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民间科学爱好者看我国的科学普及

从民间科学爱好者看我国的科学普及

时间:2022-12-21 16: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我国,民间科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一方面公众对科学的热情日益升温,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活动又缺乏基本的了解。民间科学可以细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对于民间科学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群体出发,探讨民间科学与科学划界和科学普及的问题,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产生发展来探讨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与定位,分析其与伪科学的区别,同时阐述科学的普及或公众理解科学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科学爱好者;科学划界;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

民间科学的影响在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大,以至于产生了一些急于想表达自己,通过公开自己的成果来获得大家关注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只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却因为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因此他们的理论成果与科学知识相矛盾,从而不能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

一、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概况

(一)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定义

国内最早研究民间科学的是田松,他将民间科学人士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两个群体,两者的名称虽然相近,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掌握好这两者的区分,对于我们看待民间科学是十分重要的。

民间科学爱好者,通常被社会大众称作“民科”,其作为一个逐渐被国内大众媒体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热频词汇。它的一般定义是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1]例如,一个纺织厂里的技术熟练的工人,虽然在纺织技术领域堪称专业,但是缺乏专业科学训练却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会被人们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

绝大多数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们出生在1970 年以前,他们常常选择世界顶尖难题作为破解的对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发展,科学家们重新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公众对科学的热情日益升温。然而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对于科学活动却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大多是在看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后,被陈景润的精神所感染,才决心为国增光的。然而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真实水平,一定要去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无疑是以卵击石的行为。

业余科学爱好者,这个群体的人数也很多,也是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科学活动。如在“我爱发明”这个节目里看到的一些民间发明家,他们能够使用现代技术,也能发明一些新的机器或者作品;如业余生物学家,可以通过收藏和研究生物标本,来进行生物学研究;如业余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对电路和机械的研究,制造一些家用电器等等。但是他们与民间科学爱好者之间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和科学共同体是不能进行交流的,而业余科学爱好者跟科学共同体之间是可以交流的。他们不会去推翻現有的科学体系,而只是想要在现有的科学范式内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研究一些他们希望有一定价值的东西。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特点

在研究上,他们大多不屑于研究小问题。他们“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要么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要么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要么研究一些听上去很玄乎很高端大气的东西。例如他们致力于研究宇宙模型、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明永动机等等。其次他们常常把科学和神话混搭起来。例如,他们混搭“暗物质”和“阴曹地府”、“黑洞”和道教中的“玄牝之门”等等,他们把舶来的科学名词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神话故事中的概念混在一起,深深地表现出了“洋”为“中”用,“科”为“民”用的特点。他们在客观上缺乏专业的科学训练,在主观上也缺乏接受专业科学训练的意愿,因此,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理论知识的基础较差,数理分析能力不强。

在性格上,他们偏执、自大。民间科学爱好者们一旦自认为掌握了一项巨大的科学成就时,便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专家们的认可,但是并不愿意接受任何的反面意见,当别人为他们指出错误时,他们不会接受,也不想让别人评价自己。如果遇到不能解释的反面意见,他们往往避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找出种种理由进行自我辩护。他们沉浸在自己的逻辑和世界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他们是绝对正确的。他们还会努力拔高自己的成果的价值,发明地球抛月学说的冯宜全写道:“地球抛月学说已经揭开月球起源历史,将是近代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应获诺贝尔天体物理奖、瑞典克雷福特地学奖和丹麦安德森天体物理奖。”[2]同时民间科学爱好者们常常能表现出一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常常是悲剧式的,有些人甚至放弃了个人生活,为他们心中的“科研”倾家荡产、借债度日。

(三)从民间科学爱好者看科学的系统性

谈到民间科学爱好者,就会联想到官方科学爱好者,通常被称为“官科”。“官科”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指那些受到过应试教育,且受教育的内容和以后从事的研究项目基本一致的在职科学研究人员。但是这些人大多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成绩,真正有成绩的只占少数,他们以拿到的文凭和发表的论文数量自居,现在可以泛指以科研为第一职业的人。但是基于前面所给出的民间科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其真正的对立面是科学而不是官方科学,科学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不是所谓的妄想。

人们在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个问题上,往往不自觉地、带有同情地站在“弱者”这边,认为他们受到了官方科学的打压。因为目前中国的科研界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所以大家的反应也实属正常。然而,和民间科学对立的不是官方科学,而是科学本身。真正的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上的,是站在巨人先贤的肩膀上发展的,是使用科学训练的逻辑思维来思考的,而不是在空中建楼阁,凭空妄想出来的。科学是否存在系统性,与姓“官”还是姓“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民科”界认为爱因斯坦在早期也是“民科”,但是,据资料考察,爱因斯坦在专利局谋取差事之前,是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的,在此之前已经非常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知识。而2016年在网上引起热议的“诺贝尔哥”郭英森,在2011年2月参加天津卫视真人秀电视节目《非你莫属》时提到“引力波”,在当时受到了方舟子等嘉宾的嘲讽和挖苦,方舟子说:“我看到他的介绍是初中学历,我是觉得他可能连初中都没有学好,只记住了几种术语,就开始乱用。什么引力波、物质波的。”因为郭英森是初中毕业,并没有接受过更高级别的科学的物理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并没有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因此他受到了众多嘉宾以及主持人的讥讽。这样便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科学学者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区别是在于“系统”二字。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与科学划界的关系

(一)科学划界问题

要进一步认清科学的本质,还必须把科学与迷信、神话传说、宗教等非科学和伪科学区别开来。于是在科学哲学中就有了科学的划界问题,即我们是否能找到某种标准把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区别开来。这个划界问题不仅对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的人类生活具有重大的生活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科学越来越崇尚,不少非科学与伪科学借着“科学”的名号侵蚀到我们的生活中,如“电脑算命”问题。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加工的动态过程,具有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而科学之外的知识体系便是非科学,如宗教、艺术、迷信等。当非科学试图装扮成科学时,就会称为伪科学,例如当一个游戏币冒充成钱币时,它就成了伪钞。最典型的例子是神医胡万林,1995年起,胡万林声称医术如神,包治百病,堪比华佗,一时间让许多病者如朝圣般从全国各地涌来,后来查出其治病用强泻剂芒硝强行脱水,导致数百人死于非命。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而伪科学和非科学则阻碍人类自身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二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的清晰明确,需要我们慎重对待,仔细分析,认真琢磨。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學的划界问题,不仅在中国争论激烈,在西方国家也是由来已久。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1616年被天主教会查禁,因为它违背了《圣经》的教义,所以被称为异教;伽利略因为相信哥白尼的理论而遭到了天主教会的终身监禁;布鲁诺因为宣传哥白尼的理论而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因此科学划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思辨意义上的哲学问题,也是具有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让伪科学戴上科学的面具来欺骗民众,又不能把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思想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科学划界问题显得尤为复杂但也极其重要。

(二)民间科学爱好者与伪科学

伪科学又称疑似科学,是非科学试图装扮成科学,或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是科学的理论,如果将某一理论指为伪科学,就会将其贴上不正确或伪装成科学的标签。伪科学包括所谓的预言、神学和玄学。伪科学经常使用模糊、夸大或无法验证的论断以及误导性的语言,一个很普遍的伪科学例子就是脑白金广告。脑白金的宣传中将药理作用仍有争议的褪黑素进行吹捧,将分泌褪黑素的松果体命名为脑白金体,以达到误导公众从而推销产品的目的。他们利用自创的“科学”概念来宣传产品本身并不具有的功效,这是保健品产业常用的推销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脑白金,在中国大陆还曾经有过核酸保健品、离子水、水变油等众多案例。

随着民间科学爱好者群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社会上的声音也越来越杂,有人把他们定义为伪科学,也有一些人支持他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民间科学爱好者中有不乏真知灼见的人,不应给他们戴上“伪科学”的帽子。也有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呈现行政化倾向,束缚了科技进步。在此情况下,民间科学应得到支持和鼓励。”[3]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认为,一切科学发现,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专业的科学家群体一定能够看懂,并有能力判别其高下真伪。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因其自身的高度抽象性和复杂性,难以在普通大众中普及开来,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很多人在实证精神的鼓舞下一直为发现引力波而奋斗。“科学家共同体通行的规则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拿证据来证明’的精神,而不是说空话的精神、站队的精神、煽情的精神。”[3]从这个角度讲,判断民间科学爱好者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还是要看他们是否具备科学精神。

(三)对待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态度

有些人一提起民间科学爱好者,总产生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怀着一种轻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不会取得任何有科学意义的成果的,甚至觉得大量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干扰了人类的正常社会生活。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极端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规律表明强烈的个人兴趣和执着的追求,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从自身兴趣出发的对世界的探索,可以极大的促进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而民间科学爱好者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自身的钻研和探索精神,这就为他们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前提条件。

客观来说,民间科学爱好者们大多在知识上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由于存在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能够获得系统的知识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研究和热爱仅仅是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是科学的发展是需要热爱科学和有才华的,并且能在自由的、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工作的人。因为“中国从来不缺乏热爱科学、执著追求的人 ( 包含民间科学家在内),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激励创新的环境,使痴迷者不再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做无用的研究。”[4]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水平是相互联系的,不论是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理论还是民间的科学理论,只要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便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因为民间科学爱好者能力有限,民间的科技成果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则是需要全社会人士的支持和科技管理者的帮助,以及社会的政策扶持。科学的新发现、学术理论的新突破,离不开科学家、思想家的交流与研究,离不开大家灵感的碰撞和思维的启发。因此对于民间的科学研究成果,如果不进行评议、不加以指导就拒之门外,则既不利于民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知识的存在、普及

(一)科学知识的存在

传统观念认为,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但是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世界理论。波普尔认为,所有存在的宇宙客体,“可以区分出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5]

波普尔构造的第三世界是独立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客体,是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客观知识,这种客观知识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它既是人类的创造物,又可以自主地创造出新事物,提出新问题,科学家正是以这些具有独立性、客观性的第三世界为依据,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让这些假设成为新的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

科学在与人类文明一致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分支岔路也是不可避免,有科学的存在必然有非科学的存。然科学与非科学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既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真理超出了其所适用的范围便转化为谬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的条件下,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即“失败是成功之母”。因而科学与非科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紧密相连的。恩格斯曾说“正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和不能解决的两极对立,正是那些强制规定的分界限和类的区别,使现代的理论自然科学带上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性质。这些对立和区别,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只具有相对意义。”[6]

民间科学爱好者作为一种特殊团体,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争议,民间科学因为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才成为了科学的对立面,所以民间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向科学转变的,民间科学爱好者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也是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科学学者,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地转化以及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社会正确地普及科学知识,尽量避免各种非科学和伪科学的产生。

(二)科学知识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们的穿衣吃饭到運动出行,不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更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部分的国际国内政策,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理论、科学成果以及科学局限性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于科学普及的概念,国内科学界将其概括为三点,即“科学普及”、“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对于这三个概念的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杨文志等人从系统的角度把科学普及定义为:“科普是为满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和参与公众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7]他们认为,国外虽有公众理解科学、科技传播、科学教育、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等概念,但是科学普及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尽管也有学者认为科学普及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用公众理解科学来代替,但是科学普及在我国的历史长久,大众普遍接受程度高,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国内学者还是继续沿用了这一名称,并将公众理解科学当作了现代科学普及的一个阶段。

随着我国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不断发展壮大,诸多的社会现实也随之折射出来:公众理解科学水平的低下,科学普及的影响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以及国家在基础教育上的缺失等等,这些社会现实都成为了民间科学爱好者发展壮大的土壤和助推剂。科学普及虽然是利用各种传媒方式以浅显的、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传播科学的思想、弘扬科学的精神。但是传统的科学普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科学知识单向传播过程,即由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向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人传播的过程,同时科学普及一直宣扬“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所以人们长期在这种科普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一些缺少基本知识的广大普通科学爱好者偏离了正确的科学轨道,对知识不求甚解,甚至拿错误知识当正确知识,逐渐形成了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民间群体。

科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不存在与科学或技术无关的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一样,对科学有着很深的了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人都掌握着自己领域的一套科学文化知识,越是普通大众,接受的教育越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越低,也更容易受到误导性观念的侵扰。而科学家致力于扩充科学知识体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研发工作中,很少选择去政府部门和工业部门任职,这就导致在政府部门和工业部门任职的领导不具备高级的科学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播科学文化,进一步降低了普通大众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水平,更不利于国家基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不得不突出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三)完善现阶段科学普及的观念与方法

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又称为公众理解科学,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了解,还包括对科学方法及科学局限性的领会,以及对科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正确评价。目前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随着科学的普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科学越来越关注,参与科学的主动性也逐渐提升。同时,科技创新并不单单是少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也要求公众参与其中,只有让公众理解了科学,科学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才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首先,增强国家和政府在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科学普及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具有公益性、全民性、互动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国家和政府则是为科学普及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并在科学普及中起主导作用。国家要制定合理的科普政策,同时政府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促进科普发展的方针政策的行动。政府要争取中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地方财政投入科学普及基础实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如改善并全面开放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科普场所。同时政府也要规范科学普及的产品,提高科学普及的科学性,要提高报纸、杂志、及电子传媒电视、广播、网络光盘等传播媒介的规范性等。最后政府要开展面向所有人的适当的科学教育既包括初等和中等义务教育,也包括更高层次的大学、专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等,公众理解科学最关键和最基础的途径就在于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

其次,强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体地位。中国科协技术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学普及活动中要发挥其主体地位,科学普及的观念要及时更新、内容与形式要不断创新、模式要逐渐多样化,要不断滿足不同群体的科学普及的需求。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要建立机制,促进科学家学会与大众交流,并且把与大众交流科学知识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知性的最终来源,如果科学家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的理解科学知识,那么就必须认识到向外行人传播科学知识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可以为科学工作者定期开展科学讲座、组织科学知识竞赛并为他们提供科学传播的培训,促进他们和公众的交流与发展,同时鼓励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为普通大众撰写一些精确且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最后,发挥大众传媒的媒介作用。大众传媒对公众理解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诸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及杂志书籍等,是人们获得科学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科学家要与公众交流,一般也要通过传媒这一中介,那么科学家就要学会用媒体的方式来传达科学信息,这样,科学共同体就通过传媒与大众建立了联系,同时媒体记者也要多了解科学知识,增进与科学家的交往,增加科学专栏的数量和范围,更要提高科学栏目和科学文章的质量,尽量避免出现各种误导性的观点。

从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特殊群体到科学的普及和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科学普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科学普及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国家、科学家以及大众传媒的共同努力。对于民间科学爱好者,虽然行为有偏,但是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如果真心想研究科学理论,就应该逐渐向科学共同体融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眼高手低,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科学共同体中的知识分子一起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们应该走出自己的世界,向社会融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大众答疑解惑、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用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参考文献:

[1]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2]“民科”,行走在科学边缘——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副教授田松[J].辽宁日报,2006-06-13,第005版.

[3]唐云云,王东阳.“民科”距离科学究竟有多远[J].人民周刊,2016(5).

[4]杨慧.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与“民科”[J].科普研究,2008.10,第5期第3卷总第(016)期

[5]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4.

[6]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0:12.

[7]杨文志,吴国彬.现代科普导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38.

[8]田松.论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6,第21卷,第3期.

[9]周文.“民科”不容轻视[J].科技信息,2005(4).

[10]安如山.民间科学是“宝藏”还是“公害”——评方舟子“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论[J].创新论坛,2006(07)

[11]透视“民科”现象[J].科学导报,2006.4.10,第012 版,

[12]陈玉海.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D].沈阳:东北大学,2012.6

推荐访问:科学普及 看我 爱好者 民间 科学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