以美国人民非常厌战,不愿意看到流血牺牲,你可以看到在伊拉克战争里很多人出来游行示威,反对战争,叫布什为牺牲的美国士兵负责。总之,用武力称霸全球对美国人民来说没有好处,他们没有这个虚荣心,这样做只会带来流血和牺牲,只会带来痛苦和灾难,所以美国人民没有用武力称霸全球的欲望。

  很多人把美国说成是霸权主义,其实并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国家安全主义,即在全世界推行民主制度,揭制独裁国家的势力,要把所有具有侵略性的独裁国家演变为不具有侵略性的民主国家,从而达到国家安全的目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世界头号强国不是美国而是某个独裁国家,谁能阻止他的侵略和扩张呢?原因Yi战的借口(2003-05-02至今)1、中东石油。石油不是自己用的,而是作为结算货币,石油美圆。

  美圆原来与黄金挂钩,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改与美圆挂钩,就是原先一美圆等于若干黄金,现在等于若干石油。由于美国产油少,美圆结算的石油就是伊朗(80年代前)、伊拉克(90年代前)、沙特、科威特等给的。2、震慑伊朗输出革命。中东都革命了,美圆立即崩溃。3、震慑叙利亚,和平解决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和平很重要,牵扯到石油美圆。4、打击欧元圈。跟科索沃战争一样,只要导弹落下,欧元圈和中东的游资就拼命向美国跑。举个例子。一个酋长,有10亿美圆,中东不安全,自然找个安全的地方投资,用钱生钱。欧洲在中东边上,不太安全,美国最安全了。自然投钱到美国,美国自然繁荣。5、美国股票又涨了。雷声(生产战斧的)、通用(坦克)、波音(飞机)。6、震慑其他中东国家和恐怖分子。能在伊拉克解决恐怖分子当然比在美国好了。其他国家都老实点,当奶牛就行了,老实干活。7、校验武器,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保持中东占领权,保证军队军费,保护国民安全,保证地球中央(中东在地球中央)水陆交通畅通,腾出手来对付伊朗,输出民主样板(可惜是豆腐渣)等。阿富汗2001年10月7日至今

  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科索沃战争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较量,其残酷、激烈、持久程度是世界近期高科技局部战争中绝无仅有的。这场局部热战,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是,这一战争可以说是美国在世纪之交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的重大步骤和预演,它给国际战略格局和军队建设带来的影响是重大的科索沃战争充分暴露了美国独霸世界的狂妄企图,表明美国的霸权战略正在得到推进,它昭示我们必须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持高度警惕。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随之消失,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过近10年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以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为基本架构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初步显现。但是,作为全球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企图建立它领导下的、用西方政治和经济模式及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使21世纪成为美国单独主宰的“美国世纪”。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美国单独主宰的企图难以实现。但是,科索沃战争表明美国的霸权战略正在得到推进,多极化进程要比预想的复杂。这种霸权战略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危害,也引起我们的深刻的警惕。科索沃战争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太平,只不过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侵略换成了导弹攻击,直接掠夺别国换成了强行打开别国市场,“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贴上了人权、自由的标签。科索沃战争警示我们:霸权靠战争支撑,战争由霸权操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我们曾长时间喊过“狼来了”。今天,“狼”真的来了,而且还张开了血口,它野蛮残暴地吞噬了南联盟数千人的生命,包括我驻南使馆的3名同胞。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是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果实,幻想永远消灭不了战争。我们必须认清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反动实质,必须对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篇四: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文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文丘里的一篇论文文丘里主张采用两个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建筑使现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和娱乐性第一个是历史建筑第二个是美国通俗文化像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这些商业风格

  第十三节二次大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1.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圣约瑟喷泉(设计C·摩尔)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在设计思想及手法上()特征。A.文脉主义B.粗野主义C.解构主义D.表现主义[解答]“文脉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隐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Omamentation)。[答案]A2.下列这些观点分别是由()阐述的。Ⅰ.房屋是居住的机器;Ⅱ.少就是多;Ⅲ.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起先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城死去;Ⅳ.向拉斯维加斯学习A.格罗皮乌斯、密斯、格雷夫斯、文丘里B.勒·柯布西耶、密斯、C·詹克斯、文丘里C.密斯、勒·柯布西耶、文丘里、C·詹克斯D.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文丘里、C·詹克斯[解答]“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是勒·柯布西耶于1923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给住宅下的新定义,反映了勒·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少就是多”是密斯的名言,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性倾向”的理论依据。1972年7月15日,由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基在美国圣路易设计的低层住宅群被拆毁,这个时刻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C·詹克斯称为“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死亡,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时刻。《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文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文丘里的一篇论文,文丘里主张采用两个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建筑,使现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和娱乐性,第一个是历史建筑,第二个是美国通俗文化,像好莱坞、拉斯维加斯这些商业风格。该文就是对第二个装饰来源的阐释和强调。[答案]B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些建筑风格与流派有()。A.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Art-Deco派B.后现代主义、Hi-tech、解构主义C.后现代主义、粗野主义、解构主义D.后现代主义、构成主义、解构主义、Hi-tech等[解答]Art-Deco,即“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特殊的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特别是有机形态)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而主张机械化的美。美国“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威廉·凡·阿伦1927~1930年期间设计的纽约“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Building)。粗野主义(Brutalism)是20世纪50~60年代用来识别像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这样的建筑。构成主义是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青年艺术家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内容,如塔特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Hi-tech即高技派。[答案]B4.著名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毗邻,它们分别是()设计的。A.丹下健三、桢文彦B.贝聿铭、福斯特C.矶奇新、波特曼D.贝聿铭、格雷夫斯[解答]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是香港最大的一家银行,1981年由福斯特事务所设计,高180m,占地5000m2(上标),矩形平面,外露结构,是高技派的典型做法。[答案]B5.文丘里的名著()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理论著作。A.《走向新建筑》B.《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时间、空间与建筑》D.《后现代建筑的语言》[解答]《走向新建筑》是勒·柯布西耶于1923年把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文章汇集出版的一本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建筑的书。《时间、空间与建筑》的作者是S·古迪恩(S.Giedion)。《后现代建筑的语言》是C·詹克斯的一本有关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书籍。《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文丘里的早期著作,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答案]B6.建于英国伦敦银行区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与()建筑一样,是一座属于()流派的建筑。A.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现代主义B.纽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后现代主义

  C.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高技派D.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生态[解答]高技派是指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答案]C7.位于英国伦敦郊区的丘园是一座受到()园林类型影响的()形式的花园。A.法国古典主义、宫苑式B.阿拉伯传统、伊斯兰式C.意大利、文艺复兴式D.中国传统、风景式[解答]钱伯斯为英国王室设计的中国式的丘园(KewGarden),是浪漫主义向往“东方情调”的产物。[答案]D8.下述几个现代建筑思潮的英文译称,()是不合适的。A.Brutalism——粗野主义B.Formalism——典雅主义C.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D.Rationalism——地区主义[解答]Rationalism为“理性主义”。[答案]D9.下述几个高层建筑与其设计者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A.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雅马萨奇B.米兰皮瑞丽大厦——奈尔维C.芝加哥汉考克大厦——SOM事务所D.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约翰逊[解答]西格拉姆大厦的设计者是密斯。[答案]D10.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它属于()流派的建筑。A.贝聿铭,现代主义B.埃森曼,解构主义C.文丘里,后现代主义D.柯里亚,地方主义[解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埃森曼和屈米为代表的建筑师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解构主义”建筑。[答案]B11.《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是代表()思潮的建筑师()的理论著作。A.高技派,罗杰斯B.现代主义,路易·康C.解构主义,彼得·埃森曼D.后现代主义,文丘里[解答]文丘里是后现代派著名的理论家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费城栗子山的母亲住宅。[答案]D12.巴黎德方斯新区实现了现代建筑大师()的规划与构想。A.贝聿铭B.尼迈耶C.密斯·凡·德·罗D.勒·柯布西耶[解答]德方斯是巴黎市郊的一个高层贸易办公区,是巴黎市区西部的门户,具有现代化的先进交通组织与公用设施和构图新颖的高层建筑群。[答案]D13.二次世界大战后,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的建筑设计负责人是()。A.赖特B.勒·柯布西耶C.哈里森和阿布拉莫维茨D.伍重[解答]接受美国国会邀请,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组织将总部设在纽约。建筑设计的负责人是美国建筑师W·K·哈里森与M·阿布拉莫维茨,并邀请了十个国家的十位著名建筑师为建筑顾问。中国建筑师梁思成是其中之—。[答案]C14.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者是()。A.皮亚诺与罗杰斯B.沙里宁父子C.斯东与哈里森D.斯特林与戈文[解答]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由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该建筑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图书馆、工业设计中心和音乐与声乐研究所四部分。

  [答案]A15.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人是()。A.SOMB.贝聿铭C.雅马萨奇D.约翰逊[解答]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是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设计的,其立面底部的处理类似哥特式尖券。[答案]C16.以下()不是“典雅主义”的代表人物。A.约翰逊B.斯东C.密斯D.雅马萨奇[解答]密斯主张并发展了他的“结构就是—切”的观点,不属于“典雅主义”,而是属于讲求技术精美的代表人物。[答案]C17.下列建筑中()不属于“粗野主义”的作品。A.马赛公寓B.昌迪加尔行政中心C.山梨文化馆D.仓敷市厅舍[解答]丹下健三设计的山梨文化馆体现了他的以“新型的工业技术革命为特征”的建筑。他把各种服务设施设计成垂直向上的圆形交通塔,把各种房间设计成抽屉似的加在圆塔的托架上。体现其新陈代谢派的观点和用高新技术解决问题的倾向,而不属于“粗野主义”。[答案]C18.新陈代谢论是()提出的。A.前川国男B.丹下健三C.矶崎新D.慎文彦[解答]作为日本一个称为新陈代谢派成员的丹下健三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建筑中的问题。[答案]B19.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强调的是()。A.理性主义+浪漫主义B.地方性+人情化C.民族特点D.用新技术表现传统形式[解答]阿尔瓦·阿尔托原是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一位成员,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作品(维堡市图书馆和帕米欧肺病疗养院)曾被列入“现代主义”典型作品之中。20世纪中期他明显地强调与表现出强烈的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答案]B2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都非常重视,法国在巴黎西郊自1965年起规划建设一个著名的新区——高层贸易办公区,它的名称是()。A.德方斯新区B.魏林比区C.考文垂商业区D.林巴恩商业区[解答]二战后巴黎为限制市中心发展,制定了把工厂、办公楼搬到郊区及周围的巴黎改建规划,其中一个著名的新区就是位于巴黎西郊的德方斯新区。[答案]A21.纽约AT&T大厦的设计人是()。A.贝聿铭B.约翰逊C.格雷夫斯D.埃森曼[解答]纽约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厦是由约翰逊设计。约翰逊原是具有明显密斯风格的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转变为“非密斯派”。1984年建成的AT&T大厦就是离开密斯式玻璃幕墙形式并带有模仿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元素的建筑。[答案]B22.意大利广场的圣约瑟喷泉的设计者是()。A.理查德·迈耶B.格雷夫斯C.文丘里D.查理斯·穆尔[解答]意大利广场的圣约瑟喷泉是由一位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查理斯·穆尔设计的。这是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群和广场设计的例子。广场位于美国新奥尔良市,1979年建成。[答案]D

  23.隐喻主义思想是()思潮的产物。A.后现代主义B.晚期现代主义C.解构主义D.新理性主义[解答]隐喻是象征式建筑艺术中固有的一个特点,自古有之,但现代主义建筑根据当时的建筑发展状况,特别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应是建筑设计的首要因素。而斯特恩把隐喻主义(Allusionism)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而加以强调。[答案]A24.1893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是()建筑的一次大检阅。A.古典复兴B.浪漫主义C.折中主义D.现代主义[解答]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全面复活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是对刚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的一次沉重打击。[答案]C25.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师是()。A.斯特林B.福斯特C.罗杰斯D.伍重[解答]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是丹麦建筑师伍重,该建筑属于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典型作品。[答案]D2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属于()。A.几何形构图B.具体的象征C.抽象的象征D.隐喻主义[解答]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平面主要由两个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组成,这是从解决建筑与城市规划、邻近原有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产生的,被认为是属于成功运用几何形构图的实例之一。[答案]A27.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是()。A.强调应用传统形式B.强调应用地区性形式C.主张二元论D.主张表达高技术[解答]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文丘里认为建筑师不应抱“或此或彼”的态度,而应将彼此对立的东西都包容下来。明确宣布“赞同二元论”的哲学思想。在建筑中可以采用片断、断裂、二元并置等处理手法。[答案]C28.我国建筑师在近代前期采用的建筑设计创作方法基本上属于()。A.古典主义B.殖民地式C.现代主义D.折中主义[解答]20世纪20年代之前,折中主义在欧美建筑潮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我国建筑师们基本上接受的是学院派的建筑教育,采用的是折中主义的创作方法。[答案]D29.“粗野主义”这个名称最初是由()的建筑师()提出的。A.法国、勒·柯布西耶B.美国、鲁道夫C.英国、史密森夫妇D.日本、丹下健三[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五章第三节。英国史密森夫妇把自己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同政府机关所支持的四平八稳的风格相比,称自己为“粗野主义”。[答案]C30.“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是()。A.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B.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浪漫主义C.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D.文脉主义、地方主义、象征主义[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六章第二节。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总结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特征。[答案]C31.建筑大师密斯设计的范思沃思住宅(FamsworthHouse,1950)曾引发了法律纠纷,其主要原因是()。

  A.结构不合理造成浪费B.缺乏私密性

  C.违反了消防规范D.不符合规范要求

  [解答]住宅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该住宅四个立面则由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而使室内空间完

  全暴露于外,完全不顾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对于私密性没有任何的考虑。

  [答案]B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有“理性主义”(Rationalism)、“粗野主义”(Bmtalism)

  和“典雅主义”(Formalism)。下述各组建筑对应着三种思潮的是()。

  A.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伦敦国家剧院、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B.芝加哥湖滨公寓、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C.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昌迪加尔法院、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D.何塞·昆西学校、山梨文化会馆、布鲁塞尔博览会美国馆

  [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五章第二、三、五节。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昌迪加尔法

  院、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分别属于理性主义、粗野主义和典雅主义思潮。

  [答案]C

  33.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风格流派的建筑作品。

  A.结构主义B.解构主义C.高技派D.极简主义

  [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五章第六节。著名建筑师皮亚诺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

  杜文化中心是高技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答案]C

  34.下述各书是由后现代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所著的是()。

  A.《向拉斯维加斯学习》B.《后现代建筑语言》

  C.《建筑的意义》

  D.《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六章第二节。著名后现代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著

  作有《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答案]A

  35.20世纪初的“草原式住宅”是指()。

  A.芬兰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一种住宅

  B.建在郊区的庄园以追求草原牧歌式的生活

  C.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建在芝加哥地区的一种住宅

  D.美国建筑师沙利文设计的建在大湖地区的一种草原别墅

  [解答]见《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第二章第三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草原式住宅”体现

  了他“有机建筑”的设计思想。

  [答案]C

  36.下列关于“包豪斯”的有关论述()是正确的。

  A.“包豪斯”是英语的音译B.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C.注重建筑物的装饰D.常采用对称式构图法则

  [解答]“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最初为“魏玛公立建筑学院”,后迁至德绍改名为“德绍

  设计学院”。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具有以下特点: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采用灵活的布局方式;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进行设计;采用新的手法取得简洁的建筑艺术效果等。

  [答案]B

  37.“邻里单位”理论的提出,主要考虑了()。

  Ⅰ.城市干道划分邻里单位用地;Ⅱ.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Ⅲ.内部设置日常服务设施;

  Ⅳ.居住的安静和安全问题

  A.Ⅰ、Ⅲ、ⅣB.Ⅱ、Ⅲ、ⅣC.Ⅰ、Ⅱ、ⅣD.Ⅰ、Ⅱ、Ⅲ

  [解答]“邻里单位”的规划区居住理论,考虑到幼儿不要穿越交通道路,并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

  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服务设施并把居住的安静、安全、卫生放在重要位置。

  [答案]B38.()不属于“高技派”建筑。A.香港汇丰银行B.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C.伦敦劳埃德大厦D.斯图加特美术馆[解答]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不属于“高技派”建筑。[答案]D39.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A.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特别是新形式B.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C.在建筑美学上提倡外加装饰D.提供建筑设计的表里一致并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解答]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在建筑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其空间的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还提出了所谓四向度的时间—空间的构图手法。[答案]C40.()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观点。A.功能主义B.文脉主义C.隐喻主义D.装饰主义[解答]“功能主义”属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观点。[答案]A41.()不是贝聿铭的作品。A.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B.香港中国银行C.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D.北京香山饭店[解答]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由格雷夫斯设计的。[答案]C42.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纳艺术中心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它属于()流派的建筑。A.贝聿铭,现代主义B.艾森曼,结构主义C.文丘里,后现代主义D.柯里亚,地方主义[解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艾森曼和曲米为代表的建筑师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结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结构主义”建筑。[答案]B43.认为“设计的关键在于灵感,灵感产生于形式,形式启发设计”的建筑师是()。A.贝聿铭B.路易·康(LouisKahn)C.伍重(JomUtzon)D.夏隆(HansScharoun)[解答]这是建筑大师路易·康的观点。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对任务的了解而产生的,正如他说“设计总是有条件的”。[答案]B44.“马比丘宪章”是()组织指定的。A.CIAMB.AIAC.RIBAD.UIA[解答]1977年国际建协会议(UIA)在秘鲁首都利马开会,总结了从雅典宪章公布以后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比丘宪章》。[答案]D45.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理论的提出者是()。A.美国的西萨·佩里(CesarPelli)B.美国的C·A·佩里(ClarenceA·Perry)C.英国的霍德华(E·Howard)D.英国的史密森夫妇(A.andP·Smithson)[解答]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主张居住区内应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商店以及流畅的交通。[答案]B

  46.下述()一书是由后现代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所著。A.《向拉斯维加斯学习》B.《后现代建筑语言》C.《建筑的意义》D.《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解答]文丘里在第一本书《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之后又出了第二本书《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答案]A47.“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句话出自以下()建筑大师。A.赖特(FrankLloydWright)B.W·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C.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D.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解答]这句话出自密斯之口。他通过自己对钢和玻璃建筑的探索,为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作出了成功的榜样。[答案]C48.以下()言论出自挪威建筑历史与建筑评论家诺伯·舒尔茨。A.“伟大的建筑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单独构思”B.“我喜欢抓住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诗意的环境”C.“建筑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D.“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要么是他的作品,要么是我的作品”[解答]挪威建筑评论家诺伯·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答案]C49.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大会的主题是()。A.可持续发展的建筑B.城市化中的建筑C.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D.全球化趋势下的建筑[解答]1999年6月23日至26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答案]C50.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通过了()。A.《北京宪章》B.《里约宣言》C.《雅典宪章》D.《巴塞罗那宣言》[解答]1999年6月23日至26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布了《北京宪章》,这是继《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之后国际建筑界的第三个宪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答案]A51.下列三个建筑平面分别是()。

  A.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德国不莱梅福克博物馆B.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纽约世界博览会巴西馆、布鲁塞尔博览会芬兰馆C.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柏林现代艺术馆、阿尔托设计的赫尔辛基博物馆D.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尼迈亚设计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巴西馆、阿尔托设计的赫尔辛基博物馆[答案]A52.下列三个建筑分别是()。

  A.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墨西哥国会大厦、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B.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巴西利亚国会大厦、纽约联合国总部C.日本大阪市政厅、墨西哥国会大厦、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D.日本大阪市政厅、巴西利亚国会大厦、纽约联合国总部[答案]B53.下述著名公寓与设计者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A.马赛公寓——勒·柯布西耶B.干城章嘉公寓——杨经文C.芝加哥湖滨公寓——密斯·凡·德·罗D.米拉公寓——高迪[解答]干城章嘉公寓是印度设计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答案]B54.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的设计者是()。A.勒·柯布西耶B.多西C.高迪D.博塔[解答]印度建筑师多西把以柯布西耶和路易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与印度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植根于印度本土文化的新印度建筑之路。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正是这种典范。[答案]B55.“人体模数图”出自()。A.达·芬奇B.勒·柯布西耶C.维特鲁威D.博塔[解答]在现代设计史上对20世纪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勒·科布西耶。他运用建筑学的基本理论根据人体比例进行黄金分割,被称为模数设计体系。[答案]B56.建筑艺术被比喻为音乐而非绘画,因为()。A.建筑给人情感B.绘画、雕塑尺度相对比建筑小C.建筑艺术空间序列与音乐相似D.绘画比较具体,建筑比较抽象[答案]C57.密斯设计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空间组织特征可以概括为()。A.序列空间B.流动空间C.灰空间D.抽象空间[答案]B58.“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商的关键问题,一旦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我们的社会、经济、技术甚至艺术的问题都会容易解决……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造问题。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以上这段话是出自()之口。A.勒·柯布西耶B.安藤忠雄C.梁思成D.密斯·凡·德·罗[解答]密斯·凡·德·罗重视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他在1924年出版的《建造方法的工业化》一书中说到“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商的关键问题,一旦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我们的社会、经济、技术甚至艺术的问题都会容易解决……”在1923年出版的《关于建筑与形式的箴言》一书中说到:“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造问题。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答案]D59.“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出自于()之口。

  A.达尔文B.达芬奇C.马克思D.黑格尔[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一段名言:“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答案]C60.近年来在北京由外国建筑师设计了: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体育场和CCTV(中央电视台)大楼,这些建筑师分别是()。A.法国的安德鲁,德国的赫尔佐格,英国的福斯特B.法国的佩罗,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C.法国的安德鲁,荷兰的库哈斯,英国的福斯特D.法国的安德鲁,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荷兰的库哈斯

  [解答]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我国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CCTVHeadquarters)的设计师是雷姆·库哈斯(荷兰)。

  [答案]D61.这张照片显示的是1972年7月15日一组现代主义建筑被炸毁拆除。这个事件被后现代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宣布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这组被炸毁的建筑是()。

  A.美国雷特本的试验住宅B.英国哈罗新城的试验住宅C.美国圣路易的社区住宅D.芬兰赫尔辛基的社区住宅[解答]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出版的书名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中认为,1972年7月5日下午3点32分美国圣路易市炸毁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宣布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死亡时刻。[答案]C

  62.以下()建筑师不属于“纽约五人组”(NewYorkFive)的成员。A.P·埃森曼B.M·格雷夫斯C.F·盖里D.J·海杜克[解答]“纽约五人组”(NYFive),又称“白派”,代表人物有格瓦思梅、海杜克、彼得·埃森曼、迈克·格雷夫斯和理查德·迈耶。“白派”的对手称为“灰派”,包括罗伯特·文丘里、罗伯特·斯特恩、查尔斯·莫尔和弗兰克·盖里、伦佐·皮亚诺。[答案]C63.“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Regionalism)的学说是()提出的。A.C·诺伯格·舒尔兹B.K·弗兰姆普顿C.A·阿尔托D.L·巴拉干[解答]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答案]B64.《广普城市》(GenericCity)一文从涉及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认为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事实,其作者是()。A.柯林·罗(ColinRowe)B.弗兰姆普顿(K·Frampton)C.罗西(A·Rossi)D.库哈斯(R·Koolhaas)[解答]除《广普城市》外,荷兰建筑师库哈嘶还著有《疯癫纽约》、《小、中、大、超大》等书。[答案]D65.赖特(FrankLloydWright,1867~1959年)主要建筑作品之一流水别墅(KaufmannHouseonWater-fall)设计或建造时间是()。A.1959年B.1936年C.1911年D.1908年[解答]赖特主要建筑作品:1.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House)2.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Building)3.1907年伊利诺伊州罗伯茨住宅(lsabelRobertsHouse,RiverForesL,Illinois)4.1908年芝加哥罗比住宅(RobieHouse)5.1911年威斯康星州普林格林(SpringGreen,Wisconsin)建造居住与工作总部塔里埃森(Taliesin)6.1915~1922年东京帝国饭店(lmperialHotel)7.1936年流水别墅(KaufmannHouseonWaterfall)8.年代不详约翰逊公司总部(JohnsonandSon,Inc.,Racine,Wiscosin)9.1938年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Scottsdale,Arizona)10.1959年10月建成开幕古根海姆博物馆(TheGuggenheimMuseum)[答案]B66.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1969年)主要建筑作品之一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Pavilion)设计或建造时间是()。A.1959年B.1952年C.1946年D.1929年[解答]密斯·凡·德·罗主要建筑作品:1.1927年白森毫夫公寓大楼(WeissenhofApartmentBuilding)2.1928年德国克雷费尔德朗格住宅(LangeHouseKrefeld,Germany)3.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Pavilion)4.1930年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TugendhatHouse,Bmo)5.1933年德国柏林密斯·凡·德·罗住宅(MiesVanderRoheHouse,Berlin)6.1946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普莱诺范士沃斯住宅(FarnsworthHousePlano,IL)7.1948年湖滨公寓(LakeShoreDriveApartments)8.1952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ChapelofSaintSaviorIIT)

  9.1956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皇冠厅(CrownHallHT)10.1959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BuildingNewYork,NY)11.1968年梅隆科技馆(MellonHallofScience)12.1968年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Berlin,Germany)[答案]D67.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年)主要建筑作品之一萨伏伊别墅(VillaSavoy)设计或建造时间是()。A.1928年B.1930年C.1946年D.1950年[解答]勒·柯布西耶主要建筑作品:1.年代不详佛莱别墅(VillaFallet)2.1927年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3.1928年萨伏伊别墅(VillaSavoy)4.1930~1932年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ionSuisseALaCiteUniversitaireAParis)5.193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6.1946~1957年马赛公寓大楼(L'united'Habitation,Marseille)7.1950~1953年郎香教堂(LaChapelledeRonchamp)8.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答案]A68.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1969年)主要建筑作品之一包豪斯校舍(Bauhaus)设计或建造时间是()。A.1911年B.1914年C.1925年D.1957年[解答]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主要建筑作品:1.1911~1912年法古斯鞋楦厂(和A·迈耶合作设计)2.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3.1923年耶那市立剧场(CityTheater,Jena,和A·迈耶合作设计)4.1927年德骚市就业办事处5.1925~1926年包豪斯校舍(Bauhaus)6.1927~1928年丹默斯托克居住区(DammerStockHousing)7.1929年德国柏林西门子住宅区(Berlin-siemensStadtHouseinS)8.1936年英国英平顿地方乡村学校(VillageCollege,Impington)9.1937年格罗皮乌斯自用住宅(CropiusResidence,LincolnMass)10.1949年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HarvardGraduateCenter,Cambridge,Mass,TAC)11.1954年马萨诸塞州西水桥小学(WestBridgeWaterElementarySchool,TAC)12.195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汉莎区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公寓13.1977年何塞·昆西公立学校(JosiohQuincyCommunitySchool,SouthCove,Boston,Ma,TAC)[答案]C

篇五: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

  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②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十分方正简洁,但不单调。外部墙面上的钢筋混凝土三角形壁柱全部外露,柱与柱之间形成一个个圆弧形拱券,具有装饰建筑立面的作用。圆弧形拱券内是实墙面,没有开窗。③入口处向里收进,形成圆拱券形的门廊。门廊里是大面积玻璃窗,既突出入口,又使立面虚实有致,增强立面层次。④建筑为统一的白色,具有古希腊神庙的神韵。立面的顶端以简洁的矩形长带作为檐口,更添加了一丝古典的韵味。2)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爱德华·斯通主持设计。①平面设计的突出特征是采用庭院式布局。中央设水池、喷泉、绿植,同时上方悬挂铝制遮阳板,既调节了微环境,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以适应当地干燥炎热的气候特点。②建筑外部特征为一圈细长镀金色的钢柱支撑宽大轻薄的挑檐。柱廊内的墙体十分封闭,外层为预制陶块砌筑的、厚实的、带有印度风格的白色花格墙,用以隔热,内层为玻璃,用以采光。花格墙与金属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3)麦克格雷戈会议中心:由典雅主义设计倾向的代表建筑师雅马萨奇主持设计。

  ①会议中心采用对称式布局,有一条南北轴线,两个入口设在轴线两端。

  ②平面近似于方形。一层以中央贯通两层的廊式休息大厅为核心,两侧布以各功能房间。其布局模式类似于共享大厅,上有玻璃,两侧有柱廊,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③外观上严格对称,南北两立面完全相同,正中都是玻璃和金属框架构成的入口,两边是大片实墙面,与出挑的屋檐相接。东西两立面设有两层柱廊,柱与柱之间由锯齿形折板组合,形成尖拱式外表。

  4)纽约林肯文化中心:由著名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华莱士·哈里森和马克斯·阿布拉莫维兹设计,文化中心在布局方式和建筑形式的处理都表现出典雅主义的基本思想。

  ①文化中心由一组建筑群组成,以中央广场面向城市主要街道,入口处设有台阶,保持了广场的完整性。

  ②纽约州立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乐音乐厅为中心的主要建筑,这三座建筑形体处理得十分方正简洁,其主要风格元素是面向中央广场立面的柱廊。

  ③柱廊在竖向上分成两层,底层与建筑的入口门廊相结合。二层直达檐口,十分高大,但各个建筑廊柱具体的形式稍有差别。这一系列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文化中心的建筑既达到整体协调,与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以其简洁的建筑体量,精美的比例关系,优雅的气质表达了典雅主义建筑的美学取向。

  其他建筑:

  1)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塞尔特主持设计,科学中心主要由一座“T”形建筑和扇形大讲堂组成。①科学中心主体为“T”形,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跌落式布局,以取得与新老校园之间的协调与过渡。各功能区以“T”形为核心布置。“T”形左侧为扇形大讲堂。②建筑外部造型的主体形式为台阶形,这种造型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一贯模式,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感觉。

  ③建筑外墙面全部为混凝土构件,外饰面选取老校园主色调的紫色涂料,铝制玻璃窗。大片的玻璃窗被横向和竖向的构件以及做工精细的遮阳板分割,突出了建筑立面的变化。

  哈佛本科生中心的设计反映出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开始走向复杂化的趋势。

  2)柏林爱乐音乐厅:由现代主义建筑师汉斯·夏隆主持设计,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称为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

  ①音乐厅平面布局打破了剧院设计的常规模式,将观众厅围绕演奏台布置,使演奏台与观众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将观众席化整为零,分为许多小块的区域,之间用矮墙进行分割,并一层层高低错落地排列着,都朝向中央的演奏台。

  ③外部造型像一件乐器的音箱,完全由内部自由的空间所决定。墙体曲折多变,材质的选用也十分丰富,使得整个建筑物的内外形体都富于变化。

  3)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J·伍重主持设计。因其建筑造型新颖独立,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①歌剧院建在一座混凝土台基上,三个单体分别为歌剧院、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其余功能部分全部布置在地下。

  ②歌剧院的观众厅布置是楼座与池座相结合的惯用模式;音乐厅采用同柏林爱乐音乐厅相同的观众席围绕中心乐池的布置方式。

  ③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是在一个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台基上耸立着三组独立的壳体,音乐厅和歌剧院各由4块大壳体组成,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而立。远望去如同两艘巨型帆船漂浮在海面上。

  悉尼歌剧院以其丰富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以及丰富的屋顶第五立面,成为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

  4)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布罗伊尔主持设计。

  ①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层数不多,布局合理,平面布局独特,由两个“Y”字相连而成,同时合乎采光、通风与交通联系等功能要求。

  ②建筑形式是功能、材料、结构以及建造方法的完美结合,采用标准化的预制外墙承重构件,形体比例推敲细致,施工精准。其底部的树枝形支撑柱极具特色。

  一系列预制的结构构件使得这座建筑成为世界建筑的典范。

  5)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由著名建筑师贝卢斯奇主持设计。教堂独特的内部空间与建筑造型给人以惊喜。结构与光线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使教堂建筑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概念而达到了新的境界。

  ①主教堂平面呈正方形,四片向上的双曲抛物线形薄壳从正方形底座四角升起,并随着高度的上升逐渐变成四片直角相交的平板,以此组成屋顶。

  ②教堂的外部造型创造了高峻的崇神气氛,同时四片薄板形成的十字沟与四边形成的垂直沟不仅满足了采光要求,同时加强了教堂的宗教气氛。

  旧金山圣玛丽主教堂是整体性、简洁性与比例恰当的完美结合。

  查尔斯·柯里亚

  1)甘地纪念馆: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被认为是印度民族文化和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的成功典范。甘地纪念馆的建筑形式借鉴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样式,采用了当地建筑的构筑形式:坡屋顶、瓦屋面、红砖柱等。平面由51个带有金字塔屋顶的6m×6m的模数单元组成,并围绕庭院和水池自由布置,它们与庭院组成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①围合空间:为展室,房间墙体不设玻璃窗,采光和通风通过手动的木制百叶窗控制;②半开敞空间:作为展厅和参观者的休息空间,只有砖柱和屋顶,没有墙体;③开放空间:为下沉的水池或绿植和小品。纪念馆以一座座小巧精致的瓦屋顶建筑组成了一组优美的聚落群,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纪念馆的朴实无华也与甘地坚韧宽忍的精神相呼应。2)干城章嘉公寓:由著名的印度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主持设计。①公寓外部造型运用在一个立方体上做减法的处理方式。切出来的阳台与墙面形成凹凸变化,活泼了造型简洁的公寓,并形成了十足的雕塑感。②其特殊的造型方式源于当地炎热的气候,建筑师采用小面积开窗、错层布局、设置花园阳台等措施以保证建筑的隔热和通风。而花园阳台也成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元素。干城章嘉公寓设计,建筑师沿用了对气候的调节、空间分区等设计原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

  贝律铭

  √1)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由现代主义大师贝律铭主持设计。其采用三角形平面布局和极为简洁的形体组合,将功能、形式和环境三个方面完美结合。平面布局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两部分: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建筑师在东西两馆之间设计了一个广场,中央布置了5个大小不一、布局灵活的晶体状采光体,用以地下餐厅的采光。它们被组织在中心位于中线上的圆形区域内,既活跃了广场气氛,又加强了东西两馆的共同轴线。

  东馆立面的艺术特色:①东馆的主立面为“H”形,形体简洁,雕塑感极强。②处理与西馆的关系上,建筑师采用以简洁面对西馆的丰富,并在墙面上贴淡红色大理石,与西馆在颜色上保持一致。③拥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立面都是近似地矩形。④西立面有三个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缩,左侧安置巨大雕塑作品,以增强出入口意向。⑤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使建筑与环境结合紧密、相得益彰。东馆是贝律铭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成功地处理了建筑空间和形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2)卢浮宫扩建:由著名建筑师贝律铭主持设计,它的落成是新旧建筑关系协调的成功典范。扩建工程的地上部分以1大3小4座玻璃金字塔作为入口和采光天窗,由菱形和三角形玻璃组成,全部采用钢结构和玻璃覆盖,轻盈通透,尺度适中,体形纯净。以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建筑,同时又强烈地表征了型建筑的时代特征。其庞大的地服务空间与通道将全馆连成一片,成功地解决了卢浮宫交通混乱的问题,并将其与更远的城市交通有机地连接起来。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第二代建筑大师之一,是对现代主义具有最执着立场的建筑家。其在建筑形体和风格的处理上,在建筑光影的利用上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其提出建筑应具有“主体空间”与“附属空间”的理念。

  代表作品: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

  1)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主持设计。建筑师将主体空间的实验室与管道、楼梯等附属空间分开,并将附属空间围绕着主体空间布置。根据实验室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形式相同,功能各异的5个单元,其布置既相对独立又方便联系。

  研究楼外部造型由成组的塔楼组成,刚劲挺拔,简洁朴素。并将服务性设施暴露在外,但却没有粗野之感,反而具有古典建筑的典雅之风,故被称为“多元论”建筑。

  2)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主持设计。研究所由两座平行布置的实验楼组成,两楼之间是一个开敞的花园广场,实验楼以花园广场为中心,呈对称式布局。研究所的外部造型反映了内部使用功能。面向花园一侧为韵律感极强的5组塔楼。面向太平洋的一侧开窗,以提供良好的观赏视角。建筑外墙采用混凝土材料,且保留了施工时的模印和节点,有粗野主义的形式特征。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再一次运用了路易斯·康德“主体空间”与“附属空间”设计理念。重复设置的单元不但为平面功能带来便利,更为建筑造型带来韵律构图。3)埃克斯特学院图书馆: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主持设计。是康职业生涯设计的造型最为简洁的建筑之一。①图书馆平面形式为削去四角的八边形,首层的平面外侧环绕着主体的敞廊,二层到七层以一个阳光中庭为中心,四周围绕着书库和阅览室。服务空间集中布置在四角的井筒内。②建筑室内立面极具特色,四个立面均以巨大的圆形为母题,圆形洞口高四层,透过洞口四周的阅览空间可以相互对视,加强了空间的流通性。③图书馆立面采用当地的红砖,不做饰面处理,简洁朴实,以取得与校园里其他老建筑的协调关系。立面的窗洞由下至上逐渐变大,极具韵律感。建筑转角墙与洞交替布置,既是对主立面构图的呼应,又打破了原有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立面更富有特色。

  SOM事务所:

  1)兰伯特银行大楼:由SOM事务所主持设计,是以标准化预制混凝土构件来建造承重外墙的一个成功实例。构件呈十字形,上、下接头处是两个不锈钢的帽状节点,结构合理,形式新颖,虽然承重但不显得笨重;统一的构件使它的立面成规则的几何图案。2)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由SOM事务所主持设计。①教堂的结构由100个四面体单元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体都是由钢管组成构架,外贴玻璃或铝皮构成。②由三个单元组成一个大的构架,两两相对构成教堂的墙面与屋面。单元体之间以彩色玻璃链接,为

  室内带来独特的光线,以形成一定的宗教气氛。③教堂的外部造型以结构单元为表现对象,简洁新颖,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④建筑的顶端由17个刺向云天的、酷似“利剑”的小尖塔组成,视觉上给人以向上升腾的感觉,与中

  世纪哥特式教堂的构图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教堂创建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赋予了建筑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建筑艺术形象。

  新陈代谢派:

  √兴起于日本,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认为,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冲击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特性。表明了新陈代谢派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的基本立场。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丹下健三代表作品:山梨文化会馆山梨文化会馆:由日本新陈代谢派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主持设计。①建筑主体平面由4列16个混凝土圆筒构成,它们既是结构承重体系的要素,又是服务和设备空间。办公等功能空间设置在这些圆筒之间的空间里。其设计意图是,在建筑建成后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建或移除。②建筑外部造型独特,巨大的混凝土圆筒群尤为突出,使得该建筑呈现出超乎寻常的建筑尺度和独特的建筑形体。建筑表面不做饰面处理,保持混凝土材料的原真效果。在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楼板和圆筒的交接自然,并可按固定模数生长与变化。山梨文化会馆,体现了丹下健三注重建筑功能与结构相对应,不同结构满足不同功能的主导思想,同时也表达了新陈代谢派建筑的可生长、可变化的设计理念。

  高技派:

  20世纪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了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派倾向由此孕育而生。这一派的建筑师一方面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代表作品:巴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

  1)巴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由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共同完成。巴黎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是一座具有前卫姿态的、划时代的、开创性的建筑,是探索自由空间概念和艺术技术表达的重要作品。①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立方体,采用钢桁架梁柱结构体系,建筑跨度48m,室内空间没有任何支柱,且没有固定分隔,使得建筑平面与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灵活性。②建筑的外部形态被称为“内外反转”式形象。巨大的梁柱构件和钢桁架等结构体系、各种管道电缆等建筑设备全部毫无掩盖地袒露在外,并涂以鲜艳的色彩。人们可以从外部清晰地看到机械设备的运转,建筑内部各层均不设吊顶,同样将各种设备管道暴露在外。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超越了以往对历史符号的肤浅模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建筑技术的原生态概念进行了彻底地颠覆,以一种夸张、复杂、陌生、暴露、变化多端的建筑形象表现出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厄金斯

  极具才华的北欧建筑师、第二代建筑师,厄金斯善于处理建筑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能够适时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其设计特点是努力使房屋同自然相融合。

  拉普兰体育旅馆:由著名建筑师厄金斯主持设计,它大胆和独特的轮廓,地道的乡土风味和对地方材料与结构的巧妙运用,使它成为北欧有机建筑中的典范。①旅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为对外营业的饭店与休息厅部分,后面为客房部分。②基本材料为当地最方便获取的木料,有利于保温且与建筑所需要产生的形式一致。厨房部分采用砖石,以达到防火的效果。③室内家具、陈设的设计虽然显得复杂琐碎,但却使人联想到山区的农居。

篇六: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二战后美国人发现了纳粹设计的各种超牛飞机,细思恐极

  二战结束时,美国工程师在检查纳粹的武器时发现了被藏起来的纳粹概念火箭和飞机。其中最可怕的是EugenSanger的远程轰炸机antipodalbomber,这款载人超音速飞机的设计理念是在一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谢天谢地,这玩意从来没有工作过。历史学家AmyShiraTeitel在PopularScience上开设了令人惊叹的VintageSpace博客,来给我们介绍EugenSanger的故事。这位奥地利的火箭工程师设计了一款平底的概念火箭机身。火箭在被给予足够推进力的情况下,在轨道上会像弹弓上的子弹一样被发射出去。Sanger认为飞机会飞到天空的上层,然后掠过低空大气,就像你在池塘中打水漂一样。他认为一名飞行员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丢下一枚炸弹,然后返回指定的着陆地点。值得庆幸的是,这款概念产品从来没有生产过。虽然Sanger的初衷是将这款产品定位为客用或者货运飞机,但当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接受奥地利政府的资金时却被要求突出对映轰炸机作为洲际轰炸方面的潜力。也许对Sanger来说是不幸,但是对历史来说却是万幸。因为液体推进系统的概念在应用上太不靠谱,他的项目最终因为资金不足而流产。Sanger继续为纳粹设计实验火箭,但他的工作却被另一位纳粹火箭科学家WernhervonBraun夺去了光彩。vonBraun出生于德国,他看不起奥地利人Sanger的工作,而且劝说纳粹政府从Sanger的项目中撤出资金。在VintageSpace中,你可以阅读到美国工程师如何尝试Sanger的跳跃滑翔概念,JosephStalin还曾试图绑架Sanger为苏联工作。虽然这些设计无一奏效,但对于今天来说,从未实施的对映轰炸机依旧是一个可怕的未来概念。

  纳粹还曾想用传统大型轰炸机从德国飞到美国领空。飞行计划中还包括携带原子弹,当然,这计划从未开始实施。想象一下,携带着炸弹的德国纳粹和大型honkin飞机飞到纽约是个什么场景。

  德国佬其实很多项目都是针对美国的,从Daimler-BenzC项目到其它的空中飞行载具。

  例如远程轰炸机HortenHoH.XVIII。

  平底飞行器?这听起来就像是B-70Valkirie,USMach3用平底来依靠超音速冲击波进行巡航。很遗憾这款飞机只有两架,其中一架在拍照前被毁了。

  Sanger在战争结束后继续设计航天飞机。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为Messerschmidt-Boelkow-Bloehm设计了一款200吨重的蒸汽推动在铁轨上发射的航天

  飞机。

  靠液体氢氧推动的航天器能够携带1吨有效载荷进入轨道。之后的版本有一个完整的助推器,它让这款航天飞机成为能够进入一个真正单一轨道的运载工具。

  1985年MBB将这个伟大的航天飞机计划命名为SangerII,以纪念EugenSanger的开创性工作。

  Sanger在战争做了大量的实际试验,包括研究在飞船在轨道上发射时音速传动装置里的摩擦力。顺便说一句,助推器本质上就是被拴住的V2火箭。

篇七: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西方经济发展历程,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应该成为我国重点研究和学习对象。相关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

  今天,暂时对美国二战后,主要的经济发展策略进行介绍。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众群部干给递趣康健界境尚高求追生极积把努力魅化文统受感们人引等事故丽美传、篇吟室科;各观的贞忠导倡,或集征词诗情织组局分。动”活读诵典经华.中夕七在“爱展开

篇八: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二战后美国城市的发展

  单皓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3(027)006

  【摘要】分析现代美国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因素.重点叙述二次大战之后的大规模郊区化现象;后工业时代中心城市的衰落;汽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对城市结构的影响;政府的城市政策和规划控制在城市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以及面向城市现实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

  【总页数】9页(P72-80)

  【作者】单皓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712

  【相关文献】

  1.日本战后的右翼发展--从二战后的日本和一战后的德国比较看日本军国主义[J],卓尚栋2.全面剖析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简介[J],周颖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二重性发展趋势[J],曾国平4.汽车和美国城市的发展(二)[J],江洋5.二战后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比较及我国发展对策[J],王开阳;徐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九: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AmericaAfterWorldWarII

  08英语一班冯爽08571106

  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hipafterwar

  TherewasanimportantConferenceatYaltainFeb.1945,whichwascalledYaltaConference.Roosevelt,ChurchillandStalinattendedtheConference.TheYaltaConferenceestablishedthefundamentalof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hipafterwar.HereisthemaincontentoftheYaltaConference:1,Dealwiththedefeatedcountries,preventtheFascismfromemergingagain;2,RedistricttheareasofEuropeandAsiaandtheareasofdefeatedcoutries;3,SetuptheUnitedNations.Seeminglyitwasafairconference,butitssubstanceisthatAmericaandtheSovietUnionredistrictedtheworldintotwopartsaccordingtotheirownstrategicrequirements,,whichwasdeeplymarkedwithPowerpower.

  TheformofBipolarity

  BecausetheincreasingconflictofnationalintresetandideologybetweenAmericaandtheSovietUnion,theBipolaritywasfinallyformed.Hereistheprocess:In1945theYaltaSystemwasestablishment,whichsignedBipolaritytoform;In1946Churchilldeliveredhisspeech“IronCurtain”,whichwasthepreludetotheColdWar;In1947TrumanDoctrineappeared,whichmeantAmericacomprehensivelycarriedouttheColdWar

  Inthepostwarperio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powersincreasedandlaterledtoanewkindofwar,awarwithoutfighting.Itwasgenerallymarkedbyinternationaltensionandhostility.TheColdWarwasendedwiththedissolutionoftheUSSRin1991.

  WhytheColdWarappeared?Herearethereasons:1)Afterthewar,Americahadpowerfuleconomyandmilitary,whichrankedfirstintheworld,sohisambitiontodominatetheworlddevelopedincresingly.2)InordertocontainmentCommunism,soAmericabroughtoutTheColdWar.

  TheColdWarexpressedinthefollowingaspects:OnpoliticstherewasTrumanDoctrine;oneconomytherewasMarshallPlanandonMilitarytherewasNorthAtlanticTreatyOrgnization.

  TheColdWarhadagreatinfluenceontheworldandwecanlearnfromitthatideologyandpolicydominatehumansociety;andinordertoprevailovertheotherinscienceandtechnology,theydevelopedhightechnology,whichacceleratedtheprocessofthethirdtechnologicalrevolution

  HegemonybetweenAmericaandtheSovietUnion

  Inthelate1950s,KhrushchevchangedtheirstrategyandcarriedoutHegemony,theyrequiredtobeonequaltermswithAmerica.SoHegemonyburstoutbeteewnthesuperpowers.

  Fromthemidof1950stotheearly1960s,Relaxationandtensionexistedatthesametime,andAmericawasatadvantages.Hereistherelaxation:TheSovietUnioncooperatedwithWesterncountriesinitiatively,andsignedContracttoendtheoccupationtoAustriaby4countries,theSovietUnionadmittedfederalGermangovernment,andin1959KhrushchevvisitedAmericaforthefirsttime.Whilethetensionexisted,in1961,theBerlinWallwasbuiltandin1962theCubanMissileCrisisburst.BecauseAmericahasthefollowingadvantages:theyestablishedtheBrettonWoodsSystemandNATO,theyhadpowerfulmilitarystrength,sotheywereatadvantageinthefirststage.Fromthelate1960stotheend1970s,theSovietUnionMilitaryoccupiedAfghanistan,andtookfurthermilitarythreattoChina.WhileAmericarecognisedtheNormalizationofSino-USrelationsin1972,andin1973WithdrewtroopsfromVietnam.Becausein1973thetheBrettonWoodssystemdisintegratedandtheyfacedeconomiccrisisduring1973to1975soin1975Americawasfacedwiththe"Stagflation"phase.Fromthemidtotheendof1980s,Americacarriedoutsmall-scalelocalwarstocompetefortheThirdWorld,whichcalledStarWarsProgram。BecauseAmericagovernmentcuttaxrates,reducedexpenditureandgovernmentinterventioninbusiness,soin1982economyrecoveried.WhileTheSovietUnionfacedeconomicdifficultiesandthefinancialburdenoftheoccupationoffghanistanincreased.SotheyreducedArms,withdrewfromAfghanistan,recognisedtheNormalizationofSino-Sovietrelations,gaveupthespheresofinfluencewhichweregainedin1970sandrelaxedthecontrolofEasternEurope,thenfinallyexited.

  HegemonybetweenAmericaandtheSovietUnionhadagreatinfluence.ToAmericatheyfacedexcessivemilitaryspendingandfinancialdifficulties,sothecapitalisthegemonyshaked.TotheSovietUnion,excessivemilitarizationprocessofthenationaleconomyincreasedeconomicdifficulties,andintensifiedsocialconflicts,finallyledtothedisintegrationofSovietUnion.Totheworldtherewereaseriesofregionalconflicts,thetensionandturmoilexacerbated.

  BesidesthewarwiththeSovietUnion,Americawereinvolvedinwarsindifferentpartsoftheworldinthe1950sand1960s,atherownhomebrokeoutthecivilrightsmovement,whichinvolvegovernmentprotectionofindividualagainstdiscriminationbasedontheirrace,religion,nationalorigin,gender,ageandeotherfactors.Untilthe1950,Dr.MartinLutherKing,Jr.,ablackman,organizedaboycottofthebusserviceinMontgomery.In1963,KingledmanypeopletomarchtotheLincolnMemorialandthengavehisfamousspeech“Ihaveadream”,hisphilosophyofnonviolencedemonstrationswaswidelyadoptedintherapidlygrowingcivirightsmovement.In1964,hewontheNobelPrizeforpeace.MartinLutherKing,JrisanimportantfeatureintheUS,itishewhobroughtAmericatoanewworld,whereeveryisequal,nomatteryouarewhiteorblace.

  ThisismainlysituationaboutAmericaafterWWII,althoughshewasfacedmanydifficulties,shestillwentthroughandmadesomeprogress,andplayedanimportantroleatthestageofthewholeworld.

篇十: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二战后美国轻型坦克的发展(二)——百花齐放的设计

  作者:德隆来源:《坦克装甲车辆》2020年第1期

  德隆

  对于美国这个身处大洋彼岸的冷战两极之一来说,冷战期间其陆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抗击苏联的钢铁洪流。因此,一种能够通过空军快速部署并支援欧洲的装甲力量,无疑是美军所追求的,然而M41轻型坦克25吨的重量,使得空中运输这一目标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开始了新型轻坦的研制工作。

  对于M41研发时的预想作战环境来说,其安装的高初速76毫米坦克炮已经足以应对苏联二战时期研发的T34/85中型坦克,但是用于对抗和M41处于同一时期的苏联T54中型坦克,其配发的76毫米坦克炮火力就不怎么有效了。因此在1950年1月13日,底特律兵工厂的指挥部就要求研发一款可以安装在轻型坦克上的90毫米坦克炮,研发部门建议在T41轻型坦克上安装一门可以发射尾翼稳定破甲弹的90毫米低膛压滑膛炮,之所以建议采用当时技术还不成熟的滑膛炮是因为线膛炮的膛线会使得破甲弹在发射过程中产生自旋,从而影响其破深。这个项目被命名为90毫米T132型坦克炮,该坦克炮在后来接受的测试中暴露出了严重的精度问题,为了解决精度问题,其最后采用了浅膛线,后来这一改型被称为T132E3型90毫米坦克炮,这种坦克炮被安装到了T41E1型坦克的炮塔中进行了实验,这种安装了90毫米坦克炮的T41E1在之后被称为T49试验型坦克。

  T49的炮塔相较于T41E1高了159毫米,进行这样的改动是为了安装M47中型坦克所使用的双筒测距仪。T49轻型坦克一共可以携带46发90毫米炮弹,其中29发炮弹放置在车体前部右侧,9发放置在炮塔内的炮架下,8发放置在预备弹药架中,同时为了提升携弹量,原有的空弹壳回收箱被取消。T132E3型90毫米坦克炮被安装在T145型炮架上,其还安装有7.62毫米同轴机枪和直视望远镜,一个控制炮塔与火炮运动的试验型电传动系统被安装在了炮塔中。新式90毫米坦克炮的安装使得T49轻型坦克的重量相较于原来的T41E1型坦克增加了544千克。T132E3型90毫米坦克炮总共可以适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与高爆弹,其最大膛压仅为189.6兆帕,而作为对比,当时M46中型坦克所装备的M3A1型90毫米坦克炮最大膛压为262兆帕,M47中型坦克使用的T119E1/M36型90毫米坦克炮最大膛压为324兆帕。T132E3型90毫米坦克炮在发射T108E45型破甲弹时初速为853米每秒,在发射T142E3型碎甲弹时初速为792米每秒,而在发射T91型高爆弹时初速为732米每秒。

  两辆T49坦克的原型车于1954年5月5日被送往阿伯丁试验场,测试持续到1955年5月10日。测试结果表明90毫米坦克炮的安装工作是成功的,但是由于火力受到弹药的限制而显得不尽人意,其中破甲弹的精度还是太差,因此碎甲弹被认为应该当作反装甲主力弹药来使用。然而军方却失去了对T49坦克的兴趣,因为当时正在考虑其他武器的可行性选项,就连T41E1坦克本身都被定性为了一种临时坦克。

  在后来1958年11月25号的报告中显示,凯迪拉克汽车分部还曾建议使用M48中型坦克的90毫米坦克炮来增强M41A1坦克的火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改装可以在M41A1坦克增重680千克的前提下完成,完成改装后的M41A1坦克携带有44发炮弹。由于拆除了测距仪,有人建议将T156型直视望远镜改为试射步枪以增加坦克炮的射击精度。然而此时的研发工作主要重心位于更加先进的轻型坦克方面,所以在如何改进M41A1上并没有多少的兴趣,虽然早在1952

  年6月,军械委员会就已经有了一个在M41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发一款安装有105毫米坦克炮的无人炮塔坦克的方案计划了。

  无论是T37、T41/M41还是T49,都可以看出美军在二战后对于轻型坦克的重视,要知道当时T41轻型坦克的价格可绝不便宜,而陆军军方一下子就定下了100辆的订单,后期还增加到了1000辆。但是美国陆军内部保守思想横行,同时来自战争的紧迫感使得很多有先见性的计划并没有继续下去,实在是十分可惜。

  虽然T41E1轻型坦克在1951年被投入生产,但是其并没有完全符合陆军野战部队的所有要求,仅仅是作为一辆应急坦克而投产的。陆军当时需要的是一款更轻、更经济,同时拥有更长行程的轻型坦克。而在这段时间内,军方对未来所需要的坦克进行了持久的讨论。在1952年2月下旬于阿伯丁试验场举行的第四次坦克弱点会议(TankVulnerabilityConference)上,弗洛伊德?希尔提出了一个关于这个方向的有趣提议,他的陈述总结起来的主题为:坦克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攻击固守步兵的装甲载具,其反坦克的能力反而是次要的。他建议应该设计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来分别对付不同的目标(反步兵等轻型目标和反坦克等重型目标)而不是开发一种多用途的坦克来对付多重目标。负责反步兵的坦克应该拥有厚重的装甲来抵御反坦克火力的攻击,并且安装一门轻量化的大口径坦克炮用来发射高爆弹。而负责反坦克的坦克则拥有一门小口径的高初速坦克炮,同时拥有高机动性和轻装甲,其依靠机动性来保护自身。这一思路根本上就是美国二战的坦克歼击车思想的延续(例如M18型坦克歼击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提议因为二战时美国的坦克战经验而被否决。同时希尔先生还认为正在开发的OTNO(M50式自行6管105毫米无后坐力炮)是一个十分符合反坦克要求的载具。

  为了满足陆军对于新式轻型坦克的要求,底特律兵工厂开始了许多设计实验,其中一个轻型坦克的设计为17吨,发动机安装在车体右侧驾驶员旁边,炮塔后置,坦克炮采用76毫米炮,乘员配置为4人车组,其中驾驶员位于车体右侧,而炮手、车长与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而在1952年1月,一个轻型坦克的全木质模型被制造出来,这个模型为同年4月份举行的第一次问题记录会议(QuestionMark)提供了数据基础。

篇十一: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二战以后,美国全面推进全球霸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全球战略内涵,试图霸权合法化,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还有文化三个方面,详解如下:

  一、经济战略演变简介:二战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由贸易阶段、调整阶段和多元化阶段。外贸政策的持续转变,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客观事实。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要防止“被”全球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化解外贸纠纷。二、政治战略演变过程详解: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

  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把缓和东西方

  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

  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三、文化战略演变过程: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美国政府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项工作之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以及在朝野受到的重视都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既是冷战中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需要以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出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国优越论以及美国应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义传统。1948年,美国国会专门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强调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并授权美国政府指导国际“情报、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作为冷战纲领的著名的NSC68号文件把宣传工作与军事、经济、资源并列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利用国际广播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心理战,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它“不能吵闹、刺耳”,必须“保持富有人情、手法灵巧”的特点。同时,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得力助手

篇十二: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二战论文20xx字

  篇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论文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和平运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战

  争本身的巨大破坏性刺激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战争中出现的核武器成为和平运动贯穿始终的斗争目标;战后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对和平运动有利;战争本身及战后改革将德、日法西斯势力改造成为和平力量;发展中国家成长壮大,成为和平运动的生力军;联合国组织对和平运动的声援和支持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和平运动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

  1

  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6

  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最大危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参战人口达17亿。二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按当时的价值),共有5000余万人丧生。战争共分5个阶段,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显地反映了战争对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依赖以及经济潜力、政治潜力、科学潜力和军事潜力在夺取胜利中的密切联系。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2.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

  2

  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3、美国和苏联为了在全球称霸,展开全面斗争。在政治上双方各自拥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经济上美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苏联实行计划主义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虽然美苏双方没有正面开战,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对其它国家发动战争,如美国的越南战争,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文化上苏联推行共产主义,美国推行民主主义。最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冷战格局。4、由于双方都有足以摧毁地球的核武器,因此双方都不敢开战,二战结束后几十年没发生新的世界大战。5、交通规则方面的影响,德国是实行靠道路右侧行驶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德国在被占领国家中强行统一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如在奥地利,捷克等靠左行驶的国家强行改为靠右行驶,令靠右行驶得以在欧洲普及。虽然德国战败但靠右行使的交通规则得以保留。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地区在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后,在美国,苏联等国的影响下全部由靠左行驶改为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

  二)、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3.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是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潜伏着各种危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给了大英帝国致命一击,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3

  四、联合国诞生联合国由中、美、苏、英等国在战后创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它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联合国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另外,联合国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篇二:二战史论文二战史论文题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专业:历史学年级:20xx级本科2班姓名:沈娜学号:1030106024041陕西延安大学20xx-11-20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内容提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又不同与政治,他有自身的规律。不仅要靠政治上的“得道”、经济上的实力、军队的勇敢、武器的精良,而且还要考知道战争的军事思想的正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有许多的原因,如政治、经济、武器装备、军队的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只是想从苏军在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的片面性与脱离实际来做进一步探讨,谈谈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的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的进攻战略,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关键词苏德战争初期军事思想进攻战略(进攻反击)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事思想上得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最终直接反应在战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给苏联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苏联领导人一开始只把这次战争看成了“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他们仅仅把自己的利益房子啊最高点,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

  4

  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估计到战争会发生,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确定了反击战略,要将敌人打回并消灭在他们得领土上,脱离实际。战略是对战争的全面谋划,苏联的进攻战略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而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最终是苏联在战争中自食恶果。

  一、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战备中的反应。军事思想,也叫做军事学说、军事理论,是一个国家对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未来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它也是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方法的指导原则。苏德战争爆发前已经对未来战争确定了一条进攻战略,认为只有进攻才能粉碎侵略者,而对遭遇战、迂回战等没有做认真的研究。十二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苏德战争共三卷,其中反复强调战略行动的主要类型是进攻,认为在武装冲突中只有考精工才能取得胜利的观点是无法动摇的。六十年代,苏联出版了由瓦·达·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中也强调进攻。战争前夕,确定了进攻战略,以攻为主。丘列涅夫将军提出《现代防御战的特点》的报告,说道:战役中的防御缺乏研究,但是,没有引起领导阶层的注意。战前苏联的作战计划只重进攻,防御被忽视,他们认为防御只在地区性,并不在全线,所以战前苏联只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堡垒防线,没有武装斗争的全线构筑永久性工事,出于进攻思想换拆除了1939年旧边界上的工事,无疑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况且苏军在军队部署上明显存在欠缺,非常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对于发动进攻来说,军队没有完全展开,对于进行防御来说,有没有足够的纵深,但是其进攻战略是毫无动摇的。二、此种片面军事思想所导致的恶果。(一)导致此种军事思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5

  首先,战前苏联领导阶层对未来战争看法与估计并不符合这场战争的客观实际。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帝国主义对苏联的第二次武装干涉,而是一次全世界革命力量、进步力量、民主力量反法西斯侵略和奴役的战争。并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还出兵波兰,其行为无疑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了德国的侵略行为,孤立自己,对客观形式的估计不到位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军事思想。

  其次,苏联对未来希特勒的侵略确定的是一种进攻战略,也可以叫做“进攻反击”,它不符合战争哲学的辩证法,也没有正确的反映出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的防御应该是“防守反击”,向苏联那种进攻反击的战略根本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防御原则。

  从战争哲学角度看,攻和守,进和退,世医対矛盾的两方面,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只重视进攻而忽视防御,把进攻看作战争的主要形式,把防御只看作从属的形式,显然是一种绝对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单纯的进攻战略是一种机械的,

  不和战争规律的战略思想。德军使用总体战、闪击战,“第一天就像苏联大举进攻,以强大而密集的装甲坦克和摩托化部队投向苏联境内,而且都实施了毁灭性的分割突击”①,苏军一时缓不过来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失误,必定会手忙脚乱,无法应付,导致失利。最后,战争初期由于此军事思想的指挥带来的严重后果恰恰鉴定了此种军事思想的不合理。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以强大的兵力向苏联西部边界发动进攻,第一天苏军就损失惨重,66个机场被炸,损失1200架飞机,领地也被占领了150多平方米。(二)然而这一军事思想带来的恶果还不仅仅如此在德军强大的攻击下苏联防御不足,装备、武器不足,敌强我弱应该立即

  6

  转入防御,避实就虚,躲开锋芒,尽量给敌人造成错觉,分散敌人的力量,然后再组织优势兵力迂回穿插,争取战略主动。但是苏联领导人依旧以此军事思想于22日夜发布第三号命令,“命令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突击围攻侵入的敌军,这两方面敌人集结和展开进攻的地方,敌强我弱等于自投罗网”。②

  首先,西方方面军遭到了惨败,没有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注意与反省,却把西方方面军的司令与将领予以军事处理。

  西北方面军的反突击失败,被迫撤离边境,西南方面军的反突击开始稍有成就,同敌人展开了一场坦克战,但也未能达到合围敌人的目的,在6月底出现了紧张局势。

  其次,苏军的技工战略一开始就招致了严重的后果,到7月9日,德军在西北方向上以推进到普斯科夫,在西部方向上进展到日洛宾——英吉廖夫——维切布斯克,西南方向前进到日托米尔。苏联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俄罗斯的一部分。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请求见斯大林提出加强西南战线力量,建议把西南方面军全部撤过第聂伯河,主张放弃基普,斯大林很生气并撤了朱可夫的参谋长的职务。9月7日,西方方面军战区告急,斯大林仍坚持坚守基普,战区司令布琼尼一再要求撤退,也被撤职,“9月13日基普被德军合围,四个集团军被困,约65.5万人被俘,造成了有一次巨大的损失”③。

  三、结束语。苏德战争初期苏联方面由于斯大林那种僵硬的、形而上学的、脱离实际的思想方法作用以及当时国内政治形式与生活的不正常,政治上极“左”路线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滋长,什么事情都是斯大林说了算,最终是苏联初期军事思想脱离实际,具有片面性。而在其指导下的进攻战略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小。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期频频发动进攻,步步招致失败,到1941年12月6日,德军已经打到列宁格勒、莫斯科城下,西南越过了北顿涅斯河,苏联欧洲的大部分领土沦陷。以上的一些观点、看法是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老师给与批评指正。注释:①.谢·帕·伊万诺夫:《战争初期》,243页

  7

  ②.图哈切夫斯基:《现代战略问题》,20页。莫斯科,1926年③.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中文版,360页参考文献[1]:亚历山大·热列兹尼科夫,《战无不胜的绝世帅才朱可夫》[M],京华出版社,20xx年5月[2]:柳值(杨存堂),《世纪性的实践》[M],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3]:朱可夫《回忆与思考》[M],莫斯科,20xx年4月[4]:李言《斯大林》[M],中国长安出版社,20xx年2月篇三:二战论文文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致使二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于是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约有600万死亡其中400万军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而这场浩劫也最终在人类的鲜血与眼泪的伤痛下落下帷幕。二战给人的教训是深刻的,而深刻检视战争爆发的根源,有益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避免历史

  8

  悲剧的重演。一、战争深刻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当今世界加强经济合作交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对战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的论断仍然不失其深刻性和正确性。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20世纪20年代一方面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帝国已将有限的原材料、土地和市场瓜分完毕而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新兴工业国其经济增长迫切需要资源和市场。由于当时世界经济体系还处于无序的发育期,这些国家只有通过硬实力的比拼来强行夺取资源。另一方面,一战使包括战胜国在内的欧洲遭受重创经济整体缺乏动力出口市场完全依赖远离战火的美国。然而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则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正是在这种困顿、混乱与不满中德、日、意选择的法西斯道路得到了民众的追随。经济危机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的一个借口。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又有两点值得提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片面谋求利润、牺牲普通劳动者福利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得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供给的扩张,这是导致经济大衰退,并最终导致战争悲剧的原因之一。第二,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与国之间经济矛盾激化,使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今天,人类在设计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无疑应深刻记取这些教训。二战结束后,人们鉴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联合国、IMF、WTO等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制度化创造了条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加强合作,防止和抵御各种危机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理性因素。二、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怪胎,警惕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仍是当今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战的爆发,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势力在德、意、日猖獗的结果。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

  9

  的怪胎。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是德、日两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直接祸首。德日两国的法西斯主义根源和特征有所不同。德国纳粹主义思潮是民族主

  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德国是一个有着极深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对其民族性异常看重。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则是这一民族主义情绪的催化剂。条约空前的苛刻性和掠夺性,引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希特勒恰好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利用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则可谓是掠夺发展资源的道路。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要向帝国主义迈进之际,世界各大国的势力范围早已划分完毕。而日本本身又国土狭小,资源极端匮乏。因此,靠武力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成了日本的战略方针。

  德日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共同点是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曾鼓吹:亚里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统治其他民族,并消灭其他劣等民族。同样,日本的军国主义核心是大和民族至上论,在战争期间对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

  尽管德日法西斯掀起的极端种族主义战争已被世界人民彻底打败,然

  10

篇十三: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美国的生活方式

  ※社会时期的背景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描述的丰裕社会。美国设计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两次大战期间,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1、出现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2、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二战后出生的“战后婴儿”从家庭消费力、对传统价值的淡漠感、对新事物的喜爱等方面都不同于父辈们,为了适应这代人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就需要新的设计和文化形式的出现。另外丰裕社会于50年代末期开始成熟,妇女的经济独立成为一不可忽视的潜在消费力量。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决定了单一垄断风格将不复存在,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风格,设计开始出现在风格上的折衷主义方式,也越来越重视短期消费需求。60年代消费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西方消费的主要方式与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美国生产能力的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在1918年之后转变成为一种消费高潮。从一开始,美国的设计运动就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气息,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设计遵循的实则是“形式追随市场”。虽然缺乏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学究味,也缺乏理想、充满试验的设计运动和设计集团。但市场机制本身具有惊人的供求关系调节功能,为了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不得不提供不同的产品、包装,利用各种广告来促进销售,这种背景使美国的设计比欧洲更加具体、范围也更加宽泛。

  并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设计风格,流线型和随后出现的有机造型成为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美国职业设计师的出现背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出现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尽管第一代职业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但他们都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跻身于设计界的,他们的工作使工业设计真正与大工业生产结合起来。

  如果说德国人对于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教育体系,进行了大量试验,把社会利益当成是设计教育和设计本身目的。那么,美国对于世界设计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了工业设计,并且把工业设计职业化。沃尔特·提革(WalterD.Teague,1883—1960)。是美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之一。罗维(RaymondLoewy,1893—1986)1919年罗维只身到达美国,身无分文。开始为时装杂志画插图,收入颇丰,直到1929年,因为工作过于繁忙而收手。1929年取得第一个工业产品项目,即英国企业家格斯特纳委托的复印机设计。1930年用赚到的钱在圣·特洛佩兹购买了自己的第一栋房子。1931年与珍·唐森结婚。1933年同时接到希尔斯·罗布克百货公司、宾夕法尼亚铁道公司、灰狗公司长途汽车和汽车公司的企业形象标志。并且在法国巴黎附近买了一栋巨大的古老建筑——桑斯古堡。1934年罗维与李·西蒙逊一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当代美国工业艺术展》展出了自己设计的“设计师办公室”。与此同时,罗维在伦敦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办事处,与哈柏汽车公司合作为这个公司设计哈莫比尔汽车系列。1936年与海军设计家乔治·萨博一起为巴拿马铁路与轮船公司设计了一条内部具有旅馆设施功能的游船。1937年在自己纽约的公司开始了建筑、室内设计部,并且重新设计了纽约豪华的时装公司TheLord&TaylorFashionstore。同年,他设计的GG-1型流线型火车头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获得交通工具部分的金质奖章。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949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刊登专文介绍罗维,并成为该期的封面人物,也是第一个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的设计师。同年,在纽约的公司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建筑设计部。1953年为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设计的新汽车“星线”(theStarliner)投入市场,这也是该公司销售最好的车型之一,采用简洁、整体的造型特征,一反当时流行的夸张装饰方式。同年,他的自传成为德国的畅销书。1954年设计了灰狗长途汽车公司的光巴士,为德国陶瓷工厂罗森泰尔设计2000系列餐具。1957年罗维在巴黎的公司——CEI,为英国石油公司(BP)设计企业形象和标志。1960年与合伙人斯纳斯联合推出新的超级市场方案,这种巨型超级市场兼卖食品与日用百货。1962年为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设计了最后一个项目:阿旺提(Avanti)运动汽车。1964年设计肯尼迪纪念邮票。1968年在巴黎的公司为“壳牌”石油公司设计企业形象与标志。同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宇航局当设计顾问,直到1974年。1974年为苏联设计“莫斯科人”汽车,这也是苏联政府委托西方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1933年起,为灰狗公司设计的观光巴士。包括汽车、汽车内部、标志、色彩计划和企业形象。1934,卷笔刀设计亨利·德雷夫斯(HenryDreyfuss,1903—1972)在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师中,他在许多方面与众不同。他不追求时髦的流线型,尽量避免风格上的夸张,并拒绝出于商业上的利益而对先天不足的产品做纯粹的整容术。德雷夫斯对人机学很感兴趣,他的著作《为人民的设计》开创了关注于这一学科的传统。

  他于1929年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其最有影响的设计之一是他为贝尔电话公司设计的电话机。20世纪初期电话的样式Model3000电话机,设计:亨利·德雷夫斯,1937亨利·德雷夫斯成功的核心在于他对于人的关注,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和功能等,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体的度量》一书中,这本书帮助建立了作为设计师基本工具的人机学体系。[流线型设计与“计划性废止制”的提出]流线型风格(StreamliningStyle)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对自然生命的研究以及对于鱼、鸟等有机形态的效能的欣赏。这些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潜艇和飞艇的设计上,以减少湍流和阻力,到1900年,“泪滴”状已作为最小阻力形状而被接受。在工业设计中它逐渐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不但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而且还渗入到家用产品的领域中,影响了从电熨斗、烤面包机到电冰箱等的外观设计,并形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流线型与艺术装饰风格不同,它的起源不是艺术运动,而空气动力学试验。有些流线型设计,如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但在富于想象力的美国设计师手中,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流线型在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它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寻找一种迎合大众趣味的风格,流线型由此应运而生

篇十四: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战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

  从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两方面来对国际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进行比较

  战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是以国际主义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特征的,

  从本质上来说,国际主

  义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在设计风格上,都具有反装饰传统,形式简洁,注重功能,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特

  点;在设计形式上,由于米斯•凡•德洛“少就是多”的观点影响,

  在过分强

  调减少形式的同时,漠视了功能需要,而走向了不强调形式的形式主义道路,

  背离了现代主

  义的基本原则。

  国际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还存在着明显的本质差异,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在欧洲发展

  起来的现代主义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特征,

  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目的仅仅体现

  在功能的追求和符合机器工业的现代设计形式美的创造,

  而在美国形成的国际主义中,商业

  化特征使设计成为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手段,

  功能与形式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可利用工

  具,为大众服务的目的也转化成为企业服务,为效益服务的附庸。

  国际主义风格的两种表现

  国际主义风格是在美国兴起的并反过来又影响到欧洲国家。

  它从建筑设计领域逐渐渗透

  到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之中,形成了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和德乌尔姆设计学院一一布劳恩______________

  公司的设计体系,并在6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

  对现代主义设计的评价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是国外近现代建筑史上影响范围最广、

  时间最长、争议最多的一

  种风格流派。它在总结了新建筑运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建筑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经济性。

  2、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题,反对多余的装饰。

  3、

  其中,以格罗披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以及奥图为代表。

  国际主义的开端

  1958年,米斯•凡•德洛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

  The

  SeagramBuilding),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帝(GioPonti)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

  PerelliBuilding

  ),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为取得形

  式的单纯、简约,以致到了无视建筑功能要求的地步,使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第一,

  形式

  第二的原则至此让位于形式第一,

  功能第二。玻璃幕墙,钢架结构的方盒子建筑迅速地在世

  界范围内蔓延开来,真正地达到了“国际化”的目的。

  自由塔

  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在自由塔模型揭幕后说,

  今天无论对纽约,还是对美国来说都是一

  个好日子。自由塔的建造使纽约得以重新构筑这座城市在“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失去的

  天际一角,它将成为曼哈顿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由塔的主体结构高度仍然为1776英尺(541.3米),以象征美国建国的年份一一1776

  年。据主建筑师蔡尔兹介绍,大厦的

  70层将作为办公区,70层以上将利用悬索结构建立一

  个用于观景的公众区域。电视天线和用来供电的风力发电机也将建在大楼的顶部。

  加上顶部

  的电视天线,自由塔总的高度将超过

  2000英尺(609米),稳居世界建筑高度之首。

  自由塔的奠基典礼将于明年“9・11”三周年纪念日举行。大楼将于

  2008年竣工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

  形成高度功能

  化,非人情化、理性化的风格,其中的“通用体”

  (Univers)和“赫维提卡体”(Helvatica)至

  今仍在流行。

  1

  国际主义的风格体系(产品设计)德国战后的乌而姆设计学院和联帮德国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所体现的冷漠、理性化、

  系统化、减少主义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完善了国际主义的风格体系。

  欧洲各国的工业设计发展

  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二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成熟工业时期的设计是以现代主义为其主要风格特征的,

  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

  会状况为其注入了丰富的内容,英国的政府扶持型发展,法国的装饰传统影响,意大利独特

  的民族风格,以及斯堪的纳维来诸国注重自然材料,

  注重手工艺传统的个性,和战后日本的

  双轨制发展体系,都使得统一化的现代主义风格中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这一时期所

  造就的一大批国际设计大师,如格罗庇乌斯、

  米斯•凡•德洛、勒•柯布希埃、雷蒙德•罗

  威等等也以他们卓越的设计成就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内涵和表现特征。

  因此,这一时期

  是设计史上明显地具有整体风格形态的时期,

  这种整体风格状态充分体现了工业设计的巨大

  涵盖力和包容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现代设计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

  二次大战后,各国纷

  纷成立的工业设计协会,以及在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957年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便充分说明了工业

  二次大战前的英国伦敦地铁,由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佛兰尼•

  皮克领导的伦敦地铁

  设计规划。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丹尼尔•贝尔与《后工业社会之来临》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1919—)在他出版了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之来临》一书

  中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一词,它界定了战后

  6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

  变革。从设计领域中观念变革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后工业时代”的设计表现

  1、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功能结构方面的一系列科学的、物质的法则、规律和原理,已经迅速为设计者所掌握,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适用性已不再成为设计中的难题用来判断设计水平的高

  低。艺术上的趣味、风格重新提到消费者的面前,

  工业品被要求具备文化的品

  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并且在人为环境中产生审美的感情效应。

  2、第三产业一一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巨大发展,为满足人们除生产劳动之外的娱乐、旅游等精神需求创造了条件,就设计而言,设计师不仅要对实体的物进行合理设计,

  更要重视

  全社会的组织、秩序和文化活动的设计。

  3、这一时期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是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趣味,这也促使设计风格的演变趋向时尚追求和形式化倾向。

  4、宇宙空间的开发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使“高科技”成为共同的时尚爱好,

  技术的表现一反往日融入功能和形式之中的状态,而独立成为设计表现的主题。

  在设计中,

  5、化学工业为设计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在质量、

  _________

  可塑性及价格方面,都具备着较大的优势,从而成为设计领域广泛采用的普及型材料。

  6、智能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设计进入电脑时代,产品外观的更新速度加快,品种增多,为多样

  化、个性化、人性化、非标准化的设计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7、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公众参与的形式出现,影响着最普通人的审美情趣,风格多元化为多种多样

  设计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参照。

  现代主义之后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

  Pastmodernism),严

  2

  格地说应当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

  它以对现代主义的反拨和修正,界定了与其截然不同

  的形式风格。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

  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

  后现代主义

  以追求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的特征,因此,后现代主义似乎并不具备严格的理论上的变革,

  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

  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种观念,倒不如说是一种风格样式来得更加确切。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束

  1972年,由日本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普鲁帝•艾戈(Pruitt-Igoe)公寓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风

  格的结束,美国评论家、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

  CharlesJencks)大

  声喊到:“现代主义死了。”从此,首先在建筑界鲜明地打出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旗帜,而

  后影响到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并于80年代走向顶峰。其中,

  以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装饰的“狭义后现代主义”到

  90年代初期开始衰退,

  而注重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挑战的“广义后现代主义”则一直延续至今。

  波普运动——一种流行文化的开始

  “最近几十年中,没有任何一场艺术运动比在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纽约和伦敦的

  后来被称为波普艺术的运动那样在一个通俗化的水平上与应用艺术如此无法分割地交织在________________

  一起。”

  “POP—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理查德的绘画探索

  波普艺术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英国,最早的波普艺术品被公认为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弥尔顿1956年制

  作的一幅小型拼贴画〈〈

  _________

  波普艺术的特征

  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

  和冒险的、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充满了战后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波普设计的特征

  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

  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PeterMurdoth)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

  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质的服装都风

  行一时。克拉克(PaulClark)在同一年设计了一系列一时性的波普消费品

  ,包括钟、杯盘、手套

  及小饰物等。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之上

  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这一系列产品在

  ,而不管其功能如何。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了仁

  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一些商店里出售。

  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

  ,如琼斯(AllenJones)在

  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它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玻璃桌面。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A具有高度隐寓和象征的设计风格,

  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设计,西萨•佩利(Cesar

  Pelli)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等等,它们虽然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反动立场上,去卩不是以历史主义的

  表现为特征,而是通过诗一般的象征和隐寓达到特殊形式所产生的象征主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广义的后现

  代主义”,

  以区别于单纯追求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狭

  义后现代主义”。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是丹麦的建筑师伍重于

  1957年设计,建成于1973年。

  (16年)因为它位于悉尼市的贝尼朗岛,临近海洋,建筑师就把它设计成象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具有十

  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象征手法也运用得比较成功,从而使这一建筑成为澳_大利亚悉尼市的重要标志。伍重也

  3

  因为这一建筑设计,赢得了国际方案竞赛的头等奖。

  B就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它是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

  _

  烈表现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它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立场,以

  及对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处理手法和它的娱乐性、处理装饰细节的

  这些特征在罗伯特•温图利

  (RobertVenturi)、迈克•格利夫斯(MichaelGraves)、阿道•罗

  西(AldoRossi)等人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这座建筑位于美国南方新奥尔良市意大利裔居民集中地

  区,供那里的居民休息和举行节日庆典之用,

  1978年建成。广场的设计由美国建筑师查尔

  斯•摩尔和佩雷斯事务所合作完成。

  查尔斯•摩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之一。

  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多种风格并存的复杂的综合体。

  我们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格予以

  简要介绍:

  1、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源于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

  术特征。它的发展与

  50年代末以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是分不开

  的^最早体现于建筑设计领域,

  并对产品设计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最为典型的作品

  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由英国建筑家皮埃诺(

  ReuzoPiano)

  和罗杰斯(RichardRogers)设计。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解释是:"这幢

  ______

  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这幢著名的建筑充分采用了暴露工业结构的方法,

  除了

  直率地表现出结构,连内部设备也全部暴露。面向街道的东立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

  “管道”,并以色彩区分出“管道”的功能,犹如打开的机器一样。

  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以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的名字命名的文化艺术中心,

  其中包括图书馆、现代艺术

  博物馆、工业美术中心等,位于巴黎市中心区,

  1977年落成。主体为6层钢结构建筑,长

  166米,宽60米。与一般建筑不同的是,它白

  ________

  在建筑物的表面,甚至货运电梯、电缆、

  上下水管道等也置于临街立面上,

  并漆成大红大绿

  的颜色。因此,临街一面的外观很像一座化工厂。

  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罗杰斯与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这座建筑是高技术派建筑风格

  另一典型作品是1986年落成的伦敦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TheLioydsInsuranee),也是由罗杰斯

  设计的,其风格与蓬皮杜如出一辙。

  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这座大厦是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的作品,设计始于1978年,

  1986年建成。大厦位于伦敦金融区,长方形的主体中间是很高的大厅,主体四周是大玻璃墙,周围有六个塔

  楼,其中安置了步、电梯和各种设备管线,

  主体中的办公室间没有固定隔

  断,可以灵活使用。大楼的一部分为

  12层,一端为6层。这座大楼的四面和屋顶上有大量

  建筑设备和梁柱等,看起来像复杂的工程构筑物。

  R.罗杰斯先前曾设计过巴黎蓬皮杜中心,

  这一次,他又为伦敦设计了类似的高技派大楼。

  对于这座大楼人们褒贬不一,不少人认为这

  样的楼房与周围的旧建筑太不协调了。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这座研究所是德国建筑师贝尼希的作品,于

  1987年

  建成。它的形象看起来如同一堆建筑构件的凌乱拼接。这种歪歪斜斜、

  杂乱无序、似乎快要

  散架的建筑是80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建筑的一个例子。有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的根源在于当代解构主义哲

  学。但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解构主义建筑其实还是一种艺术风格

  --脱离

  常规常态,在看来杂乱无序的状态中表现散漫洒脱的审美情趣。

  3、新现代主义

  4

  严格地说,新现主义(NeoModernism)不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范畴,之所以加以重

  点介绍,是为了提供与后代主义同时期发展的设计风格以作参照。

  向现代主义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

  展,这就是“新现代主义”的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起来的,还有一批坚持现代主义传统,完全

  按照现代主义原则进行设计的设计师们,他们为现代主义注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主义。因此,作为现

  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风格,新现代主义并不是其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对它的更新发展。

  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I.M.Pei)设计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厅(TheEastWind,NationalArt

  Gallery)、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BankofChinaTower,1982—1989)、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

  (LeGrandLouvre,1989)等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没有繁缛的装饰,造型语言简洁

  明快,遵循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赋予了造型以象征主义

  的内容,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

  卢浮宫美术馆金字塔

  这是世界当代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重要作品,1988年建成。

  金字塔为边长35m高21.6m的玻璃建筑物,金字塔的造型简单突出,全玻璃的墙体清

  明透亮,没有沉重的拥塞之感。开始有人反对这方案,但建成后获得广泛赞许。巴黎台方斯大拱门。这座建

  筑于1989年建成,设计者为丹麦建筑师斯普瑞克森和安德罗。

  巴黎台方斯大拱门好似一个两面敞开的大方匣子,平面尺寸为

  100x100平方米,高110

  米,方匣子的两侧为高36层的政府机构办公楼,顶层内部也是办公室。这个大拱门与卢浮宫和凯旋门在一

  条长轴线上。卢浮宫有巨大的方形庭院,凯旋门为方形开圆拱门,这第三个方形大拱门与前二者遥相呼

  应,具有“展望未来”、“通向世界的窗口”之寓意。

  2、曼菲斯设计集团

  曼菲斯(Memph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Sottsass)和7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80年代,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

  是豪华型样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产品

  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

  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

  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

  谓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

  “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

  意义

  更加深刻,设计语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担

  负的责任。”

  5

篇十五: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美国的现代设计

  作者:薛超凡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中工业设计逐渐成为各国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工业设计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长远发展,成为了欧美企业运作中的重要环节,美国是惟一在“二战”中未曾遭受重大损失并且从中获利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中心也随着包豪斯大师们的到来,从欧洲慢慢转移到了美国。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发展

  一、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概况

  (一)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

  关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很长时期都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直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工业设计一词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它的概念也才被定了下来,即工业设计在解决工业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关系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一个内容广泛的独立的领域,工业设计在众多企业以及行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市场作用来看,工业设计在解决产品、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的问题上,主要发挥了以下两个基本作用。

  第一,工业设计可以作为企业在决定生产何种产品类型或开拓何种新产品生产线时的重要依据。换句话说,工业设计是企业在拟定市场政策和生产计划时的重要协助手段;第二,工业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工业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来刺激市场的容量,开发潜在市场容量,创造新的市场发展机会。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设计不仅仅意味着任意而为的外观装饰或美化,还是一个包含着各种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过程。

  (二)现代工业设计体系的完善

  20世纪的40年代至50年代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成熟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的成立。该联合会提出了以下三大宗旨:鼓励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工业设计的水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挥和提高工业设计的作用;大力宣传工业设计的应用方法,解决影响人类健康问题。

  (三)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和主要环节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除了意识到工业设计对提高产品在市场活动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关注自身的企业形象、行为标志和观念设计标志。第一,企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形象(CorporateIdentity,简称CI)——企业标志、色彩等设计;第二,行为标志(BehaviorIdentity,简称BI)——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的设计;第三,观念标志(MindIdentity,简称MI)——企业设计发展规划的设计。

  除此之外,在一些新兴的工业设计领域,更多的边缘学科也开始被渐渐提出和应用,如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购买行为学等。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成果,对于扩大设计师的设计视野,提高产品设计的理论高度以及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工业设计对企业市场营销和生产规划的引导功能集中体现在它的实施环节上。起初,这种环节只表现为“四步方式”,即设计—生产—销售—使用。随后,由于工业设计对整个社会影响范围的扩大以及企业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的深入,现代工业设计的程序又被扩展为了六个环节,分别是调研—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环保。分工日益精细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必然趋势,集团设计则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

  (四)现代工业设计的成就

  1.主要成就

  在“二战”结束后的二三十年中,世界工业设计经历了最迅速和最辉煌的发展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设计理念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设计学成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并迅速发展;设计意识深入人心并得到强化;设计体系基本形成并进一步完善。

  2.著名企业

  随着工业设计的不断成熟,发达国家的著名品牌公司也渐渐形成,包括美国国籍商用机器公司(IBM)、德国博朗电器公司(Braun)、日本索尼株式会社(Sony)和松下电器公司(Panasonic)等。以上的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在工业设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二、美国战后的现代设计

  美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源于欧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对美国设计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30年代移居到美国的设计师,尤其是包豪斯的大师们对美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或在高校任教,或组建设计艺术院校,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设计师,设计意识在美国人心中空前提高,设计艺术教育受到美国政府,企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学术团体的高度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作为未受战争损害而大受其益的国家,在自由经济消费主义的引导下,40-50年代进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伴随而来的是美国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最快的国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汽车设计与“有计划废止制度”

  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在思想上由原来的盲目崇拜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样式转向比较理性,注重科学技术,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上来。战前美国设计界流行的“流线型”设计样式虽然有其科学依据,但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流线型”不再是简单科学的应用问题,而形成了一种为满足市场消费潮流的设计样式。这也是“设计样式追随销售”的一种体现,“有计划废止制度”由此产生。“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功能废止——使新产品具有更多、更新颖的功能,从而替代老产品;第二,款式性废止——不断推出新的流行风格式样和款式,并通过媒体和广告宣传造势,使原来的产品因款式过时而遭到淘汰。第三,质量性废止——在设计和生产中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它在一定的时期后无法正常使用,必须更新换代。第四,作为一种厂家吸引消费者的营销策略,“有计划废止制度”通过产品设计的新鲜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实现利润的的最大化,其主要目的是以人为方式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时间内失效,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促使消费者不断更新、购买新产品。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受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一种极端体现。该制度的出现,也让美国制造商们意识到了广告对于市场需求所起到的刺激作用:工业设计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并不足以保持持续的成功;推动变革才是追求利润秩序增长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设计观念很快涉及到包括汽车设计在内的几乎所有产品设计领域。20纪50年代,随着造型冲压技术的发展,哈利·厄尔为通用汽车公司设计的时髦汽车不断推向市场。厄尔一生喜爱现代科学技术,喜爱运动,追求一种车身较长,底盘较低的变速汽车,这种特点成为美国汽车目前的特征。他于战后推出的“梦之车”系列,模仿喷气式飞机的局部造型,运用大量镀铬部件作为装饰,流线型的车型,外形夸张,花哨,体现了喷气时代人的速度感和战后美国人的富裕。通过汽车设计风格和款式的不断改变,剌激和满足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梦之车”系列成为50年代美国人汽车消费追求的时尚,典型地体现了“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设计思路。

  (二)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

  20世纪40-50年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美国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形成了强调弹性结构,强调家具的可移动组合的有机设计风格。乃至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主要流行的室内设计风格。查尔斯·依姆斯被视为有机设计的代表人物,他是真正使家具设计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杰出设计师。在依姆斯的探索中,技术的可能性,形式的优雅始终与使用舒适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典型地突出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关于坐椅设计的全新美学观,影响至今。

  这一时期在美国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面做出令人注目贡献的还有诺尔集团和米勒公司。诺尔集团是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汉斯·诺尔等人组成的工业设计集团,主要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诺尔集团的发展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是分不开的。其成员基本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而该学院被称为“美国现代家具的摇篮”。米勒公司(HermanMillerInc)与诺尔集团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名,同是美国著名的家具和室内设计厂商,因其创始人HermanMiller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末,该公司从传统的家具生产转向现代家具设计生产,逐渐成为美国西部家具设计生产中心。该公司著名的设计师有罗德,乔治·尼尔逊,以及查尔斯·依姆斯。

  三、结语

  “二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处于重建时期,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和设计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线,目的是将现代工业设计的具体功能、责任和目标用企业甚至是行业发展政策的方式确定下来,为确保经济实力和设计水平发展的一致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欧美企业运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此时,为了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有制体制和制造业相抗衡,美国开始大力扶持国内外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和商业扩张,并通过举办展览、销售产品和出版期刊杂志等形式,向世界各国宣传美国式的现代设计理念。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都是世界工业设计的中心,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道一.工业设计全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M].李宏译.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篇十六: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柯布西耶二战前后设计思想变化的原因?然而在二战后,柯布西耶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一改以往的设计思想,他的思想倾向了自由,倾向了感性,更加带有其神秘性,他的感性思想成分膨胀,已经和他之前所追求的那种理性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而变化。这段时期的建筑设计让这位建筑设计大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粗狂主义”。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

  这个时候的建筑让人产生一种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感觉,不仅是因为设计出的建筑打破常规,让人产生了遐想,而且与他先前的思想背道而驰,主张的也不一样,那个时期正是二战后的建筑思想,战争让人们饱受痛苦,人们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期望的是很和平,是自由,而当时的建筑师把握到这一特点,把自己的期待付诸于实践,寄托给自己设计的建筑当中,柯布西耶做到了,他洞悉了当时的情形,洞悉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他倾情投入到建筑事业,他的思想理念灌输到设计之中。

  他后期的建筑设计风格追求形式,建筑赋予了深度、魅力、寓意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更像是艺术品,极具诗意,给我们现代设计做出不少贡献,证实他的开创的鲜明性,让人们更加深层次了解到建筑的意义和建筑的美。

  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现代建筑前端,他走向新建筑,20世纪50年代,他却走向了另一种建筑,但他依然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前端的代表人物,而此时的他超越了同时代的建筑师,而两个同的阶段证实了他自己的设计思想理念和他所为之付出的努力,他的思想与时俱进,他从没有停止过思考,正是环境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动态带给了他太多的变化,对他的影响甚是颇深,当然也让我们体会到柯布西耶是一个多么用心的建筑设计师,对时代的敏感性,给我们启示不少,让我们知道作为设计师必须要有及其敏锐的眼光,并且不屈于潮流,敢于接触新事物,敢于走在人们的前面,敢于接触社会,敏锐探悉到社会变化,洞悉社会动态,而当今的设计师也必须要有这种勇气、敏感和洞察力。

  两种不同的环境背景,不同时代,使得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这对其影响了美学和意思观念,他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两个阶段不同方向,并不是说明他对自己的理念设计贯彻的不彻底,相反更是说明他把握了社

  1/2

  会的变化,还有人的心理需求,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设计目的,设计是为人设计的,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自己的一个永远不变的设计理念,社会在变,人们也在变,设计理念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着,作为一个设计师绝不能固步自封,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随时的了解社会的动态,洞悉的设计的趋势。

  战後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形式,从重视理性的现代工业技术转向重视感性的非常规的建筑形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萨伏伊别墅到形式扭曲的朗香教堂,他丰富多变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各国的建筑师,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的建筑思想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柯布西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是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避居乡间,後来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战後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形式;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转向重视民间建筑经验;从追求平整光洁转向追求粗糙苍老的有时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战後的新建筑流派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他的设计理念直到去世,都对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的设计经常引起很大的争议,他设计的朗香圣母院教堂的怪异外观,令守旧派异常愤怒,但被革新派奉为经典。他为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的方案引起评审团长时间的争论,最後由政治家裁决否定。他的马赛公寓,被法国风景保护协会提出控告,到後来,又成为当地的名胜;他为阿尔及尔市做的规划和建筑设计被市政当局否决,但後来其中的逐层後退设计方法却被许多非洲和中东的沿海国家采纳

  2/2

篇十七: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P>  1月18日克林顿収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丐界已収生了根本性发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发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月克林顿政府収表上仸后的第一仹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不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仍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

  二战以后,美国全面推进全球霸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全球战略内涵,试图霸权合法化,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还有文化三个方面,详解如下:

  一、经济战略演变简介:二战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由贸易阶段、调整阶段和多元化阶段。外贸政策的持续转变,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客观事实。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要防止“被”全球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化解外贸纠纷。二、政治战略演变过程详解: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

  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把缓和东西方

  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A.第一任期间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

  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B.第二任期间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三、文化战略演变过程: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势不仅将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美国政府将对外文化宣传置于全球战略的高度,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项工作之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以及在朝野受到的重视都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既是冷战中为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需要以及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出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美国优越论以及美国应该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义传统。1948年,美国国会专门通过“史密斯──蒙特法案”,强调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并授权美国政府指导国际“情报、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作为冷战纲领的著名的NSC68号文件把宣传工作与军事、经济、资源并列为国家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利用国际广播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心理战,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更响亮的声音”,但它“不能吵闹、刺耳”,必须“保持富有人情、手法灵巧”的特点。同时,美国各大基金会、各种民间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对外交流活动一直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得力助手

推荐访问:美国二战后的设计论文 美国 战后 论文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