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分析

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分析

时间:2022-12-21 13: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周密的方法论研究,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教育技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忽视方法论和对理论估计不足,会把实践引向死胡同。文章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进行了初步界定,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做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教育技术; 实践;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47—04

引言

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长期以来,教育技术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处方理论[1],这种观点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在这种机械的教育技术实践观指导下,教育技术人员不再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这说明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教育技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忽视方法论和对理论估计不足,会把实践引向死胡同[2]。

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是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不断发展,是人们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式、方法的理论体系,由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论和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构成。

一 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是支配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是方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其他方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创立教育技术自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

1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包括种族的繁衍和使初生婴儿进入社会的教育[3],在这里我们撇开种族的繁衍,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看作是为了使人获得生存、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实践[4],其关系如图1:

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怎样生产就涉及到技术问题,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来说亦存在技术问题,教育技术就是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绩效的技术[4],包括实体性因素(教学工具、教学机器和设备)、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管理、工艺、流程等)。

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人类自身再生产又要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受到特定时代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们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生产当中,科学的渗透是通过技术进行的,技术不仅是劳动者的技艺、技巧、技能,更是把科学应用到生产中的手段和中介,技术对生产和科学具有促进作用,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所,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只有在生产中才能表现出来[6]。教育技术是连接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学习和劳动)与揭示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的桥梁。教育技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相关学科具有促进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是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所。教育学、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则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寻求合适的技术以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效率和效果[4]。其关系如图2: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以教学工具和教学机器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最容易被公众感知,也成为某些专业者的最爱,导致了某些重硬轻软、片面追求设备的高档化的现象。智能性要素中既包含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总结和应用的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更包含以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为特征的知识形态技术要素,包括视听教学理论、传播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理论、教学系统方法理论及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信息处理理论、绩效技术等是智能性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主导性的要素。而智能性要素并非像实体形态的要素那样是有形的,具有抽象性的,尽管具有方法论意义,但容易被人忽视。协调性要素是联系智能性要素和实体性要素的桥梁,它将智能性要素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将实体性要素用活用好。

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教育技术和相关科学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教育技术实践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及相关科学的推动作用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对相关科学、教育技术的根源作用。[7]

2教育技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不仅充分肯定了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将其与物质资料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共同看作是唯物史观的基础,看作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活动是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一方面技术的产生和进步,首先在于经济的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于社会条件的形成和满足。另一方面,技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采用机器系统而引发的技术革命,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学术界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的历史和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发端于上个世纪初叶的视觉教育运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结果。前者是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认识,后者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进行认识。从人出发,从社会出发,是马克思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从人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技术,从技术(工业)出发来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础和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实践中去理解教育技术,历史事实证明,人类学习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技术的重大变革。

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而且引发了学习方式的两次质变,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最终使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虽然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这些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自身再生产的方式,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和实践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技术的实践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教育技术实践从自发到自觉地转变始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美国教育技术著名专家伊利[8]认为,教育技术的形成过程存在三条线索,一条是从早期的视觉教学发展到视听教学,之后是从关注物(媒体)转到关注过程的视听传播研究;一条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到现今广泛研究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还有一条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教育科学的影响。这三者的起源不同,但逐渐融为一体,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教学领域扩展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技术是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而且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和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类自身再生产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应用转变过程。[7]

二 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系统论

系统科学把事物看作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演化研究学科(从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到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9]。

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一直声称是以系统论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但在过去一直偏重控制论和统计物理的方法,沿用的是早期系统论处理简单系统的所谓分析¬——重构方法,居主导地位的是分析、分解、还原。但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是较之其他社会生产活动更为复杂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同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主体和对象是有极大主动性的人,生产过程既存在他组织也存在自组织。教育就主要是按他组织的方式进行,而学习和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来说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所以教育技术的实践不能再仅仅按照他组织理论进行,更要遵循自组织系统的规律,为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在创造提供合适的技术。对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系统方法来说仅仅靠分析——重构方法日益显得不够用了,还必须用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方法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方法,将还原论和整体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

同时,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一直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依然有效,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工程方法。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的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英国的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式[8]。三维结构主要适用于解决良性结构的硬系统,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以前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这种模型的具体化。如前所述,人类自身再生产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存在大量的不良结构问题,而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对解决不良结构的软系统有效,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方法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

教育技术实践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我们要密切关注复杂性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改造我们的方法论体系,正确指导实践,使得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具有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技术应用强调综合性,管理决策强调科学性等特点。教育技术实践的三维结构模型[10]如图3。

三 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或领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就被期待能改变传统的“言语主义”的教学方式这种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方法,形成了媒体论的教育技术观,在其后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观念经历了“手段”观——“过程”观——“系统”观。“系统”观的形成,标志着教育技术由具体的物质技术和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上升到关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原则上来,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的几十年中,不断吸收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和技术学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的方法论——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

1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把教学视为一个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研究可控制的,少数的要素,尽可能地控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要素,根据少数的要素之间产生的关系,来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系统的中心工作是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常规方法,这种过分强调“物理”、“事理”的方法论取向,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认识到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充分关注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技术领域亦利用系统方法论的新成果¬¬——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来革新教学设计方法论。Jonassen、Dowling、You等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过程充满了混沌性,并对混沌在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我国学者刘毓敏[10]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巴纳斯提出了宏观教学设计论,宏观教学设计论的系统方法模型强调非线性和动态性,强调协调与综合,设计者、教师、教学对象和其他与系统设计有关的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我国学者李芒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果实时地被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把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和教师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关系中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

2 教育信息处理

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能量的转换过程,它是一个信息的选择、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教育技术实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传递与处理过程来实现的。教育信息处理是用信息论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处理的方法。

教育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对于这样的信息如何去表示,如何去编码,是教育信息分析、处理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对教育信息的表示主要一是根据教育现象的特点,对该现象赋以一定的数量,称之为数量化,然后根据教育信息数量化的不同方法、不同特点对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二是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表示,用矩阵、时间系列和图(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对教育信息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信息理论作为指导,通过信息量的计算,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研究;利用系统科学中有关定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图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可对教育中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不同的数量化的教育信息进行处理。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的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极大提高,但迄今尚未建立可以同信息传输理论相媲美的信息处理理论,教育信息处理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用于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由于其基础理论的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尽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信息处理的方法对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不多。

四 小结

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等领域,它追寻用合适的技术提高人类自生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绩效。其方法论体系包括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哲学方法主要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方法是系统科学中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专门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方法论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同时由于其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实践问题因此其方法论具有应用性,解决其实践问题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因此具有整体性。其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层次性、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Gary J.Angl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5.

[2] П.P.阿图托夫等主编,赵维贤等译.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 桑新民,陈建强等.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鄂桂,赵呈领.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绩效的技术——我们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 2007(12):13-16.

[5] 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B/OL].

[6]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朱鄂桂.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 Donald Ely. 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1999, 30(4):305-310.

[9] 许国志,顾基友,车宏安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10] 朱鄂桂,赵呈领.复杂巨系统方法论在构建学习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7(5):5-10.

[11]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2):11-16.

推荐访问:方法论 教育技术 实践 体系 分析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