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08年两会热点问题历史学科解读

2008年两会热点问题历史学科解读

时间:2022-12-27 17: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改革开放30周年迎面走来……对亿万人民来说,2008年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以下两会热点问题可能成为今年高考热点问题。

热点一:抗御雪灾,考验政府应急能力

背景材料:2008年1月中旬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政府应急能力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大事多、喜事多、要事多的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开幕在即,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机制在今年雨雪冰冻灾害袭来时发挥了作用,经受了实践检验。而在抗灾斗争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将促进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

知识链接:

1、古代黄河泛滥及治理黄河(大禹治水、汉武帝、王景治理黄河)、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灵渠、隋元修运河、新中国治理淮河、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等等。

2、受灾省份有关历史知识归纳:

①安徽:

古代史——(1)春秋时期修建芍陂。(2)大泽乡起义。(3)垓下之战。

近现代史——(1)洋务运动: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2)鄂豫皖革命根据地。(3)皖南事变(1941年)。(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5)重要历史人物有姚莹、李鸿章、陈独秀等。

②湖南:

古代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

近现代史——(1)维新人士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2)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领导萍浏醴起义。(3)北伐战争时期,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4)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5)湘赣、湘鄂赣等农村革命根据地。(6)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7)文革时期修建湘黔铁路。(8)重要历史人物:新思想的代表魏源,洋务派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派代表谭嗣同,资产阶级革命派黄兴、宋教仁、刘道一、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③湖北:

古代史——(1)春秋时期,楚庄王称霸中原。(2)战国时期,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

近现代史——(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2)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武昌起义。(4)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的中心。(5)1927年帝国主义制造“一三惨案”等事件,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6)1927年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7)武汉会战,枣宜会战。(8)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十年探索时期建成武汉钢铁基地,文革时期建成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④江西:

古代史——(1)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鄱阳湖成为重要产粮区。(2)隋唐时期江西洪州是造船中心。

近现代史——(1)1855年石达开西征取得鄱阳湖口大捷。(2)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九江开辟为通商口岸。(3)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二次革命时江西都督李烈钧率先独立;护国运动时通电讨袁。(4)大革命时期,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5)1927年8月南昌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6)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会议。(7)重要历史人物有陈宝箴、李烈钧等。

热点二:稳定物价。宏观调控担当重任

背景材料:新华网2008两会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民众看来,今年两会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中,物价问题高居榜首。物价上涨过快,影响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大局继续深入。

面对较为突出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列入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两会上,物价问题成为焦点。

知识链接:

1、建国初期恢复经济的措施(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的斗争——银元之站和米棉之战)、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近代西方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热点三: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集体将挑起重担

背景材料: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阶段,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集体重任在肩、挑战在前。

知识链接:

1、三代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一一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

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

2、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①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

②开始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逐步发展:1978年~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④进一步发展:1982年~1987年改革开放全国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关史实(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②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农村转向城市、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1)第一阶段:(1949~1978)

特点:借鉴苏联经验,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的探索:

①追歼残敌,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新生政权。

②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制定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③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④中共八大作出科学正确的论断。

经济上的探索:

①建国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工矿业生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②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定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第二阶段:(1978年后)

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的探索: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上的探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热点四:“大部门体制”改革将迈出重要步伐

背景材料: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推进大部门体制”为重点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标志着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拉开帷幕。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3)王安石变法。

(4)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

(5)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6)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7)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2,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中国现代的改革:

(1)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2)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世界近现代的重要改革: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热点五:民生问题继续受到关注

背景材料:看病难、看病贵是个“老大难”问题。截至2007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051万,医保覆盖面大大提高,但是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民众对加速医改呼声强烈,期待新的医改方案从制度上解决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知识链接: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2)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3)孟子:“仁政”;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

2、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1)重视民生:

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东汉:刘秀“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形成“光武中兴”。

④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清朝康熙“摊丁人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忽视民生:

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

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

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3、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

(1)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但未及实施。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20世纪30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新中国落实民生问题的实践:

(1)建国初期:①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5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解决民生问题急于求成造成失误。

(3)“文革”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热点六:教育公平有待继续推进。

背景材料:继2007年春季开学全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2008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近年来教育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知识链接: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1、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2、隋唐实行科举制,其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3、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4、明代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制度;1905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5、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6、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

7、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

8、三次科技革命。

热点七: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背景材料:2008年是我国兑现“绿色奥运”承诺的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知识链接:

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3、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

4、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进一步激化。

5、近代以来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当今社会应重视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要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6、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和理论变为行动。

推荐访问:两会 热点问题 学科 解读 历史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