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背景考察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背景考察

时间:2022-12-20 20: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被视作语用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理论的提出体现出其历史背景的印记。本文考察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语言转向、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关系。并简要梳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及理论对其他理论的影响。本文旨在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转向;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学派

一、前言

正如实用主义哲学者詹姆斯所说“人的动机磨砺着我们的一切问题,人的满足伴伺这我们的一切答案”。本文认为,首先,概念的意义来自它被提出的历史背景。不存在超时间的客观概念,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是概念的意义本身;其次,任何概念都是特定时间、特定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不存在所谓集体产生的概念。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仅从奥斯汀本人对言语行为理论论述中寻求对该理论的理解是片面的。应从奥斯汀所处的历史背景的角度寻求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历史背景

从学科史的角度,需要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一个大致的定位,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后续的考察提供历史的框架。

语言转向

德国哲学者阿佩尔这样总结西方哲学的发展:古代哲学注重的是本体论,从近代开始,哲学注重的认识论,到20世纪,哲学注重的是语言(陈嘉映,2003)。“语言转向”的提出者为作为理想语言学派的伯格曼,在其对斯特劳森《个人》的评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语言转向之后,原本的哲学问题被认为实际上是语言问题。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不分析现象,而分析概念,因而就是分析语词的应用”。

语言转向的原因

语言转向的原因有以下几条:一、自弗雷格开始的现代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的出现。二、对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厌倦。三、对哲学中心理主义的反对。四、语言科学的建立和进步(陈嘉映,2003)。

语言转向后

语言转向后的哲学研究范式

语言转向之后,哲学关注的重点不在是传统形而上学中意向、感知、意识、思想、实在、真理、时间,而是这些词是怎样使用的;分析哲学者很少使用感性、理性、直觉、观念、以及感觉材料等概念,而是更多地使用语言、意义、分析、逻辑、指称等术语(江怡,2009)。哲学研究在语言转向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伯格曼本人称之为“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革新”。

语言转向后的哲学研究路线

在经历了语言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大致有三条主线:即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实用主义。语言转向不仅发生在分析哲学,也同样发生在现象学领域。因而20世纪的语言转向可以说是整个哲学领域的重大转折。

分析哲学流派

关于分析哲学流派有多种划分方法,如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简言之,分析哲学者中大体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高度的逻辑化、形式化;另一种倾向于和日常語言保持密切的联系。本文参照陈嘉映在《语言哲学》中的划分方法,将其分为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日常语言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人工语言体系。其中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更是主张以物理学为范本统一科学,旨在用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语言表达知识。

日常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观点与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反对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观点。他们认为对逻辑的逻辑形式进行分析,创造世界的逻辑构造并不能解决语言问题,只有研究日常语言的具体用法,才能弄清使用语言的真正意义,进而发现形而上学错误的根源。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其他哲学观点的理论联系

语言的意义理论

前奥斯汀时期的意义理论

意义问题是分析哲学或者说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关意义的理论主要有指称论、途径论、行为主义理论、真值条件论、使用论等。意义的指称论是说一个语词的意义即这个语词所指的对象,罗素的“实指意义”是这种意义理论的一个实例。弗雷格在其《意义和意谓》中称,一个词有指称也有意义,指称是语词代表的对象,意义是通达这一对象的途径。人们把弗雷格的这种意义理论称作“途径论”。意义的行为主义理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在语言学方面,这一意义理论最为有名的观点即布隆菲尔德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排除不能被物理测量到的材料,把意义解释为刺激和反应。意义的真值条件论最早由弗雷格提出,即“给出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给出了这个语句的意义”。

奥斯汀的意义理论

奥斯汀在意义理论的重心没有放在解释什么是意义上,然而他反对不加区分地把说出了一个句子就看作表达了一个意义,理解一句话的意义还应对应说话的语境、指称的对象和说话者的意图等。事实上,奥斯汀认为我们说出的每个句子都具有表意和以言行事的双重作用,即还有以言行事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传达意义。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意义使用论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指出“意义即使用”的观点,“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Wittgenstein,2009)”。这种不问意义,而问使用的观点,代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有关句子意义的看法,这种意义理论被称作“意义使用论”。特别在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说中,这种观点被阐述的更加清晰。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对“以言行事”的强调,于这种“意义使用论”观点十分相似。

真值与恰当

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观

奥斯汀指出“对于事实的陈述应当可验证,这一观点导致很多陈述因而被称作‘伪陈述’(Austin,1975)”。尽管奥斯汀未在此处提及此种观点的提出者是谁,但“伪陈述”这一表达可以说是卡尔纳普的标志性用词。奥斯汀在演讲中提到的这一观点,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典型观点。要么可以验证判断真假,要么就没有认识意义。

维特根斯坦前期也秉持类似的观点,在其《哲学评论》中指出“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怎样可以决定这个句子是真是假”(陈嘉映,2003)。有关这种观点最早出自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卡尔纳普均受到弗雷格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弗雷格在其《逻辑导论》中指出“逻辑研究的是句子表达思想的真值情况,因为每个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没有第三种情况”。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指出“给出一个语句的成真条件就给出了这个语句的意义。”奥斯汀正是在对这一观点的批判中,提出了适切性的观点,成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

奥斯汀言语行为“恰当”观点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中,从做事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奥斯汀指出,并非所有的话都是用来记述事情的,而是用来做事的,即所有言语都是行为。因而在早期的理论中,他把话语分为完成行为句和记述句,完成行为句。奥斯汀认为,断定一个言语行为不是一个真或假的问题,而是评价是否恰当的问题。一个完成施为句是否恰当取决于说话者的权利、说话的场合、说出的话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美国实用主义观点的印记。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观点

奥斯汀认为“语言中的言语行为无所谓真假,而在乎恰当与不恰当”。这种观点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者詹姆斯的真理观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在詹姆斯有关简介正式真理的两个外在特征的表述中,一个是“与现有的真理相协调”即真理融贯论,另一个则是“方便”,即真理必须对实际生活有价值,或者简单地讲即“有用的”,詹姆斯将“真”与“方便”等同。这种观点在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以真假看待一切的角度上看,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恰當与不恰当”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日常语言学派的塞尔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其《言语行为》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最全面的研究。塞尔师从奥斯汀,因袭了奥斯汀不问真假,而论恰当的观点,并将其做进一步深化,提出适切条件理论,塞尔将其关注点继续放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上,并进一步对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整体论与还原论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早期的逻辑原子主义观点

奥斯汀其时,逻辑经验主义所秉承的由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在哲学界影响较大。逻辑原子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人们自德谟克利特伊始的还原论梦想或者说信仰,旨在将一切复杂现象简化为最简单的现象,即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命题,实在与逻辑是同构的,研究逻辑即研究实在,世界的万事万物因此由一种理论上的“原子命题”派生出来。类似地,语言学发展早期,音素、义素、语素再到乔姆斯基深层结构无不体现着这一观点。然而奥斯汀在对待语言问题上则持整体论的观点,在其Sense and Sensibilia中,批判了这种还原论观点。

奥斯汀的整体论观点

奥斯汀认为,只要完成了一个言语行为,不论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话、一段话都视作语言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奥斯汀的这种观点不再把焦点放在语言的形式本身,而把语言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看待“我们所要阐释的唯一实际现象,说到底是整体言语情境中的整体言语行为”(Austin,1975)。这无疑是一种反对逻辑原子主义还原论或充分分析观点的整体论观点。然而,有关什么是“一个言语行为”,奥斯汀并未作详细说明,但在塞尔对其理论的发展中将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整体论观点

维特根斯坦后期批判了其前期的充分分析的还原论思路,在其“语言游戏”的观点中,维特根斯坦重视语言的多样性,进而否定应当将语言还原为统一的逻辑格式,从而放弃了早期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这种新的整体论的思路,与奥斯汀的观点几近一致。

四、结语

本文考察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其时的多种哲学观点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了在哲学语言转向、分析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下,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意义理论、真值与恰当、整体论与还原论层面,就其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美国实用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及日常语言学派有关理论的联系进行了考察,从历史背景的层面,加深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John Wiley&Sons,2009.

[3]江怡.分析哲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奥斯汀 言语 考察 哲学 背景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