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徘徊在地狱之门

徘徊在地狱之门

时间:2022-12-29 17: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后勤装备保障的需要,加以专业要求又极高,在该战区或集团军内必须编设相应的业务机构、部门。但很显然,与陆军其他兵种的业务机构、部门相比,分管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机构、部门的业务内容、职责权限则是极其的不对称,因而难免出现不设不行,设了又没多少事的尴尬局面,徒增指挥机构的臃肿程度。第三,我军实行的是军政、军令合一的领导指挥体制。该体制遵循“谁建设,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但从全军历次联合作战演习想定来看,陆军的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均配属第二炮兵使用。因此,从利于平时战备建设、战时作战指挥的角度考虑,将弹道导弹部队统一编配于第二炮兵自然也是最佳选择。事实上,我军也曾进行过将部分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编配陆军的尝试,但实践证明并不成功。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我空中攻防能力与美、俄的日益接近,我国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尤其是装备射程在3013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的部队,在遂行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使命中的功能将日益弱化,地位、作用也会有所降低,其规模将逐渐萎缩直至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再对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组织编制进行结构性的调整,着实没有多大必要。并且从相关报道分析,美国、俄罗斯发展“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等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更多的是出于抢占国际军火市场的考虑。基于此,加以第二炮兵不断拓展战役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使命任务,不断创新战役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作战方法,作战能力不断增强,地位作用不断上升,成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在这种情况下,再将部分近程战术弹道导弹力量从第二炮兵中剥离出来而转隶陆军战区或集团军,不说不可能,但至少前景比较渺茫。

记:您是说“战役战术弹道导弹部队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作战方法不断创新,作战能力不断增强,地位作用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请问战役战术弹道导弹与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有什么区别?它的发展为什么更加受到重视?

汤:这里所说的“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针对整个第二炮兵而言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按《导弹百科辞典》的解释,战役战术导弹,有时也称为战役导弹,是指“用于完成战役、战术突击作战任务的导弹”。多指射程从300公里到1000公里的导弹。不过,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射程从几十公里到1000公里的导弹,都应该属于战役战术导弹的范畴。战术导弹,是指“用于打击战术目标的导弹”。射程一般在几十公里到300公里。至于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各国的标准不尽一致。有的把射程100公里或5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称为近程导弹;有的把射程10~100公里的导弹定为近程导弹;还有的将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的导弹称为近程导弹。在《美、苏中导条约》中,美国、苏联将射程500~1000公里的导弹定为“中、短程导弹”,或称为“中、近程导弹”。

相对于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主要执行战役作战任务,但也可突击战术目标;二是火力覆盖范围更大,可以突击更多的目标,对作战阵地和打击目标的适应性更强;三是导弹射程越远,飞行速度就越快,敌方拦截起来就越困难;四是可以部署在战役战术纵深,便于自身防卫作战行动的组织等等。当然,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也有独特之处。譬如,美国、前苏联商定,两国射程在5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不在消除之列。再譬如,《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不限制射程在3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的出口,这一点又是战役战术弹道导弹所没法比拟的。

记:冷战期间,美国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具备巨大优势,它限制了前苏联海军的活动,为打破这种不平衡,苏联人曾经尝试用远程反舰导弹打击美国航母编队,如“海难”反舰导弹等,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打击航母存在哪些困难?最近有西方媒体报道中国制定了用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方案,您认为这是否可行,用弹道导弹打击航母如何克服以上提到的困难?可能使用哪些技术?它的具体的打击过程如何?

汤:前苏联认为,要攻击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反舰导弹的各项战术技术指标中,飞行速度最重要。因此,在冷战期间,前苏联发展了多款超音速反舰导弹。“海难”SS-N-19导弹就是其中一种。SS-N-19导弹是世界上第一个速度大于2马赫的远程掠海飞行反舰导弹,主要用

于攻击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舰艇。有舰外制导设备时,射程大于500公里;无舰外制导设备时,射程为55公里。该导弹巡航高度70米,末段掠海飞行高度10~20米,制导方式为中段惯性+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末制导,可携带核或常规战斗部。该型导弹于1979年装备部队,至今仍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服役。

为置敌航空母舰于死地,前苏联/俄罗斯还想了许多其他办法,但毕竟未经实战检验,其效果究竟如何,确实难以评说。从理论上讲,攻击航空母舰编队,主要存在以下三“难”。一是监测难。欲攻击航母编队,首先必须尽早发现并牢牢跟踪航母编队,以便及时向己方突击部队传输使用武器所需的导航和目标指示数据,同时在部队遂行任务过程中实时评估打击效果,从而为后续打击提供决策依据。然而,由于海洋环境复杂,要对航母编队监测难度极大。德国防务专家网2010年8月9日刊发的美国防务专家洛伦·汤普森的文章称,根据推算,中国要完全掌握整个南中国海的一举一动,大概需要100多颗在3个平行轨道上运转的低地轨道侦察卫星。二是突防难。俄罗斯资深教授IO·Ⅱ·戈拉德绍夫等认为:“多用途航母编队具有很强的防空和反潜防御能力,并能与岸上防御系统紧密协同作战,依靠小规模的舰队兵力是不可能突破这种防御的。”三是毁伤难。第一波次突击有时达不到毁伤敌航母的目的,需要逐步消灭其远水域的侦察一预警兵力和防空、反潜防御兵力。实践也表明,二战以来,美军的航空母舰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军事威慑和战争行动,但从未被击沉过;美海军排水量80000吨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即使在退出现役后的毁伤试验中,历经近一个多月的轮番轰炸始被击沉。

使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利用的是弹道导弹突防能力强的优势,解决的是打击航空母舰“突防难”的问题。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海军研究所专家安德鲁·埃里克森和兰德公司政治学者大卫·杨指出,从本质上讲,反舰弹道导弹给航空母舰造成的威胁与反舰巡航导弹完全不同,拦截一枚反舰弹道导弹的最佳时间段非常短,而且如果不考虑对中国大陆实施大规模打击,发射平台很难被锁定,美国现有的军事手段很难遏制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但很显然,欲使弹道导弹打击航空母舰这样的活动目标,就必须让导弹弹头跟着航空母舰“跑”起来!即让弹头具备寻的能力,采用寻的制导技术;另一方面,与固定目标坐标、高程已知相比,航空母舰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因此,弹道导弹在进行射击诸元装订时,只能将瞄准点选在航空母舰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确定点上。待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空后,再依赖寻的制导系统寻找目标。而通常情况下,末制导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一般为20~30公里,即使美、俄最先进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也不过50~60公里。换言之,反舰弹道导弹能否将弹头送到距航空母舰60公里以内甚至更近区域,就成为其能否捕捉并攻击航空母舰的关键。而欲使导弹将弹头送到距航空母舰指定范围内,反舰弹道导弹必须具备中段弹道修正能力,采用类似于美军新一代“战术战斧”(“战斧”Block IV)在飞行中转换攻击目标的技术。

提起反舰弹道导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网上盛传的DF-21C或DF-21D,认为正是它们开了用弹道导弹打击航空母舰概念之先。其实谬也!早在1969年,前苏联就制成了远程(射程185~1100公里)弹道式反舰导弹SS-N-13,以用于攻击航空母舰及其他大型水面舰艇。1973年,前苏联还对SS-N-13导弹重新进行了试验,并计划将其装备于Y级核动力潜艇,后因故没有投入现役。SS-N-13导弹作战运用的大致程序是:导弹的目标据测、跟踪设备在弹道最高点(300公里)开始工作,对预定海域进行搜索,以捕获离瞄准点65公里以内的目标;捕获目标后,用工作5~15秒的固体小型火箭修正导弹的飞行弹道;在与再入体分离前,重复上述过程,再次对弹道进行修正,直至飞向目标,最后用核战斗部摧毁敌方航空母舰。

记:美国正在研究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正在考虑是否使用远程弹道寻弹携带超音速飞行器实现全球快速打击,你如何看待美国将战略打击武器战术化的动向?虽然战术弹道导弹已经在实战中被使用,但战略级的弹道导弹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先例,您认为这是弹道导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

汤: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提出过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携带超音速飞行器实现全球快速打击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还曾进行过“先进的反机动战略弹道武器”的飞行试验。该试验是在弹道导弹的再入体内安装一枚或多枚小型巡航导弹,当弹道导弹进入目标区后,再入体外壳分裂成4块,巡航导弹点火,脱离再入体作巡航飞行,寻找、攻击目标。该方案后因军方对其未来战略需求持怀疑态度而中止。后来还陆续提出过一些其他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奥巴马上台后,美军“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并计划于2020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2025年前后具备全面作战能力。目前美军正大力推进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项目中,与使用远程弹道导弹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对已退役的“和平卫士”导弹,未来也可能考虑对“民兵”-3导弹进行可携带常规弹头的改装。按照规划,从2015年开始,美军将开始在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这种常规洲际弹道导弹。美军还计划发展一种既可携带核弹头也可携带常规弹头的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并拟于2020年前后装备部队。二是对“三叉戟”-2D5潜射弹道导弹进行常规化改装,使其可携带2~4颗常规弹头,计划于2013年前完成24枚导弹的改装,并将其部署在12艘“俄亥俄”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此外,美军还计划研发一种能对坚固目标实施有效打击、可携带多颗动能弹头或1颗重型弹头的潜射中、远程弹道导弹,拟于2015年前后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美国之所以考虑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携带超音速飞行器实现全球快速打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实现快速、精确打击,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携带超音速飞行器的远程弹道导弹,兼具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和巡航导弹精度高的优势,即使在附近既没有美国的空军基地也没有合适的海军兵力的情况下,亦可实现远距离近实时的精确打击。二是占领导弹技术发展前沿,保持军事优势。用弹道导弹携带超音速飞行器,需要解决诸如大气层内长时间高速飞行的气动外形设计、防隔热材料、高超音速飞行器机动控制、滑翔体与超音速巡航导弹发动机的一体化、中远程甚至洲际射程的助推级/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组合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研发和部署“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美军可进一步提升其目标识别与跟踪定位能力,促进美军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大其在武器装备和作战理念方面的领

先优势。

美国国防部在2010年4月公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美军在弱化核武器地位作用的同时,将重点发展“全球快速打击”能力,以提升常规威慑效能。俄罗斯在使用远程弹道导弹携带超音速飞行器方面的研究计划虽不如美国庞大,但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美国,且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不过,若由此断定其为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则为时尚早。

首先,“全球快速打击”构想的初衷,旨在发展一种能够对恐怖分子进行快速、精确打击的武器,但战略弹道导弹却主要起威慑作用,两者的功能定位明显不一致;其次,对于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其他国家很难分辨导弹携载的是常规弹头还是核弹头,一旦发生误判,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而难免引发国内民众的反对和遭到国际社会的压力:第三,根据2010年4月8日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与限制进攻性武器措施条约》,在条约生效的7年后,美、俄双方各自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战略轰炸机不得超过700件,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战略轰炸机所携载的核弹头不得超过1550枚。条约规定,如果常规弹头部署在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上,则其也将被统计在内。此外,尽管美国认为远程、洲际常规导弹在大气层内的飞行轨迹不是弹道轨迹,但俄罗斯未必不将这种导弹列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范畴之内。这已经成为威胁到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执行因素。很显然,与美、俄现有的战略武器数量相比,“700件”和“1550枚”虽仍有继续削减的余地,但确实不算多,若再将部署的远程、洲际常规弹道导弹及其弹头计算在内,则数量会更少。然而,就实战能力和威慑效果而言,远程、洲际常规弹道导弹与战略弹道导弹相比,毕竟是小巫见大巫,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未来携带常规弹头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应该不会太多。

记:在信息化时代,战略弹道导弹的威慑作用是否发生变化?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如何?请结合美国国家战略演变情况,谈一下这个问题?

汤:从美国情况看,尽管战略弹道导弹在冷战期间维护了美国的安全、世界的和平,但冷战结束后,战略弹道导弹却既未能阻止印度、巴基斯坦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和朝鲜成为核国家的努力,也难以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相反,依仗常规力量,美国相继赢得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行动和“伊拉克战争”等,似乎战略弹道导弹在实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中的威慑作用并不明显。或许正因为如此,与俄罗斯、中国活跃的战略弹道导弹发展计划相比,美国仅有“民兵”-3和“三叉戟”-2D5两种战略弹道导弹在役,且“民兵”-3导弹早在1970年6月就已装备部队,“三叉戟”-2D5导弹也已服役20余年。此外,奥巴马在2009年4月访问捷克首都布拉格时还向全世界承诺:“为了结束冷战思维,我们将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2010年初,奥巴马又补充说:“我们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将缩减核武器的数量,降低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然而,美国在逐步缩减核武器数量,不断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的同时,却有条不紊地推进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甚至不惜打破以往同前苏联达成的默契。2001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单方面退出《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为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扫除了外部法律障碍;次年1月,又推出《核态势评估报告》,为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获得了国内法律依据。2010年版《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更是认为“保护美国不受弹道导弹攻击的威胁,事关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为保持并加强美国国土防御能力,以防御数量有限的远程弹道导弹对美国本土实施攻击,美国认为应将防御近期地区导弹威胁作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2010年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虽承诺不再研制新核弹头,但表示将继续推进新的运载工具的发展。据报道,美国将于2011财年-2012财年开始新型陆基战略导弹的预先研究;按计划,“俄亥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将于2025年实现更新换代。可见,美国对战略弹道导弹是又“恨”又“爱”。在信息化时代,战略弹道导弹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虽有所降低,但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核保护伞以外的国家,不得不更加倚重战略弹道导弹。就连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不例外。

通过“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俄罗斯认识到,其能够让西方有所忌惮的,也就是前苏联留下的那些核遗产:俄《消息报》亦指出:“由于美国在常规武器和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一旦俄失去利用核武器遏制美国的机会,将被迫与美国在常规武器领域展开角逐,并彻底沦为二流甚至是三流国家。”2009年8月,俄罗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发布了对公众关于核武器作用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半数的俄罗斯人认为核武器是国家的主要安全保障。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先后4次亲临第二炮兵机关和部队视察,并要求建设一支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的战略导弹部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结语

记:请您就弹道导弹扩散问题、战略导弹战术化的问题、弹道导弹的应用不断创新的问题以及弹道导弹未来发展问题给我们作一下总结?

汤:弹道导弹突防能力强、抗干扰性能好,即便是在丧失全局主动权的情况下,仍能对敌方目标实施突击,并造成一定的毁伤。换言之,只要拥有弹道导弹,就算面对再强大的对手,弱小的一方也不至于完全被动挨打,没有一点还手之力!这对于振奋民心、提升士气、震慑敌人作用极大。因此,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弹道导弹非常有吸引力,加以客观上又存在弹道导弹的国际贸易市场,内外因共同作用,使得弹道导弹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散趋势将是难以逆转的。

从目前情况看,弹道导弹的创新性应用主要是围绕扩大、增强突防能力的优势而展开的。如中国的DF-21D反舰弹道导弹、伊朗的“波斯湾”反舰弹道导弹等。未来会不会出现专门攻击空中预警机的弹道导弹?虽然更难,但只要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应该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外,机动化、小型化、通用化也将是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

至于战略弹道导弹的战术化,也就是让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执行战术打击任务,从技术上讲并不存在什么障碍,但除效费比不高、容易引起误判外,在作战运用过程中,还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然而,即使是像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弹道导弹大国,其信息系统技术水平也难堪此任,故而,中、俄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努力。美国似乎也是废物利用,让裁减下来的洲际弹道导弹发挥余热,投入不多、步伐也不快。

记:非常感谢汤老师接受我们采访。

推荐访问:之门 地狱 徘徊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