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5万矿调地质路线调查的一般方法精度要求与野外观察

1:5万矿调地质路线调查的一般方法精度要求与野外观察

时间:2022-12-23 20: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遵照部署原则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及注意事项完成三大岩类地质填圈以其提高其工作效果。

关键词;原则;控制成度;精度: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720090-02

1 目的

通过地质路线填图,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为修实测地质剖面奠定基础。

2 部署原则

1)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2)踏勘路线: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矿产情况,或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体和重要成矿带,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

3)系统观测路线:必须全面控制调查区所有地质体、矿化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具体布设要求如下:①穿越路线要尽量控制地质体、矿化体及其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②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特征时,可布置追索路线。③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④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

4)检查路线: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和矿产问题,应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3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3.1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单幅有效观测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400~600km(国大调规定单幅有效观测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00~800m左右(国大调规定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00~600m左右)。

2)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带、地质体和矿化带,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

3)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体等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抖,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4)要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问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矿化带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等。

5)系统观测路线、踏勘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野外手图、连续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5000~1:50000)(国大调要求比例尺1:5000~1:10000)和路线小结。

制作野外手图和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的目的主要是反映路线上的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该图应随记随画,也可经室内综合后画。野外手图和路线信手地质剖面图的制作格式应等同于同比例尺的地质图格式。

6)制作路线小结的日的主要是反映:①工作进展:即布设该条路线的目的达到与否;②完成实物工作量:包括路线长度、空程距离、观测点数、不同观测点数;③主要成果:各种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填图单位、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的划分对比及其相互之间的演化关系:④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路线填图精度和质量方面的天气、植被、覆盖、交通、人员、地质体出露、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⑤工作建议:主要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或说明是一般路线,还是可以作为控制岩石填图单位的剖面和样品采集地。

注意事项;

路线记录记下的可以不光是地质工作,包括可以认识和暂时不认识的地质现象难点等等,还应该记下非地质工作的事情,如道路、植被、覆盖、公共交通、食宿点、地方风土人情等等,对于野外如何开展工作方面,这些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4 类型及验证内容

4.1沉积岩区路线

正常沉积岩区应在大致查明沉积盆地类型和构造的基础上,重点布置横向穿越沉积盆地的路线,尽量了解盆地的沉积岩石组合或沉积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其次为了解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非正式单位形态范围布置追索路线。

4.2火山岩区路线

正常火山岩区应在充分利用遥感资料大致查明火山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布置以穿越火山机构中火山口的放射状路线。尽量了解火山岩石组合或火山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尤其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工作的项目组更应注意。因为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为低程度剥蚀,遥感解译效果最好。

其次为了解与火山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线)理、火山机构、火山断裂、潜火山岩、岩墙(群)、岩脉、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等或非正式单位形态范围布置追索路线。

注意事项:

1)一定要注意调查区新出现的岩石、构造、变质与变形、蚀变矿化。因为,这些新现象很可能预示着新的发现。

2)对这些新的发现,一定要做工作,一定要克服各种主客观因素,哪怕是顶着压力去工作。决不能将其束之高阁。

野外观测内容

4.2.1沉积岩

1)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查明岩性;

2)观察岩石结构:矿物颗粒或碎屑物的形状、大小、含量、磨圆度、分选程度、组构及颜色;

3)在层面上下和层面内观察沉积构造;

4)推断沉积岩层、岩石填图单位和岩体的几何形态:

5)寻找化石:注意化石种类、产出方式、和保存情况;

6)测量提供古水流方向的所有构造;

7)记录、照相和素描沉积层序的细节,进行基本层序或沉积层序的划分;

8)考虑存在的沉积岩相、沉积作用、古地理沉积环境;

9)进行化验室工作,以期证实和补充岩石组成、矿物特征、结构、构造、化石等的野外观察,并进而探讨其它方面,如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4.2.2火成岩

1)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查明岩性;

2)观察岩石结构:矿物颗粒或碎屑物的成分、颜色、大小、形状、世代、含量;

3)观察包体结构:包体的成分、颜色、大小、形状、含量;

4)观察并度量原生构造:流动条带、流理、线理及确定所处的岩体或岩层部位;

5)推断火山岩层、火成岩石填图单位和岩体的几何形态:

6)记录、照相和素描火成岩相的细节,侵入岩进行岩相划分,火山岩进行岩流单元和冷却单元的划分:

7)考虑存在的火成岩相、火山作用或侵入作用特点、火山喷发和侵入就位机制;

8)进行化验室工作,以期证实和补充岩石组成、矿物特征,结构、构造、包体等的野外观察,并进而探讨其它方面,如火山喷发和侵入就位机制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4.2.3变质岩

1)根据岩石的变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查明岩性,区分低、中、高级变质岩:

2)观察岩石结构:变晶矿物颗粒的成分、颜色、大小、形状、变质世代及其含量;

3)寻找、观察并度量原生沉积构造:如层理、流理、线理:

4)寻找、观察并度量变质与变形构造:如干枚理、片理、片麻理、线理:

5)观察变质变形现象:区分变质类型、递进变质变形类型和叠加变质变形类型;

6)推断变质岩层、变质深成侵入体的几何形态:

7)记录、照相和素描变质带和变质岩相的细节;

8)考虑变质带、变质岩相、变质作用与变形作用特点;

9)进行化验室工作,以期证实和补充岩石组成、矿物特征、交代结构、构造、包体、脉体等的野外观察,并进而探讨其它方面,如递进变质变形与叠加变形机制和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注意事项:

1)剖面记录和槽探编录应实事求是,只要眼睛能够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并能够分辨出来和区分开来的,哪怕是细微差别,即不管是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应该记录下来,并且素描、照相、取样。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浅覆盖区填图,更显可贵。

在一条路线或一条剖面上。乃至一个地区,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只有对它留意,日积月累,就会认识到这个地质现象。另外,也许这个现象只有你观察到了,很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石、矿石,马上就能解决全区的重大地质问题,或者提供了重大找矿线索。“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就是这个道理。

2)作为技术负责,要具有能够找出调查区地质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它们按照轻重缓急给予排序,并尽全力突破卜2个重要问题。因为现在的地质工作区已经不存在空白区问题,在本次工作之前,已经有许多前人在此工作了。所以,能够找出调查区地质问题,基本上就完成一半任务。剩下的就是解决地质问题了。

3)工作中切记不要均匀布置地质工作,要把有限的资金、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依次投放到已排序好的地区,依次解决地质问题。并且留有余地,以防止由于新发现的并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突然摆在你的面前。

4)在同类型地质体、岩体、矿(化)体、构造中工作时,一定要挑其中出露最大者予以解决,因为它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千万不能将旁侧或外侧或孤零的地质体、岩体、矿(化)体、构造予以解决,并把它当成同类型地质体、岩体、矿(化)体、构造看待。很可能它是另外一种地质作用或者地质成因。

5 取样

在基本查明调查区区域地质情况后,就应在一个点上取全、取准、取够配套样品,这也是保证或提高填图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地质体、岩体、矿(化)体、构造中的很多地质结论或依据都是靠样品说话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重复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地质学家决不能依赖于任何一种学说,并且长时期的支持此学说的证据,否则将被它所左右而不能自拔,他应当把每个理论都当成可适用的钥匙而不是靠山,而且他应该随时准备在一个更有新意的学说出现之际便抛弃其它提法。

2)在野外,研究各类岩石有两种不同的对策。一种是“客观地”从事野外研究,不持偏见地记录观察结果,以便在野外工作之后,能依据所收集到的证据做出解释:另一种是带有特殊目的地去完成一项地质研究工作。在这两种情况下,有目的的进行野外工作是十分自然的了。与此同时,为避免纯主观性的探索,要十分合理地去规划野外工作,以证明或推翻某一特定的假说。这两种对策是互补的,并且应随实践过程使之系统化,及时修订所研究的假说。

3)调查区研究方法的选取和对野外资料的解释,将取决于区调工作者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区调工作者对区域地质和岩石组合的理解程度。对野外观察结果的解释,需要了解野外的岩石组合,而对这些组合的了解有取决于野外地质学工作。野外地质学又是建立在对岩石所进行的详细而系统的野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4)如果对所采取的样品之间的野外关系和调查区内的地质情况不进行详细地观察,那么就不能对这些资料做出合理的解释。由于对基本的野外关系认识不全面,将矿物学、岩石学、岩石与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解释错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5)成功的野外工作,其秘诀在于锐眼细看和精心钻研,要注意观察露头上的一切现象,把看到的东西加以思索,再去观察。

6)要培养适当地详细记录的能力,虽然需要一些经验,但是一开始最好把野外记录做得尽可能详细些。如果这样作了,就会有一套完整的记录。随着经验的积累,就能比较容易地推敲出适合这一研究项且的文体和细节的野外记录方法;野外记录做得过分详细总比过于简单好。

最糟的是,从遥远的、难以跋涉的野外地区回来时,却发现野外记录的某些方面缺乏细节的描述并切记忆也模糊。野外记录如不完全,可以使一个地区所做全部工作和到遥远露头去处,所花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

7)一份优秀的地质报告不仅仅表现在对地质体描述的完整,它是通过直接推论和综合叙述,来组织和编辑这些野外记录的结果。它之所以出色,是由于它是通过地质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该地质体的总体形态和地质历史,而不是求助于假定性的成因解释。

推荐访问:精度 野外 地质 路线 观察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