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国海军能否挑战中国水下核长城

美国海军能否挑战中国水下核长城

时间:2022-12-20 18: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评估:中国的海基核力量

美国军方当前形成的广泛共识是,中国正在迅速实施军事现代化建设。然而,这种现代化建设对于美国到底意味着什么,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答案。虽然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只关注中国某些特定的核打击能力,而不去全面地考察这些核打击能力背后关于核战略的争论,将会使相关的探讨范围显得过于狭窄,但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探讨核打击能力来评估潜在的威胁,并为美军谋划和确定未来核打击力量的结构奠定基础。在探讨中国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相关情况时也不例外。尤其是考虑到“能经常实施远程巡航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将使中国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产生革命性变化”,这种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许多情况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威慑能力是一种极具威力和非常可靠的战略威慑。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它能够通过彻底摧毁人类社会,从而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弹道导弹核潜艇拥有国不论经济水平多么落后或意识形态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都能借助核打击威胁,与另一国进行力量不对称的对抗。换言之,在美中之间出现危机的状态下,一支可靠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核打击力量将能直接发挥政治杠杆的作用;对于解放军海军而言,发展核动力潜艇一直是其主要目标。所有迹象表明,解放军海军在 21世纪仍将继续优先发展核潜艇力量。

美国大张旗鼓地宣称其弹道导弹潜艇力量是其核武库中最为可靠的核打击力量,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弹道导弹潜艇在使用核动力的情况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在水下航行,惟一的限制因素是艇员的耐受力。弹道导弹核潜艇可巡航到只有艇长才知道的海域,从而使敌方反潜力量难于跟踪。

从作战原则看,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消除潜射弹道导弹构成的威胁。一是部署核动力攻击潜艇以发现弹道导弹核潜艇并进行跟踪,一旦发现后者要采取敌对行动就在其发射核武器之前将其摧毁。如果敌方弹道导弹核潜艇出人意料地发射了核导弹,核动力攻击潜艇必须迅速将其摧毁,以阻止其继续发射。这种反潜方法要求部署足够数量的核动力攻击潜艇来实施这种水下作战方式。二是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抗敌方潜射弹道导弹,在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后将其全部摧毁。在这种情况中,核动力攻击潜艇要比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核动力攻击潜艇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技术,而且不需要携带对抗敌弹道导弹的诱饵装置。

自苏联解体以来,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国家具备在“蓝水”(远洋海域)发现和跟踪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能力,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确保准确摧毁处于飞行状态中的洲际弹道导弹。因此,在正确部署和获得相应支援的情况下,弹道导弹核潜艇能够提供非常有效和极为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甚至是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对于那些努力寻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且不愿受到核威胁的国家来说,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有分析认为,中国目前刚刚具备全球核打击能力。从美军对“三位一体”打击力量的最新表述可以看出,目前的常规打击力量在采用更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有可能完成那些以前需要实施核打击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然而,那些缺乏威力巨大的全球常规打击能力的国家,仍会将发展重点放在战略核打击力量建设上。中国近期已具备了从太平洋中部海域威胁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能力。目前,一种作战能力更强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与一种射程更远且攻击精度更高的潜射弹道导弹相结合,将使解放军海军具备在相对较为安全的本国领海对美国实施核打击。

即便如上所述,目前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威胁还是有限的。即使这样,也必须从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实际出发考察其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国目前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与中国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的年代相比,它目前进行的国防现代化建设能够并且正在接受俄罗斯提供的大量实质性帮助。美国海军最初作出建造核动力潜艇的决策时,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常规潜艇力量;当它在核动力领域奠定基础后,才开始研制潜射弹道导弹。中国的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研制工作则是一开始就同时展开的。

美国学者约翰·威尔逊·刘易斯和薛立泰在其合著的《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一书中,较为详细和深入地描述了中国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潜射弹道导弹研制项目面临的巨大挑战。该书非常明确地区分了中国过去和未来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的军事能力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涉及的范围从其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初始情况,一直延伸到近期研制成功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船,以及机动性、生存能力和杀伤力更强的核打击能力。

《中国海基战略核力量》一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中国过去通过艰苦奋斗拥有核打击能力以及当前迅速发展核力量的相关情况。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核动力潜艇研制项目(尤其是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是在假设中美海上和核对抗形势更为紧张的情况下,研究中国核潜艇力量的未来发展状况。相应地,该书也对美国海军提出下述问题,即在中国确实已部署了一支具有较强威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力量的情况下,美国海军是否已准备好更具进攻性的反潜 (ASW)力量。该书的初步结论是,除非美国海军加强其反潜能力,否则将无法为实施针对中国的战略反潜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该书还称,中国一直想具备生存能力更强的核打击能力。为实现该目标,中国正在加紧研制具备公路机动能力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一支现代化军事力量,并使这支军队具备有效和可靠的水下威慑能力。

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

大背景

1948年,美国海军少将查尔斯·莫姆森曾指出:“我认为美国海军造船署在潜艇设计研究方面始终局限于一些自相矛盾的教条,使它们无法研制出性能最好的潜艇。潜艇设计工作变成了一种‘由四块半导体组成的电路’,兵工局、工程局、导航局以及建造维护局之间相互竞争,都希望把它们各自最重视的项目安装在潜艇上。”当时,美国海军正在设计“大青花鱼”级潜艇,它是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水滴型艇壳设计的潜艇。莫姆森少将的上述言论说明,一些政府机构会使本应非常单纯的科研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中国在第一次潜艇设计的过程中也经历过这样的干扰。

与西方的标准相比,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项目的进展算是缓慢的。然而,中国当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发展最初阶段仅拥有十分落后的国防工业,而且根本不具备研制核反应堆、潜艇或弹道导弹的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评价中国潜艇研制项目,可以说是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中国从一无所有的状态起步,到建立起具有强大能力 (虽然尚不完整)的军事工业基础,而所花的时间还不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半。

项目研发

考虑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其技术和工业基础,并紧接着实施战略武器研制项目的事实,因此不难理解中国的研制过程比西方国家要长。

当时隶属于二机部的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和核动力研究所承担了第一艘核潜艇的核反应堆研制任务。两个研究所收集了所有当时能接触到的国外设计技术并分别提出了设计方案。清华大学基于德国的“奥托·汉恩”(Ott Hahn)号核动力船的相关技术提出了设计方案,核动力研究所的设计方案则是基于苏联“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最终,决策者于1965年选中了仿制“列宁”号的设计方案。

核动力研究所的设计人员此后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控制杆驱动装置、核设备、反应堆设备及蒸汽发生器等。当时,研究人员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复杂的物理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设计方案每次修改后又必须重复计算。核反应堆运转所需的浓缩铀235的浓度仅为3%,这就意味着中国核潜艇必须进行次数更多的燃料加注。核动力研究所下属的核反应堆工程研究室负责核反应堆最初阶段的研制工作,并遇到了很大困难。此前,由于有苏联的援助,中国没有强化本国的核研究和制造能力。当苏联于 1960年取消对华援助后,中国只能重新开始进入设计阶段并努力填补苏联留下的技术空白。

原型核反应堆的运转用于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它是建立核潜艇力量的基本前提。中国当时急于让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采取了同时开始研制原型核反应堆和潜艇实用型核反应堆的做法。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在制造和部署最终产品之前如果未能恰当地评估设计方案,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在核工程技术领域更是如此。中国在项目研制的初期显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原型核反应堆进行全功率测试的具体时间大约是在1970年。中国第一种核潜艇的原型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工作先后持续了12年。

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本身也存在很多困难。由于“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及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发射系统研制需要时间,因此中国决定将其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作为攻击平台。总设计师黄旭华对此作了概括:“从别人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吸收借鉴他人智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中国的工程师们借鉴了美国和苏联核潜艇的水滴型外壳设计,并决定建造一艘类似于苏联的双层艇壳核潜艇。

潜艇的隐身性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噪声的的大小;而潜艇的制造工艺、制造过程及部署等因素决定了潜艇自身噪声的大小。中国的核潜艇工程师意识到了潜艇安静巡航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以降低噪声水平,如将艇内设备安装于底座上并在设备上覆盖吸声材料。其他降噪措施包括减少艇壳开口数量,通过内部管道循环处理噪声以及减少螺旋桨气泡现象等。

在理想状态下,核潜艇的武器系统是按照建造之前所明确的特定需求进行设计的。而中国在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中并未遵循这种规律。在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方面,直到1966年,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才明确了该型潜艇需具备的作战功能。同样,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也未进行合理的战略性讨论。由于未能及时明确核潜艇的特定作战能力,该研制项目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显示这种影响的方面之一是潜艇的作战系统。鱼雷是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武器。攻击型潜艇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水下攻击,而在攻击行动中必须使用鱼雷。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1989年,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国考虑了包括气动鱼雷、电动鱼雷、火箭助推鱼雷、被动声呐寻的鱼雷、主动和被动声呐寻的鱼雷、攻击水面目标鱼雷和攻击深水目标鱼雷等所有类型鱼雷的研制,最后确定研制一种与西方国家鱼雷性能相当的“鱼—3”型鱼雷。第一艘“汉”级核潜艇直到1989年才装备了性能较强的鱼雷。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方案于 1967年完成,首艇原计划于1973年下水。当然,攻击型核潜艇与弹道导弹潜艇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导弹发射舱。与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情况相似,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也遇到了与核反应堆和作战系统相关的许多问题,此外还包括与导弹发射系统及潜射弹道导弹有关的问题。

与陆基导弹不同的是,潜射弹道导弹必须从处于水下的导弹发射管弹射至距水面的一定高度,而发射时潜艇所处的深度可根据每次发射的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最早于1956年开始从事固体火箭推进剂技术的研究,“巨浪广(包括其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最终于1967年完成。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方面,“巨浪1”的研制工作一直以试验方式进行,中国工程师们直到1980年才研制出一种性能较为满意的火箭发动机。中国在“巨浪1”制导系统的研制中采用了“尽最大努力仿制国外系统”的做法,然而最终还是使用了“东风”(DF)导弹的制导系统。它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只能在助推起飞阶段纠正导弹飞行偏差,而在弹道飞行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终成果

中国直到1988年才完成由“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一次成功地从水下发射“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而此时距中国做出研制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决策已有30年了,距“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预定下水时间也已有15年了。

“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武器平台的重要意义要低于中国实施该研制项目的具体过程,即中国通过这种研制过程建立和发展了技术和经验方面的基础,从而使中国可在这些基础上继续推进研制工作。

战略反潜和当代美国海军

战略反潜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海军的潜艇力量进行了极具风险的水下对抗,经常出现核动力攻击潜艇追逐弹道导弹潜艇的情况。在美、苏水下对抗行动中,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是摧毁敌方弹道导弹核潜艇,尤其是要在后者发射导弹之前将其摧毁。在通常情况下,反潜意味着要探测、定位和摧毁敌方潜艇。自从将潜艇列为反潜工具以来,反潜行动已扩展到一系列不同的方式,然而,战略反潜行动却只是核时代的产物。

如果两个都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之间爆发冲突,它们各自拥有的攻击型核潜艇的目标将是消灭对方弹道导弹核潜艇,即由攻击型核潜艇实施战略反潜。与之相反,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目标则是保持不被敌方发现的状态,并在接到命令后发射潜射弹道导弹。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海军一直未遇到强有力的水下竞争对手,其反潜技术和能力相应呈下降趋势。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 2005~2010年期间,中国最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会与美国对抗。美国海军目前已开始像冷战期间那样大力促进反潜力量发展,从而确保美国能在未来10年中拥有足够数量的核潜艇及其他反潜装备,并以此来确保国家安全。中国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旦形成作战能力,美国必须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这与冷战期间对抗苏联核潜艇的情形相同,当时美国把战略反潜作为其国家使命,美国海军动用了大量的资源研制和部署攻击型潜艇、海上反潜机、水面反潜舰艇以及水下声学监视系统。在冷战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美国运用这些资源构建起了反潜屏障,从而阻止了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靠近美国本土并在较短的预警时间内对美国实施核打击。美国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战术手段,使所有(空中、水面和水下)反潜力量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增强了战略反潜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还异常强大的美国战略反潜力量,在未来可能无法胜任新的反潜任务。

中国取得的进展

自苏联于1991年解体以来,美国海军一直享受着冷战期间反潜投入所带来的“红利”,因为没有出现有力的竞争对手与美国海军争夺水下优势。目前,这种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美国海军反潜能力正在萎缩,因此很难探测到中国的常规潜艇,这些潜艇将具备更强杀伤力。在核动力潜艇方面,中国也在改进技术。与噪声极大的“汉”级不同的是,中国新型核潜艇的噪声水平与苏联的“维克托”—Ⅲ型攻击核潜艇相似。通常认为,“维克托”—Ⅲ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服役后,标志着美国海军反潜“愉悦时代”的结束。“维克托”—Ⅲ型是苏联研制出的第一种在声学隐身性能上令美国海军感到震惊的潜艇。它是“阿库拉”级的前身,后者是苏联第一种与美国同类潜艇在声学探测性能上形成均势的潜艇。当然,这只是20年前的情况。美国海军从那时起一直在进一步改进潜艇技术,而中国也在迎头赶上。

如果说中国早期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项目受到了影响,而且缺乏物质和理论基础,那么当前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了。中国目前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蓬勃发展,并已投资建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使中国具备研制出具有较高性能核潜艇的基础。美国国防部在其《2003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解放军海军的训练和演习活动在2002年呈现积极发展的态势。”

美国是否应该引起关注?

随着美国海军潜艇力量越来越强调火力打击、特种作战行动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等作战职能,它在未来是否能有效实施战略反潜逐渐成问题。然而,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训练一支足以执行反潜任务的潜艇力量要比重建这样的力量更为容易,因此美国海军的反潜力量成为问题的关键。未来无法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然而,美国可能要面对一个寻求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且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的中国。实际上,2003年底和2004年初,“台独”势力的举动促使中国再一次公开作出了态度非常明确的声明,即不放弃以武力制止“台独”。

外界广泛认为,尽管美国和中国在未来完全有可能不发生冲突,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和融入世界的趋势将导致美国和中国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共处,但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美国。

中国: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

美国海军目前显然不愿把解放军海军潜艇力量作为实力强大的对手。一位美国海军潜艇艇长在探讨美中海军潜艇力量当前与未来作战能力对比时指出:“中国能采购性能最好的潜艇,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并采用最好的训练方法,但仍要通过多年的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大的潜艇部队。”他在讨论关于美国和中国因台湾问题是否可能发生冲突时指出:“中国能够将其所有(潜艇)力量部署于台湾周围,美国由此可能要面对损失1~2个作战平台的危险。然而,美军潜艇力量可单独进入战场并对抗解放军潜艇部队。”虽然“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潜艇)力量将增大美国在未来出现损失的风险”,但中国在未来10年内不会拥有一支对美国海军潜艇力量构成巨大威胁的潜艇部队。他在论及台湾海峡可能发生的冲突时指出:“如果美国具有坚定的政治意志,并愿意接受损失少数舰船或潜艇的后果,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不会成为问题。然而,如果美国不愿任何一艘美军潜艇或舰船被击沉,那么我们将会输掉战争,中国可能只需出动几艘‘基洛’级潜艇。”

当中国拥有作战能力更强的攻击型核潜艇时,如果美国和中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那么美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和其他反潜力量可能无法确保高价值作战力量 (如航母)的安全。虽然美国海军潜艇力量对其作战能力充满信心,但仍然有必要采取小心谨慎的做法。

单纯从数量而言,中国目前拥有的潜艇就足以使美国海军潜艇面临重要考验。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复杂因素,包括对当地海域声学探测环境的了解程度、中国近岸海域较浅的海水以及水雷等。英国皇家海军在马岛战争中的经历充分表明了常规潜艇反潜战的难度是很大的。

1982年,阿根廷拥有4艘作战能力各不相同的潜艇。但其中只有一艘“圣路易斯”号能够对英军特混舰队实施攻击行动。与这艘潜艇相对抗的是北约所属的北大西洋反潜力量(第二反潜战斗群),该战斗群是当时世界上反潜经验最为丰富的作战力量之一。即便如此,这些阿根廷潜艇仍然能够对英军特混舰队发动了两次攻击。英军反潜力量却因当地海域的声学探测环境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美国对其与中国对抗的实力不应过分自信。可以肯定的是,在潜艇性能相似的情况下,解放军海军潜艇力量将对美国海军构成更大威胁。然而,由于水下作战的本质及其复杂性和可变性(尤其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作战行动),中国目前也无法在冲突中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海军是否已做好准备?

无论过去50年来潜艇技术和反潜能力取得了多么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的一项研究结论在目前情况下仍然具有说服力,即“在与具有较强水下续航力的安静型潜艇对抗时,此类潜艇具备的足够精确的导航手段、装载的适当武器以及针对岸上轰击的防御能力等,都将使防御方面临巨大的难题。即使是在整个海岸线的部分区域实施防御,都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如果美中关系趋于恶化,美国是否会拥有足够数量的攻击型核潜艇用于遏制力量不断增长的解放军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力量?在此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如中国能够同时部署多少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持续部署时间有多长?每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否 (与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样)拥有足够的艇员从而能提高潜艇出勤率?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从哪些海域出发,又将在哪些海域巡航?中国的常规或核动力攻击潜艇到底能为其弹道导弹核潜艇提供多大程度上的有效防护?

如果解放军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具有较强的维护能力,那么它可以持续部署几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进入备战状态,余下的几艘可在部署行动的间隔期内进行维护。美国海军为能持续对抗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至少需要20艘攻击型核潜艇,这相当于目前美国海军已部署数目的一半。

中国为更好地保护其弹道导弹核潜艇,可能选择黄海作为防御“堡垒”,这将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简言之,黄海海域的海水极浅,对潜艇机动能力构成了严重限制,其较差的声学探测环境会降低反潜成效。中国的优势在于更加熟悉该海域的海况。该海域较为密集的海上运输也迫使潜艇因避免发生碰撞而降低机动性。过往船舶发出极大的噪声,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难于有效实施被动声学探测。对于美国操控最为娴熟的攻击型核潜艇而言,很难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入这种“堡垒”式防御圈。中国可以像冷战中的美国一样实施反潜屏障战略。

然而,解放军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如果要进入太平洋和其他大洋,就必须具备足以规避美国海军反潜探测设施的安静性。美国布设的这些反潜设施可能会沿“第一岛链”(由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至印度尼西亚)组成了一道反潜屏障。

如果美国海军拥有足够的反潜力量,那么在解放军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寓港后,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和其他反潜力量将会对其进行追踪,迫使解放军海军抽调其性能最好的攻击型潜艇来保护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台海;中突中,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美国陆军和空军很难加入作战行动。因此,所有专家都认为美国海军能否向该地区迅速集结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考虑到美国目前规模较为有限的反潜力量,它在保护其作战舰艇并搜索和攻击解放军海军潜艇时,将会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在台海地区的大规模冲突中,美国可能会在附近海域部署1~2个航母战斗群。当美军反潜力量指挥官告诉航母战斗群指挥官,由于解放军海军潜艇的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消除针对美军水面舰艇的水下威胁(更不用说由这些潜艇布设的大量水雷)时,可以设想这种近乎无奈的局面会对美军作战行动造成什么样的不利影响。如果中国选择以核打击方式回应美军对其国内事务的干预,那么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指挥官将不得不将所属的部分作战力量用于战略反潜,这可能使他本人所在的指挥舰处于更加危险的态势。

结论

过去50年来,中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较为缓慢且充满波折,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其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然而,中国为实施其早期战略武器研制项目而建立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在正开始收到投资回报。中国目前已具备设计和建造性能远优于以前型号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的能力。

除非能有效对抗中国这支核打击力量,否则美国在危机状态下与中国对抗时,这支核打击力量将会增大美国所面临的风险,甚至会削弱美国在特定危机事态中发挥的杠杆作用。

美国在冷战时期针对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形成反潜威慑的决策原理在当前仍然有效。当中国部署其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时,美国不可能发展出完全可靠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尤其是针对更先进反措施的导弹防御系统)。因此,与冷战时期一样,美国海军有责任通过改进武器装备,为实施战略反潜做好准备。

美国海军是否有能力恢复到更为积极的战略反潜态势,并以此应对中国作战能力更强的新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挑战?这需要考虑到下述因素的影响,即中国攻击型潜艇的未来发展、解放军海军教育训练的改进、中国潜艇目前的庞大数量、亚太地区的海洋地理环境及美国海军反潜能力继续下降的趋势等等,战略反潜将有可能重新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国家使命。

推荐访问:长城 水下 中国 美国海军 挑战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