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时间:2022-12-21 16: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建国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各个阶段的重点和方向不同,通过分析推动各个阶段改革的重要科技政策,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政策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不足和发展思路作相关说明,以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现一个比较全面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其政策演变历程。

关键词:科技政策;体制改革;演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技有效发展,以实现其整体建设目标而实行的各种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针。因此,中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无疑始终与国家科技整体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在不同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特点不同,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将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作为我国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大体上可以把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一、我国科技政策起步及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1978年以前,我国仿照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计划式的科技体系,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采用的科技体系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和任务,带动技术的转移,相应的组织结构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政府是科技资源的投入主体。这一时期科技政策的基本特点便表现为运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进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运用计划的方式来部署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

1.第一阶段,奠基阶段(1949~1955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研机构和学科,组织队伍和人员。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白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标志着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开端。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工作总方针。与此同时,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改组,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北京成立,成立了四个学部。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这一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对旧中国知识分了实行留用、争取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另通过《高等学校暂行规定》、《专科学校暂行规定》等文件,实施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等。到1955年底,我国以苏联为榜样,初步建立了以科学院为中心,以政府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

2.第二阶段,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6~1965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技政策体系。1956年是新中国科技政策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一是根据世界新科技革命已现端倪、威力日显的形势,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阐明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二是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二者于1958年合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国家科委)。三是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它标志着中国科技走上了以科技政策为指导的有计划的发展道路。

随后,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的过程中,中国科技政策出现暂时的偏差,党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1961年拟订了当时被誉为“科技宪法”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极大的提高了科学界的积极性。1962年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周恩来作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广州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一系列科技条例制定出台,国科技工作出现了明显的成效。

3.第三阶段,严重摧残阶段(1966~1976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科技政策发生重大扭曲。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浩劫,而科技教育领域又是公认重灾区。“四人帮”攻击《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广州会议,撤销科技管理部门,肢解科技管理和科研机构,否定基础研究,遣散科研人员,解散高等院校,毁弃仪器设备和情报资料,中国科技事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这一时期党的科技政策发生重大扭曲。

4.第四阶段,过度阶段(1977~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政策开始出现转折。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科技政策转折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条件。1977年,邓小平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并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这个讲话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提高到战略高度,揭开了科技事业拨乱反正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科技政策历史性的转折点的开始。同年9月,重建了国家科委,年底至第二年年始,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包括农业、能源、材料等在内的8个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开放措施。

二、我国科技政策体系重建与充实时期(1978~1984年)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制度法规建设期。除了恢复和重建在文革中损失殆尽的科技系统外,在大的科技方针政策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第二,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中组部印发《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第三,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8年奋斗目标: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80万人;拥有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建成全国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第四,调整科技政策发展的战略方针。1981年4月,面对世界新产业革命的挑战,国家科委在《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提出“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科技发展新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1982年,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前身。同年,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由计委、科委牵头的“科技攻关计划”开始实施。中国科技体制随即进入了“竞争与市场”阶段。

三、我国科技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时期(1985~1998年)

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政策进入蓬勃兴旺的发展时期。纵观这一时期,因科技体制改革侧重点的不同,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引入竞争与市场机制(1985~1991年)

在这一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是“面向”和“依靠”,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提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概括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即“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放活科研人员”。可以说,这一阶段整个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路都是围绕解放科研人员,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的,这一阶段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的科技政策整体而言是积极的。

2.科学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992~1998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技政策的特征可以用调整和创新来概括。其一,科技政策的调整。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讲话”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迈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同年,国家科委制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分流调整的基本方针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开始了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为重点的系统改革试点工作。1993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科学技术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1994年,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明确改革重点是改变传统科研机构重叠、科技力量分散和科技工作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为了优化和调整科技力量宏观布局,国务院1996年颁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其二,科技政策的试点创新。这一时期“创新”作为一个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政策文件之中。主要体现为211工程(1993)、技术创新工程(1996)、知识创新工程(1998)的三大工程实施。

1993年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实施“211工程”。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的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在数家大型企业建立R&D中心,被资助的企业包括海尔、长虹等。1998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试点的“知识创新工程”。这三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创新系统格局初步形成。另外,为配合这些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的实施,国家设立了一批重大人才专项。如: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计划”。这些专项已经成为人才引进、培养的重要平台,相继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总结这一时期,我国明显调整了国家计划资助的方式,从单纯的以项目为核心的方式,变为支持项目和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并重的方式,支持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批研究机构按照新机制运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大批“海归”加盟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国内培养的博士也逐步挑起了科研工作的大梁,缓解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四、科技政策创新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阶段。根据这一时期体制改革着眼重点和深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科技政策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两个不同阶段。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2005年)

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就已确立了,但这一战略的真正实施是在1998年之后。199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等七部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政策的发布,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设立,使我国科技政策一步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2001年,制定并颁布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

2.实施自主创新战略(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纲要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个国家科技规划。为配合该《刚要》的顺利实施,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从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税收激励和金融支持、利用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发挥教育与科普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政策框架,共60条基本政策措施。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十五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06年9月,中央财政部联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旨在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007 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该法修订后把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战略上升为法律,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008年12月,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9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2009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突出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要通过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演进与改革[A].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

[3]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J].科学学研究,1991(03).

[4]李运祥.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的沿革及伟大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7).

[5]王伟宜.新中国50年科技政策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0(06).

[6]扈春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J].生产力研究,2009(12).

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湖南创新型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巢宏、谢华,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方华婵,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访问:体制改革 演变 进程 我国 政策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