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篇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篇

时间:2022-12-31 16: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篇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学习《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范文2篇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党建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篇

篇一: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学习《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范文2篇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党建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问题,继续不断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心得体会范文1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水平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将加强创新基层治理作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多措并举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强化党建引领,疏通基层治理“脉络体系”。理念是前行的导航仪,同时也是基层治理科学化推行的思想保障。作为基层,要始终扛好党建引领这面大旗,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治理工作的切入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党建工作的理念、载体和机制,通过“互联网+”手段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使社区宣传手段更多样、管理手段更完备、工作手段更有力。树立创新开拓和资源整合理念,把建设社区作为推动社区信息化的有力抓手,使社区党建大数据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不断拓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党建红色“驱动力”。强化网格覆盖,夯实数据支撑“筋骨体魄”。网格化作为基层治

  理的创新手段,近几年来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得以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此,作为基层要充分依托“网络+网格化”工作方法,合理设置党小组分布,整合小区物业、业委会、社会团体等社区资源入网格开展治理,实现网格党组织的全面覆盖。

  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

  坚持党建带群建,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建设开发社区信息系统和简便应用软件,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充分考虑老年人习惯,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心得体会范文2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我们党推动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带动我国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有力举措。

  《意见》指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社区是关键。要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城市基层党建示范提升工程。着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增强党支部“五化”建设质效。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党员队伍,积极推进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常态化从严管理社区“两委”班子,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年度评议考核、规范“微权力”运行等制度机制。对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倒排,应抓实抓细“六个一”整顿措施,健全街道联点领导定期到社区指导工作机制和整顿验收责任机制。

  健全自治共治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党建要引领。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打造战斗堡垒、凝聚红色力量,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党的力量和主张传递到“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干部在本职岗位中、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扬担当精神,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基础,贡献力量。要广泛动员干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联系困难群众、确定服务项目、认领微心

  愿、提出合理建议等形式,参与到社区和农村的建设、管理、服务中,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为民服务。

  基层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我们应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奋斗姿态,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篇二: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

  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主要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讲话,我认识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要把人民群众能否在公共利益维护、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权力监督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一方面要强化执政党领导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使各级党政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使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国家治理能力,则主要表现为治国理政的措施、方针、方法的科学性和高效率。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落脚点是全面提升政府管理的现代化,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一方面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政府改革;另一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其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到县一级,则主

  要表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施书记在今年全县干部培训会上提出“中国要改革,浦江要改变",也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北旧城区改造、小黄坛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水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或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然而,在一些工程、项目的审批上,在老百姓日常办事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县的行政审批环境还有待完善,审批制度急需进一步改革,这不仅是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为人民服务水平、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的考核依据,也是考验政府现代治理能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要继续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挤出水分".在以往一些地方的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为了应付上级,将一些审批项目进行合并或调整为审核、事前备案等,表面上虽然减少了审批项目,但审批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所以,要继续精简行政审批项目,通过认真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都转移出去,交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管。

  要继续精简行政审批流程,“增速提效"。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相对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政务中心或政务大厅,实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首问责任制、行政审批流程跟踪单等等,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办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行政

  

  审批事项的环节仍然过多,不仅审批程序繁琐,而且审批过长,审批效率低下,甚至相互推诿。同时,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要继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通过发展电子政务,优化行政流程,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行政效能.

  要继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阳光审批".当前,随着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广大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一些审批规定很不严谨,漏洞太多,审批者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同时,一些部门和地区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管理不规范,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不到位,导致行政审批行为仍很不规范。继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仅要依法清理审批项目及其设定的依据,而且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规范行政审批的设定和实施。同时,要通过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行政审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强化审批者的责任,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特别是要通过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防止审批权的滥用,同时,要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

  

  

  

篇三: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

  的建议

  一、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实效凸显面对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防控为重点,以救治为前提,成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战疫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网络、风险评估机制,如__还建立了“早碰头、午研议、晚部署”的会商机制,统筹部署、安排、调度本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战疫的指导作用。结合各镇各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级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疫情防控,让下级基层党组织有方向、有目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挥战疫的督导作用。成立专班,督导下级党组织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指挥部的各项指令贯彻落实到位。如孝昌县委派出县政协主要领导坐镇白沙,对白沙的疫情防控进行精准指导和督导,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效果。(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危机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党员干部没有退却,勇战抗疫

  一线,表现出了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不怕牺牲的党员本色,带头参加宣传发动、交通阻隔、体温测量、物资代购等,还有的隔离在本地的党员干部实行“双报到”制,如隔离在白沙的党员干部22人,主动到各党组织报道,积极参加基层抗疫,他们为疫情防控在黑夜中坚守,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险中筛查,在疲惫中战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社会群体发挥防疫协同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特殊群体作用,引导他们成为抗疫先锋。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权威作用、影响作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让社会群体带头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作用。如__五四村积极发挥新乡贤“五老”、市场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全社会主动配合形成快速阻隔作用。预防是疫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各基层党组织立足更精准更有效防控,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从最初的粗放式阻隔到各村指定唯一通道的硬物理隔离,没有一个环节、一个举措不体现在快速、高效上。正是由于全社会参与,隔离阻断快速、高效,才能很好的防止疫情扩散,为战疫情成果取得了积极性作用。

  (五)创新方式发挥宣传实效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宣传过程中,发扬传统方式、创先新方式,取得很好效

  果。采取新媒体宣传。通过网站、微信、短视频宣传,特别是运用支部微信群、村级微信群,制作朗朗上口的短视频宣传取得很好实效;

  采取新方式宣传。通过流动音响、敲打小铜锣、“零点行动”等方式清晨和晚上宣传,宣传实效更加;

  发扬传统宣传方式。村村响由指导时间播放改为全天候播放,各项防疫命令张贴全覆盖,测温家家走、宣传家家到等,从群众的配合程度看,宣传效果良好。

  二、从疫情防控看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很多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问题。(一)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看,有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自身能力不够,平时学习不足,缺乏应急事件发生时的驾驭能力和统筹能力;做群众工作方法不多,仅局限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缺乏细致暖心的工作技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不能以身作则,缺乏以身示范的勇气。(二)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看,模范作用随着抗疫时间的延长逐渐弱化。在日常检测方面,开始检测工作有序开展,随着时间的延长,体温检测不到位,出现登记多、测温少现象;在志愿服务方面,有的党员在志愿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延长,志愿热情逐渐减弱,有的出现有偿志愿现象;

  (三)从群众对疫情的配合程度看,存在着良莠不齐现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着极少数不配合行为,在防疫举措上不够配合。仍然存在人员聚集聊天、不带口罩、甚至聚集打麻将等现象;

  在隔离点的设置上不够配合。认为密接者隔离点设立在那里,就是把病毒带到了那里,存在不支持、不配合现象;

  在救灾物资分发上不够配合。少数群众对救灾的性质不理解,导致救灾物资难以发放到位,存在着发放救灾物资后,与疫情防控对着干现象。

  (四)从各乡镇的基础设施看,抗疫条件严重不足。物资储备不足。存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隔离点床被等严重不足现象;

  硬件不足。在这次疫情救治过程中,充分暴露出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技术设备、发热病人留观点病房、医护车辆等方面不足的现状;

  医护人员及医疗技术水平欠缺。难以适应基层卫生院应急处突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力量支撑,为基础卫生院分诊、救治带来新的挑战。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前檐和最后一公里。为了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效能体现。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多种体制机制共存,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机制。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必须把基础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领导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妇联、团支部、残联、新乡贤参与的社会协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党委领导、行政执行无法有效解决处于政府治理体系末端的乡村治理问题,必须构建群众动员机制,增强社会号召力,组织调动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这是村级治理运行过程中的核心机制。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机制。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可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和开展工作;

  引导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育人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领导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增强“四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治理中,村级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借鉴现代治理理念和工具,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

  三是提升社会群体的治理协同能力。引导社会群体学习基层社会治理知识,积累社会治理经验,以真情推倒心理围墙,以坦诚架设心灵桥梁,以热心缩短心理距离,加大群众凝集力,引导他们坚持规则治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发挥其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作用,加大社会群体在品行上、思想上、经济上、志向上的帮扶力度,凝聚全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共识。

  四是提升基层群众的治理参与能力。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历来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工作成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紧紧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依靠群

  众,不断激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有效动员所必需的价值基础和理念认同,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提什治理能力。

  五是推进基层自治、法制、德治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要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才能创造更好的治理环境和治理效果。要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充分体现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自治热情。要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将政府涉农事项纳入法治化轨道。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法律进乡村”创建活动,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要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让农民认知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要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篇四: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借鉴

  报告汇编Compilationofreports报告汇编Compilationofreports20__20__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为深入贯彻市、区关于依法治理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根据推进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__]-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如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目前还存在着学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宣传和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变现是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做的更好,省市区比镇村社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

  

  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更好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该工作是“软任务”,甚至认为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根本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高,认识还没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大力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基层治理工作可以和平时的党委会、职工大会、村社代表大会等会议结合,在会议上学习贯彻相关的文件会议精神,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基层干部可在街头集中宣传、大走访等活动中,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干部重视,群众参与的格局。

  三、村(社区)党组织是村(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党支部的工作,抓好党支部的政治思想工作,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村(居)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全面负责办理有关村民利益的各种事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村(居)民享有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

  

  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享有对村级事务监督权以及法律法律规赋予的其他权力;村民有自觉接受文化政治、科技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的义务、村民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义务、

  、村民有服从村委会及建设规划、计划生育、治安管理等综合部门管理的义务、村民有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村民自治章程规定的其它义务。

  四、参与村(社区)治理的组织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监督委会、村民调解委员、三人矛盾调解小组。

  五、一是了解摸清村级现有的社会组织的概况、功能分工、遇到的困难等情况,组织镇、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对口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给类组织的业务技能和法治意识,提升其参与村(社区)治理的能力;

  二是镇、村协调召集各类组织到有条件的兄弟单位的同类型组织进行观摩学习,借鉴其优秀的经验;

  三是不定期召开村民和各类组织的学习交流大会,增强组织与村民的沟通交流,以此促进村(社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为村(社区)治理奠定法治基础。

  六、急需解决的最基础最紧迫而突出的问题是人员缺少、经费保障问题,建立基层治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上级应建立一个

  

  完善的实施计划,循序渐进的推进此项工作,应将宣传与治理结合,用宣传营造氛围,把基层治理推向纵深。

  七、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提升群众法治观念,从根本上推动群众自治法治德治意识;二是强化政府依法治镇意识,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三是加强群众的监督,促进阳光政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一是本单位本部门全部政务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定期向社会公布本部门本单位的法治工作、业务工作;三是加强督查,层层落实责任。谋划的具体工作:继续推进完善法律七进和法治大当家活动,进一步深化依法治镇、依法行政工作。设计的重大活动:结合3月宣传月及其他时期,进行法治宣传、禁毒宣传、扫黑除恶、打击赌博等集中宣传活动。目前做了的工作:制定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依法治镇年度工作计划,完成了3月宣传月的集中宣传活动。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村村通广播、张拉横幅等方式继续扩大宣传面,进一步营造法治氛围,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二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治观念;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人员编制。

  

  

  

篇五: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XXX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贯彻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及社会工作发展的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我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部署,我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全面启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工作目标。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一是社会工作的作用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成为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专业化社会服务,在心理慰藉、社区排查、分发物资等方向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专业化社工服务在优化基层治理、创新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诸多领域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充分,越来越突出。三是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民政事业发展当中基层力量薄弱的难

  题。(二)工作原则。乡镇(街道)社工站,是由政府在乡镇(街道)设

  立固定场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入驻建站。乡镇(街道)社工站主要服务对象是已经纳入政府重点保障范围的低保对象、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主要服务方式包括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在内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目的就是让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在得到物质保障和惠民政策的同时,在心理和精神层面都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构建起邻里友爱、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和谐、乡村文明的社会新风貌。

  (三)主要目标。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后,将着重培养社区专业社工人才、志愿服务队伍,重点打造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把社工站打造成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为民服务的一线阵地。

  社工站的建成,将为城南、城北街道辖区内的困难家庭、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化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从而助推社区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工作计划(一)本年度在全市50个社会工作基础较好的街道(乡镇)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扎根基层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展民政领域社

  会工作服务,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提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在人员配备方面,每个社工站驻站有社工2至3名,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社工不少于1名;所有驻站社工应在承接社工站项目两个年度内全部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资质。

  (二)在服务内容方面,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服务;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人才培训、项目评估及督导、社区骨干力量培养、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服务;组织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做好志愿者注册及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志愿者激励与保障。

  (三)在保障措施方面,鼓励引导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资支持街道(乡镇)社工站建设,定向用于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四)在资金来源方面,要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统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相关业务工作经费。2021年度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要优先用于购买街道(乡镇)社工站项目,购买街道(乡镇)社工站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所需经费可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中安排,每个社工站项目资金每年力争达到25万元。

  同时,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从业人

  员、民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和天津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各区民政局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项目需求调查,按照“一街一策”原则,确定社工站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

  

  

篇六: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浅谈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浅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浅谈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浅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改革的巨变,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而且在国际上,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的发展能够影响到世界的发展。从而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解决新形势下将要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要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者们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就我国而言,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这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者认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要构建结构科学、组织有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第一,执政党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有学者在分析国家治理中的执政党因素时强调,只有在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党和其他组织关系、党内组织关系四个层次上实现党组织的现代化,才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其次,规范政府职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针对当前国家治理中政府职能边界不清的问题,学者们提出政府的规模与职能应与市场与社会的规模与职能相适应。

  第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第

  四,地方治理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实践经验。第五,他国的治理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长期以来,我们着重强调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其实,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国家制度

  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治理国家要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善于依靠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来,表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表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是总的指导思想、改革的路线和重大的战略部署。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摈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解放思想,是一个国家保持其理论思维的先进性的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冲破传统和教条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因此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从时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空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特别是治理领域。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首先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只要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探索。反之,凡是束缚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其次,加强整体部署,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如《决定》中指出,我们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制度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规划每一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宏观上,从中央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按照《决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要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激进行为。

  第三,总结各方面治理改革的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许多好的改革经验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这就使其效能大打折扣。所以应当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力问题。改革创新,无论其效果多好,多么受到群众的拥护,如果不用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和推广,那么,这种创新最后都难以为继,难免“人走政息”,成为短期行为。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各国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借鉴、汲取。我们从来都主

  张,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中自然包括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的许多进步和成就,其实也得益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公共服务中的“一站式服务”、责任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律师制度”、政务公开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式治理”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我们应当具有当年邓小平同志引入市场经济那样的胸怀和胆识,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为目标,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我国国情,大胆借用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换言之,要在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七年内要完成这一任务,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实现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和果断的措施,同样也需要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着眼点;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而且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不仅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参与;不仅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严格遵循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

  总而言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格化的具体表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级政府的化身。我们从现实中看到,人民群众评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是否奉公执政,依法行政时,往往是看各级行政官员及部门人员是否严格自律,是否身体力行。

  第三,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用权。法治政府的建设归根到底要靠健全的制度、严肃的纪律来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规范和制度,从规则、制约和惩治人手建构法治意义上的制度体系,将行政问责、政治问责和法律问责挂钩,让各级政府在法治的阳光下运行。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必须切实完成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作为基层县区政府,路途遥远,重任在肩。

  

  

篇七: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制度创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杨志荣

  【摘要】在政治生活领域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制度创新的理论渊源。以制度创新为主线,分析了制度创新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提出以制度创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制度创新的理念上、目标价值排序上、功能发挥上、能力提升上及动力上切实找到实现路径。%Inthefieldofpoliticallife,thetheoryofnewinstitutionalismpoliticsisthetheoreticorigin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thispaper,theauthorfocuseso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modernizingthestategovernancesystemandgovernancecapabilityofChina,andcontendsthattoachievetheobjectives,itisnecessarytoexplorethefeasibleandpracticalpathinaspectsliketheideas,targetvaluesequencing,functionandimpetusfortheinnovation.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5页(P39-43)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制度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杨志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制度创新最早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和议题。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制度创新是创新者为了追求潜在利益而变革现行制度。就是用新的制度替代旧的制度,以获得旧的制度中不能实现的利润。20世纪90年代,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启发下,政治学者们开始关注制度在政治学中的研究,产生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革命改变了政治学研究中的制度主义传统,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日益降低,仅仅成为“政治行为发生的舞台”[1]。行为主义通过经验主义的观察研究政治行为,来解释政治现象,而不关注制度构建,将制度只是看作制度中的个人在集体层面表达其偏好的手段,制度似乎是外在的和预先决定的。这种极端性使得制度本身对于制度参与者偏好方面的作用完全被否定。显然,这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并成为新制度主义对行为主义抨击的重要方面。新制度主义认为,政治制度在塑造政治结果中发挥了一种更为独立自主的作用[2]25。新制度主义不再把个体行为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而是重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正如马奇和奥尔森所说,“制度乃是组织中的行为规则、常规和全部程序。政治制度是相互联系的规则和常规的集合,他们决定着与角色和处境相适应的适当行动”[3]。新制度主义强调把政治制度置于政治研究的核心地位,这也正是对行为主义彻底否定和批判的地方。新制度主义是在再度关注制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学的发展史上,以制度研究为重点的研究方法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是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旧制度主义”。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至后继的政治思想家们,这种制度研究一直被沿袭,直到行为主义者这里才被彻底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兴起,强调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科斯所说,“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

  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受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影响,政治学者们开始反思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开始意识到行为主义过分推崇经验检验、将事实与价值分离,追求价值中立的研究方法即范式,有着致命的缺陷。于是,传统政治学中对制度的关注得以复兴。1984年,马奇和奥尔森的《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一文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发表,揭开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序幕,新制度主义开始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并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研究热潮,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推向了顶峰。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呢?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制度的静态理解。认为稳定性是制度的一个原始性和定义性特征。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者看来,政治制度是“游戏的规则”,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新制度主义者那里,对于制度的定义,遵循其与生必备的稳定性特征。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追求稳定。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同时也是动态的。在新制度主义理论中,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度本身,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这些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其他用以规范人类行为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如程序、规则和规范。对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的同时关注,既加强了对政治制度深度的理解,也加强了对其广度的理解[2]11。无论是正式规则还是非正式规则,均非一经形成便变动不居。正如马奇和奥尔森所认为的,当个体试图“把他们偶然碰到的新奇事物转换成新的惯例时,作为对环境信号的回应,制度往往会发生渐进式的、递增式的变化”[1]35。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制度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制度总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制度变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制度创新理论,并不认为所有的制度变迁都属于制度创新。只有成功的制度变迁才是制度变迁,它指一种新的、成功的、更为有效的制度替代失

  效的、旧的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聚焦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认为政治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制度创新,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实现政治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一个核心议题。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制度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然而,制度变迁不等同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代表一种成功的制度变迁,它指一种成功的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制度[4]。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新制度主义的核心主题——制度创新理论,揭示了任何制度一经产生,均处于静态稳定和动态变化的统一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制度的静态的稳定是通过动态的变化实现的。任何制度总要借助不断地创新来拓展自身的绩效范围[5]。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创新是保持各种政治制度生命力和优越性的源泉。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没有他国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抄,也没有历史上成熟的制度可以照搬,只能依靠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1.制度创新促进制度体系的完善,从根本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可以理解为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包括各种体制、机制和

  制度等。具体而言是指,参与治理的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企业乃至个人之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以及运行。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在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社会领域、文化融合、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制度等的总和。具体而言,它包括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建立起来的这一系列制度,证明是基本先进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这些制度中,很多体制、机制环节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很多权力结构关系还没有理顺。而在治理环境更为复杂、动荡和多元的今天,唯有更加先进、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的制度才能使国家治理保持应有的适应性和应对力。因此,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迫在眉睫。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制度是其基本构成,只有逐步实现各项制度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增加制度的现代性和生命力,才能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2.制度创新推动治理工具的创新,确保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治理能力是指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治理工具”,指的是参与治理的各主体,尤其是政府和公共部门,为了实现治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策略或方式。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今社会,社会治理深具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当前国家和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重要性、严峻性和艰巨性。面对一些治理难题,依靠政府的单独行动和传统的治理工具,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政府能否发展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激发和调动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能量,是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通过加强制度设计,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采用新的治理工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结构”本身就是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的方式,并据此而引起的变化。作为“治理结构”的治理体系,动态的变化和静态的稳定一样是常态。“工具”则是个常用常新的概念,治理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元治理模式的演变,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渐成趋势。因此可以说,创新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本质属性,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制度创新是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生命力,治理能力富有适应性的不二法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发展的总目标。新时期,当新的改革图景展开,只要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探索制度创新,锐意深化改革,我们定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按照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解,制度创新代表一种成功的制度变迁,它指一种成功的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制度[4]。以制度创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层面上切实找到制度创新的路径。就是在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的基础上,在国家和政府主导下,关于治国理政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及能力的一系列创新计划和行动。具体而言,就是:1.在制度创新的理念上,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观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先导。治理主体只有先从理念上追求创新,才能为制度创新描绘出美好蓝图。一直以来,我国的制度变迁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的途径,由政府主导的,几乎无社会的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治国理念的变化。治理区别于管理,最根本的就是,在治理主体上,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中的唯一行动者,而是要与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共治;在治理方式上,政府不再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方式对公民实施管制,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回应和满足公众需求。在实现治国理念上由一元单向治理到多元共治的转变的背景下,政府的管理活动不再单纯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强制和命令,而是更多地建立在多元社会主体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治理意味着公民与政府间合作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意味

  着制度创新中有更多的社会加入和公民参与。2.在制度创新目标的价值排序上,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目标[6]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是服务于现代国家治理和致力于国民利益福祉的。因而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管实施何种制度创新,其首要价值目标,都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就是要求政府把全部工作的中心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民生”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满足的状况。“百姓需求为大,民生之事无小”。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现实利益为根本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政府作为治理者,同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接触最广泛、最深刻,要时刻关注群众需求,切实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经济工作要更多地放在发展民生经济上,将更大的公共财政支出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加大民生投入;同时,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追求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在制度创新的功能发挥上,最重要的是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体制机制是制度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不适当、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会阻碍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制度创新就是要突破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因此,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攻坚克难,是实现制度创新的重任。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要进一步实现党政分开,理顺党和政府的关系;要进一步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分开,理顺政府和一些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理顺这些关系,才能建立起运转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作为国家治理结构的各项制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4.在制度创新能力提升上,主要加强三个能力的建设

  一是要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者和推动者,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二是要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新的高度,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还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法治化水平。做到切实依法行政,就是要行政不越权,不违法,行政合法合理,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地方政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较大的动力开展创新,并且近年来蓬勃开展的创新实验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地方政府的改革试验,更容易看到制度投入的优势劣势,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促进我们挖掘改革的动力,激发制度创新,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十分重要。只有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不断总结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才能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5.在制度创新动力上,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焕发社会治理的活力,让社会治理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问题频发、矛盾尖锐激化。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必须有效地同社会合作,将公民、企业和各种团体纳入治理系统,从而发挥社会治理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社会自治焕发出社会活力。社会治理的创新,包括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只有国家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文献】

  [1]MARCHJamesG,OLSENJohanP.RediscoveringInstitutions:TheOrganizationBasisofPolitics[M].NewYork:TheFreePress,1989.

  [2]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M].景跃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凯尔布尔.政治学和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3):2.[4]虞崇胜,罗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11(1):6.[5]李文涛,苏琳.制度创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纵横,2001(11):61.[6]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J].前线,2014(1):5.

  

  

篇八: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陈震聃[1];师泽生[2]

  作者机构:[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187-195页

  年卷期:2016年第5期

  主题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理念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每个国家都“不可不察”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立足于每个国家所独有的国家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同时应当坚持民主、法治、高效、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等原则。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传承与超越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理念和体制,汲取苏联东欧国家的国家治理教训,全面考察西亚北非部分国家的国家治理态势,冷静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困局。

  

篇九: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要:当前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增强制度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定型,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方面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当今中国,社会稳定压倒一切。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保证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方面取得新实效,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活力得到增强。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开放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正确的抉择。当然,在成绩面前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比较严重,公民道德滑坡、社会诚信缺失,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环境污染问题凸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决不能选择逃避,而必须敢于接受挑战,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制度建设为统领,确保人民群众真正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重视制度体系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切实解决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②可见,党和国家在制度建设上必须有积极作为,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顺利实施。总之,积极应对当代中国社会领域产生的各种矛盾,必须下大气力、以必胜的决心来认真解决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③要有效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自身建设,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立法质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要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仔细倾听民意,切实集中民智,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要认真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工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真正代表人民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等,以此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强政党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在制定國家大政方针等方面自觉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就当前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的复杂问题,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贯彻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参与国家治理主体的主人翁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④的人才选拔标准,加强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优秀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智库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篇十: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2017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2017考研政治毛中特的一个重要新增点。从命题的角度认为,这一考点可以出现选择题,也可以结合时政热点材料出分析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总之,2017考研政治新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考点意义重大,它提醒考生这将是今年命题的重要考点,准备加考试的同学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

  

  

篇十一: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作者:李建军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0年第07期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松潘县川主寺镇紧扣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推行党建引领、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文化兴村等举措,努力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其成果全民共享。

  乡村治理核心——党建引领。通过实施书记提能、双向培养、乡贤回乡、村官提质四项计划,建强“主核心”,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加强党员培训教育,实行党员“三分类三升级”转化提升,建强“主力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发现、培养和推荐党员、群众中间的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建强“后备军”,培养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手。

  2017年,在推进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老街综合整治项目过程中,松潘县采取“政府引导、支部主导、群众参与、无偿征拆”的民生项目参与共建模式,实现120余户“零赔偿”自愿自行征地拆迁,征拆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征拆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征拆过程中无一起矛盾纠纷、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在此基础之上,2018年全镇各村全面推行村级项目建设“零赔偿”制度。2019年,通过打造八十沟贝母养殖基地、集体经济八十沟村综合服务站等,成功将八十沟村两委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分类提升先进村,顺利迎接中央、省、州、县的各项党建督查工作10余次,成为全县支部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的学习模范。

  乡村治理基础——依法治村。结合农民夜校、村干部培训、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寺院“七进”宣讲等活动,提升干部群众法律意识;通过设立镇法律援助服务窗口和村级法律便民服务点,实施便民服务工程,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坚持严格用法执法,扫黑除恶治乱取得实效。2017年,通过依法开展国有土地专项清理工作,清理回收集体土地123亩,有效恢复了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牧草地,保护了村集体资源和生态环境,旅游市场得到有效整顿和提升,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

  乡村治理主体——民主管村。重点围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三资管理、教育奖励、德行教化等内容完成17个村(社)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切实理顺了村级治理主体;利用政策支持、优化服务、激励创先争优等方式,激活社会组织力量协同基层党组织开展乡村共治;健全街长户长网格管理组织,搭建起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平台。

  传子沟村党支部于2008年推行“星级评定工作法”,将该村的重点工作纳入星级评定范围,现已成为具体的村规民约。同时,该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决实行“一定两议三监督”、三务公开等制度,有效促进了村级治理,成为乡村治理示范点。漳腊片区老年协会,以“支部+协会”为突破口,打破了漳腊片区四村一社的民族、地域、户与户、村与村的行政区划界限,

  和谐了村村关系。在开展违章店招店牌专项整治工作中,当地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自愿无偿拆除的方式,拆除“違章店招店牌”856个,在店招店牌设计过程中,畅通网络平台和群众现场听证两种渠道,群众积极建言献策。

  乡村治理关键——文化兴村。推进“孝善和诚俭美”传统美德传扬活动,吸收藏民族传统村落邻里互助、家风家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通过挖掘、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滋养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得到极大提升。

  2017年,成功创建2个省级“四好村”、10个州级“四好村”;成功举办庆祝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暨“孝、善、和、诚、俭、美”模范表彰活动,选树表彰各类模范24名,弘扬了社会正能量。2018年,成功创建2个省级“四好村”、1个州级“四好村”;通过打造6个“孝善和诚俭美”主题文化广场,进一步弘扬社会正能量。

  以农村党建为核心,以“三治”联动为主线,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法治为本、自治为基、德治为先”的“一核三治”现代乡村善治新体系,为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增强乡村善治的组织引领力。紧扣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抓牢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实行乡村振兴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深入推进强乡兴村“四大行动”,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来源渠道,保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向上晋升渠道的畅通。实施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整体队伍的行动,整训后进、带训中间、提升先进,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建设,着力培养真心实意爱国家、跟党走、能干事的基层干部队伍和骨干群众力量。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侵害农牧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坚持法治为本,全面推动乡村依法治理建设进程。紧扣“依法治县”建设,高举法治旗帜,树牢依法治理理念,持续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真正把人民调解组织、乡村法律服务、寺庙管理等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地位,深入实施“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和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境外渗透活动。加大农村寺庙普法力度,增强广大农牧民、僧尼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信仰入脑入心。深化“以戒管僧”工作,持续推动重点寺庙的集中整治,稳步提升寺庙治理能力水平。

  坚持自治为基,全面提升基层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紧扣“村民自治”“民主管村”建设,深化村民议事、“一事一议”实践,不断巩固提升村民的自治基础和民主管村的能力。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网络信息工具,逐步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快推进村规民约全覆盖,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的形成。加强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以党组织引领发展红白喜事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有益组织,规范管理农村公益慈善类、农村服务类社会组织。

  坚持德治为先,全面构建乡村社会新型道德规范。紧扣“以德为先、文化为魂”要求,促进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发掘和弘扬传统“乡贤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内涵,培养农牧民群众良好品德。持续开展树新风活动,持续深化“地区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加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发挥其引领作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建好用好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农牧民夜校、农家书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管理,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构建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体系,加大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题、讴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开办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广播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

  

推荐访问: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 县域 现代化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