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特点浅析

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特点浅析

时间:2022-12-27 18: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非选择题通过给出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其考查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选择题所不能比拟的。结合这几年的试题分析,非选择题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时间上看,考题内容主要集中于近现代史

如2006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 的原因”,2007年“孙中山先生对民族主义的看法”,2008年“乾隆帝和英国女王的通信与中国的闭关锁国”,2009年的“传统文化”,2010年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2011年“王韬和孙中山先生对民主的认识”,这六年来每年都有对近现代史的考查。近代史在时间上离我们较近,对当代的影响更加直接,所以高考对近代史更为青睐。

二、从空间上看,一般都是兼顾中外

如2006年“中国和世界近代科技的发展及它们的比较”,2007年“孙中山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看法及民族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和进一步发展的意义”,2008年“乾隆帝和英国女王对外政策和各自的世界眼光”,2009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亚洲古学复兴和欧洲文艺复兴”和2010年“对明清及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和英国城市发展的认识”,六年试题中有五年是中外历史同时考查的,知识点贯穿中外,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中国发展的不足和优势。学生通过对比研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当前的治国策略。上述考题题目新颖,考查灵活,目的鲜明,启示性强,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分析,总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试题在内容上涵盖了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分布均衡,考查全面,灵活性较强,方便学生答题时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注重对中国近代曲折历史的考查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因爱臣魏征去世,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我们今天在高考试题中大量地考查中国近代的屈辱发展史,也是为中国发展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让奋发向上的青年人知道历史发展的艰辛和先辈的奋斗,让青年学生自小就树立危机意识,这是当前高考题突出历史教育意义的表现。2006年对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考查,2007年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落后的涉及,2008年对中国传统“天朝上国”和对外“闭关锁国”的考查,2009年对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坎坷的认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2010年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考查,等等,都是从众多的知识点中选出一个方向。通过近代和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对比,我们认识中国发展的曲折和艰辛。只有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危机意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爱国者。

四、对民主政治的大力宣传

民主,在近现代的中国和世界,一直是有识之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而求其实现的革命目标。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延续2100多年,1912年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只实现了短暂的形式上的民主。袁世凯窃取了最高权力后,倒行逆施,复辟帝制,之后中国政治更是几起几落,民主政治的建立经过了许多的挫折。从高考题上看,2007年试题考查了赫鲁晓夫忽视自然地理条件,在高寒地带种植玉米,致使损失惨重,国际负面影响极其恶劣。因为苏联和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较多地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苏联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11年,民主制度再次成为高考试题的宠儿。试题着重考查中国古代民主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的异同,近代民主思想中将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王韜和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对比,让考生阐述各自的观点。当民主从一种奢望变成现实时,我们更多的是关心怎样让它深入人心,并且落到实处,让民主在一代代人心中绽放出最炫丽的花朵。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1]。

五、百年之后,再度审思传统文化

中国近现代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公开化。随着中国战争失败,外交受辱和科技落后,中国文化逐渐受到世人的质疑。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提出了“学习新文化”“打倒孔家店”之类的口号,这贬低历史文化的行为激起了人们对传统国学的反思,部分学者掀起了挽救传统文化的思潮。对于传统文化,民国时期褒贬不一。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先人无尽的智慧,希望通过高考题的考查,让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新课程的高考命题贴近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现实话题,突出历史学习功能的主导思想[2]。

近年来,高考考查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灵活化,考查的内容日趋贴近生活,注重对社会长久发展之路的探索。历史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了解到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世界[3]。高考试题通过对旧问题的新思考和对中西之间的对比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辩证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高考正在不断通过改变去适应时代的需求,朝着让社会满意和让群众放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

[2]徐赐成.用教育眼光审视高考试题不应只是期待: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考查风向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0):45-48.

[3]谭方亮.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分析[J].中国学历史教学参,2011(07):50-52.

推荐访问:中非 选择题 浅析 历史试题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