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花鼓山矿区山南井田安源煤系的含煤性与分布特点

花鼓山矿区山南井田安源煤系的含煤性与分布特点

时间:2022-12-22 18: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根据岩性特征、旋回结构、含煤性变化及分布特点,分析论述了山南井田安源组煤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关键词 沉积环境;聚煤特征;山南井田;安源组煤系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1-0100-02

花鼓山矿区区域构造上处于萍乐凹陷南部袁水复式向斜中,南部武功山隆起,北部为湖泽复背斜,为向向斜构造成,轴向受区域构造成控制,呈北东—南西向。山南井田位于门口山向斜的南翼,井田内主要断层为F23走向逆断层,其走向为北40°~50°,走向长2 100 m,倾向北西,倾角上部缓40°~57°,深部陡53°~77°,落差西部小,25 m左右,东部大,50 m左右。浅部因顺层滑动,水平错距最大达210 m左右,落差70 m以上,最大达140 m。该断层位于煤层发育较多地段,因此增加了对比难度。总的来讲,井田为单斜构造,煤层产状绝大部分为缓倾斜至倾斜,无次级褶皱断层少,构造比较简单(见图1)。

 

1 安源组(T3a)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根据岩性特征、旋回结构、含煤性变化及分布特点,安源组自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岩性段,各段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如下。

1)大禾山段(T3a1):为井田主要含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灰黑色各粒级的碎屑和煤层组成,显粒度旋回结构。岩性、岩相厚度在空间的变化均较大。底部有一层砾岩,厚0~39 m,一般小于10 m。①纵向方面,煤系沉积前,古地形十分复杂,沟谷交错,标高差异显著,普遍存在着一套厚度不等,分布不均的“沉积补尝”或“填平补齐”作用而沉积的底部碎屑岩系。碎屑岩系的特征明显反映出属山麓冲积扇堆积物。煤层主要处在煤系的中部,次为上部,下部煤层少而薄,极不稳定。煤系内各种岩层的粒度,在空间的排列具有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并多次反复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组成了粒度旋回结构。井田共有29个完整—较完整的旋回结构,并相应出现有25个煤层。②横向方面,煤系地层与煤层岩性、岩相及厚度,不论沿走向和倾向均變化很大,有时甚为强烈,旋回间也常有互相切割和冲刷现象。其变化趋势为自下而上渐渐变小,煤层主要位于煤系中部,次为上部,下部无计量煤层。煤层的厚度和形态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决定了煤层的稳定性的直接因素和煤层灰分含量高低的主要原因。

富煤区处在煤系层段厚度最大的地段,反之即少,其富煤区段位于地层厚度100 m~200 m区间,具有5~10个旋回结构的区段。同时也处在细砂岩含量为50 m~100 m,基比例占建造厚度50%左右的区段。此外富煤区也处在建造内粗碎屑岩(中粒砂岩—砾岩)厚度小于5 m的区段内,而大于15 m者,含水量煤性都很差。由此反映出煤系的沉积环境是由不稳定的山麓堆积开始,经过河流相、沼泽相,从而到比较稳定的湖泊相沉积。(见图2、图3)。

2)龙王寨段(T3a2):上部由灰~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组成。细砂岩具明显的波痕构造,产丰定的瓣鳃类化石和腕足类化石。下部由灰~浅灰色细砂岩、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粉砂岩及少量泥岩组成。具水平层理,顶部有一层厚17.62 m~32.55 m的灰黑色泥岩,是划分T3a22与T3a21的分界层位。底部有一层细砂岩,厚0~11.35 m,细砂岩之上的粉砂岩中产大个体蛤蚌化石,是划分T3a21与T3a1的标志。产丰定的瓣鳃类化石。

2 安源组大禾山段(T3a1)聚煤特征

1)煤层层位及分布特点:山南井田三叠系上统安源组大禾山段煤层十分发育,含煤层数量多达25层(1 002孔),最少也有3层(1 411孔),一般为10~15层;累计煤层总厚度0~22.81 m,平均为5.33 m,全段含煤系数为3.8%。在剖面上于一定层段中表现出相对的密集性。大禾山段九个旋中赋存了八个煤组,除一旋不含煤外,其余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旋相应地赋存了D9、D8、D7、D6、D5、D4、D3、D2八个煤组。各煤组的煤层发育情况如下。

D9煤组:赋存于第九旋的下部,煤层不稳定,含煤1~3层,煤厚煤0~6.26 m,平均1.35 m。

D8煤组:赋存于第八旋的下部,煤层极不稳定,偶尔可采,含煤0~6层,煤厚煤0~1.73 m,平均0.43 m。

D7煤组:赋存于第七旋的中部,煤层极不稳定,偶尔可采,含煤0~5层,煤厚煤0~1.92 m,平均0.52 m。

D6煤组:赋存于第六旋的中部,煤层层位稳定,但煤层极不稳定,常出现炭质泥岩或煤线。含煤0~3层,煤厚0~2.39 m,平均0.51 m,为山南井田可采煤层。

D5煤组:赋存于第五旋的中上部,煤层层位稳定,大部分可采,D5煤组在山南井田发育较好,含煤0~14层,煤厚0~10.77 m,平均4.57 m,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D4煤组:该煤组赋存于第四旋的上部,含煤0~10层,煤厚0~10.17 m,平均1.39 m。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煤层不稳定,结构较较简单,煤质较差。

D3煤组:赋存于第三旋的中部,含煤0~9层,煤厚0~1.93 m,平均0.48 m,为极不稳定的薄煤层,无工业价值。

D2煤组:该煤组赋存于第二旋中,含煤0~3层,煤厚0~2.06 m,平均0.44 m。煤层不稳定,无工业价值。

2)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煤层总厚度、可采煤层总厚度,主要煤层(组)厚度和地层厚度、各段砂岩厚度等的分析对比,揭示了本区煤层厚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煤系地层厚度、岩性发育情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①安源组大禾山段的煤层总厚和可采煤层总厚的变化,不仅总的面貌极其相似,而且两者之间的厚度相差也很小,富煤区的位置及展布方向也安全一致。这说明安源组大禾山段沉积期聚煤条件在全区都是十分有利的。从垂向上看,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D9、D8、D7、D6、D5、D4的中上部,这表明在D9、D8、D7、D6、D5、D4沉积期,具有最佳的聚煤条件。②煤层总的沉积特征为煤层多变化大,分叉,尖灭现象普遍,结构复杂,极不稳定。从纵向上,煤层绝大部分集中于含煤地层中部。煤层分布层段内一般下部较稀,往上渐渐密集。从横向上,多煤层发育区在123线~167线,向井田两端均渐渐减少至7~8旋回,14线以西煤层发育有由浅部向深部变好趋势,14线以东则有由浅部向深部变差趋势。③从煤层结构和煤体形态看,各煤层(组)均表现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煤层向古隆起方向夹矸变薄减少,分层减少,层间距变小,而离开隆起的方向,煤层和夹矸增厚,分层增多,或者变薄分岔尖灭。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二四地质队,江西省新余县花古山矿区山南井田详终地质报告[R].江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二四地质队,1983.地质报告[R].江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二四地质队,1986.

[2]钟德馨,任德贻,王廷斌.中国煤岩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3]易培蕃.萍乡地区安源煤系富煤带与同沉积构造.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9,2.

作者简介

刘少华(1965—),1986年6月毕业于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1986年7月分配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四地质队,一直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2006年10月聘用地质工程师。

推荐访问:安源 井田 花鼓 矿区 分布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