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12-22 11: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生物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之一。我们应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初中生物课程目标提出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一节节课或一项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每项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对课程目标的体现,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进行思维判断,做出解释等等,其中还有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如在讲授《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细胞形成组织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几种组织分布,讨论皮肤中可能含有的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从各种回答中自己总结出形成大脑、胃、心脏的器官组织。最后自己阅读课文,加以巩固。

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习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物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学习内容等等。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调查、访问、参观等,要有计划地安排。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4)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必要时,可根据条件对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进行改进,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除了在课堂上按课本安排的实验内容去完成外,教师还可安排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究湿度、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让家里有冰箱的学生弄一个冰土袋来造成装鼠的箱子两边的温度差,观察鼠妇的去向。然后再把冰土袋换成干燥的土袋,再观察鼠妇的变化。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生物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

三、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生物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足开好生物实验。使用可替代的器皿、废旧材料,只要安全性没有问题,不仅能物尽其用,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实验室中的实验变为生活中可进行的实验,更具有教育意义。实验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或重复,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达,评价与反思,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都要向学生强调,并要求学生掌握。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作业设置要精心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较难的习题给出提示。如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开花与结果》课后第二题作业,教师强调题目中的“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就会造成果树减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果树减产的原因。这样能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六、注意对学生人文科学、情感方面的培养。新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在讲解中要突出环境污染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公民的影响,举一些当地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爱护环境、爱护植被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爱班集体的情感,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有三方面的信息交流,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在这些交流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吸收知识,提高能力。

责编 王学军

推荐访问:新课程 培养 策略 生物 科学素养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