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问题及改进建议

《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2-12-26 18: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中国会计学科教育现阶段,高校《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初期,在教材大纲、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与局限。本文以价值回归理念为教学导向,结合国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国外教学经验,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的基本改革思路:结合本土专长,推动课程大纲体系化和内容特色化建设;针对受众特点,系统整合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微课形式”,全面促进学科培养模式的信息化升级。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培养模式

当前,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运作在国外发展迅猛,但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与完善阶段。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内部分高校在近几年陆续开设了《环境管理会计》课程设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停留在初期探索阶段。本文拟在整合国内外现有环境管理会计领域研究成果、教学经验与交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课程大纲、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我国高校《环境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框架,以期为未来该学科的教学体系搭建与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开设必要性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会计发展规律和人类会计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核心内容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入、利润等会计要素,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揭示其运营活动的价值变化,并追溯其变动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会计研究领域中,以工业企业为代表,其核算体系延伸至与主体相关的环境系统中,形成了以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为对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分支学科一环境会计学。环境会计学是经济主体用于对自身环境保护的投资和支出以及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活动,其特征为经济主体经济盈利与环保责任并重。借助于会计学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原理,环境会计学又向环境管理领域进行了延伸扩展,形成环境管理会计学。环境管理会计交叉属性和应用特征显著,集成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多门学科,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主体的会计核算系统和管理决策中,为管理者在评估产品生产、强化流程管控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领域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信息,从而促使经济主体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基于可持续发展、外部性与环境资源价值等相关理论,环境管理会计在现有会计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对其功能模块与内容架构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发展。它将核算主体视为社会体系的单元和环节,不仅要求其提供财务和会计信息,更要通过对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为企业提供各种与决策有关的定量与定性化信息,从而促使企业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管理决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走向“战略化”的重要环节,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此背景下,在中国高校开设《环境管理会计》课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对国内会计学科体系完善与建设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历史和现状

(一)国外历史与现状

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国外学术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企业实务与学科建设领域成果显著:例如欧洲E-MAS环境管理和审核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日本EMA程序工作手册、德国环境成本管理指南、美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和信息中心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等。在此背景下,ABC指标模型、生态足迹指标《综合环境和经济核算体系(SEEA)》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GPI指数)等指標相继提出并得以应用。上述领域的绝大部分均纳入不同国家高校的《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大纲教学中,这对国外高校该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和内容更新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英格兰格罗斯特商学院、荷兰鹿特丹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丹麦奥胡斯商学院等大学在从事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和课程建设领域成果尤为显著。

(二)国内历史与现状

在国内方面,在中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从粗放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变轨的背景下,中国会计学会于2001年3月成立了特定的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涉足环境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指出未来要不断强化和完善环境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国内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现有理论成果基础上,国内学者衍生出不同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如:环境目标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物质流成本会计等。也有学者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思路,如环境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结合、优化MFCA(物料流转会计)模型、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大数据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等。在学科建设上,国内高校还尚未系统启动,仅部分领头研究团队在本院校开展选修课试点,且大部分以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授课形式开展,如北京大学光华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其中,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如北大开设的《环境管理会计》课程目前已在研究与教学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南大学商学院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设的《环境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选修课成为学院特色课程。但总体上,中国高校的环境会计课程建设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

(三)当前国内《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国外课程建设相关经验,本文发现:目前,已开设《环境管理会计》课程的国内高校在教材大纲、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与局限,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整理,本文将当前国内《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课程教材缺失,大纲内容有待统一与完善

目前,开设《环境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大多都是授课老师根据学时安排与自身研究领域,自行制作相关课件,列出参考书目,通过各大专题模块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在此情形下,现有课程体系在内容设计上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所列参考教材专业指向性差。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整理,了解到现有高校的课程参考书目集中于《环境成本管理论》(林万祥,肖序;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现代环境会计》([德]史迪芬·肖特嘉等著,肖华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以及《环境会计——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方向选修教材》(许家林,孟凡利;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等,教学大纲主要针对环境会计,环境管理会计一般只是作为子分支在课程概述中简单介绍,尚未形成专业课程大纲。二是所列参考教材相对陈旧,内容有待更新补充。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有待优化与升级

从师资力量来看,由于《环境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现有各大高校的课程教学缺乏专业对口的教师。受国内经济大环境限制,多数课程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具体的实务经验与科学的输出方法,只是凭借自身研究领域开课,以课题内容为模块教学,难以达到课程设立最终目标。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多数高校还是采取“以教为主、以课内学习为主”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导,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限制了对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终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难度大,培养模式有待信息化创新

环境管理会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囊括人地关系、管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法学、环境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各大模块,整合工业代谢分析、物质减量化、生态效率、循环经济价值流与价值链会计等多种核算方法,交叉学科特点显著,为各大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专业和技术挑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培养模式设计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核算内容过于复杂。在调查走访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反应:相对其他课程,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学习更加吃力。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设高校联盟资料共享机制,实现培养模式的信息化升级和创新成为发展趋势。

三、国内《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

依据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文件的相关精神,会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定位于“专业人才”培养上。基于该目标框架,在教学范式建设上,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大纲设计以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让会计学科教育回归价值本源,强调对学生诚信与社会责任的人格塑造,赋予教学流程一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构建起全新的自我认知。

(一)结合本土专长,推动课程大纲体系化与特色化建设

以价值回归教育理念为导向,结合中国教育基本概念——理论分支——方法运用——案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历史传承,根据国内现有教材与国外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本文将《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大纲内容体系设计如下:

一是环境会计基本概述。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成因分析;环境会计基本概念以及内部财务与管理模块划分机制;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脉络;不同时期形成的国际组织以及相关成果;美国、日本、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在宏观、中观及其微观层面形成的报告与指南成果;中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学术界研究进展与前沿问题探讨等。

二是环境管理会计基本概述。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特征、理论基础、与环境财务会计、生态会计以及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和联系;环境管理会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和目标;环境管理会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成果;环境管理會计的基本要素;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核算方法等。

三是国外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进展与前沿。主要包括各大会计研究机构发布于不同阶段的指南或准则成果,如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CPA Australia)、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CMA Cana-da)和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JICPA)等;国际机构和企业出版的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指导性文件;环境管理会计工具研究的扩展与前沿动态,如环境成本企划系统、环境投资决策、环境业绩评价系统、环境预算矩阵以及MFCA等。

四是国外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主要对国外先进国家环境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解读,以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价值。如美国企业实行的绿色股利与全部成本评价法(TCM)资金预算;加拿大推出的环境管理系统与环境业绩分析报告框架;德国颁布的环境管理框架手册等实践。此外,该部分还可囊括国外企业环境管理核算中的成功个案,如施乐公司的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管控、密尔福得公司环境成本的事前规划管理等。

五是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中国环境管理的法律制度、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流程设计;国内学术界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创新;国内企业、园区对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案例启发等。

在《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大纲体系化设计的基础上,各大高校还可结合自身研究团队优势,在通用体系内引入具有本校特色的相关研究项目、学术成果以及科研团队,通过学术研讨、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深入思考,由此,构建出体系化和特色化协同发展的课程大纲创新模式。

(二)针对受众特点,系统整合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环境管理会计课程受其交叉学科与实操属性影响,与其他会计课程相比,其难度更高,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更为严苛。因此,在高校《环境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年级的受众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系统整合和灵活应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模式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程大纲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为概念理论学习,因此教学方法基本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学生课堂讨论参与。在实际教学中,授课老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输出概念背后的逻辑框架和理论根基,让学生将环境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纳入到整个会计思维框架中,从而强化对交叉学科的吸收和理解。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成果梳理,因此,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辅之以老师讲授和课堂总结。通过小组分工,将不同教学任务下放,然后通过小组课下准备、课堂展示等环节达成教学目的。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环境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法,在对课本已有案例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企业实习实践、新媒体等方式收集其他案例,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随着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这一专业课程知识及与其他会计课程关系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在对第五部分该学科在国内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教学中,可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理论研究以学生参与和老师讲授结合,应用现状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模式。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授课老师可将案例大赛、研究课题项目引入课堂,以使教学内容能充分结合当前实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微课”形式,全面促进学科培养模式创新升级

多媒體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全面普及为学校引入“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技术支持。在课程大纲和教学手段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改变教学理念、理清教学内容、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高校《环境管理会计》培养模式创新建设中,其关键就是搭建起微课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根据“微课程”变传统的“教一学”为“学一教”模式的教学理念和环境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在课程大纲的设计框架基础上,对环境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归类,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战略为导向,把环境管理会计细分为环境成本概念、分类、计算(完全与变动成本法、生命周期核算评估法、作业成本法)、环境收益概念、分类、计算(影子价格法、直接扣除法)等决策子模块;全面成本预算、绿色设计等执行子模块;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等评估子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基于每个子模块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视频、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然后合理配置“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任务安排和流程建设,“课外教学”领域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安排观看微课程视频、教案、课件、案例,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疑惑通过网络平台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其反馈内容安排“课内教学”,由此实现学科培养模式创新升级的目标。

综合来看,中国高校《环境管理会计》学科建设基本立足课程大纲体系化和特色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及培养模式信息化原则。相比于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体系,这一科学框架建设将更加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和案例研讨式训练、强化团队学习和建立健全分享和沟通机制,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不断内化的高效课程学习模式。

推荐访问:管理会计 课程建设 改进 建议 环境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