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3篇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3篇

时间:2023-01-01 13: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3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3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3篇

篇一:国家农村产业融合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xx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深入融合需多方努力。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很好近几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农业内部有机融合。推动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在全市蓬勃发展。全市一高三新示范面积突破200万亩,以香稻嘉鱼四网千棚、粮经三熟、林下种养为代表的10种高效模式全面推广,有效推动了立体种养、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二)产业链条延伸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是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种业培育延伸。出台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意见,整合区内现有种业资源,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二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国宝、洪森、宝源等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和速生林基地。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盛昌龟业、京山神地、华源生物、星胱生物等一批企业利用生物技术研发高科产品,成为xx市乃至全省高科技企业、生物产业的佼佼者。(三)三次产业交叉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传承发扬屈家岭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放大农业科普展示功能。大力发展节会农业,xx油菜花旅游节油菜高峰

  论坛桃花节长寿文化节以及农产品展示博览会等节会大获成功。全市建成生态旅游景点18处,农家乐经营户1400多家,其中星级以上380家。基本建立集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建成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中国农谷xx农产品物流中心。

  (四)先进技术促进融合。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在屈家岭运行,蓝莓基地和黄桃基地先后实现了网上管理生产。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到55万亩,其中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达到10万亩。突破性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对接湖北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淘宝网xx(中国农谷)馆。50家农字号企业成功触网,石碾米、松塔、富硒大米等名特农产品网上销售形势喜人。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驱动下,xx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优于全省2.28:1和全国2.75∶1的比例,十二五养殖业占农林牧渔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xx县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升到3.4︰1,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4.5:52.5:33.0,比十二五期间二三产业份额提升5.4个百分点,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方兴未艾。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加速集聚。引进涉农领域两院院士20名,智力支撑进一步增强。资本下乡成为xx农村经济新引擎,汇源、牧原等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联想、中兴等电子产业龙头卸甲归田,全市新型主体数量突破2万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65家。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5.5%提高到2015年的54.21%,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29元,

  比2010年翻了一番,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位。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

  二、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几年,xx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畜禽、水产加工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二)农业功能拓展不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6.9%,低于全省11.5%的平均水平;农民利益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连接所占比例不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适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三)农业新型业态发展不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不够,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不够完善。农业生产租赁、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发育不够。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不够,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尚未起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几个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改造的示范点。

  三、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借鉴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一)以规划为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一是加强产业规划统筹协调。把农村产业、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合理规划重点产业链条的骨干企业、园区、基地。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有效衔接,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农村路、水、电、气、

  

篇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

  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2、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

  1

  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2

  3、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3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

  4

  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

  5

  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

  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6

  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7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

  8

  抵押贷款试点。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

  9

  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

  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2、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10

  3、落实地方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4、强化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11

  

  

篇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经验材料报告

  一、基本情况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县城北部8公里王庄镇,王庄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省经济发达镇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镇,镇域内已落地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国家级农村产业强镇建设试点。

  二、主导产业发展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范围王庄镇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是全省粮食生产30强乡镇,国家优质小麦园区,主导产业为粮食种植、粮食加工业、畜牧养殖。粮食总产量7.8万吨,农民人均支配收入23200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卫河河畔的天下粮仓。

  王庄镇依托粮食资源优势,以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

  王庄镇已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生产加工工业格局,拥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小麦专用粉、营养挂面、糖果、玉米食用油、大豆制品、速冻食品、生鲜食品等系列产品。

  -1-

  三、典型经验做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不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农民向镇区集中居住、土地向合作社集中经营,依托龙头企业产业支撑,初步构建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不仅增强了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更促进了资金集聚、技术集聚。1.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对所在地进行了整体规划。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种植结构,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提供了条件,不仅可以在大田种植中大量使用牛羊粪有机肥,进而减少化肥的用量,秸秆过腹还田又消灭了虫卵,从而减少了害虫,进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改善了土质,保证了粮源清洁。从而形成了“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绿色、低碳、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和集中建设性农村,可使土地实际利用面积集约增加约20%用于粮食生产,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约98%。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清洁安全基地”的现代农业模式,统一规划农产品种植、牧畜养殖、饲料加工等规模化产业。通过集约化和标准化种、养,完成从高成本的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作物及畜牧类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带动农户致富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工业和建设生态新社区,让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新型城镇居民,就业增收,安居乐业。目前,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万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六统一”。标准化养殖羊场占地2500亩,羊舍300多栋,存栏育肥羊10万只;规模化牛场占地-2-

  1500亩,牛舍28栋,存栏育肥牛9000多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现代化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可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2.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园建设中的镇区新城,投资约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8万人居住。规划功能区生活居住区占约445.78公顷(合6686.69亩),已建成安置生活居住区占地220.75公顷(合3311.25亩),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约12万平方米,商业门面房约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住房1.6万套,可安置居民6.2万人,截止2019底,已安置居民约3.2万人。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改善居住环境和就业,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达到三产融合的目标。3.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园拥有完整的玉米、小麦、加工及能源产业链,拥有完整的湖羊、杜波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产业链,产业链形成的多种优势互补,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完成了单一型产业经济向综合型循环产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了粮食及羊肉制品就地转化增值,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及核心竞争力。目前,示范园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约36家,主要集中在粮食精深加工、肉制品精细化加工等方面,现有一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三家市级龙头企业。园区现拥有年加工转化原粮75万吨,大豆5万吨,仓储量75万吨,出栏育肥羊30万只,2万

  -3-

  头架子牛的能力,主导产业工业加工值约29亿元。3.农业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示范园建有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的试验

  基地,开展农情定量实时遥感监测,实现了数字与视频数据采集、传输一体化的农情地面检测。设备系统可自主供电、连续工作、远程监控,形成粮食主产区农情信息实时智能监控网络。该系统可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项目区在粮食生产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运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差异性,划分施肥类型区,分区域、分作物制定肥料配方,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四、探索形成的机制模式1.发挥农业龙头带动作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逐步探索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成立产业联盟等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利用其品牌、营销网络、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优势,统一组织原料,统一生产技术指导,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打造品牌。2.完善发展农业新型经济主体-4-

  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引导下,吸收龙头企业、金融单位参与合作社建设,解决农户的销售难、融资难、缺技术的发展困难,建立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发展机制。合作社可以参股的方式介入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分配,从而形成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联合体。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7〕9号)的精神,采用“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发起成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该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合理分工,独立经营,推动产业增值,农民受益,涉村村委会代表村民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土地经营权转移入股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由联合体理事会协商初始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运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各项目。

  示范园已安排当地农业约5000人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园区就业农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随着园区的发展,已带动镇域内农民年平均收入23200元。

  五、组织保障1.领导重视,机构完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指挥、协调等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的重大问题。由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代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管理委员会行使职能,负责示范园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5-

  2.引智引才保障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引进人才组成中鹤研究院,对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为产品研发提供战略指导。目前,园区有4项发明专利进入申报流程。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目前,园区已建成专家公寓和大学生实习公寓(兼大学生创园平台功能)。3.金融资金保障对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流动资金贷款,园区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商业银行按照信贷原则和相关程序,予以优先安排,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现定的利率执行,原则上不上浮。4.土地使用保障对入园项目用地和生活等配套设施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须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在办理手续时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园区内投资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免收所有留园区的基本建设前期费;其它投资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免收其余各项留园区的基本建设前期费。

  -6-

  

  

推荐访问:国家农村产业融合 融合 农村 产业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