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金寨县皂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金寨县皂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时间:2022-12-23 14: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为在皂河地区获得新的找矿线索,本文通过统计皂河矿区土壤样品多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推测可能的矿源层和富集成矿作用。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因子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的统计结果,推测出矿区的主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元素组合类型,确定了矿区有力的成矿元素组合类型,并圈定了组合异常。通过地表工程,对所圈定的异常进行查证,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揭示了矿区所蕴藏的成矿信息,指明了矿区今后的找矿方向,为更好地指导矿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皂河; 土壤地球化学; 铅锌矿; 安徽北淮阳

引言

皂河矿区位于安徽北淮阳成矿带西段,该区先后开展多次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果。为在该地区有新的找矿突破,本次旨在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深部隐伏矿(化)体。本文在系统总结矿区地层、构造、岩体、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找矿研究,了解成矿元素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圈定元素综合异常,并对综合异常进行解释,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的线索。

1. 地质特征

皂河矿区大地构造位于二级构造单元大别—苏鲁地块(Ⅳ-11)北麓,三级构造单元安徽北淮阳成矿带西段。矿区构造活动较为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次为层间破碎带和褶皱。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体构造(银沙—泗河断裂)呈北东向展布,为矿区内主要的控岩构造。与主体断裂构造相配套发育一系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为矿区内控矿构造。层间破碎带主要发育于佛子岭岩群内部,呈北西向展布,为矿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褶皱主要见于石炭系地层中,佛子岭岩群内局部可见小褶皱。

矿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表现为燕山期侵入的二长(花岗)斑岩体以及后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脉)。二长(花岗)斑岩体呈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次为黑云母、角闪石,副礦物有金红石、磷灰石;岩体常以舌状侵入古生代地层中,主要出露于矿区中部。矿区内脉岩主要有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以及正长斑岩,多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是沿构造破碎带以及糜棱岩化带产出。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以及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铁矿化等。

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根据矿区内各地质单元产状特征,确定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测线方向为55°,网度为100m×40m,土壤测量面积为3.41km2。结合区域内以往工作经验和试验工作,土壤样品选用-60目粒径。为增强样品代表性,样品采自采样点周围位于点线距1/10距离范围内的2个~3个子样组合而成,取样层位以B层为主,个别地方因冲刷严重,取样层位以C层为主。并严格按照干燥—碎样—过筛—拌匀—称重(≥160g)—装袋—装箱的工序进行加工与保存,在严格防止样品交叉污染的情况下送实验室分析。

分析元素10种(Au、Ag、Cu、Pb、Zn、As、Sb、Bi、Mo、W),其中Au、Ag用发射光谱法,Cu、Pb、Zn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法,As、Sb、Bi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Mo、W用催化极谱法。

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勘查地球化学及化探普查规范中已有的定义及公式,对皂河矿区887件土壤样品的原始分析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迭代剔除法,逐步剔除大于3倍标准离差的特高值后,计算出全区各元素的背景平均值(X)和标准离差(S),再根据T=X+2.5S求得元素的异常下限值,富集系数=平均值/地壳丰度;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平均值。统计结果显示,As、Sb、W、Mo、Bi富集系数较大,Cu、Pb、Zn的标准离差较大,Cu、Pb、As、W的变化系数较大,说明As、Sb、W、Cu、Pb、Zn等元素在土壤中发生了较强的次生富集作用,局部形成了富集矿化,而其他元素在土壤中分布较均匀。

通过对矿区内土壤样品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Au和Cu、Bi、Sb,Ag和Pb、As,Cu和Zn、Sb,Pb和Zn、As,Zn和As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55、0.60、0.66、0.56、0.67、0.53、0.69、0.67、0.64。而Au、Pb、Zn、Bi、As均与Mo呈负相关。

通过对矿区内土壤样品原始数据进行R型因子分析,从第一因子F1到第四因子F4的累计方差贡献为80.57%。表明前4个因子可以解释变量间及变量与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4个因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元素组合,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元素组合解释为:

F1主因子主要由Ag-Cu-Pb-Zn-As组成。在主因子上的载荷为0.904、0.639、0.953、0.878和0.905,显示这五种元素与F1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F1上,除Ag-Cu-Pb-Zn-As外,Sb也有部分因子载荷。其成矿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50.4%,Ag-Cu-Pb-Zn-As(Sb)代表着主成矿期,为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元素组合类型。

W在F2上的载荷为0.941,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在F2上,除W外,Bi也有部分载荷。其成矿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2.162%,W(Bi)为高温成矿元素组合。

Mo在F3上的载荷为0.989,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在F3上其余元素载荷极低,且大部分均呈负值,显示出其他元素均与F3不相关。

Au在F4上的载荷为0.839,显示出较强的相关性。在F4上,除Au外,Bi、Cu、Sb也有部分载荷,反映了一次中高温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沉淀过程。

因子分析中,因子之间彼此是独立的。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元素在四个主因子上的载荷,表明该矿区存在多期次的叠加成矿作用。

3.2 单元素异常特征

矿区内Pb、Zn、As、Bi异常形态规则,分布较集中,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明显,主要分布在岩浆岩侵入体与佛子岭岩群接触带附近,且浓集中心与矿区内矿脉产出部位和花岗斑岩体位置相一致,为矿致异常;矿区内W、Mo异常多分布在主成矿元素外围,局部浓集中心与酸性侵入体位置对应,Mo多分布于石炭系地层中,推测与炭质地层中石墨吸附性有关;就Au、Ag部分异常体现高背景的岩石地层整体而言,矿区内Pb、Zn、Ag、As、Cu等元素异常强度高,规模大,套合程度高,异常分布范围与矿区矿脉及花岗斑岩体的出露范围相吻合,很好地反映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找矿过程中的有效性。

同时,矿区各单元素异常在平面上显示出明显的定向性,各异常均以北西向展布为特征,与各地质单元产状及佛子岭岩群内部糜棱岩带的产状相一致,说明该矿区矿化受构造及岩浆热液作用影響明显。

3.3 组合异常特征及评价

根据对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单元素异常的分布情况及成矿地质条件,在矿区内圈定了6个组合异常。

组合异常圈定以后,对全矿区进行1∶10000地质检测,并利用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和槽探、浅井等工程对重点异常区进行重点检查,对发现的矿化蚀变地质体利用地表山地工程揭露,最终在地表圈定出3条铅锌(金)矿(化)体。

1号矿(化)体由TC04控制,矿(化)体出露在佛子岭岩群中含片岩的大理岩之中,绿帘石和绿泥石化发育。Pb:0.53×10-2,Zn:0.106×10-2;Ag:26.8×10-6。

2号矿(化)体由TC08、TC14、TC16、QJ02控制,控制长度100m±,宽度20m±,厚度3m±,矿(化)体倾向南东,倾角10-20°。矿(化)体出露在佛子岭岩群斜长角闪片岩之中,下伏构造破碎带,厚约1.5m,矿(化)体中Pb:0.313~1.251×10-2,Zn:0.345~1.24×10-2;Ag:10.3~26.1×10-6;Au:0.16~0.65×10-6。

3号矿(化)体由TC03、TC09控制,控制长度约100m,矿(化)体出露在佛子岭岩群中含片岩的大理岩之中,矿石品位较低,矿(化)体中Pb:0.153~5.185×10-2,Zn:0.29~11.06×10-2;Ag:10.1~91.6×10-6;Au:0.12~3.14×10-6。

通过对组合异常进行查证,证明了异常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也证实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找矿中的有效性。

4. 找矿方向

(1)异常的展布受北西向构造影响很大。(2)佛子岭岩群可能为矿区内铅锌金多金属成矿的矿源层。(3)矿区内含矿热液隐含着多期次的活动轨迹,这对成矿作用是非常有利的。(4)异常评价的结果说明,矿区内地表多金属矿化体在地表已初具规模,深部可能具有很好的Au-Pb-Zn-Cu等多金属矿产的潜力。(5)矿区内Ag-Cu-Pb-Zn-As-Au套合程度高,浓集中心明显,说明该区内寻找深部隐伏矿床具有很好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 中国地质, 2009, 36(1):1-4.

[2] 席明杰, 马生明, 刘崇民,等. 内蒙古准苏吉花铜钼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评价[J]. 地质与勘探, 2013, 49(2):337-345.

[3] 李浩, 曾刚, 胡小燕,等. 内蒙古安家营子地区地质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 西部资源, 2015(5):26-27.

推荐访问:金寨县 地球化学 土壤 特征 方向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