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云计算“三国杀”

云计算“三国杀”

时间:2022-12-28 17: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6月中旬以来,为了反击亚马逊收购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沃尔玛明确要求其合作技术公司停止使用亚马逊的云服务产品—AWS,转而部分改用微软的Azure。

事前几乎没人能想到,原本只是两个巨头针对零售业务的战争,如今战火却直接烧到了云计算领域。

时间倒回14年前,亚马逊成为全球最早涉足云计算的电商公司。但这是一次极其偶然的成功。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最初想的只是如何能让亚马逊平台更好地开放给第三方电商做生意。“亚马逊云服务”(AWS)初代产品上线时,该产品的研发者范·比林曾真诚地告诫贝索斯:“你会意识到自己将长期亏损。”“很好。”贝索斯回答。

2017年亚马逊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云计算为公司带来了8.9亿美元运营利润,占了总体运营利润的80%。但亚马逊征服中国市场的过程却不太顺利。它很早就已看到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其海外IT服务商的身份,也让它遭遇来自中国政府对于数据安全性等敏感问题的拷问,导致其云产品迟迟不能在中国落地。

而这在客观上则给了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基础云服务提供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窗口。

2009年,也就是在亚马逊推出AWS 6年后,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阿里云。它早期只有一个客户,就是胡晓明当时领导的阿里小贷。胡晓明曾这样形容自己使用阿里云的经历:“我被博士(王坚)摁着吃草,我的同事被我摁着吃草。”

而同一时期,在美国,贝索斯已经看到了AWS盈利的一线曙光。付费流媒体Netflix是AWS的早期用户,它在美国国内的订购数量从2012年的2200万猛增到2013年的2800万,成为用户订阅数量仅次于HBO的网络流媒体公司。

“亚马逊一直赔得稀里哗啦,但2012年基于亚马逊云平台的Netflix崛起,亚马逊能够处理后者庞大的数据量,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青云联合创始人及CEO黄允松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IBM工作了9年的黄允松2012年离职创业,作为和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一样的基础云服务提供商,青云上线之后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便实现盈利,今年6月青云获得了10.8亿元的D轮融资。黄允松想证明云计算是那种并非巨头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可以说,在云计算领域,贝索斯带领亚马逊率先开拓了一条道路,并因此获利。现在看,这条淘金路正在变得拥挤。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酝酿了8年后,大约在2015年前后才有所升温。根据IDC的数据,2015年国内公有云市场总规模达到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8%。入局最早的阿里云已经抢得了先机,占据了公有云IaaS市场31%的份 额。

虽然阿里云一直处在领跑地位,但是用青云CEO黄允松的话来形容,“阿里巴巴身后有一群狼在跑”。先发优势带来的红利可能无法确保阿里巴巴笑到最后。

成立于2013年、但一直处在低调观望位置的腾讯云,看到亚马逊和阿里云已初步探明了云计算产业的含金量,在2015年突然公開发力,宣布以每年投入20亿元的节奏,制定了一项针对云计算业务的“6年计划”。

效法亚马逊,阿里云和腾讯云这两家互联网公司背景的技术巨头,产品重心也首先选择在标准化的公有云,从它们最擅长的领域切入,展开各自的圈地运动。它们服务的对象,都是与自己同类型的企业—各种社交、游戏、电商、音视频网站和各种新兴的App。

天猫、淘宝以及支付宝的即时支付产品,都成为阿里云最重要的技术“练兵场”。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每年双11的海量订单,可以说是在全球互联网产品中极为罕见的“高并发”案例,它们首先会直接倒逼其自身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

“我们的日常电商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看,数据量都算非常大型,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和用户规模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这类业务能力会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我们的技术被打磨得非常成熟。”阿里云海外架构高级专家王宇德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腾讯整体在云计算领域“自我启蒙”比阿里晚了几年。但它在社交、游戏、视频以及移动支付等多个领域,拥有多个与阿里巴巴相同量级的top流量入口,所以也完全不缺云计算的技术练兵场。

2010年3月5日,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亿。也是在这一年,腾讯经历了“3Q大战”的洗礼,因而在战略上更加强调“开放”,随着开放平台的成立,第一阶段就需要上架几千台服务器给合作伙伴,这让原本只应用于QQ内部的“海量计算构架”,第一次有了对外的应用场景延伸。而这也正是腾讯云最早的“发源”故事。但此后,腾讯在回答“如何将内部能力进一步产品化、而这些产品的用户到底是谁”这些关键问题上,又花费了几年时间,才获得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

2015年,腾讯云在公有云市场第一次上线了标准化的、并且可以供客户自由挑选的云服务产品,比如针对视频点播的云解决方案。转年,直播行业进入爆发期,这让腾讯针对互联网视频的云解决方案找到了用武之地。加上腾讯游戏业务的加持,斗鱼和龙珠等游戏直播平台和快手这样的综合直播平台,都成为腾讯云的视频产品用户。

“直播这个领域的爆发确实是大家之前意想不到的,如果没有做出技术壁垒,一定会落后很多步,今年要来追赶就有点慢了。”腾讯视频云产品运营总监徐勇群对《第一财经周刊》指出,以视频客户为例,腾讯对接的是B端用户,但视频云本质上还是一个面向C端的产品,“我们更懂得社交属性的年轻人想要什么,希望获得什么,体验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能针对他们的需求做出提前的规划和产品开发。”

2016年春节,4.2亿人在微信抢红包所创造的流量洪峰,是对腾讯云在自家产品上完成的又一次著名的实战考验。腾讯云用来证明自己产品能力的一个主要逻辑就是:他们在云计算产业最直接的打法,就是将内部已有的技术开放。

在腾讯和阿里巴巴之外,国内还有一家实力雄厚、对云计算产业觊觎已久的技术公司,就是华为。但华为对云技术的态度似乎一直有些摇摆不定。

一位接近华为的IT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分析指出,华为由网络和通讯设备起家,这一块的利润长期以来较为稳定,导致华为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企业IT服务一直是处于从属地位,业务更新的动力不强。但是华为在产业线上一直追求大而全战略,因此涉足云计算的时间并不算晚,甚至还经历了好几代云计算技术的重大更迭。

BAT这些互联网公司自身都是云的直接使用者,所以相比来说,针对公有云从纯软件层面看,华为的技术经验和人员储备都是不够的。“腾讯在做云之前,由于游戏和QQ,在运营机房方面有很多经验,但华为过去一直只是做交换机和硬件。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运营网络基础设施的经验,是很重要的门槛,而华为在这块没有积累。”云计算产业观察人士、《云计算时代》一书的作者刘黎明对《第一财经周刊》分析指出。

然而近年来随着逐步清晰地看到传统运营商市场的萎缩趋势,华为也不得不开始越来越重视企业软件业务。差不到直到今年年初,华为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大举加入公有云领域的竞争,并为此成立了独立的事业部—Cloud BU。

“我们会统一承载华为集团内外部所有应用系统,包括华为公司现在为运营商和企业提供的服务,未来都会跑到云上去。”华为Cloud BU总裁郑叶来表示。

华为的优势在于它有多年企业级IT市场的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国内国外很多运营商都是它的“老朋友”。早在2014年,中国联通就和华为合作,完成了沃云软件定义网络(SDN)的部署,而中国电信在2016年7月也和华为联合推出了天翼云3.0,主打政府企业客户的私有云,也就是“政务云”。华为其实是为这些云的搭建提供了基础架构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产品是公有云市场最典型的客户。公有云的竞争策略非常透明,一靠口碑二靠价格,而针對这部分市场的圈地运动其实在过去两三年已经基本告一段 落。

接下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何会瞄准服务大型企业和政府政务的私有云项目,原因很简单,按刘黎明的观察总结就是:“在这个行业,20%的头部客户贡献了80%的收入。”

这块有着无限“钱”景的新业务空间,客户的态度却相对保守,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又很复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准化的产品很难轻易与之完成匹配。无论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并不具备服务这类大客户的经验。

“在这个层面,华为注定会成为阿里巴巴和腾讯最大的对手。”前述接近华为的IT业内人士指出,多年深耕企业级IT服务,特别是服务于政府、国企背景的大客户,让华为直接拥有很多现成的客户资源,同时华为手握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换言之,华为在这方面是资源雄厚的全能型选手,就算没有特别高的技术壁垒,但贵在“全能”。相比之下,阿里云明显侧重于提供软件层面的解决方案。

要打动这些传统产业或者政府类型的大客户,腾讯云的员工说得很直接,看的主要就是“各家的BD能 力”。

为此,腾讯云专门设置了一个兼职岗位叫“布道师”。这群员工有技术开发人员,也有产品经理,他们除了本职工作,其他时间就花在给客户讲解上云的益处或者给客户企业的CIO做培训上。

阿里巴巴的打法则是到车间收集数据,实时改造生产流程,树立几个标杆。“我和企业谈的时候,不会谈上云,只说要解决生产问题。上云不上云对客户来说不是关键,它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我只说‘你有痛点,我们来解决,提高你的生产效率,你愿不愿意做?’”阿里云AI科学家闵万里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事实上,阿里云的基础策略仍然是让客户尽可能选择公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是飞机还是私家车的问题,你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做一个平衡。飞机会比私家车更安全。”闵万里说。

阿里巴巴通常会给企业客户两种选择,一种是上公共云,用最短时间、最少成本解决问题,一旦客户想用私有云,阿里巴巴一方面会表示“可以做”,同时它会从“时间成本和价格都很高”的角度劝客户回心转意。

阿里云最想说服的客户,比如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利用阿里巴巴和腾讯提供的储存空间和计算能力,但它们也会有一个底线—软件层的开发和中间层的搭建应该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几年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在互联网公司拓展企业级市场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015年年底,阿里云在全国组建了18个授权服务中心,主要为客户提供售前咨询服务,包括上云方案的制定、架构设计。这些厂商多是传统系统集成商、硬件渠道商和软件供应商,有自己既往的人脉。

北京博伟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伟伟业”)是第一批成为阿里云授权服务中心的ISV之一,同时它也是联想企业端产品的金牌渠道代理。“除了售卖产品,我们还要做售后服务,形象的比喻就是4S店。”博伟伟业副总经理闫俊这样描述公司的新业务。

过去三四年,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和腾讯凭借手中掌握的流量入口,已经让中国互联网产业众多量级较小的公司在它们身后纷纷完成“站队”。目前,两家巨头各自阵营中的战友已经划分了云计算市场在公有云领域的初步格局。

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客户名单中,可以看到有很多是拿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战略投资的公司。一家腾讯投资的创业公司的战略安全部总监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腾讯云的服务是直接作为部分投资给到这家公 司。

在私有云领域,随着腾讯和阿里巴巴在金融产业的渗透,这个领域的一些企业已经在IT架构升级方案的选择中站了队。比如,有阿里巴巴参与的众安保险和天弘基金是阿里云金融产品的用户。

位于深圳的融汇通金则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由于其母公司金证股份和恒生集团是竞争关系,而后者已经被马云绝对控股的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100%收购,所以前期它更愿意“主动找腾讯和华为去交流”。

当然,也有不愿妥协的角色。今年6月初顺丰和菜鸟网络一度掐断彼此的数据接口,导致淘宝平台的消费者无法查询顺丰包裹的物流信息,而卖家无法选择顺丰的快递服务,直到国家邮政局出面协调双方才达成和解。表面看,这是两家物流企业对于数据的争夺,但顺丰此前曾发布过一则耐人寻味的声明,称“菜鸟之所以封杀顺丰,背后的原因是阿里巴巴方面一直希望顺丰从腾讯云切换至阿里云。”

事实上,包括顺丰在内,更多的大企业目前倾向于将几种云计算产品“组合”使用。

据企业管理软件及ERP云服务提供商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旗下精斗云副总经理伍红介绍,金蝶旗下有多款云产品,金蝶云需要服务海外客户的产品会选择使用亚马逊AWS,面向中小企业的精斗云则部署在腾讯云上,涉及电商业务的管易云选择了阿里云,主攻企业办公的云之家则使用有WPS功能的金山云。

过去两三年,随着各家相继完成标准化产品的布局,产品技术和产品层次都逐渐趋同,到了这个阶段,“价格战”已经在所难免。

从亚马逊AWS诞生起,贝索斯就热衷于降价:在其首款产品推出前的一次高管会议上,贝索斯自作主张将价格从每小时15美分调整为每小时10美分。迄今为止,亚马逊AWS的产品已经降价61次。

阿里云在2016年10月宣布了新一轮的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最高折扣是5折。此前阿里巴巴已经在一年内下调价格17次。半个月后,腾讯云也宣布下调价格,云服务器3年租赁合约的价格下调了50%。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再次宣布云數据库调价,平均降幅为20%,获得邀请码的新用户还能在半年内免费使用30余款云产品。腾讯云不甘示弱,在一个月后调低了云数据库和对象存储服务两种产品的价格。在ISV的眼中,这些年双方的价格一直咬得很紧。

目前,腾讯将一些产品的3年使用期的价格直接打到“3折”这样的超低价,总价只比一年合约期产品贵200元左右。同样配置的产品,阿里云的3年使用价格是腾讯云的2倍。降与不降,现在又轮到阿里巴巴面临艰难选择。

政务云市场在今年的价格战趋势,看起来更加不计后果。

今年6月初,中国电信以1分钱中标海南政务云项目,此前,它已经靠“1分钱”或者“0元”这样的无偿服务,拿到包括上海、辽宁省等地的多个政务云项目。腾讯也加入了“1分钱”投标的阵营,在今年3月拿下了厦门市信息中心公开招标的外网云服务项目。

为此,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公开向腾讯喊话:“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动企业的发展、成就一个行业的时候,马化腾和他的团队用1分钱的投标对行业进行了破 坏。”

当外界问及华为会如何应对这样惨烈的价格战时,华为Cloud BU总裁郑叶来又搬出了华为过去二十年来打硬仗的战绩来显示自信:“华为在哪个行业面临的竞争都激烈,之前有人说服务器别搞了,虚拟化没戏了,但现在华为都做得很好,只要努力,事情就会有变 化。”

然后他话风一转,马上将矛头顺势对准了腾讯,“价廉物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的,所以华为提供的产品和价格是匹配的,会让用户有再次购买的欲 望。”

抛开价格战血腥的一面,基础云服务提供商眼下更愿意向客户展示它们“聪明优雅”的另一面。

在今年6月下旬腾讯举办的主题为“云+未来”的论坛活动中,“AI”这个所有嘉宾演讲时提及次数最多的词,表面看着都和云似乎没什么关系。而距此半个月前,阿里云也在上海举行了一场“云栖大会”,同样的,与会者大谈特谈“全球化与人工智能”。

巨头们之所以都急于把AI树立为眼下“云计算”产品可以对外讲述的新故事,是因为这个圈子内部其实早已经心照不宣:如果云产品只做存储这一项功能,可玩的空间就会非常有限。

只有在云的基础架构之上,充分掌握数据,继而对大数据展开挖掘,甚至上升到AI层面,才会让云计算具备无限的增值想象空间。

在云计算厂商的眼中,工业制造领域其实是属于“数据密集型产业”。

以光伏切片的生产线为例—60多个环节由上千个工艺参数控制,但是在目前的实际生产流程中,每个岗位只对自己的岗位和环节负责,无法知道不同岗位和上下游之间的联动情况,也就是说,数据只实现了存储,尚未实现有效分析。在阿里云AI科学家闵万里看来,这恰恰是一座“沉默的金矿。”

“我们拿到数据后,相当于给生产线架了一个神经网络、工业大脑。”闵万里这样描述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未来。

推荐访问:计算 三国杀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