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2-22 09: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制度多种因素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区分维度。

国外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纵横向探讨成果较为丰富,以Brian Archer Director为代表的学者对旅游产业的性质、特点、地位、经济效益、代价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Davies B. Downward P.等分别从旅游产业的内部要素相关关系、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多位学者从产业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旅游经济带给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效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慢、起步晚,加之多停留在战略、规划及政策的微观研究,宏观和中观层面较少。关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多涉及旅游经济的基本概念、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市场营销、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经济分析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楚义芳率先从不同方面提出大旅游思想;郑少林、马春野、查建平等根据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根据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成长的演技和调节机制分别划分为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模式、延伸型和推进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

从文献看来,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多数基于战略和产业经济学定位,但部分存在移植和套用;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出现研究界限模糊、研究结果分散,大多没有形成统一共识。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業呈现“井喷式”增长

近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数总量扩张较快,2011~2016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左右。2016年旅游总人数5.31亿人次,同比增长41.12%,是2011年的3.1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5027.54亿元,同比增长41.12%,是2011年的3.52倍。呈现总量增加、规模扩张等“井喷式”增长态势。

(二)全省入境游客总量比例与邻省(市、区)差距较大

自2011年来,全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总量持续稳步增加,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占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总量比重偏低,2015~2016年全省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94.09万、110亿人次,分别占全国比重为0.7%、7.97%,同西南地区毗邻省份入境旅游占比相比差距较大。(如图1所示)。

(三)增长速度较快,规模逐步扩大

贵州旅游产业以“跨越式”发展速度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42.84%,低于云南2.22%,高于四川(23.58%)、广西(22.97%)、湖南(15.07%)和重庆(15.06%),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二五”以来全省经济总量、旅游收入、旅游总人数及增长速度等均高于邻省(市、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旅游经济总量增加,产业规模扩大,旅游产业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增长。

三、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滞后

贵州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制定全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间节点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进度,前期旅游规划整体质量不高,以致规划和发展偏差较大、衔接不当、出现脱节等现象。

(二)缺乏“全域旅游”管理机制

贵州省旅游产业存在管理质量不精、经营水平粗放、旅游企业散弱、管理体制滞后、规划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全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资金而未得到充分开发,或是在开发中缺乏协调“大区域”共同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理念,以致旅游缺乏“全域旅游”的管理机制。

(三)旅游产业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重自然景光、轻文化涵养,以致旅游产品单一,产品体系不完善,文化植入浅薄,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未突破标配式、同质化竞争颈瓶局面。区域旅游产业之间联动发展意愿不强烈,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

(四)旅游资源多但开发粗放低效

据贵州旅游普查公报显示全省拥有旅游资源门类较为齐全,旅游资源单体合计82679处,多姿的喀斯特生态和17个世居民族,为全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但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存在规划和建设中起点低、资源利用和设施布局不合理、忽视喀斯特地貌的难恢复性、轻视环境污染等问题,仅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粗放式开发和扩张,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利用低效,“经济漏损”现象显著。

四、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一)“全域旅游”模式

“全域旅游”模式是立足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发展目标和“山地公园省”旅游定位,通过上下延伸、条块衔接、内外联动,突出文化旅游增长点、统筹全域规划、构成“节点—廊道—屏障”等多梯度分布的全域旅游模式。注重在旅游产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等方面形成全域化统筹、多梯度推进;全方位发展、多主体参与;全产业链联动、差异化竞争的省域旅游业发展格局。

特殊的喀斯特山地地貌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奇特的岩溶地貌,山谷石林洞集聚一体,形成独特、少见的复合型旅游资源。重点突出旅游景区的增长“节点”,由交通线、生态线、文化线带动区域旅游形成“旅游带”,以点串线、由线成带、点线带面联动共同发展,带动贵州旅游产业全域空间联动格局。

(二)“旅游产业化”模式

旅游产业化是指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以及旅游服务等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完善服务体系,形成“旅游+交通”、“旅游+大扶贫”、“旅游+山地高效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城镇化”、“旅游+金融”、“旅游+康养”等旅游产业化体系。

推动旅游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产业化的关联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等,创新四化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产业化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旅游产业化强化新型工业;旅游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旅游产业化联结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化支撑城镇特色产业做特做靓、融合发展。

(三)“圈层扩散”模式

“圈层扩散”模式是指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增长极点,由内而外扩散形成多层辐射圈,以辐射圈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内部多集群、外部多圈层,集群周边联动、圈层内外衔接的合作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根据增长极点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集聚核心旅游资源为增长极,扩大旅游产业的圈层效应;二是放大多圈层(或多旅游群体)增长极或“飞地旅游”效应,重构圈层上下连接、内外联动大旅游圈。

根据旅游产业增长极点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将“圈层扩散”模式归纳为:一核点、多核点、无核点三条路径。“一核点”即1个核心增长极点带动1个辐射圈层或多圈层(或多旅游集群)的圈层旅游区;“多极点”即是多圈层(或多旅游集群)集聚1个旅游增长极点形成圈层旅游区;“无极点”即通过放大地区旅游资源,还原圈内外旅游资源相对优势,形成圈层旅游区。

(四)“快旅慢游”模式

随着省内1小时经济圈、西南城际两小时交通圈和珠三角4小时辐射圈的交通网建成,为发展贵州旅游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出行保障,缩短了游客进入旅游圈的时间成本。“快旅慢游”模式是在空间范围划定不同旅游区的边缘,借助便捷的交通,快速进入旅游圈、慢游领略不同城市人文、生态、风情,该模式强调深度旅游和体验,慢游体验、享受休闲旅游的过程。快旅漫游同全域旅游都注重全域空间联动、全域时间延展,深化旅游的价值和功能。

五、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及建议

(一)路径分析

立足全域旅游资源分布和比较优势,提出贵州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明确贵州七大板块旅游产业的空间路径。

黔中地区发挥其省域的主体地位和区位优势,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辐射圈,辐射联动周边遵义、毕节、安顺、都匀、凯里等重要的节点城市,构建贵州大中心休闲度假旅游创新区。

黔东南、黔南地区用好地区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自然遗产及生态景观等优势资源,依托现有沿线旅游通道,由点成线,由线连片,由片及面形成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休闲旅游区、黔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地。

黔北传承长征文化和国酒文化人文主题,以人文珠串式连接瀑布、竹海、丹霞地貌,集红色、生态、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人文与生态旅游区。黔西南充分挖掘、传承地区主题文化,始于文化扩大康养、体育、休闲功能,汇集民族文化和人文生态于一体的人文景观慢旅游区。

黔西北板块借助六盘水和毕节两个城市形成外围圈,在圈内重点打造以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地产。黔东北板块借助江口和石阡两个城市为半径形成外围,依托梵净山和少数民族文化,构建文化生态旅游带。

(二)建议

1. 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旅游资源众多,据2016年普查统计全省新发现旅游資源5.16万处,加之贵州迈入高铁时代,尽管目前经济发展落后,但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16年全省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上年增长41.2%、43.1%。因此在发展中注重将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贵州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必然要求,是优化经济结构和带动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2. 突破产品同质特征走差异化发展

旅游业已进入休闲体验、观光娱乐、商务度假于一体的第四代旅游,单一的产品设计、经营粗放、模式雷同等同质化产品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游客消费的诉求。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浓郁,传承和发扬优质优势资源,创新旅游产品,突破产品同质化,填补市场空白,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3.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旅游产业综合效应好、产业关联度高,跟随旅游消费变化的风向标,旅游产业凭借其交互关联的产业集约化发展,具备从旅游的基本要素中获得规模报酬递增、外部经济循环能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等特效。2016年贵州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为42.97%,已成为贵州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加快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实现集聚效应。

4. 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依托地区优质的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旅游服务体系,转变地区旅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交通、大扶贫、山地高效农业、文化、城镇化、养生养老、金融、大数据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贵州山地特色国际化旅游王国;加快山地农业转型升级,完善山地旅游共享模式;推进文化旅游创意创新;创新山地体育旅游精品产品和山地旅游金融产品;刺激“银发产业”结合大数据与大健康“姊妹产业”的融合发展。

5. 重视人才培训培养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和旅游发展部门等多位一体的协作,完善引进、培养、激励、管理和使用的链条式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据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旅游业从业人员大多源于单一学科且学历较低,因此培养兼具旅游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显得更加紧迫,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的价值之余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佶.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D].东华大学,2006.

[2]Brian Archer. Director. Domestic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 Facto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01).

[3]Davies B. Downward P. Exploring Price and Nonpric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UK Package Tour Industry: Insights from Small Scale Travel Agent s and Tour Opera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6,9(02).

[4]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理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7(02).

[5]郑少林.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6(05).

[6]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查建平,王挺之,冯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5(0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推荐访问:贵州省 产业发展 模式 研究 旅游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