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巨优公文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

《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

时间:2022-12-20 17: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和声》共同课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众多共同课中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对象是除作曲专业之外的其他非作曲专业学生。和声分析是其学习的任务之一。《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的和声分析,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赏、读谱等过程,了解音乐作品中和声进行的逻辑,借助分析手段,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针对不同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学生,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自觉地系统分析音乐作品?这是文章进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和声》;共同课教学;和声分析;系统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和声学是研究音乐作品中和弦进行逻辑的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非作曲专业学生的必修共同课程。《和声学》作为学习《曲式学》的预修课程,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四部和声写作,另一方面音乐作品和声分析对于和声共同课教学而言,也显得至关重要。和声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调内调外各级和弦及其原理的学习,对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作品的和声进行逻辑,体会音乐作品的美感。

如将和声共同课教学中的和声分析分为两个层面,可分为认识调式调性与和弦以及音乐作品中和声的系统分析。现今的和声共同课教学过程中,针对非作曲专业学生所采用的普遍分析方式为认识调式调性与和弦,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和弦的印象,同时掌握在实际音乐作品中认识和弦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谱例下方清楚地标注和弦,但标记过程之后,学生尚不可理解这些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与特征,就像德国音乐理论学家克列门斯·库恩在《音乐分析法》中写道:“如果你单单为了练习阅读和声的能力,这个方法不错,但它和解析无关,这些标记没有任何意义。”[1]和声分析的系统化,强调分析过程的综合化,通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分析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整体性认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那么上文所述认识调式调性与和弦的过程也就成为了和声分析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

武汉音乐学院针对非作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从2009年9月开始推行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从强调技术写作开始向强调分析为主、写作与创作为辅的方式倾斜,其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读谱能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和声学理论的学习,理解音乐作品中出现的和声现象。此外,为配合和声共同课教学改革,赵德义、钱仁平、丁冰三位老师所编写的《新概念和声共同课教程》于2009年9月开始用于教学实践,在半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和声共同课教师利用这本教材教授非作曲专业学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书中所倡导的系统化和声分析即是本文需要阐述的关于共同课和声教学过程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

一、和声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前人对和声学教学过程中的和声分析环节,曾做出过相应论述,这些论述均站在以实际音乐作品为例的角度,对和声分析的主要任务、意义、基本方法进行过解释。例如伊·斯波索宾以及俄罗斯其他三位专家合著的《和声学教程》,这本至今仍然作为和声专业课与共同课共用的教材,在其第59、60章,用两个章节的笔墨对和声分析进行了相关解释与论述,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第59章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但音乐作品的调性布局却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和声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分析环节,从而可以引导分析者更加有效地观察音乐作品;第60章的标题为“和声分析的某些问题”,其间所涉及的第三个方面——和声分析的基本方法,共提到和声分析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九个方面,其后又专门用到一个问题谈及和声的风格因素,在上述提及的十个问题之中,涵盖了风格、旋律与和声的配合、和声变换的频度等广泛存在于实际音乐作品中的现象,可以认为是对现象的理论化总结;但这本和声学教程中,仅仅谈到的是方法,并没有利用实际音乐作品的谱例进行和声分析操作过程的演示,因而读者不可能直观的看到操作实际,从而只能通过对理论化解释的理解,指导和声分析。

奥地利音乐理论学家、教育家海因里希·申克对其分析方法曾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永远一样,惟方式不同。”[2]依据申克的分析理论,将音乐作品分为前景(Foreground)、中景(Middle 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据此可以认为出现于音乐作品中的和弦、低音均属于中景与背景范畴,将填充于其中的和弦外音剔除,就可基本识别出音乐作品中和声的构成;当然,从更深层意义上说,申克分析理论的出发点在于“透过表层看实质”,从对某个单一和弦的不同用法,可以衍生出对于和弦地位与价值的考察,即对和弦出现时结构功能的考察,是为“结构功能与延长功能”。对于调性音乐作品而言,运用申克的图表式分析方法,有助于分析者认清其和声进行的基本架构,并从中体会和弦的结构功能与延长功能。例如分析库劳的《小奏鸣曲》op.20No.3第一乐章片段时,使用上述提及的分析方法,就可快认清音乐作品中和声的发展方向。

上例中仅包含两个和弦,呈现于两个乐句之中,通过上述图表分析可知,其第一乐句由主和弦开始,经过两个小节之后,其最终目的是停留于属七和弦;第二乐句相反,由属七和弦开始,最终停留于主和弦。综观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图表中最上方声部是音乐作品的前景,次中声部和弦音为中景,第一小节、第五小节出现的和弦低音为背景;同时依据“结构功能与延长功能”理论,可以认为上述片段是F大调主和弦的延长。

申克的分析方法,对于调性音乐作品的分析,益处甚多,分析者可以通过“旋律延长理论”、“和声结构延长理论”,运用图表式分析法对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作品进行去粗取精地观察。

美国音乐分析学家约翰·怀特在其所著的《音乐分析》一书中,也针对和声分析的基本方式进行过相应论述,并以“和声与节奏”为题,就和声的宏观、中观、微观分析进行过细致的解析,其中所分析的舒伯特《钢琴三重奏》,以调式调性的转换来佐证和声进行方式的变化以及和弦变化频率,有助于读者清晰了解音乐发展过程。约翰·怀特所述的和声分析,是基于对音乐作品的全面分析,它并不拘泥于对某一个和声理论问题或者音乐作品中某一音乐片段的分析,而是通过和声分析这一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手段,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剖析。由此,和声分析就与曲式分析、对位法分析、旋律分析、音响分析并驾齐驱,成为我们观察音乐作品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推荐访问:和声 视角 课教学 思维 分析

版权所有:巨优公文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巨优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巨优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8054162号-1