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修炼于内,塑形于外

修炼于内,塑形于外

时间:2022-12-22 15: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教师培养,是新建学校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从新教师站稳课堂入手,修炼于内、塑形于外,帮助新教师实现身份转变,树立职业形象,用多种手段引领他们扎实每日之功:上好每堂课,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研、教、训一体化培养路径,对新教师实行学科回炉、专业重塑,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终身追求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教师身份;职业形象;师生沟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6-0011-05

【作者简介】1.姜心怡,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2.陈晓慧,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3.吴惠玲,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4.刘惠,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学校,自2016年开校以来,校龄不足两年。虽然学校起点高(各学科均有名师、特级教师把关)、平台阔(苏州大学是其雄厚的学术支撑),然而学校发展也面临一个大问题——新人多,有近70%的教师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当中有不少来自“985”或“211”,研究生也不在少数,但是第一次站在讲台的他们,还是那么的“青葱”。如何让这样一群天真烂漫、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修炼于内、塑形于外,成为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头等要事。

一、当务之急:给你一个班,如何才能站得稳

新教师进入职场面临的第一项考验就是带班。教师这个职业通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位新教师都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班,每天要进班上课,批阅作业,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玩耍。然而,新教师能不能站稳课堂,能不能“俘获”这个班孩子的心,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和自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无疑是一道难题。

1.实现身份转换。

从学生的身份转向教师身份,是我校新教师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初任教师,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受教育者——学生,变成了教育者——教师。这就需要新教师转变过去的学生角色,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从心理、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承受社会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期望。

在开学之初的全体教师培训会上,校长陈国安提出,人人都是教育人。校园里的每个人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在读书求学的时候,新教师们也有专业,比如,作为数学教师后备军的专业叫“数学”,而走上教师岗位后,他们的专业则成了“数学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并不等同于做一名数学家。

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这种社会角色,就要求我们的言语、行为等都要符合学科教师的规范,大到学科知识体系,小到衣着发型都要注意。为此,新教师应该时刻想到:我们是人民教师,我是某学科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而不能举止轻浮。

2.树立职业形象。

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我校教学部要求每位新教师一定要关注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讲话、上第一堂课、开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带学生活动、第一次给家长打电话……其中,树立职业形象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上好始业课。

始业课是教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的学科亮相。始业课与一般的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始业课则不必受教材限制,更多的是教师充分运用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形象。上“活”始业课,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好教学过程,推敲课堂语言,精心设计板书,适当展示体态语言,处理好语言叙述与板书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课堂不至于沉闷、单调。同时要求新教师必须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使学生觉得这位教师很有水平。

在始业课中,教师应充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包含“情”。通过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幽默风趣。实践证明,亲切表情、和蔼的笑容能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那种以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来显示自己权威的教师,学生对他往往是敬畏而不是敬重。

二、每日之功——《蠡太路398号的故事》

学校每学期都会编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蠡太路398号的故事》。这是一本教师教育故事集,里面记载了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教师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欢欣的笑容,也有苦涩的泪;有艰辛探索的脚印,也有享受快乐的舞姿。在每学年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所有的新教师都能聆听到上一学期教师们的故事。那些美丽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后来者,学校的教育史是由这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实践者书写的。

1.上好每一堂课——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

上课是教师日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每一堂课中完成的。上出好课是教师经过逐步积累、不断探索总结、最终达到完善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提升、成长的过程。

(1)研读教材,备好一堂课。教材理解是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修课。想要备好一节课,研读教材是关键。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学科知识”,在新教师眼里难免成为“一看就会”的东西,而又由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缺乏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其中的精髓往往“读不出来”。因此,依托教研组和有经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对教材的表达和知识框架进行集体指导,会更有利于新教师备好一节课,走稳第一步。

(2)用对方法,上好一节课。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作为新教师,要怀抱这样的初衷,对课堂充满美好的想象,能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但是,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后,就会发现孩子的理解水平参差不一,有时候知识点强调了好几遍,依然有学生不能掌握,于是不自觉地开始抱怨,把学生放到自己的对立面,逐渐忘掉了课堂的初衷是向孩子们传递“礼物”。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于一堂好课的标准还知之甚少,更不清楚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那样的标准。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安排了师徒结对,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了一个学科导师和班级管理导师,让新教师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多问、多思考,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3)善用资源,评好一堂课。作为新教师更要明白,想要让这份工作变成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就要认清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开学初,新教师处于忙“生存”的阶段,很难有精力自觉地形成研究意识。这个时候,群体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备课组、教研组,各种各样的“研究群”,群里、组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最直接地推动新教师朝着专业方向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2.站在讲台前,人在课中央——新教师也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时候,面试者总是要问这样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当老师?”“你准备当什么样的老师?”“假如给你一个班,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你觉得你要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是新教师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也是我们以后要不时思考和回答的。

最初当教师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以此谋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开始这样回答:“我当教师,是希望学生因为我而有所改变。”什么叫作有所改变?东汉的许慎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的结尾,曾经的学生葛楚特对她的老师进行这样的赞颂:“因为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让学生能够因为我们而成为更好的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与目标。

教师应该是思想的促进者,理想的教学应该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哪怕是第一次走上讲台。什么是理念?西方大哲学家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说:“在希腊语中,‘理念’的意思就是‘图画’或‘样式’。”孙正聿在《哲学修养十五讲》中说:“哲学理念,它直接地表现为每个哲学体系当中的那个统一性原理。而这个统一性原理,一方面,它是思想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是用这种结晶去解释其他的全部的哲学问题。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哲学观,就是对这些的根本理解。”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理解,教师的理念应该表现为对教育问题的统一性认识,表现为以这种统一性认识为基础的自己的教育教学准则。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常常会解说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我要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教育是选择和平衡的艺术,教学的选择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应该优先于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的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因此,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3.师生沟通——教学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体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新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学生,否则课就备不好,课也必然上不好。要了解学生的什么实际情况呢?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况,就是学生想不想学你的课?愉不愉快?为什么?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情况,学生会不会学?是怎么学习的?存在什么问题?三是学生的有关预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讲新课要用的有关预备知识是否掌握?有关能力如何?

教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上课必然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教师讲得太深而听不懂,或者因为讲得太容易而不感兴趣。不知有多少教师因为上课前没有好好去备学生,结果第一堂课就因为不了解学生而败下阵来,后悔莫及。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如,看材料、教育观察、座谈、个别谈话、搞摸底测试、家访,等等。如果对学生的情况摸得很透,还没上课,学生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这就为上好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4.专题研讨——巧用“微信群”,打造“共读坊”。

教学、阅读、研究、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实践性是教师培训最重要的特点。学校师训部门提出“学、教、研、训一体化”,意在借助苏州大学的雄厚学术力量,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具體做法是:在培训项目上,以师徒结对和教研组活动为契机,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改进结合起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在教研活动中,辟出专门时间,适应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广大教师更多地参与,实现课程类别、层次、内容等多样化。

好书共读是学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开启的是一场阅读者和作者的隔空对话,那是传统的阅读方式;一群人,一个群,一本书,如同举办了一场书迷们的思想宴会,这是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现如今,因为一本书,遇见一群人。手机屏幕显示“你收到一条消息”,打开一看,这是共读好书群在发声。群成员来自身边的小伙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持着不同的乡音,此刻虽在各自的温馨小家,但都在做着同一件事——读书。在群里,没有职位的高低,也没有年龄的鸿沟,只要你有阅读感悟,就可以在这里交流,寻找思想的共鸣。好书共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分为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线上共读时,可以是群主领读,提出研究主题,引发思考;也可以是群员伴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应。当然,也可以是分角色阅读,你看第一章,我品第二节;你论古,我谈今。线下活动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以圆桌会谈的形式,增进彼此的了解,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这种共读的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刷手机带来快感的同时,还能体会到精神世界的丰盈。从此,我们的手机里,除了有淘宝、天猫,还有一个好书共读群,在等着我们。

三、毕生追求——依托“苏州大学”,成就“实验学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是苏州大学的直管学校,彼此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传承关系。学校的主要领导来自苏州大学党委的任命,委托相城区高铁新城管委会管理。基于这种关系,苏州大学的百年深厚历史底蕴就成为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天然资源,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自然而然地也成为我校的校训,苏州大学各院系丰厚的学术资源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绝佳的利用资源。学校党总支书记陈炳亮说过这样一句话:“目前,人们关注我们,是因为‘苏州大学’;将来人们关心我们,应该是‘实验学校’!”是啊,实现这个目标的主力军,应该就是当前我们学校里的这一批新教师。

1.学科再回炉。

开学以来,学校请来苏州大学各学院的教授,专门利用每周半天时间进行专业知识再回炉的学习,学校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再认识和再梳理。文学院教授开讲文学史,进行经典文本解读;数学系的教授开设高等数学,让那些曾经远离认知的公式、原理重回我们的知识体系;物理系教授开设现代物理实验,让理科老师也能够接触并知晓最前沿的物理实验……

新教师从前在大学课堂上学习这些专业或理论知识的时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针砭教育时事的,俨然是要共商教育大计的模样;而如今,我们成了真正的教育“圈内人”,却发现自己曾经挑灯夜战学习的微积分,熬夜苦读的卢梭、赫尔巴特、布鲁纳和裴斯泰洛齐都没了用武之地,相反却被各种烦琐的教学事务缠身,成了孩子堆里的“救火员”。这样的落差,是主观产生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自身处理不好角色,转化困难,时间一久,难免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松疏的现象。

2.专业重锻造。

当前的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虽然拥有一张教师资格证书,但其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往往只停留在应试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学过普通教育学,却没有学过学校教育学,更谈不上对教育原理的运用和实践;我们可能学过普通心理学,却没有学过儿童学习心理学,更没有接触过鲜活的儿童个体,也没有运用所学处理过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具体事件。虽然,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时候,我们经过说课或演课的筛选,然而我们对于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之甚少,甚至对本学科的学习内容也不太了解。此外,像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家校沟通等更是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新教师虽然有了一张教师资格证书,但离真正的教师还有一段距离,而这一段距离和空白必须在进入职场之后由学校的培训来完成和弥补。

我校开设了班主任培训班,成立了教研组,为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购买专业书籍,聘任学科专业的导师团,开设学科沙龙,就课堂教学技巧、教学案例撰写、课堂教学用语和禁语、课堂流程设计、同课异构教学、学生心理解读等进行培训,并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方面对新教师进行专业重新锻造。

3.职业细规划。

新教师从初上讲台到对教学完全适应,一般要经历五个变化期。一是探索期。初为人师,对教学工作充满幻想,情绪活跃而又焦虑,常努力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希望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力求迅速完成从读书到教书的全面过渡。二是协调期。心理上全面进入“教师”角色,能静心钻研业务,较顺利地组织教学活动,希望能被学生、同事和领导接纳,但处理课堂教学事件时常缺乏灵活性。三是适应期。已能得心应手地依据常规组织教学,教学设计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基本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渴望参加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工作充满了活力。四是平台期。教学能力经过前几年的磨炼,有了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稳定,各方面的发展明显變缓。五是成熟期。通过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寻求新的教学措施。能突破“平台期”,实现教学能力的再次飞跃,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青年教师教学成长的这五个阶段,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我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各具个性的职业发展规划。

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志向不同,导致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当外部力量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驱力时,工作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最终形成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康德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妨碍我沿这条路走下去。”因为有梦想,所以奋不顾身。我相信,只要能修炼于内、塑形于外,并坚定地走下去,向着前方更美好的风景,一定会一路播撒、一路收获的。

推荐访问:修炼 塑形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