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熊猫明:反法西斯代言人

熊猫明:反法西斯代言人

时间:2022-12-29 12: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大熊猫已然成为全世界人民心中的“萌宠”,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物园,只要大熊猫入住,观众数量一定成倍上升。当然,这并非当下才有的风景。其实,把时光的指针回拨到八十多年前,大熊猫在海外引起的热烈反响,不亚于今天。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批大熊猫因为“特殊原因”,漂洋过海,去往美国、英国等国家。尽管它们是被非法捕捉,尽管它们被迫背井离乡,但它们在海外的表现,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诸多快乐。其中有一只被叫作明的大熊猫,更是书写了一段伟大的传奇。

“熊猫热”带来的非法捕捉

一切都要从法国神甫阿尔芒·戴维说起。

150年前的1869年,戴维来到四川宝兴,发现了这种黑白两色的珍稀动物。后来,他遵循国际标准,按动物分类学对大熊猫进行了命名。

1870年,大熊猫标本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动物。当然,“熊猫热”是好事,但是,这样的热度又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西方人热衷于到中国来非法捕捉大熊猫。他们已经不满足拥有大熊猫标本,而是要从中国带回活体大熊猫。

非法捕捉大熊猫最狂热的时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候,世界范围内,战争频发,动物保护观念还没有形成。到中国来非法捕捉大熊猫的人中,包括西奥多和克米特(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以及英国人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

1926年,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来到四川宝兴,并最终捕获一只大熊猫。但是,这只大熊猫被运回美国后,还没有来得及对外展出便死去。兄弟俩不甘心,于1929年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们没有捕捉到活体大熊猫。不过,贪婪的兄弟俩,直接朝大熊猫开枪,进行了射杀。回到美国后,他们出版了《追踪大熊猫》,讲述了在中国猎杀大熊猫的全部过程。

时间来到1934年,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内斯来到中国,目的也是捕捉大熊猫。很快,哈克内斯与英国人史密斯建立合作关系。不过,他们合作的时间不长。因为没过多久,哈克内斯在上海去世。哈克内斯的妻子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继续与史密斯合作。

1936年,露丝和史密斯成功捕捉到一只大熊猫。这只不幸的大熊猫,被取名为苏琳。

苏琳的出现,震惊了美国,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当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时,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圣诞节前一天,轮船终于在旧金山码头靠岸。

后来,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成为最幸运的动物园,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了苏琳。

一时间,苏琳成为美国最耀眼的“明星”。它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前往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看望苏琳的人络绎不绝,创造了一天四万人的奇观。据记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都前往动物园“看”苏琳。同时,露丝创作出版的图书《淑女与熊猫》,风靡美国。后来,这个故事,还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落。露丝和史密斯,一人欢喜一人愁。在捕捉苏琳的过程中,史密斯自认为出了不少力,可功劳和荣誉全被露丝抢走。与露丝的光环形成对比的,是史密斯内心的阴影。他很失落,他很窝火,他觉得命运不公平。很快,史密斯与露丝决裂,分道扬镳。他独自跋涉于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等待“猎物”的出现。他发誓,要用实际行动,赢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熊猫明漂洋过海到伦敦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史密斯一共捕捉到十多只大熊猫,其中就包括大熊猫明。

十多只大熊猫被关在笼子里、装在卡车上,取道香港,乘船前往伦敦。在漫长的行程中,不少大熊猫因为各种原因死去。幸运的是,最小的那只大熊猫明,却活了下来。1938年,12月24日,平安夜,史密斯带着最终存活的五只大熊猫,回到了伦敦。

在等待出售期间,其中一只大熊猫死于肺炎。后来,史密斯又将其中一只卖给了德国人,带回柏林。最终,伦敦动物园买下了史密斯的三只大熊猫。

伦敦动物园组织人员,为三只大熊猫取个好名字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名字一定要朗朗上口,而且要有中国元素。最终,他们决定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以中国的朝代名为三只大熊猫命名。于是,三只大熊猫有了新的名字,分别叫唐、宋和明。

成立于1828年的伦敦动物园,自从1847年向公众开放那天起,在差不多一百年时间里,承载着一代代伦敦人的童年记忆。当伦敦动物园来了三只大熊猫的消息传开后,伦敦彻底沸腾了。

唐、宋和明,成了伦敦最耀眼的明星。不过,唐和宋,一年后相继去世。

三只大熊猫中,明年龄最小,看起来最无忧无虑。整个伦敦动物园,都把焦点放在明的身上。媒体人的嗅觉十分灵敏,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这充分激发了伦敦市民的热情,他们快要把伦敦动物园挤爆了。

自从三只大熊猫来到动物园后,人们蜂拥而至。偌大的伦敦动物园人流如织。

一天,一个肩扛摄像机、手牵小男孩的人来到伦敦动物园,他叫伯特·哈迪,是英国著名的摄影家。在所有动物中,大熊猫的憨态深深地吸引着伯特·哈迪。为此,他带着儿子迈克,专程前来拍摄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迈克可是大熊貓明的超级粉丝,天天都在期盼能尽快见到它。

看着眼前一大一小的陌生人,明并不惧怕。相反,它对摄影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伯特·哈迪架好摄影机,等待着拍摄的最佳时机。

就在这时,明慢腾腾地爬到相机前。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瞪大眼睛,想看看这只大熊猫到底想干什么。明小心翼翼,却又不畏手畏脚,像个调皮的孩子。突然,明抬起前面两只脚,后腿像人一样站起来。它完全当在场的人不存在,自顾自地摆弄着摄影机,宛若摄影能手。伯特·哈迪、饲养员和动物园的管理者,都被可爱的明逗得捧腹大笑。

伯特·哈迪立即搬来一把椅子,让迈克坐在椅子上,希望明能为儿子拍摄一张照片。想来,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具意义的照片,摄影师是一只大熊猫。迈克很听话,而且看上去对摄影师明的技术充满期待。他笑眯眯地坐在椅子上,等待明按下拍摄按钮,等待那一声“咔嚓”。

说时迟那时快,伯特·哈迪拿起另一部相机,不停地按着按钮。

伯特·哈迪摄影生涯中最独特的一幅作品诞生。照片中,大熊猫明站在摄影机脚架前,神情专注。迈克端坐在椅子上,似乎在等待明喊“一二三,好”。

英国女王成为头号粉丝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对波兰发起进攻。英国首相张伯伦眼见和平成为泡影,立即召见丘吉尔加入战时内阁。两天后,法国和英国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是,伦敦动物园里,到熊猫馆来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而且,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战事即将来到的阴影。

冬天来临之前,伦敦动物园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一一两个女孩,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明眸皓齿,神采奕奕,径直来到熊猫馆。

当两个小女孩来到明面前时,明高兴得像个撒娇的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小花伞。趁对方不注意时,明一把将小花伞夺过来。小女孩“啊呀”一声,但又马上高兴地笑起来。见此情景,明立即俯卧在地,打起滚儿来。所有人都热烈地鼓掌,为明的调皮而欢呼。

这时,另一个小女孩战战兢兢地来到明面前。迟疑片刻,小女孩一把将明搂在怀里。明开心极了,脑袋在女孩的身上磨蹭。这是一种亲切的交流。女孩感应到了明的友善,伸出纤细的手指,在明身上来回摩挲,为它挠着痒痒。

这两个小女孩,一个名叫玛格丽特,一个名叫伊丽莎白。那时候,伊丽莎白才12岁。

3年前,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其父乔治六世继承王位。由此,伊丽莎白也相应地成为英国未来的王位继承人。

在伦敦动物园见到明的第二年,伊丽莎白与妹妹玛格丽特到苏格兰躲避战争。这一年,这位英国未来的女王首次发表了广播演说。她的声音清脆、悦耳,而且每一句话都情真意切。

伊丽莎白在广播中说:“在我们的国家,数以千计的人不得不离开家庭,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我和我妹妹玛格丽特,都非常同情你们。我们知道和自己最爱的人分离是什么滋味。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切最终都将好起来,上帝会保佑我们并给我们胜利与和平。当和平来临的时候,要记住,我们一一今天的儿童一一将肩负着把明天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使命。”

1952年2月6日,不满26岁的伊丽莎白正式登基。1953年6月2日,27岁的伊丽莎白加冕女王。

反法西斯“代言人”

1940年,整个欧洲上空都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英国的日子不好过,不仅前方战事吃紧,而且内部人心分裂,惶惶不安。这一年5月,下议院提出不信任动议案,矛头直指张伯伦,没有人再相信他的所谓“一代人的和平”。于是,无力回天的张伯伦提出辞职,并建议丘吉尔组建内阁。5月10日,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5月13日,丘吉尔以首相的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并发表了演说。

在英国首相更替的这段时间,德国人火力全开。

当希特勒的部队占领法国后,便把枪口对准了英国。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很快,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空,黑压压的战斗机,如集体迁徙的候鸟,漫天飞舞。德军每天出动一千多架战机,对英国的十二个军事基地进行不间断的摧毁性打击。

英军招架不住,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如果继续下去,等待英国人的,必定是一场惨败。此时,敦刻尔克大撤退才刚刚过去两个月。

8月25日,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了一次轰炸。这次轰炸,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由此,德军做出战略调整,出动战机对英国主要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希望以此彻底摧毁英国人的信心。

這是一次报复行动。既然你轰炸我的首都柏林,同样,我也轰炸你的重要城市。

德军的轰炸让英国多个城市满目疮痍,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陷入火海之中。

伦敦作为英国首都,自然成为法西斯德国轰炸的重要之地。每一分每一秒,这座城市都在遭受战火的蹂躏、摧残。遭受大轰炸期间,伦敦超过四万多人丧生,大约十万幢建筑成为废墟。

明躺在熊猫馆里,抬头仰望,伦敦的上空飞机群魔乱舞。炸弹从天空飞下,穿越迷雾落在伦敦的大街小巷。白天,硝烟遮蔽了日光;夜晚,硝烟挡住了月光。战火纷飞的伦敦,已经没有日夜之分。

但是,明没有慌乱,而是神情自然,处之泰然。伦敦动物园,俨然成为伦敦最安全和最快乐的地方。

自从明来到伦敦那一天开始,它便受到万众瞩目。但是,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受到追捧。大人牵着孩子,孩子与孩子手牵着手,他们排着队,依次来到明面前。在熊猫馆前,不分年龄,不论性别,不分种族,不论肤色,每一个人都热情、友好。人们忘记了正身处战争年代,忘记了天上的飞机,忘记了地上的炸弹。他们已经将战争抛到九霄云外,享受着难得的幸福时光。

这样的情景,吸引了媒体人的注意。他们召集同行,讨论应该为此做点什么。最终,大家一致决定,通过媒体把明的坚强、勇敢传递出去。在他们心目中,明面对战争的心态,预示着胜利迟早会到来。

被记者团团围住时,明就像是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面对长枪短炮,它完全听从安排,任由他们拍摄。这个过程很长,尤其是拍摄纪录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好几台摄像机分别架在熊猫馆的各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记录下明的生活状态。

明,成为伦敦的名片;明,成为抵抗法西斯的代言人;明,成为整个英国的精神力量。

几乎在一夜之间,明与市民亲切合影的报道,传遍了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子、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用明的照片制作的明信片,成为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当人们在明信片上看到明淡定自若的照片时,情不自禁地跟着笑起来。这笑容很温暖,很从容,包含着对法西斯的蔑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电视技术在当时并不普及,但是,英国拍摄了一部以明为主角的电视纪录片,详细而生动地展示了明的生活细节,即便炸弹就落在伦敦动物园附近,它依然没有丝毫慌乱。

文字、图片和影像,都在用明的生活状态,向人们传递一个信念:胜利终将到来,只是要历经苦难,只是要经历漫长岁月。不过,只要能够迎来胜利,一切就会充满希望。

在胜利到来之前遗憾死去

战火依然在蔓延,短时间里没有结束的迹象。

出于安全考虑,明被转移到贝德福德郡的惠普斯奈德动物园。相对于伦敦市区,这里偏僻但可暂时避免战争带来的危险。惠普斯奈德动物园里有大熊猫的消息,很快便不胫而走。就像在伦敦动物园一样,人们又纷纷涌来。

伦敦离贝特福德郡有一段距离,但是,明并未真正离开伦敦。在那座城市,它身上散发出的力量从未消退。明信片依然在伦敦人之间传递,纪录片依然在伦敦街头播放。所有人热情高涨、团结一心,共同向法西斯发起最有力的反抗。他们勇敢坚强,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最终,英国以100多万幢建筑、接近1000架战机和数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赢得了不列颠之战。虽然代价惨重,但胜利更为重要。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这是希特勒发动战争来首次遭遇失败。盟军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反法西斯联盟与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人间正义,终将扑灭法西斯邪恶的火焰。1944年,世界范围内的多个战场上,德意日法西斯都在经历着世界各族人民的英勇抵抗。

黑夜正在远去,黎明慢慢走来。

遗憾的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蓦然而至。1944年圣诞节后,一个寒风凛冽、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明突然去世。这个消息震惊世人,无人相信。在人们眼中,明始终都是健康的、积极的和乐观的。法西斯的炮火没有夺去它的生命,怎么会在一场疾病中倒下?

但是,这是事实。

明为什么会突然死亡?明到底患了什么疾病?专家和饲养员都不知道。它没出现什么明显的病状,只是毛发有些脱落而已。

从1938年平安夜,到1944年圣诞节后,6年时间,不长不短。它来的时候,伦敦下着暴雪;它走的时候,伦敦依然下着暴雪。

猝然离世时,明只有7岁。大熊猫的一岁,相当于人类的3岁。如果换算成人类的年龄,明去世时只有21岁。豆蔻年华,英年早逝。

明的去世,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5年8月,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平的阳光照耀世界。

“重返”伦敦,被永远铭记

2003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一架来自香港的飞机缓缓降落,从机舱走出一对英国夫妇一一大卫·特纳和他的妻子。

不久前,特纳因为脑部肿瘤在医院接受了手术。做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心情极度灰暗。为了缓解疾病給特纳带来的疼痛,妻子每天为他读报,让他躺在病床上也能了解大干世界。某一天,特纳在《每日邮报》上听到一则关于大熊猫的新闻。当时,他为之一震,全身上下仿佛被电击一般。新闻里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人工繁育上又取得新成果。这意味着,濒危动物大熊猫这个种群,在未来将更加壮大。特纳从妻子手中接过报纸,仔细阅读每一个文字,认真端详那张照片。

大卫·特纳笑了,笑出了眼泪。

笑容让特纳忘记了病魔带来的疼痛,就像六十多年前,大熊猫明让伦敦人忘记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他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天空呼啸的轰炸机和遍地开花的炸弹,想起了滚滚硝烟和断垣残壁,想起了惊慌失措的伦敦市民,想起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当然,他也想起了那只憨态可掬、镇定自若的大熊猫——明。

六十多年前,大熊猫明曾经抚慰特纳幼小的心灵,帮他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

生命留给特纳的时间不多,到大熊猫的故乡看看,成为他最后的愿望。对遥远东方的向往,给迟暮之年的特纳注入了一股力量。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在与妻子商量后,特纳开启了这趟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之行。

这是一趟圆梦之旅。这是一趟感恩之旅。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张志和主任,亲自接待这对来自英国的夫妇,带着他们畅游基地。在与大熊猫亲密接触时,一只名叫“娅星”的大熊猫,不失时机地抱住特纳的大腿。特纳开怀大笑,一把将“娅星”搂在怀里。“娅星”十分调皮,趁机亲了特纳一口。老人受宠若惊,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他拍了拍脑袋:“我是不是在做梦?”接着,他喃喃自语:“哇,原来这真是大熊猫,真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动物。”

后来,饲养员把几只去年出生的大熊猫放出来,陪特纳夫妇玩耍。这些毛绒绒的小家伙,似乎知道眼前这位老人的特殊身份,特意要讨他欢心。所以,它们在地上打滚、摔跤,欢乐得停不下来,让特纳笑得合不拢嘴。

2015年,中国日报社联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在英国推出“熊猫与和平”系列活动。10月20日,伦敦动物园,明的雕像隆重亮相。人们常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七十多年后,明以这样的方式重回伦敦,再次与伦敦市民相遇。这是人类情感的感召,这是对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这是对明最深情的缅怀。

当天的仪式上,伦敦动物园学会董事长拉尔夫·阿尔蒙德说:“七十多年后,人们又可以再次看见明的笑容。曾经为伦敦市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欢乐的明平安归来,这将永远被伦敦动物园铭记。”

这尊雕像将永远留在伦敦动物园里陪伴着人们,就像当年的明那样,代表着光明、希望和未来。

推荐访问:熊猫 代言人 反法西斯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